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躍,出國工作和生活的人群快速增長。面對異國文化,很多人會出現不適應狀況。根據跨文化交際理論,跨文化適應狀況分為四個階段:蜜月期、文化休克期、恢復期和適應期。剛到一個新的環境時,人們首先會對接觸到的事物產生新鮮感,但之後不適感開始出現。由於文化與語言迥異,適應環境困難,很多人會出現比較嚴重的沮喪感、寂寞感,還有人因承受不了心理壓力,產生抑鬱,這是文化適應中的危機階段。
跨文化適應問題在來華留學生中存在
目前,來華留學生數量快速增長,中國已經攀升為世界第三大留學生輸入國。教育部官方統計顯示,2016年來華留學生人數超過44萬,比2015年增長11.35%。教育部2010年發布的《留學中國計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在內地高校就讀的外國留學生要達到50萬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留學生要達到15萬人,來華留學生生源國別和層次類別更加均衡合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來華留學生身份呈現多元化趨勢。
來自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的留學生,由於地理環境、社會風俗習慣、語言能力、出國經驗、文化觀念等方面的差異,都可能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焦慮、抑鬱、沮喪與情緒不佳等狀況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影響。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學生在華出現文化休克的狀況,對國際漢語教學和中華文化傳播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應當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關注。
來華留學生適應障礙的具體表現
剛到中國的留學生常常感到一切都很陌生,再加上語言障礙,往往不太適應。之後,他們漸漸熟悉了周圍的環境,對中國文化有了更多了解,覺得中國人很熱情,語言水平也大有提高,但他們還是覺得自己在中國是「老外」,無法真正融入當地環境。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障礙的具體表現如下:
語言文化適應性障礙。留學生學習漢語時首先遇到的是漢字困難。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絕大部分留學生在來華初期對漢字產生了畏難和排斥情緒。漢字筆畫複雜,筆順規則繁多,漢字部件在不同的位置可以組合成不同的漢字,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會對學習產生幹擾,這些都成為留學生學習中的「攔路虎」。同樣,語音方面的困難也不小。由於中國地域廣大,各地區方言跟普通話發音有很大不同。留學生在旅遊時會發現,北京話中的兒化音很多。當聽到一個人說「今兒我在前門兒遛彎兒,遇到一個人兒碰瓷兒」,中國人就會心一笑,留學生卻不知所云。南方有些地區 「shi」和「si」不分,或者 「l」和「n」不分,也會給留學生帶來很大困擾,「藍瘦香菇」就是一些來華留學生搞不清的梗。
社會文化適應性障礙。留學生的社會文化適應問題在國內已經被許多學者重視。調查顯示,外國人在華最不適應的是公共秩序、公共衛生、服務態度、隱私等帶來的困擾。儘管不排隊、大聲說話、不注意衛生的中國人很少,但仍給人留下糟糕的印象。外國人跟中國人交朋友的方式不同,很多留學生不了解客套和真實情感的差別。中國人吃飯時搶著買單,為了餐桌的座次你推我讓,見面時熱情寒暄,拒絕別人比較委婉等,往往令留學生不知所措,甚至產生誤解。
解決來華留學生適應問題應多措並舉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來華留學生能夠聽得懂普通話,但對當地人的口音理解起來仍然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建議中國教師給他們介紹本地方言,使其更好地與人交流,融入當地社會環境。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掌握現代通信軟體非常重要,建議向來華留學生推薦中國人常用的社交軟體,如微信、微博等,方便他們與朋友和老師聯繫,熟悉常用的網絡語言,拉近與中國年輕人的距離,在中國找到歸屬感。
大量調查結果顯示,來華留學生在生活環境方面適應性最差。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對環境、空氣、交通等方面的治理,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社會管理水平,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另一方面,需要來華留學生採取包容開放的態度,儘快接受並融入當地生活。提高來華留學生與大眾媒體的接觸程度,可以顯著提高他們的語言水平及文化適應性。我們要鼓勵來華留學生通過電視、電臺、報紙、雜誌等媒介增強對中國的了解,適應中國的生活。
鑑於不同國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專業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性差異較大,建議完善對來華留學生的心理幫扶機制,通過心理諮詢、心理輔導等手段增強來華留學生的心理適應性。同時,鼓勵來華留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採取積極的心態面對文化差異,增強心理素質,培養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提高文化適應水平。
由於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學生快速增加,需要社會各界給予來華留學生更多照顧,考慮他們的宗教習俗,設置風味餐廳,關注他們的日常生活及飲食禁忌。當然,來華留學生也要對自身進行約束,在保持宗教信仰的基礎上,以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對待儒家文化,了解當今中國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不斷吸取其營養和精華,進一步增強跨文化適應性。
(作者系山東師範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7年11月1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