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歷史上兩個著名的偈子說起。
一個是神秀所做。
身是菩提樹,
心是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另一個是慧能所做。
菩提本非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神秀的偈子代表了漸修的方法。大多數普通人修行的方法,日常時時勤修,步步明了,最後到達悟道的境地。心的明鏡臺需要「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慧能的偈子表明他頓悟到禪宗「緣起性空」的真諦。直接破除表象,直達本性。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有上等根性的人才能做到。《金剛經》就是給上等根性的人講的。佛說,為大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金剛經》文字簡練優美,這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功力深。《金剛經》實際內涵深廣,是非常高深、非常難的一部經典。我們學習時要恭敬用心,反覆領悟。不可隨便、大意。
我淺說《金剛經》其實內心誠惶誠恐,只怕錯解了佛陀的原意。《金剛經》比如大海,浩瀚無邊。我只是在大德高僧的解讀幫助下,舀了一瓢海水。見解非常有限。只是分享個人學習領悟的一點點知見心得,希望給各位有點啟發、幫助。更多的是引導大家重視《金剛經》,恭敬學習領悟《金剛經》無量無邊的大智慧。照亮前進的道路,為家人和社會貢獻更多的力量。
智慧啟示一:
《金剛經》啟示我們,追求真知正見,不能被表面現象迷惑,應當透過表象看到背後的實質。沉迷於表象、愛搞表面文章的人不會有大作為。
看佛陀是如何回答須菩提的提問,如何步步啟發、點撥須菩提,立相又破除表相的執著,開示正知見的。點出宇宙萬物「緣起性空」的真相。
須菩提問佛: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訴須菩提:佛陀其實沒有度脫任何人。為何這樣說呢?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不能執著於四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不可以音聲求見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回答佛陀提問: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如來無法可說,不要執著於法相和非法相。如來所說的法只是幫助你渡河的舟,到達彼岸後就應當捨棄舟。何況非法呢?更不能執著。
最後如來說,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非相,只是假名而已,不是實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應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呢?佛陀說: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就是答案。
智慧啟示二:
人學法求道不能只局限於眼前利益得失,那樣所得甚少。應當擴展心量眼界,觀察思索擴展到整個國家、整個人類乃至太空宇宙。探索思考越廣闊越深刻,這樣才能領悟更根本,才能逐步體悟天道、大道和宇宙事實真相。探索研究的成果造福的範圍越廣大,功德利益越大。
舉例子對比,我們考試的教材,只是用於考試。作用範圍很窄。比如養花的書只作用於養花。餐飲的書只是用於飲食方面等等。
孔子的思想,告訴我們如何做人處事?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修己安人,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的思想對地球人類都有永恆價值,孔子是照耀整個人類世界的一盞明燈。老子的思想告訴我們如何順應天道,與自然和諧相處?造福的是自然界所有人類、所有生物。說的是根本大道,利益地球眾生無量無邊。
佛陀的悟道是宇宙事實真相,造福的不僅是整個地球人類、地球萬物生靈,造福的更是廣大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六道眾生。可以說功德利益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遠非我們的思維可以想像!
《金剛經》裡佛陀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我們布施不住於相,福德如虛空一樣不可思量。我們應當聽從佛陀的教誨。讀誦受持《金剛經》。時時勤修,時時勤拂拭,不要讓自己的心惹上塵埃。這樣日久精進,自然智慧愈發顯現,個人的福德智慧日漸增加。
路兵
2020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