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字太白,唐朝詩人,有&34;之稱。李白的詩為世人所熟知,留下無數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吟出一首李白的詩,由此便可見他在中國的地位,以及令人信服的文採。那他的書法造詣怎麼樣呢?
世人只知道李白寫的詩很好,但其實李白寫的書法也很棒,只不過他的詩名氣大過於他的書法,所以人們對於他的書法造詣不太了解。但很可惜的是,因為種種原因,目前李白只有一幅書法真跡留傳了下來,那就是如今存放在故宮的《上陽臺帖》。
上陽臺帖全文一共有25字,為草書,給觀看者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全詩寥寥二十五字,但通篇給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視覺效果。足見其豪邁的氣概,筆墨酣暢之神韻,體現了李白的風度,豪放而不輕浮,沉著而又不呆滯。這便是書法中的李白。
李白的這幅書法作品也得到了後世很多書法家的喜歡,特別是宋徽宗收藏到了李白的這幅書法作品以後,更是喜歡的不得了,而且還在上面以其瘦金體的形式題了字,而我們都知道宋徽宗那在歷史中也是一名非常有影響力的書法家,他的瘦金體也得到了很多書法愛好者的喜歡,而宋徽宗用他擅長的瘦金體在李白的作品中題字,更是讓李白的這幅作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非常的高,所以李白的這幅書法作品也被稱為是無價的國寶!
這樣的稀世珍寶,能留存至今,安好的放在故宮博物院裡,之所以我們今天還有幸能夠看到,要特別感謝一個民國的公子哥兒。
這個人就是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河南項城人,是我國著名的收藏鑑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以及愛國民主人士。張伯駒這個人是個非常不簡單的傳奇人物,他是袁世凱的表侄,父親出任清政府直隸總督,家裡大多都是當官的。所以張伯駒從小就是衣食無憂,後來漸漸迷上了古物,便一頭扎了進去,他一生揮霍的金錢基本上都用於文物收藏。
李白的這幅《上陽臺帖》,就是他於1937年在陶器名家郭葆昌家中發現的,同時還有一批其他珍貴文物。於是張伯駒以總價20萬大洋的大價錢預付了6萬大洋,悉數將這批寶貝買了下來。
那麼6萬大洋是什麼概念呢?在當時,北京城一間標準四合院的售價在120~130塊大洋左右,就按最貴的130算,6萬大洋能買461間四合院,20萬大洋則能買1538間。可見,張伯駒真的很喜愛這些文物。
但是,在他買回來的幾個月之後就爆發了七七事變。局勢動蕩導致張伯駒無法如期支付剩餘的14萬大洋。就在張伯駒日思夜想如何把錢付清時,日本人上門直接表示看中了李白的《上陽臺帖》,希望張伯駒賣給他們,張伯駒自然是立刻拒絕。
但是張伯駒低估了日本人的不要臉程度,他們直接把張伯駒囚禁了近8個月,在牢裡各種逼問折磨他,想要得知文物的下落,但是張伯駒寧死不屈,無論怎樣都沒有交出這幅《上陽臺帖》,不甘心的日本人就直接搶走了他其他很多收藏品,真是令人氣憤!
終於熬到了新中國成立,張伯駒思考過後,決定把自己絕大部分的藏品都捐給國家,其中不但包括李白的《上陽臺帖》,還有西晉陸機《平復帖》卷、杜牧《贈張好好詩》卷、黃庭堅《諸上座帖》等等珍寶,它們的價值和意義,已經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李白所書的這件國寶得到最妥善的保存,以至於今日我們還能欣賞到這件李白唯一的書法真跡,可以說張伯駒居功至偉毫不過分。如此說來,他將這件國寶白白送出去,其實更有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