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建國初期的考古研究,更偏重於物質層面,我們考古發現的古人遺留下的遺蹟,都是物質的表現。但是,我們的考古學是要復原人類的社會。所以,在物質層面背後的意識形態,更應該值得我們重視。
這也是今天,小編帶大家走入「反山」和「瑤山」兩座遺址,探尋它們出土的玉器,解讀先祖們想傳遞怎樣的意識形態。
在1986年,一個驚天動地的大發現,震驚了全世界。在杭州市餘杭區著名的反山墓地遺址,就是迄今為止「良渚文化」出土的最精美的、最高檔的玉器。
早在十五年前,當地考古部門在排查良渚墓葬群時,就發現了反山土堆有人工燒制的紅土層。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對這裡的發掘遲遲沒能進行。而與此同時,江蘇、上海等地的重大發現,卻是接二連三的出現。
到了1986年,為了紀念「良渚文化」發現五十周年,浙江省考古隊躊躇滿志地在良渚地區展開了一次全面的搜索和探挖。早就引起考古隊注意的反山,終於開始了正式發掘。
不過反山遺址發掘時並不順利,當考古隊挖開一號墓一看,竟是漢代墓。接著挖開二號墓,還是漢墓,一直挖到十一號墓,都是漢代墓。這時的考古隊員情緒跌到了谷底,本想一鳴驚人,可卻當頭一棒。
接著,士氣低落的考古隊對十二號墓進行挖掘時,當挖到一米深時發現了一個土塊的反面,有兩個稻穀和一個紅色的漆器。這讓考古隊員喜出望外,終於見到了希望的曙光。
但是,此時的十二號墓還不能確定是良渚墓葬。因為在「良渚文化」的中,玉琮是最具典型的代表標誌。於是,考古隊加快了對十二號墓的發掘,沒過多久玉琮終於出現在考古隊員的眼前。
而在眾多出土的玉琮之中,反山遺址出土的玉琮,不論從體量到紋飾的精緻程度,都是級別最高的。其中最大的一件玉琮重達6.5公斤,被稱為「玉琮王」。有的學者根據它的造型和紋飾特徵,推測其為巫師「通天地 敬鬼神」的一種法器。
下面講個中國特色的小插曲:
因為,反山遺址出土大量的「良渚文化」玉器,引起了海內外人士的關注,也包括浙江省各級領導,省領導決定要到反山去視察工作。於是,考古隊都停下手頭的工作,靜等各級領導來現場指導工作。
天有不測風雲,沒想到連續幾天下起了大雨。這時,各級領導帶著新華社記者來到反山遺址慰問考古人員。為了讓領導們高興,有一名考古隊員興高採烈地,將剛出土的玉琮來到領導面前,用毛刷不停的剝離玉琮上的泥土,沒想到悲劇發生了。
這裡要介紹一個小常識,在遠古墓葬中出土的文物,由於它們在地下甚至上萬年。所以,它們出土後有的材質變得很軟,有的經過氧化會變色。特別是玉器、陶瓷、青銅器等等。
此時,考古隊員手中的玉琮,剛出土本身就很軟,又因為被雨水浸泡變得更軟。當考古隊員用毛刷清理泥土時,連帶著將玉琮上的神人圖像也刷掉了,多麼諷刺的橋段。
1986年,是反山遺址良渚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讓人們對良渚玉器的認識有了一個飛躍,同時也使當地的民間傳世古玉價值陡然劇增。
1987年5月1日,一些人不法分子與當地群眾利用五一假期,在距反山遺址五公裡的瑤山盜掘古玉,而這竟引發了「良渚文化」的又一次重大考古發現。
5月3日,國家政府機關上班後,才接到有群眾在瑤山盜挖古玉的消息。第二天,由省市縣鄉領導和七輛警車,火速感到瑤山盜挖現場。
在鄉領導的協調下和公安局的威懾下,當場有的群眾就上交了六件玉琮。其他群眾也陸續將盜挖的古玉交了回來。此後,公安局根據核實盜挖數量,對十三人進行了刑事處理,最重的一人被判十二年徒刑。
1986年,在施昕更發現良渚遺址整整半個世紀之後,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發掘了著名的反山墓地,在十一座墓葬中出土精美玉器1200多件。第二年,瑤山祭壇遺址又出土玉器700餘件。
兩次發現的玉器,不僅總數超過了以往的總和,品種、紋飾也有新的發現。人們對於良渚玉器的歷史,也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一個困擾考古人員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在四千多年以前,金屬工具尚未出現的石器時代,這些很高級的玉器出現,的確讓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當時的古人怎麼能夠造出這樣精美的東西。如此眾多硬度極高的玉器,是被什麼人用什麼工具雕刻打磨而成的呢?
有學者估算,一個切面五公分至十公分的玉石,古人用紗、用繩、用線等工具,需要一年的時間將它切割。還有古人的徒手陰線刻,在三公分到兩公分方寸之內,把整個神人獸面的頭雕刻進去,這就是我們現代的「微雕」。
在遙遠的年代,為了打造象徵至高無上權力的神器,我們的祖先曾費盡千辛萬苦,通過雙手和最為原始的工具,將堅硬的玉料切割、加工、打磨成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玉器。
在良渚玉器表面眾多的精美紋飾中,一個神秘的圖案引起了考古專家的關注。這個圖案反覆出現在幾乎所有種類的玉器上,絕不是隨意刻畫的。
它頭戴羽冠,身騎神獸,儼然一個蓄勢待發的英俊戰神。圖案的精緻程度也達到了極致,通過放大鏡可以發現在一毫米寬度內,竟刻著四五條細線,反映出當時人們對它的虔誠信念。
對良渚人來說,它應該是他們崇拜的一個神。考古學家們也將它視為「良渚文化」的一個標誌性圖案。在「良渚文化」裡邊,所有凡是發現玉琮上面,都有我們叫做神人獸面像的圖形。
事後經過考古專家在納西族的東巴文裡,找到了東巴文的「天」字,就是這個冒形圖案。所以,專家得出結論,此神人獸面像代表東方的太陽神、太陽光的神化。
在出土的良渚玉器中,玉琮、玉鉞、玉璧這三件玉器是構成了「良渚文化」玉器最具代表性、地位最高的,是「良渚文化」當時出現社會權力結構的三個代表。
其中,玉琮它是神權(皇權)的代表,玉鉞是軍權的代表,玉璧就是財富的代表。這三權是分開的,但也有交叉。很明顯這三種權力的象徵,很清晰的構築了「良渚文化」社會結構的上層權力主體。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反山、瑤山等高等級貴族墓葬的發掘,以及對玉器認識的增加,一個等級分明的,有著統一信仰的文明古國,呈現在世人面前。
然而,在考古學家的眼中這些精美器物背後,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農業經濟社會。進一步的發掘也證明,浙江省餘杭縣的長命鄉,應該就是4000年前良渚古國的中心城市所在地。
這裡曾經是良渚先民心目中最為神聖的地方,當年的地面上一定佇立著恢弘的建築,很有可能就是中國最早的宮殿。因此,也有人說這裡是5000年前的紫禁城。
隨著「良渚文化」的發現以及內涵的被認識,對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和人類文明的起源,都會有一些啟示性的意義。
我們在文明進化的進程中應該有個玉器時代,玉器是成為中華民族進入文明時代的一個標記。而我們中華民族愛玉的情結之所以產生,正因為玉器在文明起源過程中間,起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處於文明初始階段的祖先們,為什麼偏偏選擇了玉作為他們頂禮膜拜的對象呢?現代的「微雕」技術他們是如何實現的呢?太多的疑問和不解之謎,這也是考古學家和史學家今後要探尋之謎。
歡迎同學們留言評論,如何解釋玉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