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商文化的南擴,還是本土起源,長江流域青銅文化起源之謎?

2020-08-14 全球史下看中國


約公元前1500年,在中原大地出現了以二裡崗商城為代表的青銅文化,二裡崗商城被認為是當時商王朝的都城。在二裡崗商城發現有兩處鑄銅作坊,還有尊、鼎、鬲、壺、爵、角、觶等成套禮器,以及鏟、斧、刀、鑿、鏃、戈等青銅工具和武器。

二里頭青銅方鼎

以二裡崗青銅文化為代表的商朝青銅文化不僅只分布在黃河流域,也擴展抵達了長江流域。在長江中流北岸,距武漢市區 5 公裡處有一個和鄭州二裡崗商城同期的盤龍城遺址。盤龍城遺址出土的商代青銅器總數超過 400 件,數量遠超商都二裡崗,在這裡發現了迄今商代早期最大的銅圓鼎。盤龍城青銅器和二裡崗的青銅器屬於同一青銅文化,說明商文化已經擴張到長江流域。有觀點認為,商朝中心二裡崗商城附近缺乏冶鍊金屬,商人需要前往長江流域採購銅礦,為了保證銅礦在運輸道路不受沿途部落的騷擾,商朝便在此地建立冶銅中轉站。也有觀點認為在盤龍城遺址內發現了 3 座前朝後寢的大型宮殿建築,表明這裡應該是一個實力較強大的商朝附屬方國的都城,而非只是中轉站。


盤龍城青銅圓鼎


除長江中遊的盤龍城青銅文化外,當時長江下遊的部落也已掌握青銅冶煉技術,江西中部出現了以吳城遺址、牛頭城遺址和大洋洲遺址為代表的吳城文化。和長江中遊的盤龍城遺址不同,吳城文化青銅器造型與北方的黃河流域大不相同,帶有明顯土著特徵,不屬於商朝的青銅文化。吳城遺址周邊江西瑞昌市銅嶺地區古礦遺址銅嶺第 11 號豎井是已知中國年代最早的銅礦石開採遺址。

從二裡崗青銅文化與與盤龍城青銅文化的聯繫,可以斷定,當時商朝的勢力確實一度抵達長江流域。然而二裡崗古城到約公元前14世紀被廢棄,史載在這時期,商王朝因王室之爭陷入了長達百年的大動蕩時代,共歷經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九王,史稱「九世之亂」。商朝勢力在這時期也一度退出長江流域,長江中遊的盤龍城在二裡崗上層二期晚段被廢棄,或與此背景有關聯。

在湖北的盤龍城被廢棄後,湖南寧鄉成為中國南方地區的青銅文化中心,史界有一種說法認為:盤龍城廢棄後,盤龍城的銅匠一路南逃至湖南寧鄉一帶,教會了當地的土著居民青銅冶鑄技術。


湖南博物館內的商代獸面紋青銅壺


從出土青銅器上看,湖南寧鄉一帶的青銅器確實帶有典型的中原風格,不過在銅、錫、鋅的含量比例上又與中原地區青銅器有所不同。在這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中國已發現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高 58.3 釐米,重 34.5 公斤,四角各塑一羊一龍,龍頭在兩羊之間,通過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出華麗至尊的氣象。


四羊方尊,尊是一種大中型盛酒器,以各種動物形象為造型,常見有象尊、犀尊、牛尊等


而另一件「虎食人卣」以一立虎為造型,口內銜一人,製作精美逼真。寧鄉青銅鼎的代表「人面方鼎」以四面各浮雕一個相同人面孔做紋飾,常被認為和「黃帝四面」的傳說有關。

人面方鼎

相關焦點

  • 中華文明起源新論:長江流域是中原文明發祥地
    學界一般認為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二里頭就是夏都,而所謂鄭州商城、偃師商城是商王朝早期都邑,位於武漢附近的盤龍城不過是商人南土。筆者搜集資料,循著資料探索,則得出不同認識。長江流域開啟文明進程中國原生農耕文明發祥地應在長江流域,這是稻作文化的故鄉,尤在長江中遊最早形成國家文明。自舊石器時代晚期以來,至新石器時代,其文化發展一脈相承至青銅時代早期,致力於發展稻作農業生活方式。
  • 愛斯基摩人的起源之謎
    世界上最不懼怕寒冷的愛斯基摩人的起源一直是人類學家們一直困擾的一個謎。傳統歷史學家認為,愛斯基摩人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即南方的商文化阿拉斯加、西伯利亞和中國。但相比之下,愛斯基摩人和中國之間的關係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當然,在進一步確定的考古證據出現之前,這一學說受到了質疑。
  • 長江流域青銅時代的文明圖景
    上世紀50年代,位於武漢市黃陂區的盤龍城遺址被發現,它是考古界在長江流域發現的第一個大規模青銅文明遺址。盤龍城的存在,證明了商代文化在長江流域的影響力。上世紀80年代,三星堆兩個器物坑的發現再次更新了我們對於商文化和青銅文明的認知——在中原文明之外的長江中上遊流域,還有一個相對獨立的商代青銅文明區域。
  • 共飲長江水 寶墩良渚共譜長江文化華章
    原標題:共飲長江水 寶墩良渚共譜長江文化華章   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長江流域奔騰的是中華文明的千年文脈。
  • 全寶堂分享《青銅的對話: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展》下篇
    三星堆博物館舉辦了「青銅的對話: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展」。展覽萃集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湖北武漢盤龍城遺址、湖南寧鄉青銅器群等多處中國商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銅文化遺址出土的精品文物135件,一級文物佔比80%,可謂一次「一級文物匯萃的珍寶展」。
  • 全寶堂《青銅的對話: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展》三星堆四
    三星堆博物館舉辦了「青銅的對話: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展」。展覽萃集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湖北武漢盤龍城遺址、湖南寧鄉青銅器群等多處中國商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銅文化遺址出土的精品文物135件,一級文物佔比80%,可謂一次「一級文物匯萃的珍寶展」。
  • 郭靜雲: 長江流域是中原文明發祥地
    擅長在世界史的比較視野下,以考古、藝術、文獻、古文字諸領域的互補考證研究中國上古及先秦歷史與文化。  學界一般認為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二里頭就是夏都,而所謂鄭州商城、偃師商城是商王朝早期都邑,位於武漢附近的盤龍城不過是商人南土。筆者搜集資料,循著資料探索,則得出不同認識。
  • 音樂起源之謎丨音樂的「文化起源」 VS 「生物起源」
    ,後來發現「樂」這個多音字,容易造成誤解,不能直接表達主題,所以乾脆把這一系列的文章改為《音樂起源之謎》。上一節對我最近提出的音樂起源的「節奏適應假說」作了一個概述,從這一節開始慢慢的展開敘述,儘量寫得科普一點。音樂從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流傳至今,存在於古老的東方文明,發達的歐美社會,以及原始的非洲部落。
  • 對當前冶銅起源研究及其內在矛盾的檢視(中國冶金起源系列之一))
    對這一問題的探索,是涉及到中國文明起源與發展的重大命題。郭靜雲教授團隊近期刊發《中國冶煉技術本土起源:從長江中遊冶煉遺存直接證據談起》(郭靜雲、邱詩螢、範梓浩、郭立新、陶洋著,全文分上下篇,分別刊發於《南方文物》2018年3期和2019年3期)。
  • 「紅山文化」的發掘,呈現一個廣袤的玉器時代,未解的龍之起源
    這樣就有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等等。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區別,在於前者的石器,主要是用撞擊法打擊出來的。而後者的石器工具,主要是用磨製法打造出來。至於玉器一般認為屬於細石器,被包含在新石器之中。但是,也有人認為考慮到中華文明起源的特殊性,有必要單獨分出一個玉器時代。
  • 盤龍城遺址,長江流域最早的青銅鑄造中心
    當市文管會的工作人員前去考察時,盤龍城的東、西、北三面城牆已全被挖掉,僅留南牆。正是由於此次抗洪取土,距今3500多年的盤龍城遺址才露了出來。對盤龍城遺址的考古發現和研究,證明了早商政權在長江流域的勢力擴張,改寫了人們對商朝政治版圖的已有認知。
  • 三星堆文化新發現 或將解開起源之謎
    剛巧已退休的三星堆文化一、二號坑主要發掘者陳德安,亦因開會之故而在附近,聽聞這發現後也立刻趕赴現場。待陳德安下坑一摸,脫口喊出「是大口尊,沒問題」,眾人這才恍然大悟,於是開始擴方挖掘。四天後,長約5.2米、寬約2.2米、方向與大小與二號坑幾乎一樣、被雷雨形容為二號坑「孿生兄弟」的三星堆文化三號坑,就這樣自沉埋千年的歷史中,再度呈現於世人眼前。
  • 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的文化特點
    中華民族的形成是多元化的,包括黃河流域文化、長江流域文化、還有南、北方部分地區的文化,而史前文化多集中在兩大母親河,並且自成系統,那新石器時代的長江流域又有怎樣的文化呢?長江流域流經我國眾多省份,在湖南省北部的大坪鄉境內,發現了南方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彭頭山文化遺址,距今9100年到8200年,是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
  • 石家河城東南郊羅家柏嶺:龍窯和銅玉作坊(冶金起源系列之八)
    對這一問題的探索,是涉及到中國文明起源與發展的重大命題。郭靜雲教授團隊近期刊發《中國冶煉技術本土起源:從長江中遊冶煉遺存直接證據談起》(郭靜雲、邱詩螢、範梓浩、郭立新、陶洋等著,全文分上下篇,分別刊發於《南方文物》2018年3期和2019年3期)。
  • 漢字的起源至今還是個謎
    但是漢字到底起源於何時,又起源於何人之手,一直是文化史上極富爭論性的一個話題。從戰國時代,古代學者就開始注意漢字起源的問題了,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廣的一種說法就是倉頡造字說。半坡彩陶夏、商起源說一些考古學家認為中國歷史發展到殷商時期才有了文字,像用於佔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獸骨和青銅器上的文字—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但也有史學家認為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了,中國文字的起始年代還應往前推到夏以前或者夏末。
  • 漢字的起源至今還是個謎
    但是漢字到底起源於何時,又起源於何人之手,一直是文化史上極富爭論性的一個話題。郭沫若曾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一文中提出過以半坡彩陶上刻畫的條紋為中國文字的起源,而半坡遺址距今有6000多年,但目前人們對半坡彩陶上刻畫的符號所代表的各種含義,還沒有破解。
  • (冶金起源系列之十)
    對這一問題的探索,是涉及到中國文明起源與發展的重大命題。郭靜雲教授團隊近期刊發《中國冶煉技術本土起源:從長江中遊冶煉遺存直接證據談起》(郭靜雲、邱詩螢、範梓浩、郭立新、陶洋等著,全文分上下篇,分別刊發於《南方文物》2018年3期和2019年3期)。
  • 紅山文化證明遼西文明早於黃河流域,也是中華文明起源主要源頭
    傳統史學一致認為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是黃河流域,中華人文初祖炎黃二帝都出自黃河流域,而黃河流域在新石器時代主要文明代表就是仰韶文明,隨著上世紀60年代仰韶文明的發掘,其文化特徵也驗證了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主要發源地的重要地位,而黃河流域以外的文明也是一直被認為是在黃河流域文明影響下形成的,而紅山文化的發現直接證明了中華文明起源滿天星鬥,符合多元發生一元突破的特徵。
  • 淮河文化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貢獻
    淮河文化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貢獻 2019年12月25日 14:12 來源:安徽日報 作者:陸勤毅 字號 內容摘要:考古資料說明,淮河流域自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存活動足跡,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逐漸在淮河幹支流沿岸定居下來
  • 是不是中華文明的起源?為何無人破解?
    只從中原文化考慮。只從漢文化考慮。為什麼不考證同期的民族文化?為什麼不考證同期的五胡?假如達爾文進化論成立?那麼,不管華夏,還是五胡,都從智人轉化,同等文化等於同等,這個命題成立。第一個,即使有文物,也不能證明是傳說是真。其一,后羿射的「日」,是我們認為的太陽,還是太陽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