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到達西行取經的終點站大雷音寺,拜謁如來,取得真經。事實上,唐朝高僧玄奘在印度參悟真經的地點,不是神話小說中的大雷音寺,而是舉世聞名的那爛陀寺。在那裡,玄奘渡盡劫波,終成大器。而那爛陀寺也因玄奘的到來聲譽鵲起,因玄奘的離開日漸式微。
01
潮起那爛陀
關於那爛陀名稱的由來,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有兩種說法:一是龍的名稱。「此伽藍南庵沒羅林中,有池,其龍名那爛陀。傍建伽藍,因取為稱。」另一位唐朝高僧義潮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也認為:「那爛陀乃是龍名。近此有龍,名那伽爛陀,故以為號。」二是「從其實議,是如來在昔修菩薩行,為大國王,建都此地,悲愍眾生,好樂周給,時美其德,號施無厭,由是伽藍因以為稱。」表明佛祖曾在這裡修行,故此修建寺廟。
五世紀時,位於中印度的摩揭陀國,國王鑠伽羅阿迭多篤信佛都,在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東南90公裡處)附近修建了那爛陀寺。建造過程相當傳奇,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所載:「其地本庵沒羅長者園,五百商人以十億金錢,買以施佛。佛於此處三月說法,商人多有證果。佛涅槃後,此國先王鑠伽羅阿迭多敬戀佛,故造此伽藍。」
鑠伽羅阿迭多死後,那爛陀寺「如是六帝相承,名加營造,又以磚壘其外,合為一寺,都建一門,庭序別開中分八院……印度伽藍數乃千萬,壯麗崇高,此為其極。」經過六代君王的苦心營造,多所寺院合為一體,規模空前。
02
佛教聖地
相較寺院規模,那爛陀寺的學術價值更高。它是當時佛教的最高學府,寺內有三座藏經樓,分別叫做「寶彩、寶海、寶洋」,保存藏書900萬卷,有「三寶」的美稱。同時期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北宋,神宗熙寧年間秘書省的藏書量也不過5.6萬卷。
那爛陀寺學術氛圍濃厚,各類人才輩出。寺院「僧徒主客常有萬人」,龍樹、無著、世親、陳那、護法、戒賢、法稱等法師先後擔任寺院住持。「寺內講座日百餘所,學徒修習,無棄寸陰,德眾所據,自然嚴肅,建立七百餘載,未有一個犯譏過者。」寺內能講解20部經論的有1000多人,能夠講解30部經論的有500多人,能夠講解50部經論的有10位法師。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稱:那爛陀寺「並學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書,因明、聲明、醫學、術數,亦具研習。」由此可見,那爛陀寺不僅是一座寺院,還是一所綜合性大學,開設倫理、邏輯、音韻、醫學和天文曆法等科目。
由於寺院僧侶身行嚴明,道德高尚,廣受帝王、婆羅門和普通民眾讚譽。為了保證那爛陀寺的日常開支,「此寺內僧眾有三千五百人,屬寺村莊二百一所,並是積代君王給其人戶,永其供養。」堅實的物質供應,奠定了那爛陀寺繁榮的基礎。
03
夢回「西天」
玄奘西行求法17年,拜那爛陀寺住持戒賢為師,修習了5年,主要學習了《瑜伽師地論》、《順政理論》、《顯揚聖教論》等以及因明、聲明等學科,又參考了婆羅門教經典以及各類梵書。他針對佛教中的中觀宗和唯識宗的分歧,寫下了《會宗論》,闡述了兩個教派的相似之處,對彼此的觀點進行了釋疑,這一行為讓玄奘初露鋒芒。
玄奘宣揚的是大乘佛教,他學以致用,曾用所學成果駁得小乘僧人啞口無言。玄奘撰寫的《制惡見論》,廣受讚譽,大乘學者稱他「大乘天」,小乘學者叫他「解脫天」。公元642年,玄奘攜657部佛經典籍載譽歸唐。
在玄奘眼中,那爛陀寺「戒行清白,律儀淳粹,僧有嚴制,眾鹹貞素,印度諸國皆仰則焉。」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統計,太宗、高宗和武則天三朝,前往印度取經的僧人多達60餘人。自玄奘之後,中國又有玄照、義淨、智弘、無行、道希、道生、大乘燈等僧人先後在那爛陀學習佛法,訪華的印度僧人有釋跋日羅菩提、阿月跋折羅、戌婆揭羅僧可、般刺若等人。雙方往來頻繁,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加快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
04
風雨飄搖
玄奘在印度求法之際,正值戒日帝國全盛時期。統治者戒日王統一了北印度,定都曲女城。他繼承了笈多帝國的封建制度,將大量土地封賜給教俗大貴族,整個帝國存在著三十多個封建藩國。各地封臣藩王壯大勢力,割據一方。玄奘回國五年後,戒日王去世,帝國隨即瓦解,北印度重陷分裂局面。
與此同時,源自西印度的拉傑普特人向恆河流域擴張,於8世紀中葉奪取了曲女城,建立了巴利哈爾王朝。他們自稱「王族後裔」,曾被授予剎帝利的種姓。拉傑普特人推行印度教,這對於宣揚佛教的那爛陀來說,無疑遭受了重創。11世紀,巴利哈爾王朝被眾多小國代替,彼此之間矛盾重重,相互徵戰,無形中削弱了自身的實力。
1192年,突厥人建立的古爾王朝由穆罕默德·古爾率軍12萬,入侵北印度。喬漢王國統治者普利色毗羅閹組織了30萬人應戰。雙方在上一年會戰的塔勞裡附近遭遇,古爾軍隊運用高超的戰術擊敗了喬漢軍隊,普利色毗羅閹被俘身死。
古爾王朝奉行伊斯蘭教,視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為異教,大肆對其進行破壞。1193年,突厥人巴克赫提亞爾·卡爾積縱兵侵佔那爛陀寺,寺院遭到焚毀,僧眾或死或逃。十四世紀時,那爛陀寺有短暫恢復。明朝中期,藏傳佛教高僧多羅那他到訪那爛陀寺,當地僅存斷壁殘垣,不復往日輝煌。
05
涅槃重生
1861年,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康寧漢根據《大唐西域記》發現了那爛陀寺遺址。2006年,印度前總統卡蘭提議重建那爛陀大學。比哈邦政府出資8770萬盧比購買了455英畝土地用於大學建設。2010年,印度政府通過了《那爛陀大學法》,政府將拔款272億7000萬盧比用於大學未來十年運轉之用。
2014年9月1日,新那爛陀大學在位於原址12公裡處建成,開設歷史研究學院、生態與環境學院、佛教研究學院和哲學與比較宗教學院。在印、中、日、韓以及東協10國的共同努力下,15名學生步入神聖的課堂,那爛陀時隔800多年重新複課。2016年7月15日,「印度那爛陀寺考古發掘遺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成了古印度文明的顯著標誌之一。
參考資料:
孫緒龍《佛教聖地那爛陀》
玄 奘《大唐西域記》
義 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計白當黑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