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十分重視修身,修身的根本是什麼?

2020-12-15 淺說傳統文化

大學》裡給出了修身的根本,在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所謂格物致知,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人心莫不有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格」是「至」或「盡至」,「物」即為「事物」,包括自然、社會現象和道德行為的規範等。「格物」就是在萬事萬物上探求根源,以達到「致知」(無所不知)。這是朱熹的看法。

而王陽明對此有新的看法:格物不應向外求理,而應反求諸心。在此基礎上,他對「格物」形成自己的理解:「格」是「正」,「物」是「事」,也就是「意之所在」。「格物」就是把不正的事歸正,強調的是通過事來正心,也就是去私慾而存天理,這也是究理的過程。簡單說,「格物」就是「格心」。而他說的「事」,重指生活中的磨練,強調了「行」的重要性。

所謂誠其意。在於不能自欺,誠實地面對自己。君子一個人時慎獨守誠,小人一個人時行為不善,還無所不至。小人見到君子後,掩蓋其不善,顯出來偽善。

一個人內心誠實,必然顯露在外,所以君子應當慎獨。曾子說:一個人獨處時,就像有十雙眼睛在注視著你,十雙手在指著你,這是多麼嚴峻可畏啊!

有錢人,總是會用財富來裝飾他的屋子,有德行的人,則是用道德來充實自身,因為內心寬大平和,自然身體舒泰了。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憤怒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恐懼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貪圖愛戀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憂愁的時候,心也不得端正。(喜怒哀樂愛惡懼,七情六慾,皆使人心受到種種影響。)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只有心不受到眼耳鼻舌身意的影響,保持純正,這是修身在正其心的根本。

古人認為,修身從格物致知開始,明白萬事萬物的根本道理,然後才能誠其意和正其心,就是真實的面對自己,不受其他外界幹擾,純正其心,然後身修。然後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們不能忘了古老經典,也不能古文難學就輕易放棄,這些經典包含了古人智慧的心血。是我們修身的正道根本。

我寫出來這些文字,有拋磚引玉之意。可能理解有些粗淺,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路兵 淺說傳統文化

2020年3月1日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真正的修身?因為氣化形體,所以西藏密宗十分重視修氣脈
    修身是什麼,可能很多人認為是恪守戒律,不讓身體做一些道德之外的事情。這是沒錯的,不讓自己的身體做一些違反倫理道德的事情,但這只是世間法,會流於表面而且在特定的環境下定力不夠的人,會拋開這些倫理道德或者是宗教的戒律。
  • 古人修身六境界
    數千年來,中國文化積累了豐富而深厚的修養身心的理念和方法,它們被認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點。王安石說:「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於天下」,認為只有為政者情操高尚、品行端正,才能不負重託,治理好家國天下。 無我。在漫長的文化發展中,傳統修身之道有著豐富的「公義」思想和實踐。
  • 古人所謂之修身
    古人所謂之修身從古時候到現在,都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換個角度來說,這可以看作是一個人成長成長的四大階段。這首先當然是先修身,這是最基礎的部分。修身,故明斯意,就是修養身心的意思。修身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眾說紛紜,但大體上則是儒家的最具代表。在儒家的思想體系裡,修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儒家主要是通過每天的學習和自我反省。學習的內容是六藝,即禮、樂、御、射、書、數。
  • 性善論對修身的意義
    中國人歷來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認為修身是為官從政的根本,孔子說:「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大學》上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中國人之所以如此重視修身問題,與性善論的人性預設有非常重要的關係,雖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性善論、性惡論、性無善無惡論、性善惡相混論等各種人性觀,但佔主導的人性預設是性善論。
  • 說說修身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在儒家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目之中,修身是居中的,前面連著主要局限在自己範圍內的「格致誠正」,後面連著超出自我的「齊治平」。從天子到庶人,都必須以修身為本。修身是指的修養身心,修身養性,完善自己。修身是寓於平常的,表現為自我修養,擇善而從,約之以禮。首先要自我修養。人生需要經驗,更需要修養。
  • 為何說修身是格物致知的最重要問題呢?
    從地位最高的天子到普通百姓,全都要這樣把修身作為最根本的事情。那種根本事情處理不好卻要最終能達到天下大治的結果,是不可能的。那種對應該重視的事情已經重視了結果卻又被人輕視,那種對本來應該重視的事情不重視結果卻能被人重視,是不可能有的。
  • 《菜根譚》修身篇:修身修心修念頭,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什麼是修身?今天我們來聊聊《菜根譚》修身篇。什麼是修身?現在我們經常聽到的是減肥、健身,這和古人說的修身是一回事嗎?比如這個原來體重一百六的胖子,通過控制飲食、體育鍛鍊,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體重降到一百三,練出一身的肌肉。這是不是修身,是!也不是。這只是修身裡的修形。古人說修身,更指修心、修行。外在行為和內在思想達到和諧統一。
  • 《顏氏家訓》中的修身齊家思想
    今人再讀《顏氏家訓》,仍可以從中獲取修身自律、和睦家人以及教育後代的借鑑與啟迪。 「禮為教本」的修身之道 顏之推繼承儒家傳統,視成就道德人格為人生根本,而成就道德人格的出路,他認為是「禮」。他提出「禮為教本」,把「禮」作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準則。
  • 字裡行間|修身齊家:齊家之要在修身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吳宇軒古之仁人志士,無不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和目標。我們常說「修身齊家」,「修身」和「齊家」意義何在?二者之間又是什麼關係?「修身」一詞最早見於《墨子·非儒》:「遠施周偏,近以修身」。「修」是一個形聲字,《說文解字》解釋為:「修,飾也。從彡,攸聲。」修的本義為「裝飾、修飾」,後來從外在的修飾引申為內在的修養,「修身」的「修」就是取「涵養、修養」之義。「修身」即為修養身心,涵養德性,不斷提升自己的品格修養和道德情操。先秦儒家極為看重修身。
  • 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修身的目的是什麼了?
    譯文:古人要使明德顯明於天下,需要先能夠使諸侯國安定平和;要使諸侯國的百姓安定平和,需要先使士大夫封地內的百姓向聖賢君子看齊;要使士大夫封地內的百姓向聖賢君子看齊,需要自己先修養好道德。說解: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目的!三綱領提出了修身治國的總途徑,這裡提出的八目則是更詳細的步驟。所謂八目,就是指平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
  • 儒家修身思想的教育價值
    培養健全人格,就要積極吸納儒家文化的豐富營養,通過對儒家修身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和當代人格修養的探討,力求發掘儒家修身文化中帶有普遍意義的精華,運用於世,更好地涵養當代人格,為大多數人指明奮鬥的目標、努力的方向。我們應該發揚儒家修身教育思想中積極進取、大膽創新的精神,這樣才能與時俱進,共建和諧文明社會。儒家修身教育思想理論的特徵重人本。
  • 品思|說說修身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在儒家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目之中,修身是居中的,前面連著主要局限在自己範圍內的「格致誠正」,後面連著超出自我的「齊治平」。從天子到庶人,都必須以修身為本。修身是指的修養身心,修身養性,完善自己。修身是寓於平常的,表現為自我修養,擇善而從,約之以禮。
  • 修身與去闢,古人治家的兩條重要原則
    但古人也有很多基於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家風,它們同樣非常重要。在此類家風中,很重要的兩條就是修身與去闢。修身的意思還好理解,那麼什麼是去闢呢? 《禮記·大學》記載:「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闢,是偏愛的意思。
  • 《大學》┃「齊家先修身」——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禮讓寬容
    ┃什麼是「齊家修身」《大學》中說「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意思是: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族的人,一定要先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1、道德修養高於一切無論是齊家或是成事,凡是有所作為的人都非常重視道德修養。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自家的狹小天地裡,悲傷嘆息,還有什麼用呢?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非澹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中,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
  • 修身,齊家,傳承
    從地位高的人,一直到平民百姓,沒有一個人例外,都必須要以修身作根本。這就告訴我們,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是本,而是末。如果你連本都做不好,後面都是空談。修身修得好,齊家才有可能做得好,然後才有本事去治國,最後才能夠平天下。這就是《大學》裡所說的:"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當中只要有一個做不好,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沒戲唱了。
  • 修齊治平,曾國藩為什麼說成大事者,修身應該放在第一位?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在讀書人心中延續了兩千年,古之士子莫不以此為人生之目標準則。而修身必列於前,一身不修無以齊家,一家不齊無以平天下。可見古人對於修身的重視程度。 修身是自我的道德品格的修養,修身是自我品行的養成和管理。
  • 治學修身的教科書
    【原創】治學修身的教科書    ——讀諸葛亮的《誡書子》           作者 山間溪流       讓我們先來讀一下諸葛亮的《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致遠。
  • 《修身要旨》讀後感:儒家的修身方式在當下仍舊是適用的!
    緣起:也說儒家發展史,先秦儒家是如何修身的已經不得而知,但從《論語》的記載來看,孔門弟子肯定是非常重視修身的。舉個例子,孔子最欣賞的弟子顏回,有一次來問孔子怎麼理解儒家的核心概念「仁」,孔子的回答非常有名: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儒家與道家都重視「修身」,兩者是否有高下之分?
    不過,雖然兩種思想差異巨大,但卻都認為「修身」是一切的重中之重。兩家都認為修養自身是立身處世的根基,都從自身講到天下。但對於如何實現「修身」與從自身到天下的實現方式則存在明顯差異。修身是「八目」的根本,前四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後三目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目的,修身居中處於核心地位。「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已修身為本」,意思是:從天子直到百姓,都要把修養品性作為根本。
  • 《易經》說寒露道破修身真諦!3種修身境界你屬於哪一類?
    但問題在於第二候的「雀入水為蛤」,這句話被很多人理解錯誤,理解成了鳥進入了水中變成了蛤蜊,引申為蛤蜊大量的出現,但這個「雀入水為蛤」的背後其實是天象,那麼這個天象又是什麼呢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二十四節氣是物候曆法,反映的是生命與天象同步,以幫助人們達成天人合一的狀態。我們的祖先早已經探索出來人的命運是與天體運行是同步的,在地球與天體構建的大系統中,每運行一步,就有一類陰陽能量降臨。生命是被動接收能量,而在生老病死中存在並輪迴,其中一部分掌握天地變化的規律,主動接收陰陽能量從而開智進入文明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