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傳播:歐美留學生在上海的人際網絡分析

2020-12-19 人民網傳媒

摘 要:越來越多的歐美學生來到上海留學,但是他們在上海的交際圈仍以歐美學生為主,很少有中國學生的加入。本文以傳播網絡為切入點來對上海大學的50名歐美留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對10名歐美留學生進行了深度訪談,從淺層原因及根本原因入手對該現象進行了分析解釋。最後提出歐美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的交際近幾十年都不會深入,因為歐美國家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整個社會層面最樂觀的情況也只是停留在理解層面。而要想改變這種狀況,需要的還有很多很多,也遠遠不止是時間。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歐美留學生;人際網絡

一、理論背景與研究問題

跨文化傳播指的是擁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號系統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流,跟當地社會的個人、群體或者組織進行互動,重新建構自己的傳播網絡的過程。跨文化傳播活動實際上就是在跨文化層面上編織網的過程。因此,他們的個人傳播網絡可以反映出他們的跨文化傳播情況。傳播網絡分析是以網絡中的人際傳播關係為分析單位,分析網絡中有關傳播信息流的資料,從而弄清系統傳播結構的一種分析方法。中國社會心理學家黃光國從儒家關係主義的觀點出發把人際關係分為情感性關係、混合型關係及工具性關係。

情感性關係普遍意義上說是一種經久穩固的社會關係。這種關係可以滿足個體在關愛、溫情、安全感、歸屬感等情感、精神方面的需要。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工具性關係。個人與生活中和家庭外的其他人建立該關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達到其學業、工作或物質方面的目標。混合性關係是個人最可能以人情與面子來影響他人的人際關係範疇[1]。作者對以下兩方面做進一步探討:歐美留學生在上海的個人傳播網絡的狀況如何?本研究以傳播網絡(communication networks)為切入點來對上海大學的50名歐美留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對10名歐美留學生進行了深度的訪談。

二、歐美留學生在上海的個人傳播境遇

歐美留學生的個人傳播網絡問卷調查結果表明:47名研究對象中每個人都跟自己本國的親人、朋友有穩固的傳播關係,從1名到30名間不等(問卷最多能記錄30名)。其中有17名的歐美留學生來到中國後,居然和中國人沒有任何的傳播關係,只有一個以自己國家朋友關係為基礎的傳播關係和傳播結構(群體),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新的傳播關係。其中30名研究對象跟中國人存在傳播關係,從1名到14名間不等。其中有4名跟中國人只存在工具性關係,有18名跟中國人存在工具性、混合性關係,有5名跟中國人存在混合性關係,有3名跟中國人有情感性關係。

三、歐美留學生與中國人交流中的難題

(一)表面原因

1.本國的吸引力與他國的排斥力。歐美留學生雖然來到中國生活,但這是與他們自己國家完全不同的世界。一方面他們與本國的親人、朋友、師長保持維護著聯繫;另一方面,他們開始與中國的同學、朋友、老師建立新的聯繫。人都傾向與已有的、建立良久的感情傾向,而陌生國家建立的聯繫多建立在工作、學習的基礎上,這是極其脆弱的,且有意無意的,甚至會有一種排斥難以融入的巨大能量阻礙與他國的交流。他們從而又更傾向、依賴本國的交流,於是又產生了一個惡性循環。

2.人與人交往的方式。歐美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交往時,不同國家交往方式的不同使得他們不能向更加深層次的方向發展。歐美留學生的交際活動很多,時常會在不同的朋友間穿梭,表現出在新老朋友間遊刃有餘的姿態,這種交朋友多多益善的姿態與中國學生的交往原則大大不同。歐美學生的「圈子」似乎比中國人的要大得多。而中國學生則更看重朋友間建立感情的時間是不是長久,彼此間的感情是不是經得起考驗,更傾向、更依賴固有圈子裡的交流、活動。對擴大社交圈並沒有特別大的熱情。中國人因為其看重的交際圈穩固長久而欣慰,為失去這些圈子而感到深深的惋惜與遺憾[2]。

3.彼此很少有共同的話題。歐美學生與中國學生因為彼此成長於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很少有相同的話題,他們在學習、生活、工作方面的經歷看法迥異。同時由於彼此語言一般都處於淺層次的交流水平,因此一方面,從思想、情感方面找不到繼續交流下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由於語言交流的局限性,彼此也沒有深入交流的可能性。因此交流的話題長久停留在天氣、飲食、專業、作業等淺顯話題。同時中國學生普遍存在巨大的學業、工作壓力,因此也沒有過多的時間去交外國朋友。除非極少數的同學在外語方面有提高交流的需要。

相關焦點

  • 網絡與跨文化傳播問題初探
    ,網絡給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因此大大擴展了跨文化傳播的場合、範圍。關注網絡中的跨文化傳播現象,對於我們針對不同的對象採取恰當的傳播策略,以提高傳播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有助於我們認識網絡環境下文化發展的走向。在跨文化傳播方面,各國學者已經開展了很多研究,其研究的角度有大眾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營銷傳播等多方面,也提出了「區分文化價值觀的四個維度」、「語境」等重要概念。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研究網絡中存在的跨文化傳播問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 互動與衝突:新媒體時代跨文化傳播行為研究
    本文試圖通過對Facebook上跨文化傳播關係的建立過程、運行原理的分析,歸納出Facebook上的跨文化傳播的特點,總結出Facebook在跨文化傳播互動與融合中的積極作用,並呼籲用戶警惕其在「語言霸權」和「文化輸出」方面的消極意義。
  • 媒介更替對影視劇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分析
    來源:《視聽》2020年第2期摘要:影視劇通過創造審美對象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在藝術特徵上也適宜於各種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觀眾接受。伴隨著跨文化語境的不斷深化,電影和電視劇的藝術生產具有了更多相應的跨文化特徵。跨文化影視劇生產中的傳播概念和模式,對研究影視劇藝術生產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 [學子論文]視覺語法下武俠電影海報的跨文化傳播現狀分析
    鑑於此,本文以社會符號學為視角,以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中的視覺語法框架為基礎,從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三方面切入,在跨文化傳播的層面上探討武俠電影國際版海報是如何實現圖像的「本土化」與「國際化」雙重編碼的。
  • 趙月枝 | 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
    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跨文化傳播雙重視野中探索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路徑和問題意識,能夠為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貢獻中國智慧以及信息、傳播與文化領域的思考。由此,我們需要對國外傳播政治經濟學進行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立場的批判分析,進而在融通中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跨文化創新,發展出21世紀的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
  • 趙月枝|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
    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跨文化傳播雙重視野中探索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路徑和問題意識,能夠為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貢獻中國智慧以及信息、傳播與文化領域的思考。由此,我們需要對國外傳播政治經濟學進行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立場的批判分析,進而在融通中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跨文化創新,發展出21世紀的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
  • 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歷史回音和現實交響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 張金桐 李錦雲 著 吉林大學出版社跨文化傳播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學術分支或擴展領域,重在闡釋全球場域中不同文化之間的社會關係、人際交往與信息傳播活動。自20世紀80年代被引入我國知識界以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跨文化傳播研究受到了我國眾多學者的關注,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從各自的研究視角出發,對其進行了廣泛的「本土化」話語建設。時逢改革開放40年,站在宏觀的角度,系統回顧和梳理跨文化傳播研究領域既往年度文獻資料,從學科發展的高度和理性思考的深度,來分析和綜述跨文化傳播研究狀況,十分重要,也非常必要。
  • 上海開展高校學生跨文化能力大賽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任朝霞)「這是美國一家企業代表團走進中國工廠參觀的視頻,請你從跨文化視角對視頻情景進行分析述評,找出其中的跨文化衝突,並給出合理的解決建議。」
  • 跨文化適應 來華留學生咋應對
    根據跨文化交際理論,跨文化適應狀況分為四個階段:蜜月期、文化休克期、恢復期和適應期。剛到一個新的環境時,人們首先會對接觸到的事物產生新鮮感,但之後不適感開始出現。由於文化與語言迥異,適應環境困難,很多人會出現比較嚴重的沮喪感、寂寞感,還有人因承受不了心理壓力,產生抑鬱,這是文化適應中的危機階段。
  • 探析新媒體語境下中國形象的跨文化傳播
    學者孫英春認為:「跨文化傳播指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之間的交往與互動,涉及社會成員之間發生的信息傳播與人際交往活動,以及各種文化要素在全球的流動、共享和滲透的過程。[1]」隨著媒體形態不斷迭代,數字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重構了人類社會生活實踐的方式,如今新媒體在跨文化傳播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隨之產生的跨文化交流、碰撞、融合也值得進一步的關注和研究。
  • 對「跨文化傳播」網課的思考
    以我自己開設了3年的「跨文化傳播」這門課為例,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微場景:生活經驗的跨界性「跨文化傳播」是面向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本科生的一門專業課,一共8周,32個學時。選課學生主體是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專業的學生,也有不少跨專業來選修的。這門課有個特點,是留學生比較多,尤其是來自日本、韓國的學生。
  • ...兩岸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基於「文化代碼」理論的案例...
    本文將結合文化代碼理論,以「帝吧出徵Facebook」為案例,透視作為虛擬社區文化代碼表徵的表情包,在網絡跨文化傳播中造成的問題,與提供交流空間的可能性。研究發現,在這場「出徵」中,「表情包」具有改變臺灣媒體塑造的「大陸落後」的可能,表情包的元敘事功能還為跨文化溝通創造了空間。
  • 留學生亟需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  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怎麼才能夠在不同文化環境下更好地學習和工作?為此,我們特邀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終身教授林曉東女士撰寫系列文章,談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及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途徑,幫助留學生成長為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中國公民。  其實,不管是國際交流,還是中國各民族之間的交往,甚或日常交往,跨文化交流現象都無所不在。
  • [學子論文]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解讀江南style的傳播奇蹟
    本文中,筆者對其傳播中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討論,以期能對我國的對外傳播有所啟示。 傳播的全球化為跨文化傳播提供了可能性 (一)、以網絡為代表的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江南style的傳播提供了物質基礎。 (二)、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推動了江南style在全球範圍的跨文化傳播。 需要注意的是,這首歌的MV在發行之初就被傳到了youtube上,但並沒有十分火爆,其轉折是在星際爭霸2聯賽GSL和GSTL中開始的。由於被歐美星際2玩家熟知和傳播,而因此人氣高漲,並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裡得到美國流行音樂明星的追捧,從而在三個月的時間裡打破多項金氏世界紀錄。
  • 跨文化交際視域下的焦慮/不確定性管理理論
    該理論從七個外在條件——自我認同、與陌生人交往的動機、對陌生人的反應、對陌生人的社會分類、情境過程、與陌生人的聯繫和倫理上的互動,以及兩個內在條件——不確定性管理和焦慮感管理,對跨文化交際的有效溝通程度進行分析和測量。
  • 關世傑:10年來我國跨文化傳播研究回顧與反思
    在這次會議上,來自64個國家720多位學者與會,在提交給大會的670餘篇論文中,有100餘篇論文(佔全部論文的15%)論及了跨文化傳播;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關於跨文化傳播的外文文獻中2001年以後出版的佔31%以及2001和2002年《國際傳播學和跨文化傳播學年刊》的標題和內容也反映出這種趨勢。  (2)跨文化傳播不應當只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際交流層次,應該擴大到大眾傳播層次。
  • 跨文化傳播帶來的倫理衝突與理論探索【2】
    跨文化傳播學者傾向於把關注焦點放在文化背景多樣的個體、不太可能成為他們自己文化官方代表的個體之間的交往。另一方面,在很多國際傳播中,個體可能不是來自多樣的文化背景,但他們通常都被任命或被看作代表,即,他們不僅代表他們自己,而且代表來自同樣地域、種族、性別或文化群體的其他人。
  • 留學生失去跨文化交流能力了嗎
    閱讀連結:本報7月20日第八版《留學生亟需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近年來,每年中國人到國外參加各種活動大約2000萬人次,中國人儼然成為了世界公民。中國在世界上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中國學生也必須激勵自我,努力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三,很多中國留學生認為自己身邊有足夠多的中國朋友,跟他們交流就足夠了。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留學生普遍覺得和中國朋友們在一起,心理上更容易獲得滿足感。有些人認為根本沒有必要主動與美國人進行接觸。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日常的學習,工作甚至娛樂都變得更加國際化了。
  • 「跨文化傳播與國家文化安全」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5月31日,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和國際關係學院《國際安全研究》編輯部聯合主辦的「跨文化傳播與國家文化安全」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院、蘭州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語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十多所高校和眾多科研機構的學者近50人,圍繞「跨文化傳播與國家文化安全」這一主題,通過6個議題:新時代中國國家文化安全面臨的挑戰及對策
  • 「一帶一路」視域下的跨文化傳播策略
    二、「一帶一路」戰略下跨文化傳播和對外傳播:問題與障礙 文化本身的複雜性與人類認識文化不可避免的簡約性是跨文傳播過程中最難突破的制約。文化本身是複雜的,因而影響跨文化傳播的要素以及相關障礙也是多重而複雜的。除了文化思想本身的差異外,傳播過程中的語言和非語言符號所表達的差異性文化內涵,也造成了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