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薩滿教:清帝十次東巡瀋陽祭祖,故宮現存文物再現祭祀盛況

2020-12-06 文藏

滿族薩滿教和清宮薩滿祭祀一直是薩滿教學界研究的熱門課題。學者欒曄在紫禁城雜誌發表的《瀋陽故宮與北京故宮的薩滿祭祀遺物》一文中,對滿族薩滿教做出如下的論述和評介。

瀋陽故宮及北京故宮現均保留、收藏有一些宮廷祭祀文物,兩地薩滿祭祀活動的文物為我們研究清宮薩滿教提供了物證。

清高宗乾隆帝朝服像 網絡圖片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批清中期薩滿教祭祀文物,有的質地易於損壞,有的具有乾隆時期的特點。結合歷史文獻定為清帝東巡盛京謁祖陵時期進行宮廷薩滿教祭祀的文物。清帝從康熙開始,至道光止,先後十次東巡盛京、恭謁祖陵,進行薩滿教祭祀。

乾隆帝在對盛京皇宮進行大規模增建重修的同時,對宮廷薩滿教祭祀的陳設用具和神具也進行維修和添補。

瀋陽故宮清寧宮外景及院內的索倫杆
瀋陽故宮清寧宮內景

現今瀋陽故宮清寧宮神堂和室外庭院神杆,基本保持著清初以來的原貌:神堂內西牆正中設有朝祭神龕、萬字炕,東次間北有兩口大鍋,西牆神龕兩側有乾隆帝、嘉慶帝所題「萬福之源」、「合撰延祺」匾,東間門上有道光帝題詩。

清寧宮明間北鍋灶

神堂中的神龕架、神幔,炕上陳設的大炕桌、火盆、靠墊,神龕前的供桌、供器等,當是乾隆以來的遺物。庭院中的神杆、夾木、古石座、殘破的錫鬥,歷經幾百年風風雨雨,基本保持著清初乾隆以來的面貌。

網絡圖片
薩滿腰鈴

現藏有薩滿腰鈴,薩滿在使用前,由助手雙手握住腰鈴向天跪舉,為薩滿圍系腰間,系上後前後蹌步舞蹈,扭動搖擺腰肢,使鐵鈴擺動互相撞擊發出有節奏的聲音,表示行走在請神的路上,增加了請神時莊嚴、神秘、熱烈的氣氛,是薩滿鎮妖驅邪之主要神器。

杆鈴

另有杆鈴二件,滿語轟勿,又稱晃鈴、神鈴,亦為清宮薩滿教祭祀所用樂器神具。杆上有銅鈴,以皮條系之。據歷史文獻記載,大小7個神鈴為一常數,與「納丹岱琿」即七星之祀相符。故其大小8鈴者,當後人誤系;另一桿僅三鈴,為殘缺。這兩件珍貴文物,當為乾隆時期。

薩滿鼓

薩滿鼓,滿語稱依姆欽,是薩滿獲得靈感和力量並得以與神靈溝通的媒介。薩滿通過鼓語實現人與神的對話。瀋陽故宮現藏薩滿鼓為乾隆時制,此鼓在夕祭中使用,薩滿一手持鼓環,一手鼓鞭,在舞蹈中敲打,《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卷六稱之為「夕祭背燈所用手鼓」。

嚓拉器

嚓拉器,漢譯「拍板」,亦稱「扎板」,以其「互拍而擊」的演奏方式而名之。瀋陽故宮現藏嚓拉器由六片紅木組成,兩端板片的外面繪有行龍趕珠的紋飾。

薩滿刀

薩滿刀,滿語稱 「哈爾馬力」,漢譯「響刀」,民間俗稱哈馬刀、神刀,為清宮薩滿教祭祀所用樂器神具。瀋陽故宮原藏薩滿刀乃鐵製,附鐵連環六串,下附鐵連環九串,每串四環。《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記為:「朝祭司祝(薩滿)祝禱所用神刀。」為清寧宮月祭、報祭及每年正月初三和每月初一在堂子亭式殿祭祀時請神和求福神時所用神具。

薩滿帽
子孫繩

薩滿帽,亦稱神帽,清宮廷薩滿教祭祀歷史文獻無記載,是國內外獨有的宮廷薩滿教祭祀文物珍品。

子孫繩二件,亦稱索繩,是宮廷薩滿教祭祀中求福神時所用神具,據歷史文獻記載,在春秋大祭宮廷求福神和堂子立杆大祭中均使用子孫繩。

青花缸
紅油糠燈

青花瓷缸一件。此器當有蓋,經查清宮薩滿教祭祀歷史文獻,當為儲淨水用。

紅油糠燈二件。史料有清帝東巡在清寧宮使用清初糠燈的記載,皇帝還要求保存原貌。但此二件糠燈已失滿族民間以紵麻浸油點燈之舊貌。

相關焦點

  • 清朝很重視薩滿教,瀋陽故宮裡皇帝寢宮清寧宮就是薩滿祭祀神堂
    滿族薩滿教和清宮薩滿祭祀一直是薩滿教學界研究的熱門課題。學者欒曄不揣淺漏,在紫禁城雜誌《瀋陽故宮與北京故宮的薩滿祭祀遺物》對滿族薩滿教做一些論述和評介。網絡圖片薩滿教是清朝國教,對於清宮薩滿祭祀有學者指出:「研究清宮薩滿祭祀,必須追根溯源
  • 你知道北京故宮,但或許不知道瀋陽也有一處故宮
    今天給大家介紹瀋陽故宮,看看瀋陽故宮有什麼值得看看的東西吧。瀋陽故宮作為我國現存保存最完好的兩座宮殿之一,與北京故宮遙相呼應,卻又有著與北京故宮截然不同的建築風格和格局樣式。瀋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位於瀋陽老城中心,是清朝入關前的宮闕,建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盛京皇宮佔地6萬多平方米,分東、中、西三路格局,分別為老罕王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乾隆皇帝修建。全部建築70餘座,300餘間,組成20多組院落。
  • 瀋陽,有座不一樣的故宮
    來源:海外網瀋陽故宮鳳凰樓本文配圖均由瀋陽故宮博物館提供清雍正款青花紅龍大盤清太宗皇太極御用鹿角椅提起故宮,大多數人會想到北京那座氣勢恢宏的明清皇家宮殿。而在遼寧瀋陽,也有一座故宮。它是清代定都瀋陽後至遷都北京前的帝王宮殿,又稱盛京皇宮,與北京故宮並稱為中國現存兩大宮殿建築群,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早在20世紀20年代,瀋陽故宮就被闢為博物館並開放參觀。2019年10月,隨著大清門東側的太廟完成修繕並開放展覽,瀋陽故宮實現100%對公眾開放。
  • 清宮裡存放了很多奇怪的鍋鏟,並不是炊具,而是用來薩滿祭祀通神
    滿族薩滿教和清宮薩滿祭祀一直是薩滿教學界研究的熱門課題。因此,學者欒曄在紫禁城雜誌《瀋陽故宮與北京故宮的薩滿祭祀遺物》一文中有如下論述。瀋陽故宮清寧宮外景及院內的索倫杆清宮早期在盛京故宮就開始進行薩滿祭祀活動。遷都北京後,則在北京故宮進行薩滿祭祀。
  • 瀋陽,有座不一樣的故宮(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而在遼寧瀋陽,也有一座故宮。它是清代定都瀋陽後至遷都北京前的帝王宮殿,又稱盛京皇宮,與北京故宮並稱為中國現存兩大宮殿建築群,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早在20世紀20年代,瀋陽故宮就被闢為博物館並開放參觀。2019年10月,隨著大清門東側的太廟完成修繕並開放展覽,瀋陽故宮實現100%對公眾開放。
  • 康熙、乾隆等歷代清帝東巡的駐蹕行宮——盛京皇宮
    盛京,自 1625 年(後金天命十年),努爾哈赤遷都瀋陽,至 1644(清順治元年)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這裡一直作為清王朝的開國都城和政治中心而存在,經歷了從後金到大清再到入關進京的徵戰年代和崛起過程,是名副其實的「龍興之地」。
  • 瀋陽故宮博物院館藏瓷器展
    瀋陽故宮位於遼寧省瀋陽市瀋河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瀋陽故宮始建於清太祖努爾哈赤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於清崇德皇太極元年(1636年)。 總佔地面積63272平方米,建築面積18968平方米。
  • 回眸-瀋陽故宮(二)
    瀋陽故宮位於遼寧省瀋陽市瀋河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瀋陽故宮始建於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於清崇德元年(1636年)。總佔地面積63272平方米,建築面積18968平方米。它不僅是中國僅存的兩大皇家宮殿建築群之一,也是中國關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築群。
  • 帶你走進瀋陽故宮
    帶你走進瀋陽故宮 1671-1829年,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後10次東巡祭祖均駐蹕故宮。不僅如此,乾隆還源源不斷地從北京運送來洋洋大觀的皇家珍寶於此貯藏,以示「不忘根本」,使盛京皇宮成為當時與北京紫禁城、熱河行宮齊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寶庫之一。1981年,正式定名為瀋陽故宮博物院。 瀋陽故宮佔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古建築114座,500多間。
  • 帶您遊覽最具滿族特色的瀋陽故宮
    其中東路為老罕王努爾哈赤進瀋陽以後修建;中路為努爾哈赤的兒子清太宗皇太極繼位以後興建;西路則為清朝中期乾隆皇帝東巡和為了安放《四庫全書》而修建。全部建築70餘座,300餘間,組成20多組院落。作為我國現存保存最完好的兩座宮殿之一,與北京故宮遙相呼應,卻又有著與北京故宮截然不同的建築風格和格局樣式。那麼我們今天就來領略一下昔日皇宮的風採。
  • 清瀋陽故宮
    清瀋陽故宮位於遼寧省瀋陽市,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瀋陽故宮始建於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於清崇德元年(1636年)。總佔地面積63272平方米,建築面積18968平方米。它不僅是中國僅存的兩大皇家宮殿建築群之一,也是中國關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築群。
  • 《盛京賦》滿漢文篆體毛裝本亮相瀋陽故宮
    乾隆皇帝創作辭賦,並由愛臣傅恆總體負責編校事宜的《盛京賦》滿漢文篆體毛裝本亮相瀋陽故宮博物館。  日前,「『乾隆在盛京』文物特展」在瀋陽故宮博物館開展,近百件文物來展現乾隆帝在盛京的活動情景。展覽持續至12月25日。
  • 故宮建成六百年,450餘件文物講述前世今生 | 薦展
    六百年來,25朝24帝在這座宮殿,這方唱罷那家登場。如今,曾經的人和事,早已煙消雲散,而故宮就在那裡,巍峨肅穆。△ 貂皮金鳳嵌珠寶皇后冬朝冠清代共有10位皇帝生活在紫禁城,順治帝入關後,仿瀋陽清寧宮重修
  • 世界文化遺產——北京故宮、瀋陽故宮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故宮嚴格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前身是皇室太廟,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萬曆和清順治、乾隆年間都曾重修、 改建,是明,清兩代封建皇帝祭祖的地方。
  • 福運瀋陽 | 砥定江山之射虎吟詩的東巡之旅
    讓遙望變為親見,把感恩化作赴先祖之地祭拜的,是康熙所開創的清帝東巡之旅。康熙在位期間曾三次東巡,如果說第一次東巡尚有些拘謹侷促的話,那麼第二次東巡則完全體現了皇家出遊的隆重和浩大。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月十五日,康熙率眾從北京出發,開始第二次東巡。
  • 瀋陽故宮展出館藏清代宮廷御用品
    圖集 新華社瀋陽8月20日電(記者趙洪南)「龍耀帝鄉——清代宮廷御用品展」20日在瀋陽故宮開展,宮廷儀仗、皇帝品鑑及收藏字畫、皇帝大婚定製用品等150餘件館藏珍貴文物與觀眾見面。瀋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介紹,從康熙時起至清末,有數以萬計的「皇家秘籍」和宮廷御用品送至盛京(今瀋陽)。盛京皇宮成為當時貯藏清宮物品的3大寶庫之一。
  • 紫禁城最「怪」的坤寧宮:365日薩滿祭祀和2天洞房花燭
    東牆上設著「東廚司命灶君之位」的木牌。主要還是因為在故宮600年大展的陳列,我是先被夕祭中的一幅畫像吸引後,才對坤寧宮祭祀感興趣的,這個畫像會在後文中詳細介紹的,大家別急。乾隆十二年(1747)修訂了薩滿教祭祀的專項典章——《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對每項祭祀的陳設、類型、程式、祭品和祭器都作了細緻的規定。夕祭每天於申時(15時至17時)進行。貢品包括:供香碟五個、淨水五盞、灑糕十盤;豬二。
  • 遼寧老建築-瀋陽故宮(下)
    西所西所有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均是是乾隆年間所建,專供清帝東巡盛京期間皇帝使用的行宮。保極宮是清帝的寢宮,樣式與介祉宮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其東、西有抄手廊和迪光殿後廊相連。繼思齋繼思齋建於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是清帝東巡在盛京駐蹕時,隨駕妃嬪居住之處。
  • 翟傳海:終於看到了瀋陽故宮
    「終於看到瀋陽故宮了!」庚子年9月6日(農曆7月19),乘東北旅遊專列自敦化趕到了瀋陽。午餐後遊罷張氏帥府後,步行幾分鐘就看到了嚮往已久的瀋陽故宮。當地導遊帶領我們,首先步入的是故宮大清門。大清門是盛京皇宮(今瀋陽故宮博物院)的正門,俗稱午門。
  • 瀋陽故宮簡介
    瀋陽故宮又名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是中國現在保留下來的第2大故宮,它跟北京故宮不相同的是,瀋陽故宮建築具有鮮明的滿族文化特點,瀋陽故宮一共住過3位清朝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努爾哈赤把後金都城從遼陽向南搬到了瀋陽;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則在瀋陽建立了清政權;最後從瀋陽出發進北京紫禁城的,是他的兒子福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