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與《金剛經》,變化與不執著的智慧

2020-12-14 梅山易學

在中國人的人文世界裡,《易經》與《金剛經》都是絕對繞不開的一對雙峰,其歷史之久,其影響之深遠,遠遠超出一般經典的影響力,也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說他們是一時之瑜亮,相信有許多人會不置可否,但是如果真的要去品味二者所蘊含著的智慧,那麼許多的人就會覺得有會心一笑的感覺,《易經》做為全中國最古老的一部經典,沒有之一,已經被公認為是一部充滿了玄奧莫測的智慧之書,並且深深的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裡刻上了無法想像的烙印,催生了無法以數計的諸子百家等人類文明軸心時期的輝煌,是全體中國人神聖與神秘的圖騰,其中所包含著的各項智慧,猶如有魔力一般的隨時隨地都在指導人們的生活,雖然有時候「百姓日用而不知」。而《金剛經》是佛教最高深的經典之一,是由印度傳入中國的佛門智慧的集大成者,通篇討論的都是空的智慧,研究的都是怎麼樣破相破法的問題,是佛門弟子必學之典籍,特別是在禪宗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之後,《金剛經》更是被提升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影響力也是與日俱增,成為中國人智慧的另一個結晶之一。雖然《金剛經》是由印度傳入的,但卻在魏、晉、隋、唐之後,也逐漸的與中國本土思想有所融合,慢慢的開始了一個互相補益的進程。作為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最佳例證,二者中的許多智慧也有相通之處,只是人們往往沒有察覺而已。二書中的智慧都是博大精深,根本就不是言語所能達到的,但是為了更好的學習古人的智慧,我也就拋磚引玉,說一說我的一點小想法。

佛法無邊

眾所周知,易經中最核心的精華就是「三易」,即不易、變易、簡易。《易經》以三易之說來觀察萬物之間的關係,了陰陽辨證之法來確定萬物的本質,他的要義是「變化」,如繫辭下篇所說的「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主張以變化來適應環境的改變,此如,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隨時隨地都在改變的,我們為了生存,就必須要去適應環境的改變,像一個人去爬山一樣,你就必須要去適應山路的崎嶇不平,否則你說明明要去爬山,你卻帶上了遊泳衣,豈不是南轅北轍,匪夷所思,《易經》教會我們的是適應、看透各種事情的本質並且去正確的選擇合適的變化來求得人與自然的合二為一,並且在這過程中,始終不渝的去保持一顆堅忍和貞正的心,以達到無咎這個趨吉避兇的目的,這是古人憂患意識下的生存之道,也是整部《易經》的精髓所在。

《金剛經》的所思所想的智慧結晶是什麼呢?如果非要歸結為一句話的話,那只有三個字:「不執著」,《金剛經》中有倆首著名的偈語,其一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另一首就更出名,叫「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他是徹底的讓人看開了,萬物再美,終歸是要成為一場黃粱美夢的,一切都將如水中泡影一般轉瞬即逝,因此,對於這個世上的所有人和物,都應該看淡,並且對自身遭遇到的一切,都應該是坦然面對而不應陷於執著與糾纏之中,以讓我們自己的身心不再陷於各種欲望之中,得到解脫得到快樂為終極歸旨,如果能看到了世界萬物的循環往復,那麼對欲望的渴求也就會最終降到最低,從而達到「不執著」這個總目標,要想達到如此的地步,可能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人生在世,自然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與痛苦,在沒有徹底的得到大自在之前,我們能怎麼辦呢?《金剛經》中還有一句真正的箴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讓自己的心念如流水一般的流淌,而不應使他固執地在某些事物上產生了執著之心。

《易經》與《金剛經》都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二大經典,其中的智慧都是莫測高深的玄奧之學,自古以來,研究這二部經典的人數不勝數,對他們的解讀也是各抒己見,異彩紛呈,而他們所散發出來的光芒,也隨時隨地都可以照耀我們前進的路,並且可以讓我們知道,什麼才是我們最應該珍惜的。經典永流傳,願我們都能好好的學習《易經》與《金剛經》中的大智慧,做一個知變而不執著的人,為我們的人生之路奉獻出更華彩的樂章。《易經》的變和《金剛經》的無所住,都有破解執著的意思在內,可見,古人對於問題的處理都是大同小異的,只是大家的說法不一樣而已。

相關焦點

  • 《金剛經》要點提煉:破除執著,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破除執著:大家都知道,《金剛經》是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佛經,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也非常地巨大。這主要緣於此經是大乘佛學般若部的重要經典,也如《心經》一般傳播廣泛、智慧究竟。《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或再加上「能斷」二字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謂「金剛」,是指此經「就像金剛鑽一樣,能破一切法」,也可以說「能建一切法,而且無堅不摧」。所謂「能斷」,是指「能斷世間一切苦痛、一切煩惱,而成聖成佛」 。從經題我們就能看出《金剛經》的智慧本色,是要人們破除一切執著而達到究竟智慧的彼岸。
  • 《金剛經》啟示錄:勘破欲望的執著而讓自己快樂
    網圖明了了欲望本是由貪婪而來,那麼我們便需要《金剛經》中的智慧來勘破對於這些欲望的執著,才能結束因此所帶來的痛苦,從而讓自己達到快樂的境地。《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祖在《金剛經》中告訴我們說,這個世界上所有存在的一切都是無常的,人如此,物如此,貪慾亦是如此。
  • 做人太執著怎麼辦?記住《金剛經》一句話,豁然開朗
    《金剛經》為佛教最重要的經典,又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自認智愚笨,無法領悟《金剛經》深層智慧,結合所讀一句經典及經歷的一件小事,和大家分享拙見。一位老同因病住院,小編與幾位老友同去看望,所幸情況樂觀,病患只不過因為長期加班熬夜所致。
  • 做人太執著怎麼辦?記住《金剛經》這句話
    時下,不管何年齡之人,常掛嘴邊的一句話莫過於「壓力大」,其實究根結底,無非「太執著」,我們太執著與追求車子、房子,太執著於「恐落於人後」,因此活得很累。「執著」本是原為佛教用語,音譯為阿波陀那,很多人喜歡看佛教經典——《金剛經》,筆者也是,雖然愚鈍,未能深明其中大義,卻也受益匪淺。佛教講究「四大皆空」,世間本無一物,做人太執著怎麼辦?記住《金剛經》這句話。
  • 《易經》情境變化萬千,懂得如何「應變」,才是有智慧的人
    轉述古人的智慧與經驗,大家一起充實人生。宇宙自然變化萬千,人是自然的一份子,我們如何在變化萬千的世界裡生活呢?那就需要學會應變。老祖宗一代一代總結了他們的智慧與經驗,著作出一本天人合一的生存之道,福澤子孫。那就是《易經》。
  • 淺說《金剛經》對我們的智慧啟示
    更多的是引導大家重視《金剛經》,恭敬學習領悟《金剛經》無量無邊的大智慧。照亮前進的道路,為家人和社會貢獻更多的力量。智慧啟示一:《金剛經》啟示我們,追求真知正見,不能被表面現象迷惑,應當透過表象看到背後的實質。沉迷於表象、愛搞表面文章的人不會有大作為。
  • 《金剛經》的人生智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這部佛教經典,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再詳細介紹了。今天主要分享一下經典名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年六祖惠能大師,五祖為他講《金剛經》,在講到這句話的時候,他就大徹大悟了,後面的就不必再學了。那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 《金剛經》讓你放下煩惱走向智慧
    前些日子讀了一遍《金剛經》,感覺自己對人對己的認識有了徹底的變化。《金剛經》的全稱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意為到達極致智慧的彼岸。這是一本開啟人生智慧的書籍,不同的人可以讀出不同的智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金剛經》空的智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因此,修行者要」遠離一切諸相「而」無所住「,即放棄對現實世界的執著或眷戀,以般若智慧契證空性。這樣,世界上一切都不值得執著,這就是」無住「。在修行過程中,能真正認識到無相之實相,能做到於世間萬物都無念無系的」無住「,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解脫。
  • 《金剛經》經典佛語——感悟佛法最高的智慧!
    《金剛經》僅僅五千餘字,卻是佛教中流傳最廣、持誦最多、名氣最大的一部經典。這部經典所體現的佛法智慧,不同於世間的聰明才智。如果經常讀誦《金剛經》,可以幫助大家看破人生,放下煩惱,對世俗的工作事業也有很大的幫助,可謂是福慧雙修。《金剛經》佛意玄奧,深不可測,末學自不量力,鬥膽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還望各位大德多多包涵,不吝賜教。
  • 惟覺長老:《金剛經》的智慧
    吃飯的時候,知道在吃飯,能吃的這念心要作主,看到好的食物,不起貪心;看到壞的食物,不起煩惱。能夠作主,這個心就是定;能夠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貪不瞋、不取不舍,這個心就是觀。這樣,吃飯的時候也是在修止觀。穿衣的時候也是一樣,知道這個衣服是好、是壞,知了以後,能穿衣的這個心要清楚、要明白。穿了衣服以後,沒有取捨,對好的衣服不起貪愛,對壞的衣服不起煩惱。
  • 為什麼現代人寫不出來《周易》、《金剛經》類似的巨作?
    說起《周易》和《金剛經》,相信大家沒有不知道的,這兩本書是一個可以說是道教的經典,一個是佛教的精華,一個被稱為「群經之首」,一個被稱為開啟眾生智慧的法寶。通過這兩部巨作,可以說是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金剛經》的智慧《金剛經》為在愚痴顛倒中的眾生指明了一條徹底的道路:不執著。只要對一切的現象不再執著,一切外界的對象就不會再對你構成不確定,甚至威脅,你也不會再有不安、擔心、害怕、恐懼和焦慮。
  • 《金剛經》的智慧 整部佛經解空意 字字珍貴金句多多
    《金剛經》全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經名中的金剛比喻堅硬,珍貴之意。整個經名可以解釋為:般若正智如金剛般堅硬珍貴,可以破除障礙,破除一切煩惱執著,以期達到智慧彼岸。《金剛經》在我們中國文化中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一部佛經。流行甚廣幾乎是家喻戶曉,至於為何如此流行,大概與禪宗有著密切的關係。
  • 《金剛經》的智慧
    佛陀否認了神靈,否認了永恆不滅,以「緣起」來看這個世界。這是一種全新的視角,在這種視角裡,萬物的不同由「性空」統一,一切相對都被消弭,天與地齊,山與海平,留下的是萬法歸一的和諧。這種全新的視角,用哲學視角命名都略顯蒼白,如果可以,我想可以用智慧勉強稱呼。需要說明的是,智慧和聰明是兩種東西。
  • 《金剛經》學心態 《易經》學生存《道德經》學生活
    因此,對於世界上的一切都應該看淡,對遭遇的一切都應該坦然面對,不應該執著。人總是過多地考慮自己,從自己的欲求出發,想得到文憑、學歷,想得到親情、友情、愛情,想得到財富、金錢、美人,想得到名譽、地位,想得到家庭、事業,想得到健康、長壽......其實靜下心來仔細想想,世間的一切有什麼是永遠的呢?肯奉獻。
  • 《金剛經》中五句箴言,靜心拜讀,領悟佛家智慧
    金剛經發源於印度,傳入我國,被大眾廣為接納,無論是三教九流,還是達官貴人都喜歡研讀推崇《金剛經》,金剛經裡的空性理論與中國的儒道信仰互相結合,可以說《金剛經》已經深深融入了中國的文化之中。《金剛經》中這五句箴言,若能靜心拜讀,就可領悟佛家的無邊大智慧。第一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 《金剛經》:這4個四句偈,蘊含了如來的最高智慧!
    《金剛經》作為佛教的大乘經典,是流傳最廣、最重要的經典之一。禪宗更是將《金剛經》視為至寶,許多上根利器之人因受持《金剛經》而迅速成就。佛陀在《金剛經》之中,多次提到「四句偈」。說明了受持《金剛經》的福德巨大,即使是受持四句偈福德亦是不可估量。不過,《金剛經》中雖然多次出現四句偈,但是沒有明確指出是哪個四句偈。其實深入考察《金剛經》,佛陀的本意沒有限定四句偈是哪句,而可以是多句。《金剛經》中確實有多個四句偈,且都是經典至極,可謂蘊含了佛陀如來的最高智慧。以下4個四句偈,在《金剛經》中甚為著名。
  • 《金剛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他把智慧也就是般若,當然不同於一般的智慧,這是非常高級的一種智慧。他把這種高級的智慧,非常高層面的智慧,比喻成為金剛。金剛是什麼?金剛是一種非常堅硬、銳利,有很大的能量,無堅不摧,無物不破的這樣的一種東西。
  • 佛教:《金剛經》這四句偈,暗藏了大智慧!
    金剛經的核心就在金剛經最後一品當中,也是佛在此經中說的最後一句話。金剛經原文,最後一品是這樣說道:「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金剛經》中,暗藏著的人生三大智慧,你知道嗎?
    佛教文化中,《金剛經》的地位非常高,如果說我們學習佛法的原意是要減少人們痛苦的話,那麼,《金剛經》估計就是讓我們更好的去認識自己、尋找規律,猶如一道來自無我之境的閃電撥開眾生的幻象,引導大家看到真實,以此來讓大家獲得遠離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