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中國留學生現狀跨文化適應風險利益並存

2020-12-17 中國青年網

4月6日至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美國,同美國總統川普舉行會晤。在中美關係中,留學生扮演著重要「使者」角色,而且美國《門戶開放報告》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已連續7年是美國國際學生最大生源國。如此背景下,研究中國學生在美國的跨文化適應情況,對於留學美國頗具參考和指導價值。——編者

美國《門戶開放報告》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留學生人數已經連續7年蟬聯美國國際學生人數首位。截至2016年,在美中國留學生總數已達328547人。因在語言、文化、社會結構等方面的迥異差別,中國學生在美國的跨文化適應過程值得關注。而且,鑑於中國學生代表著在美國際學生的最大群體,他們在美國面臨的又是一個迥異於中國的文化國別,全面了解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的跨文化情況成為美國留學研究與指導的期待之一。

在跨文化轉變過程中,外來個體既承擔風險也收穫利益

根據國際跨文化心理學會創始人之一約翰·貝利的跨文化適應理論,跨文化族群穿行於兩種文化中,受雙重文化的影響,由此引發一系列深刻變化。宏觀變化如經濟變化、社會變化、文化變化。微觀變化如個體的語言變化、宗教轉移和價值觀轉變。這裡,主要從文化、社會生活和就業等狀況來闡釋中國留學生群體在美國的跨文化適應情況。

眾所周知,跨文化過程受到接受國諸多因素的制約,如種族組成、多文化元素構成、對待外族的態度。因此,在討論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的跨文化適應之前,有必要梳理一下美國的文化和種族關係。軸心文化的缺乏和多元文化的並存,以及對科技的無限痴迷和自身經濟力量所引發的強烈民族自豪感,使美國成為研究現代和當代多元文化關係的理想實驗室。

一方面,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美國社會已從「大熔爐」(melting pot)社會到「混合色拉型」(mixed salad)社會轉變。另一方面,美國社會愈加均一化(homogeneous)。無處不在的高科技和互為依存的工業生存方式的影響遍及美國的每一個角落。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間博弈的結果是外來文化個體的外在行為和生活方式迅速改變而愈加趨近於主流文化模式,同一化現象嚴重,而他們內在的種族身份或意識形態卻大多維持母國傳統。在跨文化轉變過程中,外來個體既承擔風險也收穫利益。

難以逃遁文化挑戰,中國留學生在中美文化兩極中搖擺

大多數赴美中國留學生的跨文化經歷都伴隨著緊張、慌亂、迷惑和不確定。邊緣化心態(marginal syndrome)籠罩著中國留學生,他們在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徘徊。

一方面,儘管對西方文化興趣高揚,但是中國留學生對真正的西方生活是陌生和疏遠的,而且他們普遍展現出海外遊子的思鄉情懷。另一方面,雖然對中國文化難以割捨,並有著強烈的家園情結,但當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學習和生活數年後,又對美國產生了一種特殊和深厚的情感。

文化上,中國留學生不得不應對美國社會文化挑戰並且難以逃遁。中國留學生普遍存在一種文化心理困境,表現為理智上需要改變以適應美國文化,而行為上卻不能或者不願意改變。面對美國社會文化挑戰,中國留學生主要是外在行為、服飾、行為、舉止、生活方式和英語技能的改變,而非內部的文化特徵包括宗教信仰、種族價值和文化傳承的轉變。中國留學生大多呈現出美國化的外在(American exterior)和中國化的內在(Chinese interior)。

對於自身的文化身份,中國留學生在中美文化的兩極中搖擺。大多數中國留學生對他們個人在美國的生存問題更加關注,而很少進行文化反思。在很多情況下,他們的文化身份認同感被專業和經濟上的訴求所代替。

故國情結且對美國社會缺乏了解,在美中國留學生存在與社會隔絕現象

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美國是陌生而疏遠的。美國生活的陌生或源於來美生活的短暫,抑或源於兩種文化巨大的反差。就他們而言,對美國的崇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美國發達的科技吸引等,而且真正對美國文化的參與和宗教浸潤在中國留學生中很少發生。即便在美國,中國留學生在社會、文化和愛國情結上大多是「中國式」的。強烈的故國情結和對美國社會的缺乏了解導致了中國留學生存在與社會隔絕現象。

一方面,中國留學生與美國人的交往有限。大多數中國留學生將自己沉浸於抽象的專業學習中,與現實的美國社會相隔膜。另一方面,中國學生自願隔離於美國社會。他們主要講中國話,社會交往圈子主要是中國學生。兩重張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中國學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二律背反的矛盾中——職業世界中的主要導向是西方和美國,個人世界中的主要導向是東方和中國。

同時,在美國的中國學生團體和組織相對寬鬆,並且集中於學術事務。他們的組織行為主要依賴於美國學術氛圍和研究設施,而且與中國的學術組織對話並不多。

就業前景不確定,家園情結和美國文化異質感催生回國發展意願

目前,對於未來就業的不確定性情緒瀰漫於在美中國留學生當中。

一方面,中國學生對自己在美國的就業前景沒有把握。「9.11」之後,美國經濟不景氣,工作市場很不樂觀。2008年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使得原本頹勢的美國經濟更加低靡。不論專業技能如何專精,沒有綠卡身份的中國學生想在美國找工作以積累經驗,可謂舉步維艱。除卻工作市場的低靡等因素,美國移民政策的搖擺不定使得中國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前景更加暗淡。美國的移民政策以含混模糊和不可預測性著稱,特別是移民法的變更十分頻繁且不可預見。例如,美國移民局曾宣布從2007年7月起,所有工作性質的移民籤證都將是「當前處理性質」,這就意味著美國一直以來的漫長的移民籤證或者「綠卡」等待過程,在當年7月都可被調整為「當前處理」。但是僅僅20天之後,美國移民局推翻了之前發布的所有公告,並且拒絕受理所有申請。近幾年來,多數中國留學生意識到儘管短期內在美國轉換身份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困難重重。

另一方面,中國留學生對於回國的就業前景也不確定。中國經濟的騰飛和中國人對待「海歸」的態度,使得歸國留學生在就業市場上漸趨被動。研究發現,「海歸」的貶值由三方面因素導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海歸」人數激增;「國產」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大幅度提升;「海歸」對工作過高的期望值和缺乏工作經驗。不甚明晰的歸國前景,使得中國留學生在回國問題上相對糾結。

關於滯留美國還是回國的影響因素,除了就業和移民因素,社會文化因素也被考慮進來。強烈的家園情結和美國文化的異質感使大多數中國留學生永久性居留美國的可能性變小。曾有學者從文化心理學角度分析,留學生在美國滯留多年後,對國內的陌生感會造成他們心理上對回國後「反向文化振蕩」(counter-cultural shock)的恐懼感。這是其願意留居美國的重要因素。同時,中國近十年翻天覆地的變化遠遠超出了中國留學生的心理預期值,為此,回國後能否很快適應如此變化,也讓他們在去留問題上徘徊不前。(作者閻琨,系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跨文化適應 來華留學生咋應對
    根據跨文化交際理論,跨文化適應狀況分為四個階段:蜜月期、文化休克期、恢復期和適應期。剛到一個新的環境時,人們首先會對接觸到的事物產生新鮮感,但之後不適感開始出現。由於文化與語言迥異,適應環境困難,很多人會出現比較嚴重的沮喪感、寂寞感,還有人因承受不了心理壓力,產生抑鬱,這是文化適應中的危機階段。
  • 中國留學生如何上好跨文化適應這門必修課
    如何上好跨文化適應這門課(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世界(三))上課、用餐、看病……面對文化差異,如何儘快適應新的環境、與外國朋友建立友好的關係,是擺在中國留學生面前的一門必修課。留學英國:「好好休息,多喝水」對於已經有較好語言基礎、在英國學習英語教育的田佳琪來說,跨文化挑戰更多體現在適應當地生活節奏、與外國朋友快速熟悉的過程中。在英國,不論是在學校、公司還是醫院,預約是每個留學生必須熟悉的環節。
  • 在跨文化適應中了解世界
    隨著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逐年攀升,學子的跨文化交際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根據某留學機構發布的《中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調查報告》,在社會文化適應各維度上,中國留學生在日常生活方面得分最高,在人際交往方面得分最低,文化差異和人際交往障礙仍是中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面臨的兩大難關。
  • 留學生亟需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怎麼才能夠在不同文化環境下更好地學習和工作?為此,我們特邀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終身教授林曉東女士撰寫系列文章,談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及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途徑,幫助留學生成長為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中國公民。  其實,不管是國際交流,還是中國各民族之間的交往,甚或日常交往,跨文化交流現象都無所不在。
  • 在跨文化適應中了解世界(一)
    有中國留學生聽過這樣一個故事——義大利某超市給顧客立了個牌子:「尊敬的顧客,請您不要再敲西瓜了,它們是真的不會有回應的。」雖然牌子是用義大利語而非漢語書寫,但很多中國留學生認為這是面向中國人之舉,他們也有點無奈——「敲拍挑瓜是我們的日常習慣呀。」「拍」與「不拍」之間,體現的正是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生活習慣的不同。
  • 中國留學生的跨文化抗「疫」故事 用真誠和理性化解「口罩偏見」
    疫情當下,留學生在海外的生活狀況如何?他們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跨文化衝突?如何講述中國故事?近日,上海外國語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依託相關研究項目對身居13個國家的26位中國留學生進行了訪談,希望從多個視角呈現全球疫情下留學生的跨文化抗「疫」故事。
  • 大話降龍:老外在歡迎會上「一語驚人」,利益和風險總是並存的!
    大話降龍:老外在歡迎會上「一語驚人」,利益和風險總是並存的!上回說到降龍為了熔爐一事把老外請到了魔界,只是老外對魔界的一切還不是很適應,畢竟這也是科技和傳說思想的碰撞。看來老外不是很注重場合也不是很會講話,難為降龍愣是把老外的嘴都堵上了,老外還惋惜自己好多話沒來得及講,再講下去降龍的命都被嚇短了幾十年,好在魔王大人注意力全部都在熔爐上,想要接觸熔爐也並非易事熔爐的守護者不止一兩個,而且為了守護會殺光一切入侵者,此行註定不簡單,但只要順利完成任務,得到的成就也非一言兩語可以概括,利益和風險總是並存的
  • 留學生失去跨文化交流能力了嗎
    最近這些年,雖然美國大學一如既往地支持和鼓勵中國留學生深度接觸美國文化,但只有不到15%的中國留學生表示願意參加。這些數據說明,中國學生變得不那麼渴望接觸美國文化了。   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教學實習」項目主任也曾經談到,動員中國留學生參加系裡活動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兒。她說:「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讓中國學生參與系裡面的公共活動。他們似乎只想著完成功課,然後跟自己人呆在一起。」
  • 如何上好跨文化適應這門課(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世界(三))
    上課、用餐、看病……面對文化差異,如何儘快適應新的環境、與外國朋友建立友好的關係,是擺在中國留學生面前的一門必修課。
  • 探索中國文化 來華留學生:適應新環境需要過程
    來華留學生的開學季  日前,各高校迎來開學季。來華留學生陸續返校,開始新學期的生活。無論是剛到中國留學的新生,還是已在中國讀過一學期的老生,他們都為融入留學生活、了解中國而努力。
  • 在差異中適應 在融通處共鳴(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世界(四))
    負笈海外求學,身在異國他鄉,如何在差異中適應,在融通處共鳴,每個海外學子都有自己的應對之道。就此,筆者採訪了5位海外學子,請他們分享留學期間的跨文化交流故事以及如何解鎖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留學美國:「你做得不錯」今年年底即將畢業的宮宏宇就讀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媒體與教育專業,因為疫情無法返校,只能在國內以網課形式繼續完成學業。
  • 中國留學生與日本小學生繪畫交流 促跨文化理解
    中國留學生與日本小學生繪畫交流 促跨文化理解   中新網4月25日電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導,近日,在日本山口縣留學的中國學生來到山口縣周南市的相關小學,與日本小學生展開了有趣的繪畫交流活動。
  • 留學生的第一課:適應文化和適應環境
    從1978年到2010年末,有139萬中國學生到海外求學。僅2010年一年,中國留學生的人數就有28.47萬人,比2009年增加了24%。相比於語言障礙,如何融入當地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一個更大的挑戰。「出國求學,應該說對於這些學生今後的就業是一個有利的籌碼,因為他們多了一種選擇,可以選擇回國,也可以選擇留在國外。
  • 移民時代丨新冠危機下,一名留美中國博士生的跨文化抗爭經驗
    風雨不測的2020年,巨大的不確定性與風險壓在每個人的心口。在新冠疫情和中美關係惡化的雙重夾擊下,身處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群體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個人面對外部環境時的無力感在此刻被無限放大。計劃已久的未來似乎完全脫離了掌控,而活在當下也未必能帶來持久的安寧。當大家一起經歷這層出不窮的打擊、卻依然堅持之前選擇的道路時,我們要如何獲得行動的力量?
  • 跨文化傳播:歐美留學生在上海的人際網絡分析
    最後提出歐美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的交際近幾十年都不會深入,因為歐美國家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整個社會層面最樂觀的情況也只是停留在理解層面。而要想改變這種狀況,需要的還有很多很多,也遠遠不止是時間。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歐美留學生;人際網絡 一、理論背景與研究問題 跨文化傳播指的是擁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號系統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流,跟當地社會的個人、群體或者組織進行互動,重新建構自己的傳播網絡的過程。跨文化傳播活動實際上就是在跨文化層面上編織網的過程。
  • 作為復媒體環境的社交媒體:中國留學生群體的平臺分配與文化適應
    跨國流動學生來到異國他鄉之後,一方面,他們可能渴望獲得獨立於父母的生活,在當地建立新的社會關係,另一方面又可能因為文化適應等問題,需要來自母國親密關係的情感和物質支持(Ellison,Lampe & Steinfield,2010)。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訪談方法,考察在中國留學生群體如何通過不同社交媒體平臺的分配性使用,來維繫和發展這種多元社交關係。
  • 宋魯鄭:數字時代的跨文化傳播
    我參與的分論壇是:數字時代跨文化傳播。確實,在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也產生思想的時代,思想的傳播是再重要不過了。特別是現在已經是數位化時代,它有什麼特點,對文化傳播有什麼影響都是需要中國面對的。以下是本人在論壇上的發言。
  • 從跨文化交際角度談中國翻拍國外電影現狀
    本文從跨文化角度淺談中國翻拍現狀,對熱度極高的典型翻拍作品進行解讀,並探討翻拍時如何根據跨文化差異對電影文本進行本土化的改寫與融合。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翻拍電影;本土化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3-0000-02 「翻拍」是商業電影中一種快捷、安全、便利的手段。近幾年中國翻拍國外電影的數量呈現不斷上升趨勢。
  • 文明對話需要更多跨文化人才
    對於國外人才的吸引以及配套政策尚有待完善,各國留學生的比例仍有待提高,青年人才交流機制仍需要進一步創新,全方面的文化融合仍有待深入。  柳學智:跨文化人才是各國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戰略資源。在全球化競爭中,我國跨文化人才培養和開發要適應新時代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新形勢新需求,符合我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新角色新定位,符合「一帶一路」建設對人才的新挑戰新要求。  目前,跨文化人才培養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高等教育中對跨文化人才培養起步晚,院校教育專業設置與國際化素養培養相脫離,外語專業在人才培養中偏重技能性訓練,在人文社科知識系統化掌握方面欠缺。
  • 加強跨文化教育,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培養學生在熟練掌握本領域本行業專業知識和應用技能的基礎上,通曉有關國家當地語言,把握世界格局,通曉國際規則,了解和熟悉有關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政策、法律、人文風情、地理環境等,適應工作和生產環境,適應不斷變換的跨文化經歷,進而把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創造性地運用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