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的發掘,呈現一個廣袤的玉器時代,未解的龍之起源

2020-12-18 地平線薦賞

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祥瑞神獸,龍在傳說中能上天能入地,在神話中威力無比。龍從遠古開始就引領著我們中華民族不斷進步,並在進程中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

遙遠漫長的五千年發展中,龍的力量和內涵被我們不斷的挖掘和深化,直至成為一個我們中華民族的神話。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也被譽為「龍的傳人」,今天小編帶大家走入紅山文化的古玉世界,從中探尋龍的起源,以及玉文化為什麼會貫穿整個中國的發展歷史?

在《說文解字》中龍被解為「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在考古學界,龍作為一種典型的圖騰形象,存在於原始部落。

「紅山文化」獨特而精美的史前玉器中,玉雕龍無疑是最奪目的亮點。而巨大的熱議來自於考古學者關於龍的原型的論證,龍到底長什麼樣?

考古界普遍認同,玉雕龍是以蛇的身軀為主體,但在龍的頭部是什麼動物的看法上,卻爭論不休。有的人認為龍的頭是豬的頭顱,有人則認為是鹿頭,有人甚至把龍的頭,確定為熊的腦袋。

從事紅山文化研究者認為龍的原始形狀,應該是馬的變形,這一觀點也有其一定的道理。我們直觀地看,不管是胚胎形狀的玉豬龍,還是C形的大玉龍,龍頭的確接近馬頭。

小編還可以提供一個佐證,在《周易》對乾卦和坤卦的解釋中,乾卦被看做是龍象,而坤卦被看作是馬象。所謂「乾以龍鰩 坤以馬象」,就是在天為龍 在地為馬。

成語所說「龍馬精神」,也是把龍和馬聯繫在一起。但不管怎麼說,龍的身體還是爬行動物,而且「紅山文化」的玉龍都沒有足,這使得龍來自於鱷魚的說法,受到了挑戰。

不過,從龍祖的母龍胸前有著一對人類的乳房來看,我們的祖先在創造龍的形象時,把母愛給了這一偉大的「圖騰」。

傳說,當人類處于氏族社會的時候,每一個民族都把一種動物敬拜為本民族的「圖騰」。後來一個最強大的氏族吞併了其他氏族,並把各個氏族敬拜的動物「圖騰」拼湊在一起,虛構出一個最兇猛的動物形象,這就是「龍圖騰」。

關於這個最兇猛動物的原始形象,最正統的觀點來自於當年聞一多先生的看法,聞先生認為「龍圖騰」是以蛇為主體,再結合獸類的四角,馬的毛、鹿的腳、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形成,但這僅僅只是觀點之一。

現實中,關於「龍圖騰」的爭論,考古學界各持己見。對於史學界而言,破解「龍圖騰」背後深藏著的謎團,它的意義絕對不僅僅止於單純的建立龍的原始形象。更為廣闊和深義的是極有可能,為一個民族找到他們真正的「史前世界」。

紅山文化C形大玉龍的腦後飄著一縷鬃毛,很瀟灑地飄揚在大半個身體之上。過去沒有人懷疑,這就是從馬的鬃毛演變過來的。

但有人卻不這麼看,他們一方面主張龍的原型是馬。但另一方面又不同意龍首後飄揚的物體是馬鬃。他認為所謂的馬鬃,其實是鳥也就是鳳,紅山文化的大玉龍,本身就是龍鳳集合體,這一看法十分新穎。

的確,從紅山文化的許多玉器的造型來看,基本上都是兩個以上的形體的結合,有些甚至是三個以上形體的組合。這反映出在那個原始社會瓦解的階段,部落之間的吞併和融合,正在形成一些凌駕於公社之上更高一級的社會組織形式。

於是,單一的「圖騰」形象,便被聚合的「圖騰」形象所取代。聚合融入的部落越多,其「圖騰」聚合的形體就越複雜。而在所有這些部落「圖騰」中,大概「龍圖騰」和「鳥圖騰」,是最主要的佔統治和支配地位的聚落的徽幟。

它們結合之後,成為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統一的主要力量。龍鳳呈祥也就成為,中華民族文化體系基礎結構的最原始的組成部分。

五千年前,紅山社會這一批墓葬群的出現,有考古學者曾經無限感嘆地說,現在必須要就中國文明起源問題,建立起新的理論體系。

這一批中國史前玉器的集中出土,如同一道耀眼的光焰。有人曾經將《周禮》一書中,所記載的六種玉禮器和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相比較,發現都可以找到形似或者相同的玉型。

並在隨後的評論文章中這樣寫道,紅山文化同中原以及中國其他區域相比,它展現的才是真正的文明曙光,它揭示出的是有關中華文明發生的全部內涵。

關於對文明時期的劃分,我們一般從製造工具的材料來標識和劃分。這樣就有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等等。

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區別,在於前者的石器,主要是用撞擊法打擊出來的。而後者的石器工具,主要是用磨製法打造出來。至於玉器一般認為屬於細石器,被包含在新石器之中。

但是,也有人認為考慮到中華文明起源的特殊性,有必要單獨分出一個玉器時代。因為,在距今一萬年到四千年之間,玉器扮演了亞洲大陸東部,從南到北廣大地區的文明核心載體的角色。

由於,中國官方考古學界,對於紅山玉器的發掘與研究,處於十分有限和保守的狀態。所以,官方史學對紅山玉器所包含的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容,幾乎無所了解。

紅山古玉不以大取勝,而以精巧見長,技藝達到了後世也幾乎望塵莫及的地步。五千年前的紅山玉匠,能巧妙地運用玉材,根據物體的造型特點,寥寥數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其令後世人,贊之不絕的精美程度。新石器時代文化中,只有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堪與其媲美。

五千年前的紅山人,究竟有著怎樣的技巧和魔力,才能用如此質樸和粗糙的工具,竟然製造出如此神奇的一個玉器時代,這始終是一個未解之謎。

甚至有學者認為,紅山人很可能掌握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精湛、最省時的制玉技術,這些技術遠遠超出了現代人的想像,可惜它已經消失在時光的流逝中。

在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惟有中華文明沒有中斷過,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有許多學者,試圖探討其中的奧秘。

而在小編看來,惟有中華文明是從玉器起源,又唯有中華文明自上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之初,歷經「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漢晉唐宋」、「元明清」,一直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紀,玉文化就一直相傳不絕。

所以,中華文明沒有中斷的奧秘,應該到玉器中尋找答案,玉文化的這種綿長的延續性,到底蘊含著什麼不為我們所知的奧秘呢?

考古發掘證明,五千年前的紅山古玉,出現在四千年前的杭州灣「良渚文化」中,也出現在三千多年前的中原「殷墟商墓」中,還出現在兩千多年前的關中「周原王墓」中。

它們到底是通過什麼途徑,從遼河流域傳播到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呢?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早在商周之前,紅山玉器已經被作為瑰寶,並成為文化交流的使者了。

今天紅山玉器已經流失到全世界,而成為海內外古玉收藏家追逐的對象。在拍賣會上也不時創出天價,利之所在,許多贗品、假貨也充斥市場,甚至混進了博物館。

在我們上萬年的文明傳承中間,有一樣東西是沒有離開過我們這個民族的,沒有離開過我們精神文明的,那就是玉器。

我們中華民族一直是崇尚玉文化精神的民族,這種無私、這種忠誠、這種貢獻。就像孔子提出玉有十一德,即「仁、義、禮、知、信、天、地、道、德、忠、樂」,此十一德,我們現在很多人已經失去了這種品德。

歡迎同學們留言評論,搞清玉文化起源,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相關焦點

  • 「中華第一龍」領銜,紅山文化上古玉器集結國家博物館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0月17日,「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中華第一龍」碧玉C形龍、玉玦形龍、玉勾雲形器等代表性紅山文化玉器,呈現了紅山玉文化全貌。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紅山文化是距今約6500-5000年前中國東北地區西遼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在中華五千年文明進程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在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重啟發掘之際,中國國家博物館會同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遼寧省文化和旅遊廳(遼寧省文物局)、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共同舉辦此次展覽。
  • 紅山文化玉器拍賣價值
    在故宮的珍藏中,新石器時代的珍藏品只有兩類,一是玉石器,另一類是陶器。據最新的考古發掘資料我國在距今7000~8000年前的紅山文化出土了一批包括龍和與龍有關的各種動物圖案為題材的玉器群。紅山文化玉器是一批包括龍和與龍有關的各種動物圖案為題材的玉器群,而裝飾用的小件玉器則發現甚少,也沒有琮、鉞、璋等禮器出現。紅山文化玉器中的動物造型,風格質樸而豪放,表現手法中的圓雕、浮雕、透雕、兩面雕、線刻等已日臻成熟。龍山文化是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市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的。
  • 「良渚遺址」的發掘,呈現一個璀璨的玉器時代,也留下未解之謎
    在1986年,一個驚天動地的大發現,震驚了全世界。在杭州市餘杭區著名的反山墓地遺址,就是迄今為止「良渚文化」出土的最精美的、最高檔的玉器。早在十五年前,當地考古部門在排查良渚墓葬群時,就發現了反山土堆有人工燒制的紅土層。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對這裡的發掘遲遲沒能進行。
  • 紅山文化玉器的價值究竟多高
    紅山文化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器。紅山文化玉器最早發現於遼寧省凌源市與建平縣交匯處的牛河梁遺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裡見到一件勾雲紋玉佩。據考古統計,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髮飄舉,極富動感。
  • 紅山文化曾經對東北影響很大,周邊文化器物紛紛模仿紅山玉器
    70年代末以來,紅山文化玉器已成為當前中國古玉研究上的一大熱點。對紅山玉器高水平的鑑定與深層次的研究分不開。從我國北方地區來說,又有一個處於同一歷史時代的玉器,卻屬於不同文化而又彼此相似的傳承和影響的問題,如吉林省西北部、黑龍江省西南部類似紅山玉器的發現已日漸呈現出來。
  • 紅山文化玉器的種類
    紅山文化是我國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這一古老而內涵豐富的文化主要分布在內蒙古 、 遼寧西部 、 河北北部等北方地區。紅山文化年代久遠,並且內涵極為豐富,乃中國遠古文化的精華。 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結果,依據紅山玉器的造型特點、使用功能,紅山文化玉器可分為裝飾類 、 工具類 、 動物類和祭祀類四種類型。
  • 紅山文化玉器見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之」字紋陶筒形罐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內蒙古赤峰魏家窩鋪遺址出土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夾粗砂灰褐陶。圓唇,斜弧腹。口沿外飾一周附加堆紋,其上飾斜向刻齒紋。腹部飾稀疏的橫壓豎排直線「之」字紋,紋線長短相等,紋距不均,腹部近底處素麵。平底,底部印有席紋。
  • 以玉通神——紅山文化的典型玉器玉豬龍
    1908年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在赤峰縣英金河考察時,最先發現紅山文化遺址。紅山文化發現後,直到1951年,才被正式命名。命名的原因是上世紀50年代 , 考古學家尹達編寫《中國新石器時代》一書時認為紅山遺址是中原彩陶文化與北方細石文化在長城一線相遇,產生的一種「混合文化」尹達將其定名為「紅山文化」紅山文化的玉器跟良渚文化相比有個特點,就是紅山玉的出土都是零星地,而良渚玉一出土往往就是幾百件,數量非常大。紅山文化中有一種典型的玉器,叫玉豬龍。它的嘴很像豬,身體卻像龍,身上有孔可以繫繩,是紅山玉的一個特色。
  • 紅山文化玉龍
    紅山玉龍的發現,不僅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也充分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紅山文化玉龍曾有「中華第一龍」的稱譽,雖然此後我們又發現了更早的龍形的蹤跡,但紅山玉龍的典型意義仍不容置疑。中華民族向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的起源同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時代的肇始緊密相關。
  • 紅山文化證明遼西文明早於黃河流域,也是中華文明起源主要源頭
    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玉雕工藝水平較高,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玉器有豬龍形、玉龜、玉鳥、獸形玉等。紅山文化在距今5000年前以祭壇、成批成套的玉器為標誌前就率先跨人古國階段。
  • 專家認為:龍形玉器是紅山文化代表性玉器
    新華網呼和浩特7月1日專電(記者丁銘)記者近日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獲悉,龍形玉器是紅山文化代表性的玉器,也是紅山文化玉器組合中的重器。  紅山文化玉龍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數量最多、形象最完備、構成最清晰、功能較明確的玉龍,在中國龍文化的發展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紅山文化第一人」郭大順:玉豬龍應該改稱玉熊龍
    ,考古人員發現了一處距今5000年的紅山文化墓葬,而在墓主人的胸部,擺放著兩件精美玉器,這種形狀的玉器,被後人稱為「玉豬龍」,它代表著紅山玉器文化和墓葬文化。郭大順告訴記者,「也有專家認為,出土玉器多數為豬龍,個別可為熊龍,依大小尺寸還可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可以說,將紅山文化玉雕龍分出豬龍和熊龍,是符合龍起源過程中演變規律的。 據了解,牛河梁紅山文化積石冢「以熊為祭」的現象和後紅山文化的熊首彩陶塑件,都促使考古學家們進一步產生了「玉熊龍」的聯想。
  • 「紅山文化第一人」郭大順:玉豬龍應該改稱玉熊龍
    ,擺放著兩件精美玉器,這種形狀的玉器,被後人稱為「玉豬龍」,它代表著紅山玉器文化和墓葬文化。而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也將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近年來,隨著對龍的起源這一課題討論的不斷深入和有關新發現,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各有不同動物演化為龍的觀點已成為共識。然而「玉豬龍」真的是豬型玉雕嗎?考古界存在不同說法。
  • 玉器起源——神秘的巫玉時期,新石器時代玉器的發展歷程和特點
    中國境內產的玉,大都是軟玉,因此,中國早期的玉器沒有硬玉,直至十八世紀,緬甸的硬玉傳入中國,才出現以硬玉製作的玉器。清翡翠魚式盒二·玉器起源據考古發掘可知,舊石器時代時期尚未出現玉器,這是因為玉的質地堅硬,難以直接雕刻,只能加以琢磨,通過打制是無法使玉成型的。
  • 紅山文化:這些奇形怪狀的玉器有什麼含義?
    在紅山文化壇、廟、家發現以後,壇廟家大型禮儀性建築的發現,以及以玉龍、陶塑女像、特異形陶器等為代表的大量器物的出土,以無可辯輕的事實證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這裡出土的精美的玉雕和龍的發現,贏得了世人不斷的喝彩聲。其中,有豬龍形玉飾、玉箍形飾、勾雲形玉飾、玉璧、玉壞等。從考古資料來看,玉豬龍形飾並非僅在牛河梁遺址中發現。
  • 紅山文化的玉器基本鑑定方法
    1908年,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在內蒙古東南部林西縣和赤峰縣英金河畔發現過紅山文化遺存。1951年,呂遵諤帶領考古隊對紅山遺址進行了發掘,並首次使用了《紅山文化》之名。而20世紀70年代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遺址大型玉龍的發現、1984年遼西牛河梁遺址玉豬龍和馬蹄形箍的發現,終於揭開了《紅山文化玉器》的神秘面紗。
  • 紅山玉豬龍
    2020香港蘇富比秋拍預展——「紅山玉豬龍」:1906年,一個叫「鳥居龍藏」的日本人來到了在中國蒙古語中名為「烏蘭哈達」的地方,這個烏蘭哈達就是現在的「赤峰」。或許冥冥中自有天定,紅山文化中最著名的紅山玉造型就是「玉鷹」和「玉豬龍」,和鳥居龍藏的名字暗合。抗戰時期,日本「考古之父」濱田耕作對紅山文化遺址進行了系統性大規模發掘,其成果震驚世界,也讓「紅山玉」和南方的「良渚玉」並駕齊驅,成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兩大經典代表。
  • 紅山文化玉器鑑定的基本方法
    考古發現研究證明,在遼寧省海城市小孤山仙人洞遺址,曾發掘出土距今1.2萬年前的岫巖軟玉砍斫器。  此外分布在遼寧省西部及內蒙古東南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查海—興隆窪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紅山文化,以及進入早期青銅時代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先民們所使用玉器的材質,絕大多數為岫巖閃石玉。因此,鑑別古代玉器,認識其常用的材質是鑑定的基礎。
  • 玉出紅山 遼寧紅山文化走進國博
    此次展覽是遼寧出土紅山文物首次系統性地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展覽以遼寧域內紅山文化科學考古發掘的文物為基礎,以紅山文化研究的學術成果為理論支撐,運用先進的陳列展示手段,將紅山文化出土的精美文物呈現給廣大觀眾,讓觀眾欣賞和了解6500-5000年前西遼河流域的燦爛文明。
  • 紅山文化和玦形龍等 對追溯中華文明起源有重要實證意義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再次看到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碩大玉器,她感慨萬分:「可以想像,玉器在紅山文化社會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紅山先民虔誠地製作出一件件玉器,向他們信仰的天地神靈表達崇敬之情。」 ■收藏周刊記者 潘瑋倩 東北在很早就顯示出 中華文化的傳統因素 收藏周刊:您好,請問,在中國文化起源脈絡上,紅山文化處於怎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