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適應 來華留學生咋應對

2020-12-17 中國教育新聞網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躍,出國工作和生活的人群快速增長。面對異國文化,很多人會出現不適應狀況。根據跨文化交際理論,跨文化適應狀況分為四個階段:蜜月期、文化休克期、恢復期和適應期。剛到一個新的環境時,人們首先會對接觸到的事物產生新鮮感,但之後不適感開始出現。由於文化與語言迥異,適應環境困難,很多人會出現比較嚴重的沮喪感、寂寞感,還有人因承受不了心理壓力,產生抑鬱,這是文化適應中的危機階段。

跨文化適應問題在來華留學生中存在

目前,來華留學生數量快速增長,中國已經攀升為世界第三大留學生輸入國。教育部官方統計顯示,2016年來華留學生人數超過44萬,比2015年增長11.35%。教育部2010年發布的《留學中國計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在內地高校就讀的外國留學生要達到50萬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留學生要達到15萬人,來華留學生生源國別和層次類別更加均衡合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來華留學生身份呈現多元化趨勢。

來自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的留學生,由於地理環境、社會風俗習慣、語言能力、出國經驗、文化觀念等方面的差異,都可能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焦慮、抑鬱、沮喪與情緒不佳等狀況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影響。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學生在華出現文化休克的狀況,對國際漢語教學和中華文化傳播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應當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關注。

來華留學生適應障礙的具體表現

剛到中國的留學生常常感到一切都很陌生,再加上語言障礙,往往不太適應。之後,他們漸漸熟悉了周圍的環境,對中國文化有了更多了解,覺得中國人很熱情,語言水平也大有提高,但他們還是覺得自己在中國是「老外」,無法真正融入當地環境。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障礙的具體表現如下:

語言文化適應性障礙。留學生學習漢語時首先遇到的是漢字困難。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絕大部分留學生在來華初期對漢字產生了畏難和排斥情緒。漢字筆畫複雜,筆順規則繁多,漢字部件在不同的位置可以組合成不同的漢字,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會對學習產生幹擾,這些都成為留學生學習中的「攔路虎」。同樣,語音方面的困難也不小。由於中國地域廣大,各地區方言跟普通話發音有很大不同。留學生在旅遊時會發現,北京話中的兒化音很多。當聽到一個人說「今兒我在前門兒遛彎兒,遇到一個人兒碰瓷兒」,中國人就會心一笑,留學生卻不知所云。南方有些地區 「shi」和「si」不分,或者 「l」和「n」不分,也會給留學生帶來很大困擾,「藍瘦香菇」就是一些來華留學生搞不清的梗。

社會文化適應性障礙。留學生的社會文化適應問題在國內已經被許多學者重視。調查顯示,外國人在華最不適應的是公共秩序、公共衛生、服務態度、隱私等帶來的困擾。儘管不排隊、大聲說話、不注意衛生的中國人很少,但仍給人留下糟糕的印象。外國人跟中國人交朋友的方式不同,很多留學生不了解客套和真實情感的差別。中國人吃飯時搶著買單,為了餐桌的座次你推我讓,見面時熱情寒暄,拒絕別人比較委婉等,往往令留學生不知所措,甚至產生誤解。

解決來華留學生適應問題應多措並舉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來華留學生能夠聽得懂普通話,但對當地人的口音理解起來仍然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建議中國教師給他們介紹本地方言,使其更好地與人交流,融入當地社會環境。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掌握現代通信軟體非常重要,建議向來華留學生推薦中國人常用的社交軟體,如微信、微博等,方便他們與朋友和老師聯繫,熟悉常用的網絡語言,拉近與中國年輕人的距離,在中國找到歸屬感。

大量調查結果顯示,來華留學生在生活環境方面適應性最差。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對環境、空氣、交通等方面的治理,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社會管理水平,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另一方面,需要來華留學生採取包容開放的態度,儘快接受並融入當地生活。提高來華留學生與大眾媒體的接觸程度,可以顯著提高他們的語言水平及文化適應性。我們要鼓勵來華留學生通過電視、電臺、報紙、雜誌等媒介增強對中國的了解,適應中國的生活。

鑑於不同國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專業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性差異較大,建議完善對來華留學生的心理幫扶機制,通過心理諮詢、心理輔導等手段增強來華留學生的心理適應性。同時,鼓勵來華留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採取積極的心態面對文化差異,增強心理素質,培養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提高文化適應水平。

由於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學生快速增加,需要社會各界給予來華留學生更多照顧,考慮他們的宗教習俗,設置風味餐廳,關注他們的日常生活及飲食禁忌。當然,來華留學生也要對自身進行約束,在保持宗教信仰的基礎上,以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對待儒家文化,了解當今中國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不斷吸取其營養和精華,進一步增強跨文化適應性。

(作者系山東師範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7年11月17日第5版 

相關焦點

  • 在美中國留學生現狀跨文化適應風險利益並存
    在中美關係中,留學生扮演著重要「使者」角色,而且美國《門戶開放報告》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已連續7年是美國國際學生最大生源國。如此背景下,研究中國學生在美國的跨文化適應情況,對於留學美國頗具參考和指導價值。——編者美國《門戶開放報告》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留學生人數已經連續7年蟬聯美國國際學生人數首位。截至2016年,在美中國留學生總數已達328547人。
  • 探索中國文化 來華留學生:適應新環境需要過程
    來華留學生的開學季  日前,各高校迎來開學季。來華留學生陸續返校,開始新學期的生活。無論是剛到中國留學的新生,還是已在中國讀過一學期的老生,他們都為融入留學生活、了解中國而努力。
  • 新時期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策略研究
    這一政策被看作是2016年2月《意見》的落地政策,使來華留學生在華就業在執行層面成為可能。自此,來華留學生在華就業的道路真正貫通,政策逐步放寬。高校作為該政策的執行者之一,應對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進行更多的探索和完善。
  • 在跨文化適應中了解世界
    隨著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逐年攀升,學子的跨文化交際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根據某留學機構發布的《中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調查報告》,在社會文化適應各維度上,中國留學生在日常生活方面得分最高,在人際交往方面得分最低,文化差異和人際交往障礙仍是中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面臨的兩大難關。
  • 新時期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策略研究_神州學人
    這一政策被看作是2016年2月《意見》的落地政策,使來華留學生在華就業在執行層面成為可能。自此,來華留學生在華就業的道路真正貫通,政策逐步放寬。高校作為該政策的執行者之一,應對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進行更多的探索和完善。
  • 在跨文化適應中了解世界(一)
    隨著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逐年攀升,學子的跨文化交際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根據某留學機構發布的《中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調查報告》,在社會文化適應各維度上,中國留學生在日常生活方面得分最高,在人際交往方面得分最低,文化差異和人際交往障礙仍是中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面臨的兩大難關。
  • 中國留學生如何上好跨文化適應這門必修課
    如何上好跨文化適應這門課(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世界(三))上課、用餐、看病……面對文化差異,如何儘快適應新的環境、與外國朋友建立友好的關係,是擺在中國留學生面前的一門必修課。留學英國:「好好休息,多喝水」對於已經有較好語言基礎、在英國學習英語教育的田佳琪來說,跨文化挑戰更多體現在適應當地生活節奏、與外國朋友快速熟悉的過程中。在英國,不論是在學校、公司還是醫院,預約是每個留學生必須熟悉的環節。
  • 致公黨中央建議:創新留學生管理模式,淡化「留學生」的身份
    根據人民網·中國統一戰線新聞網聯合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推出的「2020年全國兩會各民主黨派提案選登」報導,致公黨中央今年擬提交關於加強來華留學生培養管理的提案。致公黨中央指出,根據教育部數據,2018年來華留學人數已超過49萬人,中國已成為第三大留學目的地國。
  • 紹興文理學院「來華留學生文化體驗基地」落戶百年會稽山
    11月18日,紹興文理學院「來華留學生文化體驗基地」揭牌儀式在會稽山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舉行。揭牌儀式由會稽山公司副董事長王強主持。近年來,在國家一帶一路政策和文化自信、文化復興的浪潮下,特別是伴隨疫情後期理性消費的回歸,具有低酒度、富營養、口感好的黃酒符合未來消費升級需求,黃酒逐步走向世界,來華留學生已漸成傳播中國黃酒文化的最佳「使者」!儀式上,會稽山公司董事長虞偉強首先致辭,對紹興文理學院「來華留學生文化體驗基地」落戶會稽山表示歡迎。
  • 加強跨文化教育,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培養學生在熟練掌握本領域本行業專業知識和應用技能的基礎上,通曉有關國家當地語言,把握世界格局,通曉國際規則,了解和熟悉有關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政策、法律、人文風情、地理環境等,適應工作和生產環境,適應不斷變換的跨文化經歷,進而把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創造性地運用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去。
  • 來華留學生:拿起竹板兒學快板
    跟張楠學習快板的來華留學生有近20名,分別來自蘇丹、義大利、俄羅斯、哈薩克斯坦、泰國、日本等10餘個國家。據張楠介紹,他不僅教「打板兒」,還教傳統曲目選段。目前,這些來華留學生已經完成了「開場板兒」的學習,正在練習傳統曲目選段,《說大話》就是其中之一。   「我之前沒有接觸過快板,第一節課就被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吸引了。」
  • 三峽大學來華留學生國情及文化教育基地落戶長盛川青磚茶產業園
    三峽大學來華留學生國情及文化教育基地落戶長盛川青磚茶產業園發布時間:2020年12月07日 16:10 來源:長盛川湖北青磚茶   12月4日,「三峽大學來華留學生國情及文化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長盛川產業園順利進行。
  • 留學生亟需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  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怎麼才能夠在不同文化環境下更好地學習和工作?為此,我們特邀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終身教授林曉東女士撰寫系列文章,談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及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途徑,幫助留學生成長為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中國公民。  其實,不管是國際交流,還是中國各民族之間的交往,甚或日常交往,跨文化交流現象都無所不在。
  • 在差異中適應 在融通處共鳴(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世界(四))
    負笈海外求學,身在異國他鄉,如何在差異中適應,在融通處共鳴,每個海外學子都有自己的應對之道。就此,筆者採訪了5位海外學子,請他們分享留學期間的跨文化交流故事以及如何解鎖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留學美國:「你做得不錯」今年年底即將畢業的宮宏宇就讀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媒體與教育專業,因為疫情無法返校,只能在國內以網課形式繼續完成學業。
  • 外國來華留學生的語伴交際,「語伴」會不會成為新的社會歧視詞?
    語伴之間的跨文化互動可以稱為「語伴交際」, 留學生參與語伴交際的動機可能很複雜, 但應該包括實踐目的語的動機我們對200多名來華留學生展開了調查。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203份, 收回203份, 其中2份調查對象有誤, 2份矛盾問卷, 共獲得有效問卷199份。本次研究的調查對象主要為來華留學生或有來華學習經歷的漢語學習者。
  • 留學生失去跨文化交流能力了嗎
    閱讀連結:本報7月20日第八版《留學生亟需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近年來,每年中國人到國外參加各種活動大約2000萬人次,中國人儼然成為了世界公民。中國在世界上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中國學生也必須激勵自我,努力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三,很多中國留學生認為自己身邊有足夠多的中國朋友,跟他們交流就足夠了。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留學生普遍覺得和中國朋友們在一起,心理上更容易獲得滿足感。有些人認為根本沒有必要主動與美國人進行接觸。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日常的學習,工作甚至娛樂都變得更加國際化了。
  • 如何上好跨文化適應這門課(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世界(三))
    上課、用餐、看病……面對文化差異,如何儘快適應新的環境、與外國朋友建立友好的關係,是擺在中國留學生面前的一門必修課。
  • 中國留學生的跨文化抗「疫」故事 用真誠和理性化解「口罩偏見」
    新冠疫情在國內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海外疫情仍在持續蔓延,美國、西班牙、俄羅斯、英國、義大利、法國、德國等中國留學生較為集中的國家都不幸成為疫情重災區。疫情從上半場到下半場,再到當前的常態化,世界各國都經歷了由恐慌忙亂到理性應對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客居異鄉的留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感受、經歷和抗「疫」故事必定能從一個側面書寫此次國際疫情的歷史。
  • 提升來華國際學生教育的中華文化傳播影響力
    同歷史以往相比,培育和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此基礎上,更大範圍地用中國話語表達中國情感、價值追求和對外立場,也是當前背景下中華文化傳播的主要內容。  而在中華文化傳播的隊伍中,有一部分力量不應該被忽視,那就是來華留學生群體。他們並不是歷史上的「遠在天涯」的陌生人,而是來華求學的「近在咫尺」的文化接受客體。
  • 三峽大學來華留學生:想把這片中國的「神奇樹葉」帶到全世界
    隨後,來華留學生來到湖北青磚茶文化展廳,了解湖北青磚茶652年的厚重歷史和悠久的品牌文化,重溫中國「萬裡茶道」的厚重歷史。活動現場,來華留學生們神情專注,在茶藝師的指導下,認識各類茶具,並第一次為自己泡了一杯正宗的中國功夫茶。來華留學生們紛紛表達了對茶文化的熱愛,期望可以通過自己的了解和學習,將中國茶和中國茶文化帶回自己的國家,讓同胞們也嘗一嘗來自中國的「神奇樹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