10月26日至28日,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龍巖市文化和旅遊局、三明市文化和旅遊局、武平縣人民政府主辦的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區學術研討會在武平縣順利舉辦。本次研討會的召開是貫徹落實省政府批覆的《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的生動實踐,也是落實龍巖市政府印發《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區三年行動計劃》的具體體現。
10月27日上午,在武平縣繼續教育基地舉行了研討會開幕式。開幕式由龍巖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王汝彬主持,武平縣人民政府張麗華縣長致歡迎詞,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王輝副處長、省文化和旅遊廳張立峰二級巡視員、省客聯會黃勇常務副會長分別作了重要講話,龍巖市、三明市文化和旅遊局和客聯會領導、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區相關縣(市、區)文體旅遊局分管領導等參加了開幕式。這次研討會收到論文70餘篇,經專家評審,選取40篇精品論文彙編成《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開幕式上還聘請了40名專家學者為客家文化(閩西)生態文化保護區特聘研究員。開幕式結束後,由省委黨校劉大可副校長主持,浙江師範大學陳華文教授、龍巖學院徐維群教授分別就推進文化生態區的整體保護、客家非遺保護與文旅融合的路徑思考作了精彩的主旨發言。
10月27日下午,來自省內外的專家學者,緊緊圍繞加強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問題,從不同層面、不同維度,共同深入探討解決當前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所面臨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不少具有較高質量的思路及對策建議,不僅彰顯了客家學專家學者共同責任和使命,對於全面推進閩西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會議期間
與會嘉賓和專家學者實地考察了武平縣傳統文化街區興賢坊,實地考察體驗了石家拳、閩西漢劇、客家船燈、十番音樂、豬膽幹製作技藝、十八子糕點製作技藝、東留錘魚製作技藝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觀摩第二屆客家傳統戲劇交流展演周開幕式,欣賞了客家木偶戲、客家山歌、上刀山民俗絕技等非遺節目表演,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面對面交流,深入了解閩西豐富的客家非遺資源;與會專家學者還前往千鷺湖國家溼地公園、梁野山開展文旅融合發展、非遺進景區學術考察調研。
01
02
03
04
綜合編輯:文旅龍巖
【來源:文旅龍巖】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