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則廟,黃河岸邊的一顆文化明珠
楊建勳/文 王嘉寧/演講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觀眾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海則廟便民服務中心的王嘉寧,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海則廟,黃河岸邊的一顆文化明珠》,請指正。
黃河,孕育著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黃河,書寫著人類歷史發展的壯美畫卷。在蜿蜒曲折的黃河中遊的北岸,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她的名字就叫海則廟。
海則廟,流傳著一個神奇的傳說:一隻巨大蜘蛛從汪洋大海中躥了出來。這時,五條龍從四面騰雲駕霧聚攏飛來,準備擒拿蜘蛛精。不料,涇河龍母正好路過此地,大聲呵斥道:「住手!」於是,五龍就定格成五條山脈,蜘蛛也化作一座聳入雲端的「蛛蛛峰」。海水退去,海則廟變成了「五龍戲蛛」的冰河地貌,成為舊石器文明的活化石。
滔滔不絕黃河水,源遠流長海則廟。海則廟,還留存著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記憶,「前莊窩遺址」、「賀家畔遺址」、「 峁尖則遺址」,訴說著6千年的滄桑巨變,是陝北文化的發祥地,是府谷黃河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海則廟的南面,緊鄰著雄偉奇峻的晉陝大峽谷。當年「玉柱凌雲」的壯美景觀,就是黃河流域的一大看點。而今取而代之的是凌雲臺的驚險刺激,是凌雲臺的磅礴氣勢。透過急速的車窗,離遠望去,凌雲臺猶如一架透明的鐵塔直逼人的眼帘:黃河兩岸,山勢巍峨,怪石嶙峋,壁立千仞,滾滾黃水,濁浪翻湧……當我們登上凌雲觀景臺,行走在玻璃棧道上,膽顫心驚,兩股戰戰,驚恐之餘,偷眼下望88米:黃河之水波濤洶湧,兩隻眼睛眩暈朦朧。倘若你心平氣靜,憑欄遠眺:藍天白雲,蒼山如黛,遠處的農舍樓房、工礦煙囪掩映於柔和的秋光中,儼然一幅美麗的山水風景畫。此地此時,我們不僅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加驚嘆於海則廟父母官的深思熟慮和奇思妙想。這一創意景觀,讓遊客達到了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
弘揚黃河文化,開發旅遊資源,成為海則廟便民服務中心在新時代打出的一張文化王牌。他們將特色產業與旅遊產業相結合,創造出發展鄉村旅遊的新模式。沙窯子村,把河灘平整成川水地,利用地處沿黃公路的地理優勢,現已栽種了30畝葡萄,今後就要形成200畝的葡萄採摘園。郭家峁村有很好的水源,逐步將600畝壩地全部種植瓜果和矮化棗果梨桃等地方樹種,發展旅遊觀光農業。楊莊則村規劃栽種180畝梨樹,發展一村一品,建成真正的花果山。到那時,海則廟,將成為府谷現代三農經濟的樣板。
海則廟,也是人文景觀的薈萃地,散發著古樸、淡雅的文化氣息。龍峰寺的古經書,成了不可多得的珍奇異寶。小黑龍廟歷史悠久,「六月十三唱戲下雨」,給它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寨峁 「名顯北宋」的匾額,讓人聯想到與楊家將的歷史淵源。張家大院都閫府的主人,曾經頂著清代四品官的光環。淡寨的明代古鐘、尖堡則的明代古碑、王來家溝的清代壁畫,是黃河流域地域文化的真正體現。尤其是磁窯溝的「瓷窯遺址」,是西北地區發現的最大宋元磁窯系遺址,有著重大保護、開發和研究價值。這一處處的文化資源,閃耀著海則廟五彩斑斕的藝術光彩,也成為海則廟對外展示的一張張亮麗名片。
正如我縣著名的文化學者陳出新所言,府谷的黃河文化,只有具備歷史的高度和厚度,才能脫離地方性的束縛,走入解釋人類文明的高端格局中,才能為當下的「文旅」發展開闢一條廣闊的黃金大道。我相信,海則廟這一顆鑲嵌在黃河玉帶上的明珠,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煥發出文化的熠熠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