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中,杜甫盛讚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白以詩仙之名流芳百世,作為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其詩作中無不洋溢著狂放不羈,許多詩句如今讀來仍能感受到詩人的灑脫,以及豐富的想像力,比如「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01
自唐代至今,李白的詩名始終極盛,以致壓過了他其他方面的能力。世人皆知李白作詩時「下筆如有神」,卻少有人知這位流芳百世的大詩人還寫得一手好字。李白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可惜只有一幅真跡留存於世,這幅《上陽臺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李白劇照
該帖為李白手書的一首四言詩,共五行25字,落款「太白」,字體為草書。內容描寫了王屋山之高聳挺拔以及水流之源遠流長。同時,他盛讚司馬承禎的作品,抒發了對其的仰慕之情。整篇詩作文筆流暢,讀起來令人甚覺酣暢淋漓,而其不拘一格的草書與詩作更是不謀而合,詩句與字相得益彰共同傳遞出李白異常大氣恢弘的心境。
▲《上陽臺帖》
帖上密密麻麻的註解和印章,昭示了這幅《上陽臺帖》曾經被多人收藏過。在這其中就有宋徽宗在右上角用瘦金體題寫的「唐李太白上陽臺」七字,以及乾隆皇帝題寫的「青蓮逸翰」四字。細數《上陽臺帖》上的印章,更有張晏、趙孟堅、賈似道等,總數多達數十人。這也側面說明了此帖的收藏價值之高,兩位以酷愛收藏文字作品聞名的皇帝都沒有錯過它。
02
眾所周知,李白的詩作傳唱度甚廣,但其流傳下來的書畫卻僅此一幅,自然堪稱「稀世珍寶」。從《上陽臺帖》經歷了這麼多收藏者,其中更是不乏有帝王,我們就能窺得其一二價值。鑑於私人收藏家一般不會輕易轉讓自己所藏,所以這幅《上陽臺帖》經歷了頗多周折,最後才成功歸於國家。其中的關鍵人物,就是張伯駒。
▲張伯駒舊照
張伯駒,1958年出生於河南項城,我國現代著名收藏鑑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他從小生活優渥,作為袁世凱的表侄,家人多有官職傍身,他也曾投身軍界、金融界。但他最大的愛好還是古物品鑑與收藏,再加上本身也擅長寫詩填詞,也因家境優渥無需為柴米油鹽擔憂,於是他將自己的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了文物收藏之中。
▲北京四合院近照
1937年某天,張伯駒在陶器大家郭葆昌家中做客,意外發現郭家竟收藏有李白絕筆《上陽臺帖》。憑藉多年經驗及深厚的鑑賞力,張伯駒認定這幅確是真跡,於是他直接付了六萬大洋作為定金,苦求郭葆昌將該帖轉讓給自己。在當時,北京城一套標準四合院的價格只需要120到130塊大洋,這6萬大洋可以買北京百套四合院。
03
後來,由於戰亂影響張伯駒幸運的只以之前支付的能買北京百套房產的6萬大洋買下了此帖。之後,日本人看中了他包括《上陽臺帖》在內的許多國寶級收藏品,表示希望張伯駒可以忍痛割愛「賣」給他們。酷愛古文物,又有一顆熾熱愛國心的張伯駒當場拒絕了日本人的要求。
▲侵華日軍劇照
1941年,日本人非法綁架張伯駒,折磨他近8個月。這位從小生活優渥的「少爺」表現出了超乎常人的堅韌,被折磨得不成樣子也沒有鬆口答應將自己所藏送給日本人。客氣詢問不成,綁架折磨也無用,日本人無恥地祭出最後一招——明搶。最後,張伯駒的許多藏品都被日本人搶走,所幸幾幅傳世之作依舊留存。
▲張伯駒與妻子鑑賞書畫
新中國成立前,張伯駒與張大千等諸位先生共同被聘為故宮博物館專門委員。任職期間,他為故宮收購清代末年流散民間的珍寶,特別是溥儀偷運出宮的書畫作出巨大貢獻。為防止文物流落海外,他曾多次耗費巨資,不惜變賣家產,為故宮買下拍賣會上的名作,比如展子虔的《遊春圖》這副畫,使張伯駒險些由豪門巨富變為債臺高築的窮鬼。
▲故宮博物院遠眺
1956年,張伯駒將所收藏8幅傳世名篇悉數免費上交給國家,這其中包括《平復帖》、《遊春圖》,以及李白的《上陽臺帖》。調任吉林省博物館副館長後,因館內藏品稀少,張伯駒再次無償捐獻個人藏品幾十件,這其中包括歷朝歷代名家名篇,以一己之力,保證了吉林省博物館內歷朝歷代皆有藏品。
結語
張伯駒先生曾說過:「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而他也真正踐行了這句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張伯駒先生這種愛國主義情懷,舍個人為國家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也願終有一天,亂世中流落在外的國寶,都能回到祖國。
參考資料: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