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朝大詩人李白,想必在中國沒有人不知道的。他一生作詩上千首,有很多佳作都流傳千古。因為他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所以後人又稱他為「詩仙」。而李白儘管作了很多詩,但存世的書法作品卻僅有一件,因此這件名為《上陽臺帖》的作品價值連城。
李白
《上陽臺帖》創作於大唐天寶三年,當時李白與杜甫、高適同遊王屋山陽臺觀,並藉此尋訪司馬承禎。沒想到卻被道童告知,司馬承禎已經仙逝。李白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上陽臺帖》。全文為:「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雖然正文內容只有16個字,但卻表現了李白官場絕望後的一種清壯沉雄、自然放達。而在書法方面,字體則顯得蒼勁雄渾,氣勢飄逸,意態萬千。
上陽臺帖
由於《上陽臺帖》是李白存世的唯一書法真跡,也是國家一級文物中的「國寶」,所以被評為「一級甲」。而這件書法作品在北宋時曾被宋徽宗珍藏,因此帖前隔水上有宋徽宗瘦金書題籤的「唐李太白上陽臺」七個字。清朝時這件作品又落入了蓋章狂魔乾隆皇帝的手中,乾隆在引首題了「青蓮逸翰」四個大字。
張伯駒
民國時期,我國著名收藏家張伯駒到陶器大家郭葆昌府上做客。在參觀郭府的過程中,張伯駒意外地發現《上陽臺帖》的真跡就在郭府。要知道,那可是李白留世唯一的書法真跡,對於喜愛收藏的張伯駒來說,如何肯錯過這個機會?於是向郭葆昌開價20萬大洋,希望郭葆昌能忍痛割愛。
郭葆昌
為表示誠意,張伯駒先預付了6萬大洋。6萬大洋是什麼概念?在當時,可以在北京買461套四合院(當時一套四合院的售價在120-130塊大洋之間)。郭葆昌看張伯駒誠意十足,也知道他是真的喜歡這個東西,便同意他分期付款,讓他用6萬大洋拿走了李白的《上陽臺帖》。之後因為戰亂的緣故,張伯駒也沒能付清後續的貨款,所以相當於他拿6萬大洋買下了《上陽臺帖》。
張伯駒
日本人在得知張伯駒手中有李白的真跡時,便找上門來,希望張伯駒能將《上陽臺帖》出手。張伯駒自然不願意,便遭到了日本人的綁架。後來日本人從張伯駒這裡勒索走不少收藏品,但《上陽臺帖》卻始終沒有被張伯駒交出來。新中國成立後,張伯駒為了支持祖國的文化事業,便將家中很多藏品無償捐獻給國家,其中就包括《上陽臺帖》。現在《上陽臺帖》被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是國寶中的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