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出版社等著他們的作者排隊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2020-11-28 澎湃新聞

北京時間10月13日晚上7點,201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就將揭曉。關心誰會獲得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除了媒體和文學愛好者,還有國內各大出版社。以出版外國文學為特色的幾家出版社都希望自己籤下的作家能被諾貝爾文學獎加持,封面上印上金色的諾貝爾獎章,銷量馬上往上竄。

最近十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目前分散在各家出版社手中。相比文學獎的大眾關注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專著作品鮮為人知。上海格致出版社這些年來一直在出版當代經濟學的理論專著,然後等著這些經濟學家排隊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本特·霍姆斯特羅姆

201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經濟學家奧利弗·哈特和本特·霍姆斯特羅姆,以表彰他們對契約理論做出的貢獻。

哈特教授在企業理論上作出過突出貢獻,他與格羅斯曼(Hart&Grossman,1986)以及與穆爾的論文(Hart&Moore,1990)奠定當代企業理論的基礎(兩篇論文均收錄在《企業制度與市場組織——交易費用經濟學文選》中,格致出版社出版),並為企業理論確立了一個基於不完全合約理論的分析框架。他的《企業、合約與財務結構》(格致出版社出版)已是企業理論的經典教科書。

本特·霍姆斯特姆,67歲,出生在芬蘭赫爾辛基。霍姆斯特羅姆是一位知名的微觀經濟學家,他最知名研究領域為契約和激勵理論,特別是將相關理論用於公司,企業治理及金融危機期間流動性問題的研究。霍姆斯特羅姆的《內部與外部流動性》中文版即將由格致出版社出版。作者以現代公司財務理論為基礎以全新的統一的研究方法,指出公司收入並不具有完全的可抵押性(或者說流動性),並因此導致了對流動性的需求和流動性短缺,從而得出了對資產定價、投資決策和流動性管理具有深遠意義的結論。

《不完全合同、產權和企業理論》(即將出版)

[ 美 ] 奧利弗 · 哈特等 / 著

這本書擇選了哈特教授 1986—2008 年間單獨發表或與其他經濟學家合作的 10 篇論文,分模型、基礎和應用三大部分,探討了企業的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產權與企業的性質、不完全合同、再談判、政府治理、人力資本、金融合同等模型、理論及其應用問題。全書精選了合同理論、企業理論中的經典模型、基礎理論和典型應用。

《企業、合同與財務結構》

[美]奧利弗. 哈特 / 著  費方域 / 譯

哈特教授的這本專著用非數學的語言匯集了他 10 年來在產權、企業和財務結構方面的理論貢獻。哈特教授審運用現代合同理論研究企業理論的開拓者,這本書無疑將成為現代企業理論的經典之作。

格致出版社出版的這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作品都收入在他們的一個系列「當代經濟學系列叢書·當代經濟學譯庫」中,從1990年代起開先河地開始大規模翻譯出版現代經濟學各個學派的代表性著作。如施蒂格勒、奧爾森、劉易斯、麥金農、梅耶、範裡安、貝克爾等西方經濟學家的經典著作,尤其在新制度經濟學方面,諾思、科斯、威廉姆森、阿爾欽等大師的權威論著皆由該叢書首次引入中國,同時,叢書對於紹介現代經濟學的前沿研究方法也不遺餘力,先後推出了米勒、培頓·揚、威布爾等人在博弈論等領域關鍵性的核心論著。迄今已引進出版了六七十種現代經濟學的經典之作。我們來看看有哪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被這個叢書搜入囊中。

道格拉斯·C.諾思(Douglass C. North) 1993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新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1993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華盛頓大學教授、劍橋大學和賴斯大學客座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國際新制度經濟學學會會長,曾擔任過美國經濟史學會會長和西部經濟學會會長。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的演變,主要著作包括:《西方世界的興起》(1973)、《美國往昔的增長與福利》(1973)、《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1981)和《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1990)。

《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

[美] 道格拉斯·C.諾思/ 著  杭行/ 譯

本書給出了諾思提出的制度與制度變遷理論的分析綱要,發展了一個解釋給定時段和跨時段制度和制度變遷影響經濟績效的方式的分析框架,分三篇14 章探討了其制度研究的方法論基礎和制度的基本概念、制度變遷的一般理論與制度對經濟績效的影響,深入探討了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的本質以及它們是如何變遷的,重點分析了制度的含義、制度與組織的區別以及制度是如何影響交易費用和生產成本的,解釋了交易費用和生產成本在制度發展中的作用,並儘量少用經濟學專用術語,以使非經濟學者也能明白本書的分析。

《暴力與社會秩序》

[美] 道格拉斯·C.諾思 約翰· 約瑟夫· 瓦利斯 巴裡·R. 韋格斯特/ 著 杭行 王亮/ 譯

在一個較為廣闊的社會科學和歷史學的框架中研究暴力問題,揭示經濟行為與政治行為是怎樣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的。在大多數我們稱之為自然國家的社會裡,暴力的限制是通過對經濟的政治操控而產生的特權利益來達成的。特權使暴力不至於被強勢的個人濫用,但這麼做無疑又會阻礙經濟和政治的發展。反之,現代社會則是通過開放經濟與政治組織的權利,培育政治與經濟的競爭,來限制暴力的。

本書為我們理解這兩種類型的社會秩序,以及為何開放的社會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都較為發達、何以有25 個國家由一種社會秩序轉型為了另一種,提供了一個框架。

羅納德·H.科斯(Ronald H. Coase)199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新制度經濟學的鼻祖,199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目前為芝加哥大學法學院經濟學榮譽退休教授,也是《企業、市場與法律》一書的作者。其著述和思想對於經濟學的發展發揮了巨大影響,具有持久活力。

《論經濟學和經濟學家》

[美] 羅納德·H.科斯/ 著 羅君麗 茹玉驄/ 譯 金祥榮/ 審校

本書中匯集了科斯在多個年代與多種場合的演講稿、隨筆和對多位傑出經濟學家的傳記性評論,凝聚了科斯這位偉大經濟學家對古典以來主流經濟學的演化、性質、方法、邊界和政府管制等重大問題的看法。

《企業、市場與法律》

[美] 羅納德· 哈裡· 科斯/ 著  盛洪 陳鬱/ 譯校

收入本書的《企業的性質》(1937)把當時革命性的交易成本概念引入經濟學理論,被公認為新制度經濟學的開山之作;《社會成本問題》(1960)進一步發展了交易成本概念,強調法律對經濟體系運行的影響。這兩篇論文如今已成為研究經濟學的人必讀的文獻。在本書收入地其餘文章和導讀中,科斯澄清並拓展了他有關企業、產業和市場的論點,發表了對經濟學發展所存在問題的評論。

《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

[美]R. 科斯 A. 阿爾欽 D. 諾斯 等/ 著 劉守英 等/ 譯

這是一本關於產權與制度變遷理論的論文集,總共收集了13 篇經典文章。這些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極高,它們所提出的概念和方法在產權學派和新制度學派的發展中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同時,這本文集基本反映了產權學派和新制度學派的重要假說、分析特徵和政策意義的全貌。

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在4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引領了宏觀經濟學研究潮流,不斷開闢新的研究領域,為其他經濟學家建立了研究標準和方向。戴蒙德一生學術成果頗豐,是世代交疊模型的提出者,同時在社會保障、養老金和稅收問題等公共政策領域建樹頗豐。2010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時間:均衡模型講義》

[美] 彼得· 戴蒙德/ 著  朱保華/ 譯

彼德· 戴蒙德曾經創立了著名的世代交疊模型,並以此奠定了他在宏觀經濟學、公共財政問題研究中的標杆地位。在這本講義中,有兩個演講,作者解釋了在個人製造業和整體經濟的理論模型中如何將時間納入其中。第一講主要考慮單個市場均衡,方法為通過檢驗短期和長期馬歇爾模型的差異。

在第二講中,作者轉向整體經濟的模型,考慮如何及為什麼整體經濟模型必須與單一市場模型相區分,並檢驗了宏觀經濟的循環和季節數據。在分析採購能力方面,作者還比較了顯性時間模型與IS-LM 模型以及阿羅- 德布魯模型。

威廉·F. 夏普(William F. Sharpe)1990年第13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奠基者。由於其在金融經濟學方面的貢獻獲得1990年第13屆諾貝爾經濟學獎。

《投資者與市場——組合選擇、資產價格及投資建議》

[美] 威廉·F. 夏普/ 著 錢敏/ 譯 陳代雲/ 校

本書成形於夏普在普林斯頓大學講座上的講稿,著重介紹了基於真實投資者行為的資產定價分析方法,並將這一技術通過計算機模擬程序清晰地展示給讀者。在本書中,夏普告訴讀者,對於專業投資人士而言,除非透徹理解資產價格的決定過程,不然無法作出上佳的投資組合選擇。然而,資產價格分析一直是金融經濟學博士以外的絕大部分投資者根本難以企及的方法。

但是在本書中,夏普扭轉了乾坤,他展示了關於資產定價的藝術級方法——並不需要精確的數理過程,因而對於諸如理財師、基金經理、投資顧問之類的廣大的投資專業人士來說都易於理解和掌握。《投資者與市場》在頂級金融理論與投資實踐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梁,幫助投資專業人士作出更好、更明智的投資組合選擇。

利奧尼德·赫維茨(Leonid Hurwicz)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明尼蘇達大學榮譽退休經濟學講座教授,因其在經濟理論特別是機制和制度設計、數理經濟學等領域的先驅研究而舉世聞名,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經濟機制設計》

[美] 利奧尼德· 赫維茨/ 著  

田國強 等/譯

本書主要介紹了信息有效、分散決策的經濟機制的設計方法。作者為機制設計者提供一套系統的方法,使得機制設計者根據委託人( 可能是個人或政府) 各種可能的既定宗旨、目標,設計制定出可以實現委託人目標的信息有效和分散決策的機制。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197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在眾多學術領域都有重大建樹的偉大思想創新者。曾經獲得9個博士學位,研究領域涉及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心理學和信息科學。197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1986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1993年獲得美國心理協會終身成就獎。主要著作包括:《行政管理行為》(1945)、《人類模型》(1957)、《組織》(1958)、《管理決策的新科學》(1960)、《發明的模型》(1977)、《思想模型》(1979)。

《基於實踐的微觀經濟學》

[美] 赫伯特· 西蒙/ 著 孫滌/ 譯

本書是作者晚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是他在義大利時的三次演講的匯集。西蒙以他的閱歷和洞察力,厚積薄發地檢討了經濟學不少有爭議的方法論和價值論的問題,他作為一個執著探索的學者和鬥士,曾頻頻投入其中不少的關鍵論戰,讀來膾炙人口。

講演一為「決策中的理性」,內容涉及理性概念的進展,當代選擇理論,理性的多元性,歷史回顧,理論的實證檢驗等。講演二為「組織在經濟中的角色」,內容涉及組織與市場,利他主義和組織認同,組織、管理和經濟等,並就相關的問題作了深入講解。講演三為「經濟學的實證根據」,討論了經濟學理論實證的基礎的更好前景與實現這一基礎的可行的研究方法,內容涉及理論怎樣才算具體,數據對理論的作用,經濟過程的數據來源,在工商企業之外尋找實證數據,企業決策的案例研究,應用經濟學的數據,調查技術等。

喬治·J.施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美國權威經濟學家,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其在工業結構、市場的作用和公共經濟法規的作用與影響方面,做出了創造性重大貢獻,曾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芝加哥大學華爾格林美國機構傑出服務經濟學教授,芝加哥大學經濟與國家研究中心主任。

《產業組織》

[美]喬治·J. 施蒂格勒/ 著  王永欽 薛鋒/ 譯

本書包括了施蒂格勒在20 多年中所寫的有關產業組織的論文,產業組織理論是對一個經濟中各產業(商品或服務的生產者)的結構和行為的研究。作者細緻的分析、清晰的寫作思路以及他睿智的語言,將所有的文章統一起來。本書論文圍繞四個方面的問題展開:競爭和壟斷的屬性、決定產業規模結構的各個因素、市場行為方面的主題、反託拉斯政策的討論。

加裡·S.貝克爾(Gary S. Becker)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芝加哥學派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和社會學教授,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主要著作:《歧視經濟學》(1957)、《生育力的經濟分析》(1960)、《人力資本》(1964)、《人類行為的經濟學分析》(1976)和《家庭論》(1981)。

《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

[美] 加裡·S. 貝克爾/ 著 王業宇 陳琪/ 譯 

本書集中體現了貝克爾的學術思想和成就。最大特色是應用了「經濟分析」的方法對大量現實生活中的「非經濟現象和問題」進行了生動的解釋與應用。因此,貝克爾憑藉此書一舉將經濟學的領地大大地拓展了,「經濟學帝國主義」一詞從此誕生,經濟學由此就把原屬於社會學、教育學、法律學、政治學、人口學和倫理學等的研究課題囊括於自己的領域,從而引發了一場思想革命。

《偏好的經濟分析》

[美] 加裡·S. 貝克爾/ 著  李傑 王曉剛/譯 王則柯/校

儘管本書的論文相互獨立,但它們都與理性的、有遠見個體的偏好的形成有關,從這一根本性的意義上講,它們是統一的。第一篇論文就理性偏好的形成給出了一個大體框架,這一框架是圍繞兩類資本存量建立的:個人資本與社會資本。兩類資本存量都是個體效用函數的一部分,並且會對個體的行為產生主要的影響。個人資本取決於個體當前選擇與自身未來欲望之間的遞推關係。社會資本引入了個體的父母、其他親屬、朋友、鄰居、工作夥伴以及其他同輩群體的行為和態度對其欲望所產生的效應。

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研究領域包括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貨幣危機與匯率變化理論。

《市場結構和對外貿易——報酬遞減、不完全競爭和國際經濟》

[以] 埃爾赫南· 赫爾普曼 [ 美] 保羅· 克魯格曼/著 尹翔碩 等/譯

本書為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提高供了一個完整的新的國際貿易理論,解釋了貿易模式,特別是工業國家的貿易模式,並使貿易和跨國公司的作用結合了起來。本書為可競爭市場、寡頭、福利以及跨國公司提供了全新的材料,為外部經濟、中間投入品和貿易構成提供了新的洞見。

《貿易政策和市場結構》

[以] 埃爾赫南· 赫爾普曼 [美] 保羅· 克魯格曼/著 李增剛/譯

《貿易政策和市場結構》中,赫爾普曼與克魯格曼對不完全競爭條件下貿易政策的影響進行了系統研究,發展了不同市場結構下貿易政策的含義。

羅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1987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著名經濟學家,以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著稱。

《經濟增長理論——一種解釋(第二版)》

[美] 羅伯特· 索洛/著 朱保華/譯

本書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 索洛關於增長理論的經典文集,以其諾貝爾獎演講「增長理論與之後的發展」(1987)開篇,包含第一版的六個原有章節,最後增加了六個新的章節。1970 年第一版出版恰逢全球性的生產率放緩,在這段時間經濟增長理論並不被重視。直到20 世紀80 年代,羅默、盧卡斯、格羅斯曼、赫爾普曼、阿洪和豪伊特等對增長理論都有新的理解和闡釋,因此,本書的新增部分涉及了這種轉變,索洛重鑄了他的增長模型,以幫助讀者比較所有模型之間的關係。

弗農·史密斯(Vernon Smith)2002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實驗經濟學創始人。

《交易與市場行為》(即將出版)

[美] 弗農· 史密斯/著 董志強/譯

弗農·史密斯是實驗經濟學的創始人,本書收錄了他在1990—1998 年之間發表的經典文章。這些文章涉及討價還價與市場博弈等議題,探討了利用實驗的方法來檢驗經濟學和博弈論的結論的可能性。本書還考察了實驗經濟學與心理學尤其是演化心理學之間的關係。

讓·梯若爾(Jean Tirole)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新規制經濟學的創始人,法國圖魯茲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學術所長,MIT教授,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政府採購與規制中的激勵理論》

[法] 讓- 雅克·拉豐 讓·梯若爾/ 著  石磊 王永欽/ 譯

本書在西方被稱為「規制經濟學的聖經」,是由一位激勵理論和公共經濟學的經濟學教授與一位博弈論和產業組織理論的經濟學教授經歷十年的時間共同寫出的一部巨著。兩位作者運用完全合同方法,用一個統一的框架將博弈論、信息經濟學和激勵機制設計的工具用於政府採購與規制問題的分析,為中國的經濟學家提供了可以用來發展適合中國制度的規制理論和規制實踐的工具和方法,並為事關國計民生、直接影響到社會福利的我國自然壟斷行業(如電力、電信、鐵路、自來水等)的改革這一改革難題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本書同時也是一部關於激勵理論、委託-代理理論和機制設計理論的學術巨著,書中的理論可以很容易地運用到企業組織內部的激勵問題、私人採購問題、轉移定價問題、分成租佃等問題。

《內部與外部流動性》(即將出版)

[美]本特·霍姆斯特羅姆 [ 法 ] 讓·梯若爾/著

作者以現代公司財務理論為基礎以全新的統一的研究方法,指出公司收入並不具有完全的可抵押性(或者說流動性),並因此導致了對流動性的需求和流動性短缺,從而得出了對資產定價、投資決策和流動性管理具有深遠意義的結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爾逝世 與弗裡德曼齊名
    據《紐約時報》報導,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加裡·S·貝克爾(Gary S. Becker)於周六(5月4日)在芝加哥逝世,享年83歲。貝克爾所供職的芝加哥大學宣布了這位社會學和經濟學巨擘離世的消息。貝克爾撰寫了諸多著作,被廣泛認為是經濟學領域的傑出人物,如同其老師及同事米爾頓·弗裡德曼一樣,貝克爾也推崇自由市場。貝克爾與米爾頓·弗裡德曼是世界上僅有的兩位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與美國總統自由勳章雙項榮譽的人。
  • 理性預期學派領袖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Sims)獲得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獎委員會剛剛宣布,託馬斯-薩金特(Thomas J. Sargent)和克里斯多福-西姆斯( Christopher A. Sims)獲得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託馬斯·薩金特1943年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現為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做客蘇世民書院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做客蘇世民書院探討市場非理性和人性中的缺陷清華新聞網3月29日電 3月24日下午,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非理性繁華》作者羅伯特·希勒(Robert J.席勒分享非理性經濟學研究席勒提到,投機泡沫的產生應歸因於三大因素:結構性因素,文化因素以及心理因素。
  • 兩人分享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們的研究改變拍賣行業?
    作為諾獎家族中最「年輕」的一員,諾貝爾經濟學獎在過去的50多年間,有過讚譽,也嘗盡爭議。  新冠疫情肆虐的當下,全球經濟受到重創,疫情過後經濟能否恢復,如何恢復?從諾貝爾經濟學獎中,人們能找到答案嗎?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為何是這兩位獲獎?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經濟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12日17時許正式揭曉,由兩位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Paul R. Milgrom 和Robert B. Wilson獲得,獲獎理由為「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 終極預測:保羅·羅默有可能獲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
    作者|李大巍(網易研究局特邀研究員,他山石智庫CEO)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獎項,並非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全稱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The Bank of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被稱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或者瑞典銀行經濟學獎。1969年(瑞典銀行的300周年慶典)第一次頒獎。從1969年至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頒發了49次,獲獎者人數達79人。
  • 安格斯·迪頓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源於對貧富分化的分析
    當地時間10月12日,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安格斯·迪頓獲得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圖/CFP  10月12日,出生於英國的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即將迎來七十大壽。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稱,他的獲獎理由是對於對消費和不平等問題的研究。根據官方信息,安格斯·迪頓獨自獲獎,他可以拿到800萬瑞典克朗,約合618萬人民幣。
  • 權威解讀丨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讓我們意外的幾個原因
    Duflo是AER現在的主編,也是第二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經濟學家,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她有多年輕?一篇科研論文正在AER審稿中並由其處理的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宋華盛博士脫口而出,「Duflo是天才少女,1999年讀完博士,應該是AER史上最年輕的主編。」
  • 「新制度經濟學」與諾貝爾經濟學獎
    隨著威廉姆森成為繼科斯1991和諾思1993之後的第三位因為研究「新制度經濟學」而榮獲諾獎的經濟學家,「新制度經濟學」在現代經濟學中的「顯學」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  ■陸洲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落在兩位美國經濟學家艾利諾·奧斯特羅姆 Elinor Ostrom 和奧利弗·威廉姆森 Oliver Williamson頭上。據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的理由,威廉姆森獲獎的成就是他對經濟治理機製作出的分析,尤其是他對企業界限的分析。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在威廉姆森發展的理論中,企業發揮了衝突解決機制的作用。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斯逝世
    北京時間11月25日早晨,據彭博報導,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網站發布聲明稱,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North)已於11月23日在密西根的家中逝世,享年95歲。由於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諾斯於獲得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三位經濟學家分享
    但他的理論是遠遠可以適用於勞動力市場之外其它領域,可以用於整個房地產市場在經濟學以及家庭經濟學等等。今年的獲獎者他們的理論已經極大的改進了相關的市場理論。彼特-戴蒙德生於1940年,現為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戴蒙德以在最優稅收領域的開創性研究而著名,最優稅收理論被廣泛應用於公共政策領域。
  • 博弈論學者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據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10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日宣布,將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有以色列和美國雙重國籍的羅伯特·奧曼和美國人託馬斯·謝林,以表彰他們通過博弈理論分析增加了世人對合作與衝突的理解。
  • 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姆森逝世,享年87歲
    在1991年,科斯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在中國,科斯大概是最受關注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被認為是真正關心中國經濟問題的外國經濟學家。而談科斯必然要談威廉姆森。威廉姆森對科斯的「交易費用」評價極高,將之比喻為物理學的摩擦力。不過他本人的研究興趣不在於設想一個完全靜態的條件。吸引他的是在什麼情況下市場的交易成本會逐步提高,甚至直至失效。
  • 彼得·戴蒙德等三人獲得2010諾貝爾經濟學獎
    彼得·戴蒙德生於1940年,1960年畢業於耶魯大學,獲數學學士學位;1963年,年僅23歲就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之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始教學生涯。自1966年起至今,戴蒙德一直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2002至2003年,戴蒙德被推選為美國經濟協會主席。上月13日,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名他為美聯儲委員會理事。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中國朋友圈:張五常與諾獎關係最密切
    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中國朋友圈」雖然目前尚未有中國籍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但不少諾獎得主都在中國有「朋友圈」。與諾獎關係最密切的中國經濟學家應該是張五常,與1976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裡德曼、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哈裡·科斯均為好友。張五常以《佃農理論》和《蜜蜂的神話》兩篇文章著名,是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
  • 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 「離經叛道」的經濟學家
    Thaler)獲此殊榮,以表彰他在行為經濟學領域做出的貢獻。 評委會表示,之所以將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塞勒,是看重其將心理學和經濟學相結合的交叉學科研究,讓經濟學「更人性化」,承認其「通過探索有限理性,社會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後果,展示人腦思維特點如何系統性地影響決策和市場結果」。 在塞勒看來,「經濟主體是人」,而人並非嚴格按照理性作出決策,外界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
  •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由來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1895年立下的遺囑,諾貝爾獎項只包括化學獎、物理學獎、文學獎、醫學獎與和平獎。所以,最初是沒有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為什麼要增設這樣一個獎呢,又為什麼是經濟學獎?這需要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
  • 獨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終極預測:三位女性或折桂!
    阿格因-豪伊特模型被認為是內生增長理論的一個重要且最有前途的分支,在經濟增長理論史上也佔有一席地位。女性經濟學家崛起自1969年首次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以來的49年內,只有一位女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她就是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前瞻:芝加哥學派成熱門
    作者:時代財經 石恩澤、劉沐軒 事實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全稱是「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瑞典國家銀行經濟學獎」。該獎項一開始並不在諾貝爾的遺囑中,它是由瑞典國家銀行於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設立的額外獎項,由於其在評選步驟、頒獎儀式等方面和諾貝爾獎相似,因此人們也就習慣性地將其成為「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7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2日中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獲獎者為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 (Robert B. Wilson),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