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氏後人捐出的《聊齋志異》如今成了鎮館之寶

2021-01-21 忠哥說天下

《聊齋志異》我想大家都耳熟能詳吧?它不僅是中國四大神怪小說之一,還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之一。這部通篇描寫鬼呀仙呀的小說深受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喜愛,其中,眾多精彩章節被改編成評書、戲曲、電影、電視劇,影響深遠,我想這可能是當初在家門口開茶館,以請人免費喝茶換故事而撰寫成書的蒲松齡所沒有想到的。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生於濟南府淄川蒲家莊(今山東淄博),字留仙,號柳泉,別號柳泉居士,人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是我國清代文學家。

《聊齋志異》創作於清康熙初年,歷時四十餘年才撰寫成書,原始手稿為抄清稿本。蒲松齡去世後,其家人將此手稿藏於淄川城蒲氏家祠。清鹹豐年間,蒲松齡七世孫蒲價人攜《聊齋志異》手稿遠走東北,定居盛京(今瀋陽)。

清光緒年間,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向其下屬蒲價人之子蒲英灝借閱《聊齋志異》手稿,不想依克唐阿在此期間病故,自此《聊齋志異》的半部手稿佚失。

《聊齋志異》總共四百九十餘篇,現存的半部手稿,二百三十七篇。1950年,蒲氏後人將《聊齋志異》所餘半部手稿捐獻給了國家,現今存放在遼寧省圖書館,成為鎮館之寶。

《聊齋志異》裡的故事大多採寫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在蒲松齡生前就已經風靡一時,成為人們競相傳抄的志怪傳奇類小說。

縱觀整部《聊齋志異》,覺得蒲松齡最大的貢獻就是尊重女性、歌頌女性,倡導提高女性在當時社會中的地位。這與其在《聊齋志異》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之美麗、風情、聰慧、善良、多才、能幹、重情、俠義等遙相呼應,令多少男人汗顏。

最喜歡《聊齋志異》裡的《倩女幽魂》,尤其喜歡由王祖賢和張國榮主演的電影《倩女幽魂》。

影片的女主是一個陽壽只有十八歲的漂亮女鬼,名叫聶小倩,她在金華北郊的蘭若寺偶遇前來投宿的男主寧採臣,以美色和黃金誘惑均不奏效,反倒被其正直心腸所折服,心生好感,便以實情相告,讓其與奇人燕赤霞同住可避免受到夜叉的謀害。如能把她的朽骨收斂葬於安靜之處,等於再造之恩。寧採臣聽信了聶小倩忠告,在燕赤霞的幫助下躲過了一劫。之後,更是堅守信義,收斂了聶小倩的遺骨,把她帶回家葬於自己的書房外面。

世間萬物皆有靈性,奇異之境更是可見。這不聶小倩特意現身前來報恩。一個人亦或是一個鬼,只要精誠所至,只要肯付出時間,終會感動另一個人,被另一個人所接納。而作為女鬼的聶小倩以身相報、相助,最終寧採臣得以錄得功名,更是膝下三子,個個為好官。寧採臣這一生堪稱圓滿,這個故事堪稱完美。

人鬼情未了,是讓人覺得遺憾的事情,而人鬼戀戀得像聶小倩和寧採臣這樣修成正果的,是直面人性的正直、善良、信義和知恩圖報。

《聊齋志異》帶給我們鬼神之外的種種人性的深意和思考,也使得它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令後世景仰。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手稿全彩影印本出版發行 裡面有《嶗山道士》等多篇...
    半島記者 張文豔近日,瀋陽出版社日前出版發行了蒲松齡手稿《稿本聊齋志異》,該版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手稿的細節特徵,是一部最接近蒲氏手稿原貌的《聊齋志異》版本,讓讀者可跨越時空,一睹蒲松齡真跡。一生困苦的蒲松齡沒有行萬裡路的經濟實力,去過的大地方除了他做幕賓的江蘇寶應縣之外,就是嶗山和泰山了。
  • 《聊齋志異》原稿歷盡周折落瀋陽 破紙堆撿回國寶
    在大量搜集民間故事、奇聞異事基礎上,蒲松齡最終創作了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聊齋志異》共計12卷、491篇短篇小說,成為享譽中外的不朽巨著。  遷居瀋陽街頭算命  蒲氏後人珍藏原稿  以往,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手稿,一直由他的後人世代珍藏在故鄉「蒲氏家祠」中。
  • 閱讀日被列在山東省圖書館「五大鎮館之寶」中
    蒲松齡手稿《聊齋文集》也是山東省庫「五大鎮館之寶」之一。眾所周知,我們的山東同鄉蒲松齡一生寫了很多作品,除了著名的《聊齋志異》,還有詩歌、詞、賦、駢文、散文、俚語歌、對聯等。然而由於家境貧寒,他的作品大多沒有出版,造成了大量的手稿流失,鮮有傳世。
  • 淄博人永遠的痛--蒲松齡《聊齋志異》手稿流落東北紀實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手稿真跡現存於遼寧省圖書館,是國家一級文物,是古典文學名著中唯一存世的作家手稿,其文化價值、歷史價值、文物價值、文學價值無與倫比。蒲松齡是山東淄川人,一生除了一次遠遊揚州再沒出過淄博,但《聊齋志異》稿本的最後發現,卻是在遠隔千裡的遼寧省西豐縣。那麼它到底是怎麼去的東北、經歷了怎樣的一個不平凡的傳奇經歷呢?
  • 現今能看到蒲松齡留下的《聊齋志異》原稿,還得感謝這個人
    在蒲松齡生前,大家都爭著傳抄聊齋,在蒲松齡去世後的50年裡,市面上看到的都是手抄本,蒲松齡的聊齋手稿一直放在蒲家祠堂裡。現今,聊齋手稿已經成了遼寧省圖書館的「鎮館之寶」,但這部手稿不完整隻剩下了半部。蒲文珊是個文化人,相當重視聊齋手稿,他從來不出借給任何人。甚至,這期間還有日本人高價收購,他更是拒絕了。只是,在後來的土改中,這半部手稿也沒了蹤影。時間到了1947年的冬季,在西豐縣政府工作的劉伯濤來到元寶溝村檢查工作。一天,他在農會的一堆舊書中看到了一函兩部藍布皮的線裝書,封皮已經褪色。劉伯濤有點好奇,就翻開書頁瞧了瞧,「聊齋志異」四字立馬跳入了眼中。
  • 全譯白話聊齋志異
    蒲松齡(1640年06月05日-1715年02月25日),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清代著名的小說家,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 聊齋志異介紹
    作者蒲松齡在這本書深刻地描寫了狐仙、鬼和妖,而字裡行間也透露出鬼比人還要有情有義來諷刺當時的世代。   傳說《聊齋志異》一書,為蒲松齡在路邊設一茶攤,過路之人給他講一個故事即可免費喝茶,而他將路人所講的故事整理成冊而成
  • 《聊齋志異》手稿緣何花落東北「奉天」
    他從年輕時即著手創作的《聊齋志異》,一直未能結集。到畢家任私塾先生後,讀書創作的條件大為改觀,有石隱園的美景,有萬卷樓的藏書,再加上有畢家的支持,自此,他在業餘時間把精力一股腦地投入到搜集素材與構思創作中。蒲松齡以畢生精力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 蒲松齡《聊齋志異》手稿影印本首發面世
    近日,遼寧省圖書館攜手瀋陽出版社首次對館藏國家級文物《聊齋志異》手稿本進行高清原件掃描發行,讓讀者可跨越時空,一睹蒲松齡真跡。  《聊齋志異》始作於清康熙初年,歷時四十餘年成書。此手稿本是蒲松齡親手謄抄的定稿本,現存半部,藏於遼寧省圖書館,是國家級文物。
  • 潮州夢江南原創文學隨筆:為《聊齋志異》作序
    前言:一代大才子、偉大之短篇小說家蒲松齡之《聊齋志異》問世已幾百年,至公元廿一世紀,潮州夢江南不羞淺陋,為其作序,序雲:飽學之士,積學以儲寶。此古今傑出而至於偉大小說家之所由來;此亦曹雪芹之所以作《紅樓夢》,蒲松齡之所以作《聊齋志異》,而能獨立遺世為千古不朽之名著者也。《聊齋》一書文採豐茂,想像魁奇,字字珠璣。非只小說也,亦詩亦美文也。餘每讀蒲氏《聊齋》,每為拍案驚奇叫絕,每生高慕追尋後繼之意也。此豈《聊齋志異》第一篇之「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者乎?
  • 聊齋會館傳捷報·聊齋文化譜新篇
    【聊齋會館】最新消息:近日,【山東聊齋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蒲勝業同志,在淄川蒲家莊【聊齋會館】會見了山東省著名企業家、蒲松齡第七世孫蒲國新等蒲氏後人一行。蒲國新先生在成功創辦多家知名企業之餘,還時刻關心著聊齋文化的推廣發展和家鄉建設。
  • 關於舊抄本蒲松齡的《聊齋詩文集》
    雖然究竟有多少首詩,多少篇文,沒有說明,但據藏有一小部分聊齋編年《詩草》的高翰生說:蒲氏原有詩一千二百九十五首,數目不算小。至於文章,他的五世孫蒲庭桔在文集的跋中說有四百多篇。這些著錄的數目字,比今天保存傳世的要多出很多。聊齋詩文,向無收羅完全的刻本。《歷亭詩文彙編》、《山左詩鈔》、《般陽詩萃》等書選錄了他的詩一百四十五首。
  • 揚州為蒲松齡唯一遠遊地 多篇《聊齋志異》故事源於寶應
    《聊齋志異》手稿影印本一套。在展廳裡,能看到《聊齋志異》手稿影印本、《聊齋志異》重要版本、館藏名家書畫作品、歷代研究成果典籍等,展示蒲松齡傑出的文學成就、創作歷程和坎坷勤奮的生平,全面展示蒲松齡和聊齋文化。多年來,隨著對蒲松齡與《聊齋志異》研究和傳播,在國內外形成了影響深遠的聊齋文化。
  • 聊齋志異:紀曉嵐稱它為才子之書,胡適看不起它,魯迅卻這樣說
    因為蒲松齡在年輕的時候就享有文名,並深受當時著名文人施閏章、王士禎的看重,所以這部小說在未成書以前,就已頗受當時如王士禎、朱緗等人的重視。《聊齋志異》問世以後,很快就出現了一些評本,例如還在傳抄階段就已出現王士禎的點評、題贈,之後尚有馮鎮巒、但明倫、趙起杲、何守奇等人的評註、序跋……客觀地說,這已經是開始對《聊齋志異》進行研究了。
  • 石隱園:《聊齋志異》誕生地
    □ 本報記者 楊淑棟   本報通訊員 趙雨  聽老人們講述,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西鋪村出過不少文人名士,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蒲松齡和畢自嚴。畢氏一族興衰變遷、《聊齋志異》創作成書都與一座名園緊密聯繫在一起,這座園子就是石隱園。
  • 影響華夏古代的志怪奇書《聊齋志異》
    作者蒲松齡在這本書深刻地描寫了狐仙、鬼和妖,而字裡行間也透露出鬼比人還要有情有義來諷刺當時的世代。[編輯]傳說《聊齋志異》一書,為蒲松齡在路邊設一茶攤,過路之人給他講一個故事即可免費喝茶,而他將路人所講的故事整理成冊而成。
  • 「鬼唱詩」蒲松齡聊齋文化展在臺北舉辦
    主辦方在展覽現場按1:1比例複製了一座蒲松齡故居聊齋正房及柳泉復原模型,再造了蒲松齡當年居家生活和柳泉創作採風的場景。精選了蒲松齡手稿影印件、俚曲抄本、日用俗字抄本,和清鹹豐、道光、光緒、民國等時期的聊齋志異刻本,及英、日、韓、烏克蘭文譯本等部分著作版本,共18套134冊。
  • 苗懷明整理:近年新出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研究論著一覽
    後記一後記二二、周先慎:《周先慎細說聊齋》內容簡介該書所選皆為《聊齋志異》中的精品,作者用精細的、剝繭抽絲的方法,深入地進行剖析,發掘出作品中隱而未顯的深層意蘊,又從構思、人物、情節、語言等方面揭示出作者的藝術匠心。
  • 歷史迷案--蒲松齡半部聊齋手稿下落探秘
    ,為國家一級文物,是該館的鎮館之寶!那麼,假設蒲松齡這部《聊齋志異》手稿是全本的,其價值和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如何來衡量、如何來評價,那是不可想像的!但是,遺憾的是另外半部手稿一直不知去向,雖然近幾十年來眾多的專家、學者、聊齋文化收藏者、以及蒲氏後人都在不斷地探訪它的下落,但至今杳無音信,似乎已經成為一樁歷史迷案。我們不禁要問:遺失的半部手稿到底去了哪裡呢?是在歷史變遷過程中被銷毀了呢?
  • 聊齋志異為什麼不是四大名著?
    聊齋志異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所寫的小說。今天江山客為大家帶來了:聊齋志異!所以說,聊齋志異也涉及家庭之事影響聊齋志異的出現,使得文言文短篇小說出現了火熱,爭相模仿。可是,除了聊齋志異,別的都不怎麼樣。只有清代大才子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還算出名,卻沒有聊齋廣為人知。還有沈起鳳的《諧鐸》,等等。都是模仿聊齋,可是不如聊齋志異完美。因此有人稱:流播海內,幾千家有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