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北京百套房產,苦購李白絕筆書法帖,得到後:免費上交國家

2020-12-21 騰訊網

引言

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中,杜甫盛讚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白以詩仙之名流芳百世,作為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其詩作中無不洋溢著狂放不羈,許多詩句如今讀來仍能感受到詩人的灑脫,以及豐富的想像力,比如「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01

自唐代至今,李白的詩名始終極盛,以致壓過了他其他方面的能力。世人皆知李白作詩時「下筆如有神」,卻少有人知這位流芳百世的大詩人還寫得一手好字。李白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可惜只有一幅真跡留存於世,這幅《上陽臺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李白劇照

該帖為李白手書的一首四言詩,共五行25字,落款「太白」,字體為草書。內容描寫了王屋山之高聳挺拔以及水流之源遠流長。同時,他盛讚司馬承禎的作品,抒發了對其的仰慕之情。整篇詩作文筆流暢,讀起來令人甚覺酣暢淋漓,而其不拘一格的草書與詩作更是不謀而合,詩句與字相得益彰共同傳遞出李白異常大氣恢弘的心境。

▲《上陽臺帖》

帖上密密麻麻的註解和印章,昭示了這幅《上陽臺帖》曾經被多人收藏過。在這其中就有宋徽宗在右上角用瘦金體題寫的「唐李太白上陽臺」七字,以及乾隆皇帝題寫的「青蓮逸翰」四字。細數《上陽臺帖》上的印章,更有張晏、趙孟堅、賈似道等,總數多達數十人。這也側面說明了此帖的收藏價值之高,兩位以酷愛收藏文字作品聞名的皇帝都沒有錯過它。

02

眾所周知,李白的詩作傳唱度甚廣,但其流傳下來的書畫卻僅此一幅,自然堪稱「稀世珍寶」。從《上陽臺帖》經歷了這麼多收藏者,其中更是不乏有帝王,我們就能窺得其一二價值。鑑於私人收藏家一般不會輕易轉讓自己所藏,所以這幅《上陽臺帖》經歷了頗多周折,最後才成功歸於國家。其中的關鍵人物,就是張伯駒。

▲張伯駒舊照

張伯駒,1958年出生於河南項城,我國現代著名收藏鑑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他從小生活優渥,作為袁世凱的表侄,家人多有官職傍身,他也曾投身軍界、金融界。但他最大的愛好還是古物品鑑與收藏,再加上本身也擅長寫詩填詞,也因家境優渥無需為柴米油鹽擔憂,於是他將自己的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了文物收藏之中。

▲北京四合院近照

1937年某天,張伯駒在陶器大家郭葆昌家中做客,意外發現郭家竟收藏有李白絕筆《上陽臺帖》。憑藉多年經驗及深厚的鑑賞力,張伯駒認定這幅確是真跡,於是他直接付了六萬大洋作為定金,苦求郭葆昌將該帖轉讓給自己。在當時,北京城一套標準四合院的價格只需要120到130塊大洋,這6萬大洋可以買北京百套四合院。

03

後來,由於戰亂影響張伯駒幸運的只以之前支付的能買北京百套房產的6萬大洋買下了此帖。之後,日本人看中了他包括《上陽臺帖》在內的許多國寶級收藏品,表示希望張伯駒可以忍痛割愛「賣」給他們。酷愛古文物,又有一顆熾熱愛國心的張伯駒當場拒絕了日本人的要求。

▲侵華日軍劇照

1941年,日本人非法綁架張伯駒,折磨他近8個月。這位從小生活優渥的「少爺」表現出了超乎常人的堅韌,被折磨得不成樣子也沒有鬆口答應將自己所藏送給日本人。客氣詢問不成,綁架折磨也無用,日本人無恥地祭出最後一招——明搶。最後,張伯駒的許多藏品都被日本人搶走,所幸幾幅傳世之作依舊留存。

▲張伯駒與妻子鑑賞書畫

新中國成立前,張伯駒與張大千等諸位先生共同被聘為故宮博物館專門委員。任職期間,他為故宮收購清代末年流散民間的珍寶,特別是溥儀偷運出宮的書畫作出巨大貢獻。為防止文物流落海外,他曾多次耗費巨資,不惜變賣家產,為故宮買下拍賣會上的名作,比如展子虔的《遊春圖》這副畫,使張伯駒險些由豪門巨富變為債臺高築的窮鬼。

▲故宮博物院遠眺

1956年,張伯駒將所收藏8幅傳世名篇悉數免費上交給國家,這其中包括《平復帖》、《遊春圖》,以及李白的《上陽臺帖》。調任吉林省博物館副館長後,因館內藏品稀少,張伯駒再次無償捐獻個人藏品幾十件,這其中包括歷朝歷代名家名篇,以一己之力,保證了吉林省博物館內歷朝歷代皆有藏品。

結語

張伯駒先生曾說過:「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而他也真正踐行了這句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張伯駒先生這種愛國主義情懷,舍個人為國家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也願終有一天,亂世中流落在外的國寶,都能回到祖國。

參考資料: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相關焦點

  • 張伯駒用北京百套房產,苦購李白絕筆書法帖,得到後免費上交國家
    李白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可惜只有一幅真跡留存於世,這幅《上陽臺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四合院近照1937年某天,張伯駒在陶器大家郭葆昌家中做客,意外發現郭家竟收藏有李白絕筆憑藉多年經驗及深厚的鑑賞力,張伯駒認定這幅確是真跡,於是他直接付了六萬大洋作為定金,苦求郭葆昌將該帖轉讓給自己。在當時,北京城一套標準四合院的價格只需要120到130塊大洋,這6萬大洋可以買北京百套四合院。
  • 李白唯一傳世書法真跡,他用461套北京四合院買走,後無償捐國家
    但其實除了詩歌,李白的詞賦、劍術、書法都很出眾,他如今唯一流傳的真跡《上陽臺帖》就是他書法造詣的最佳證明。比如範仲淹的 《道服贊》、展子虔的 《遊春圖》、杜牧的《張好好詩》,都是張伯駒花高價購入後捐給國家的國寶級文物。
  • 寧舍北京461套四合院,他也要買李白唯一書法作品,最後捐給國家
    提起唐朝大詩人李白,想必在中國沒有人不知道的。他一生作詩上千首,有很多佳作都流傳千古。因為他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所以後人又稱他為「詩仙」。而李白儘管作了很多詩,但存世的書法作品卻僅有一件,因此這件名為《上陽臺帖》的作品價值連城。
  • 他用461套北京四合院,買下李白唯一書法真跡,最後無償捐給國家
    但今天筆者要說的並非李白的詩,而是他的字,其實李白在書法方面也頗有造詣,但可惜的是,目前他只有一幅書法真跡被世人發現,那便是存放在故宮的《上陽臺帖》。,並轉手捐贈給了國家呢?然而沒過多久,七七事變就爆發了,動蕩的局勢導致張伯駒無法如期支付剩餘的14萬大洋,所以相當於他是用6萬大洋買下的《上陽臺帖》,就在張伯駒苦惱於如何把錢付清時,日本人上門了,他們直接表示看中了李白的《上陽臺帖》,希望張先生「忍痛割愛」賣給他們,張伯駒自然是立刻拒絕。
  • 他以461套四合院的價值,買下李白的書法真跡,後無償捐獻給國家
    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的書法、書畫流傳於世,這些東西成為了我們國家的文化遺產,當然由於近代史的滄桑,導致很多的古董流失海外,而如今隨著我們國家的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多的文化遺產開始逐漸回歸祖國的懷抱。400多套四合院的價值,這個人就是「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他將李白的一幅絕世真跡以20多萬大洋的價值贖回。
  • 李白唯一書法真跡欣賞,價值400套北京四合院,他卻無償捐給政府
    、歐陽詢等,正是在這些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影響下,我國的書法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傳承,今天小七給大家介紹的一幅書法作品是唐朝著名詩人李白的書法真跡,看到這裡以後大家是不是也非常的好奇呢?,如今在我國的北京故宮博物館也珍藏著一幅李白的書法真跡,這幅書法作品也是李白唯一的書法真跡,看到這裡以後大家是不是也想欣賞一下呢?
  • 他撿漏一張李白書法真跡,用461套北京四合院買下,後捐給國家
    秋天一到,李白杜甫都準時到了梁宋還見到了詩人高適。李白想起了王屋山的老朋友司馬承禎就帶著杜甫和高適去見司馬承禎,結果到了之後才知道司馬承禎已經去世好多年,李白想起和老友的種種回憶,揮筆寫下了《上陽臺帖》:「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
  • 他為撿漏一張李白書法真跡,用461套北京四合院買下,後捐給國家
    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詩之後大喜,令他供奉翰林,起草文書陪伴在唐玄宗左右。李白除了寫詩之外,還會觀察唐玄宗身邊的人。 他發現唐身邊圍繞著很多宦官外戚,內心不禁哀傷起來,寫了《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達想要告老還鄉的願望,正好唐玄宗也膩了他的詩文,721年,就給他賜金放還。
  • 詩仙李白唯一傳世真跡《上陽臺帖》
    李白詩文光耀千古,傳世千餘篇,而其書法真跡僅存《上陽臺帖》。在王屋山,唐玄宗為道教宗師司馬承禎打造了陽臺觀,觀建成後,司馬承禎入主,居於此地至735年仙逝。據史料記載,他在陽臺觀創作了長95米、高16米的巨幅山水壁畫,畫中有山、雲、澗、壑、鶴,想必是一派仙氣飄渺。725年,司馬承禎在湖北江陵見到李白,見他器宇軒昂,讀其詩文後更表驚嘆,贊太白「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受到鼓舞后,寫下了第一篇成名作《大鵬遇希有鳥賦》。
  • 李白唯一傳世書法真跡,他花費重金買走,後無償捐給國家
    —阿諾德 當代詩人余光中在《尋李白》裡寫道:「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在人們心中的「詩仙」李白無疑是盛唐詩篇的代表人物,他的詩浪漫而豪放,抒發著獨特的人物個性。但其實除了詩歌,李白的詞賦、劍術、書法都很出眾,他如今唯一流傳的真跡《上陽臺帖》就是他書法造詣的最佳證明。
  • 王蘧常絕筆《十八帖》
    《十八帖》也是王蘧常先生絕筆,從《十八日》到《歸本》,讀之如老人回憶錄,頗有王蘧常自傳意味。書法密碼微店有人說王蘧常晚年以「書聖再生」自況,右軍有《十七帖》,乃欲作《十八帖》壓倒之。又刻「後右軍一千六百五十二年生」巨印,用鈐得意之作。日本書道雜誌撰文稱「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十八日書悉。
  • 用461套北京四合院,買下李白唯一書法真跡,最後白白送給他
    ,但其實李白寫的書法也很棒,只不過他的詩名氣大過於他的書法,所以人們對於他的書法造詣不太了解。但很可惜的是,因為種種原因,目前李白只有一幅書法真跡留傳了下來,那就是如今存放在故宮的《上陽臺帖》。足見其豪邁的氣概,筆墨酣暢之神韻,體現了李白的風度,豪放而不輕浮,沉著而又不呆滯。這便是書法中的李白。
  • 透過筆跡分析,能否佐證李白《上陽臺帖》書法的真假
    李白於開元十二年(724年)出蜀遊三峽,至江陵遇道士司馬承禎,得到司馬承禎讚賞。後唐玄宗命司馬承禎王屋山建立道觀,並題寫匾額。而司馬承禎不僅道術精深,而且詩、書、畫皆有極高造詣,擅長山水畫。天寶三年(744年),李白與杜甫、高適同遊王屋山陽臺觀,並來此尋訪司馬承禎,待到達陽臺觀後,方知司馬承禎已經仙逝。
  • 價值連城;大叔帶「血石」鑑寶,稱用13套房產換的,專家:今天必須上交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現在我國的經濟得到了高速的翻開,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越過越好。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不用再為生計下來傷透腦筋。
  • 大叔帶「血石」鑑寶,稱用13套房產換的,專家:你今天必須上交
    現在中國的經濟得到了高速的發展,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越過越好。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不必再為生存下來傷透腦筋。「亂世黃金,太平古董」,在這樣的環境下,古董的熱潮也逐漸在中國興起。>這次鑑寶的主人公是一位大叔,他今天帶來鑑定的寶貝呢,可以說是打開了大家的新視野,因為他帶來的寶貝不是什麼書法或者瓷器古玩
  • 字帖 | 王蘧常絕筆《十八帖》欣賞
    《十八帖》也是王蘧常先生絕筆,從《十八日》到《歸本》,讀之如老人回憶錄,頗有王蘧常自傳意味。來源 | 書藝公社(shufaorg)| 《千字文》全集 1.1版(21篇) / 點擊進入有人說王蘧常晚年以「書聖再生」自況,右軍有《十七帖》,乃欲作《十八帖》壓倒之。又刻「後右軍一千六百五十二年生」巨印,用鈐得意之作。
  • 一天一件藝術品——李白《上陽臺帖》
    李白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首先知道他是唐代大詩人,然後就是喝酒,李白給後世文化人喝酒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越喝酒,越有才。這麼有才的文化人,字寫的怎麼樣?據說李白喜歡張旭草書,並且做為學習的典範,想必他的書法水平也不會太差,讓我們通過李太白唯一傳世真跡《上陽臺帖》,一睹詩仙書法風採。李白於開元十二年(724 年)出蜀遊三峽,至江陵遇道士司馬承禎,得到司馬承禎讚賞。
  • 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真跡,價值460套四合院,毛主席都愛不釋手
    李白的詩,世人皆知,被譽為詩仙,但因詩名實在太大,掩蓋住了他的書法成就。在故宮博物院,珍藏著一件名為《上陽臺帖》的書法作品,正文右上有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題籤。題籤只有一行,內容赫然是:「唐李太白上陽臺」。
  • 酣墨飄香︱李白一鬥詩百篇
    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這是唐代詩人杜甫《飲中八仙歌》作品描繪的大詩人李白形象。
  • 欣賞李白《上陽臺帖》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李白的詩作的口頭傳播與刊行,代代相傳,一直流傳下來了,而它的墨跡,卻不斷地散失、消亡。歷代書史專著裡也有記述。《李白墓碑》云:「翰林字思高筆逸。」又《宣和書譜》載:「白嘗作行書,字畫尤飄逸。」宋 黃山谷曾經評說:「李白在開元,天寶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山谷內集》卷二十六《題李白詩草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