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詩人李白傳世的詩歌很多,可傳世墨跡極為稀少,目前大家公認的李白唯一傳世的書法作品就是收藏在北京故宮的《上陽臺帖》。當然也有專家認為《上陽臺帖》較為粗率,用筆缺少唐代硬毫筆的特徵,認為是宋人偽作。
但是,啟功先生堅持認為《上陽臺帖》是真跡無疑,他認為此帖有李白題款,有宋徽宗鑑賞的題跋、題籤,並且與李白豪邁之風相符。從流傳序列來看,《上陽臺帖》在北宋時入北宋宣和內府,後歸賈似道,元代經張晏處,明藏項元汴天籟閣。清朝先為安岐所得,再入內府,清末流出宮外,民國時期到了大收藏家張伯駒之手。
《上陽臺帖》是李白草書,縱28.5釐米,橫38.1釐米,5行共25個字。正中部分內容是:「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引首是乾隆皇帝題寫的「青蓮逸翰」四字,正中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籤:「 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
後紙部分有宋徽宗,元朝元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騶魯,清朝乾隆皇帝的題跋和觀款。作為李白唯一傳世真跡,其價值不可估量,那麼《上陽臺帖》是如何被張伯駒收藏的呢?
這跟末代皇帝溥儀有關。1924年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前,他通過「賞賜」的方式讓人將紫禁城裡的文物悄悄運出或典當、或賣掉,這裡面就包括了《上陽臺帖》。後來,《上陽臺帖》流轉多名古董商販的手中。1937年抗戰期間,張伯駒獲知《上陽臺帖》的消息,他以6萬塊銀元的天價將其收購,這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
對於張伯駒來說,國寶必須要留在中國,即便是傾家蕩產也在所不辭。當時很多人不理解張伯駒的舉動,他卻說:「不知情者,謂我搜羅唐宋精品,不惜一擲千金,魄力過人。其實,我是歷盡辛苦,也不能盡如人意。因為黃金易得,國寶無二。我買它們不是賣錢,是怕它們流入外國。」
張伯駒將《上陽臺帖》購買後,愛不釋手,一有空就會拿出來欣賞。不過,張伯駒在新中國成立後將《上陽臺帖》送給了毛主席,他當時在附信中寫道:「我現將李白僅存於世的書法墨跡《上陽臺帖》呈獻毛主席,僅供觀賞……」
毛主席對古代名人書法頗有研究,他深知《上陽臺帖》的價值。毛主席在欣賞一段時間後,就將《上陽臺帖》轉交到北京故宮並指示要妥善收藏。除了向國家捐贈《上陽臺帖》外,張伯駒還捐出了大量國寶級書畫,比如西晉陸機的《平復帖》、隋展子虔《遊春圖》、唐杜牧的《張好好詩卷》,宋黃庭堅的《諸上座帖》、趙佶的《雪江歸棹圖卷》等。
參考資料:《上陽臺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