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薩滿教和清宮薩滿祭祀一直是薩滿教學界研究的熱門課題。學者欒曄在紫禁城雜誌發表的《瀋陽故宮與北京故宮的薩滿祭祀遺物》一文中,對滿族薩滿教做出如下的論述和評介。
瀋陽故宮及北京故宮現均保留、收藏有一些宮廷祭祀文物,兩地薩滿祭祀活動的文物為我們研究清宮薩滿教提供了物證。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批清中期薩滿教祭祀文物,有的質地易於損壞,有的具有乾隆時期的特點。結合歷史文獻定為清帝東巡盛京謁祖陵時期進行宮廷薩滿教祭祀的文物。清帝從康熙開始,至道光止,先後十次東巡盛京、恭謁祖陵,進行薩滿教祭祀。
乾隆帝在對盛京皇宮進行大規模增建重修的同時,對宮廷薩滿教祭祀的陳設用具和神具也進行維修和添補。


現今瀋陽故宮清寧宮神堂和室外庭院神杆,基本保持著清初以來的原貌:神堂內西牆正中設有朝祭神龕、萬字炕,東次間北有兩口大鍋,西牆神龕兩側有乾隆帝、嘉慶帝所題「萬福之源」、「合撰延祺」匾,東間門上有道光帝題詩。

神堂中的神龕架、神幔,炕上陳設的大炕桌、火盆、靠墊,神龕前的供桌、供器等,當是乾隆以來的遺物。庭院中的神杆、夾木、古石座、殘破的錫鬥,歷經幾百年風風雨雨,基本保持著清初乾隆以來的面貌。


現藏有薩滿腰鈴,薩滿在使用前,由助手雙手握住腰鈴向天跪舉,為薩滿圍系腰間,系上後前後蹌步舞蹈,扭動搖擺腰肢,使鐵鈴擺動互相撞擊發出有節奏的聲音,表示行走在請神的路上,增加了請神時莊嚴、神秘、熱烈的氣氛,是薩滿鎮妖驅邪之主要神器。

另有杆鈴二件,滿語轟勿,又稱晃鈴、神鈴,亦為清宮薩滿教祭祀所用樂器神具。杆上有銅鈴,以皮條系之。據歷史文獻記載,大小7個神鈴為一常數,與「納丹岱琿」即七星之祀相符。故其大小8鈴者,當後人誤系;另一桿僅三鈴,為殘缺。這兩件珍貴文物,當為乾隆時期。

薩滿鼓,滿語稱依姆欽,是薩滿獲得靈感和力量並得以與神靈溝通的媒介。薩滿通過鼓語實現人與神的對話。瀋陽故宮現藏薩滿鼓為乾隆時制,此鼓在夕祭中使用,薩滿一手持鼓環,一手鼓鞭,在舞蹈中敲打,《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卷六稱之為「夕祭背燈所用手鼓」。

嚓拉器,漢譯「拍板」,亦稱「扎板」,以其「互拍而擊」的演奏方式而名之。瀋陽故宮現藏嚓拉器由六片紅木組成,兩端板片的外面繪有行龍趕珠的紋飾。

薩滿刀,滿語稱 「哈爾馬力」,漢譯「響刀」,民間俗稱哈馬刀、神刀,為清宮薩滿教祭祀所用樂器神具。瀋陽故宮原藏薩滿刀乃鐵製,附鐵連環六串,下附鐵連環九串,每串四環。《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記為:「朝祭司祝(薩滿)祝禱所用神刀。」為清寧宮月祭、報祭及每年正月初三和每月初一在堂子亭式殿祭祀時請神和求福神時所用神具。


薩滿帽,亦稱神帽,清宮廷薩滿教祭祀歷史文獻無記載,是國內外獨有的宮廷薩滿教祭祀文物珍品。
子孫繩二件,亦稱索繩,是宮廷薩滿教祭祀中求福神時所用神具,據歷史文獻記載,在春秋大祭宮廷求福神和堂子立杆大祭中均使用子孫繩。


青花瓷缸一件。此器當有蓋,經查清宮薩滿教祭祀歷史文獻,當為儲淨水用。
紅油糠燈二件。史料有清帝東巡在清寧宮使用清初糠燈的記載,皇帝還要求保存原貌。但此二件糠燈已失滿族民間以紵麻浸油點燈之舊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