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鎖堂/文圖
海則廟自古便是府谷境內著名勝景之一。小黑龍廟歷史悠久,且非常靈驗。廟前不遠處有股清泉,碗口粗細,甚是奇特,天旱雨澇,水流如常。清代之前舊省志記載:「山形盤屈紆迴,上有高峰特立,樹木蔭翳。建有龍王廟,旱禱輒應。」乾隆縣誌亦云:「縣東北海子廟,計二十五裡。廟外石山類峭壁。下有靈泉,水甚甘美。寺僧作小溝。名為靈泉芳潤」。這股泉水除供周圍群眾飲用,多餘的水,在廟前灘地衝旋出大坑,汪下一潭清水,清澈如璧,遇天旱,灌溉周圍數百畝田地。鄉人把這泓清水稱為「海子」。俗傳:昔黃河水漲時,有黑龍王神像,乘浪飄入岸上,當地因立廟祭之。海子之後有小黑龍廟,就把這地兒呼為「海則廟」。
關於黑龍文化,曾在海則廟召開過專題學術研討會,會後集有學術專著,我再展開說就顯得多餘。因此,就這次跟著海則廟村老支書趙福馬先生考察時,聽到他及有關人士關於小黑龍如何靈驗的故事,記述如下:
有點脾氣的小黑龍
傳說某年南方蝗蟲飛到北方,鋪天蓋地,把北方的莊稼吃了。小黑龍惱怒,要教訓一下南方。他帶著布雨,趕中午到南方,見一老翁在烈日下鋤地。於是變化成人形問,你這麼老了還在勞作?又裝作口渴,問有水沒,老漢遞過一票水給喝了一口。問家中還有什麼,老漢說連甚都沒有了。小黑龍心中不忍,給老漢說,你回去拿上些紅綠栽在自家的田地裡。說完小黑龍現原形走了。
正午時分,黑雲滾滾,電閃雷鳴,雞蛋大的冷雨(冰雹)把漫山遍野的莊稼打得赤土攤平,唯獨老漢家的莊稼安然無恙。
地方上將發現的情況告到衙門,說老漢是個妖怪,是他在作祟,要求官家鎮妖除怪。這時,小黑龍現了形,說是他幹得,與老漢無幹。
官司打到天庭,玉帝責問小黑龍為什麼要冷雨打南方?小黑龍說,南方的蝗蟲飛到北方把北方的莊稼吃了個淨光!已經夏天了,眼看今年沒有收成,人們將要餓死。於是玉皇大帝派司農之神向北方大地下了一場「黑雨」,雨後地上全出來些蕎麥。紅花綠葉,結的黑籽。人們當時不認識蕎麥,不敢吃,先餵豬羊等六畜,吃了都沒死好好的,人們才敢吃了。才知道「蕎麥麵」是天上下的救命莊稼。
話說老漢莊稼沒有被冰雹打,豐收了,又沒有被治罪,心存對黑龍的感恩。就和老婆商量,每年六月十三,要給黑龍唱三出大戲。後老婆老漢實在走不動了,就在黑龍廟上放下一筆錢,每年用利息在六月十三唱戲。後來存放在廟上的錢讓三個會首給花光了,但每年六月十三的戲還要唱,負擔由周圍三個村共同承擔。當地百姓習慣上叫六月十三的戲為「聖誕戲」,也叫「三社戲」。
「靈驗」
民國時期,有個高營長帶隊伍駐守府谷,久旱不雨。高營長把小黑龍請回府谷祈雨唱戲。抬樓子路過村鎮,要擺供迎,禁止吃葷。當時府谷縣城有外國人傳教土的「耶穌教」,不擺供,不敬神。四個抬龍王樓子的都是年輕人,用樓幹把「耶穌教」的門牌砸了。外國傳教士不讓了,官司打到政府,高營長說,三天內不下雨我管,打壞的東西負責賠償;三天之內如下了雨,一概不賠。耶穌教徒說,三天之內果真下了雨,他們就退出府谷。
於是高營長用鐵鏈套在龍王樓子上說,三天內你不下雨,就一同入黃河。
第三天,果然開始下雨,連著下了三天三夜好雨。外國的耶穌傳教徒們灰溜溜地退出了府谷。
過去祈雨時,抬小黑龍樓子的四人要抬著樓子跳進黃河,還要有一人手持水瓶跳進黃河取水,很危險。這個取水人出發時,身穿老衣(人去世後穿的衣服叫老衣),做好了叫黃河水捲走的準備,大有「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悲壯。後來有一任縣令廢除了進入黃河深處取水這一環節,只在河邊取水。
立竿見影
小黑龍廟會戲在每年七月份之內還唱一臺「秋報戲」,意即豐收了報答神恩。沒有固定日子,但必須在七月內。有一年,七月二十九起戲,小盡。第二天八月初一,遲了一天。這年大秋收前,冰雹把海則廟範圍打了。
文革前六月十三的戲是「三社戲」,後來是全鄉「十四個半社」共同負擔的戲。上世紀八十年代一次唱戲,會上派人各村去收社戲錢,磁窯溝村不出,提出在海則廟唱一年,也要在磁窯溝廟會上唱一年,輪流,沒有交戲錢。六月十三唱罷戲後,偏偏七月冷子就把磁窯溝莊稼打了,周圍村莊沒有打。後來再唱戲他們乖乖地把錢交來了。
中國歷史上是長達幾千年的農耕社會時期。在漫長的農業社會裡,靠天吃飯,天旱雨澇,冷雨霜凍等,都構成了對農業的直接危害。因此人們敬畏大自然。而傳說中的龍王又掌管著行雲布雨事,為了風調雨順,人們就修廟供奉著龍王,天旱抬著龍王祈雨。等等。這是農耕社會的產物,又是一種農事活動,形成一種龍文化民俗。
當一種民俗在社會群體中形成之後,便會成為一種穩定的文化、風尚、習俗延續。龍文化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