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人文世界裡,《易經》與《金剛經》都是絕對繞不開的一對雙峰,其歷史之久,其影響之深遠,遠遠超出一般經典的影響力,也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說他們是一時之瑜亮,相信有許多人會不置可否,但是如果真的要去品味二者所蘊含著的智慧,那麼許多的人就會覺得有會心一笑的感覺,《易經》做為全中國最古老的一部經典,沒有之一,已經被公認為是一部充滿了玄奧莫測的智慧之書,並且深深的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裡刻上了無法想像的烙印,催生了無法以數計的諸子百家等人類文明軸心時期的輝煌,是全體中國人神聖與神秘的圖騰,其中所包含著的各項智慧,猶如有魔力一般的隨時隨地都在指導人們的生活,雖然有時候「百姓日用而不知」。而《金剛經》是佛教最高深的經典之一,是由印度傳入中國的佛門智慧的集大成者,通篇討論的都是空的智慧,研究的都是怎麼樣破相破法的問題,是佛門弟子必學之典籍,特別是在禪宗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之後,《金剛經》更是被提升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影響力也是與日俱增,成為中國人智慧的另一個結晶之一。雖然《金剛經》是由印度傳入的,但卻在魏、晉、隋、唐之後,也逐漸的與中國本土思想有所融合,慢慢的開始了一個互相補益的進程。作為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最佳例證,二者中的許多智慧也有相通之處,只是人們往往沒有察覺而已。二書中的智慧都是博大精深,根本就不是言語所能達到的,但是為了更好的學習古人的智慧,我也就拋磚引玉,說一說我的一點小想法。

眾所周知,易經中最核心的精華就是「三易」,即不易、變易、簡易。《易經》以三易之說來觀察萬物之間的關係,了陰陽辨證之法來確定萬物的本質,他的要義是「變化」,如繫辭下篇所說的「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主張以變化來適應環境的改變,此如,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隨時隨地都在改變的,我們為了生存,就必須要去適應環境的改變,像一個人去爬山一樣,你就必須要去適應山路的崎嶇不平,否則你說明明要去爬山,你卻帶上了遊泳衣,豈不是南轅北轍,匪夷所思,《易經》教會我們的是適應、看透各種事情的本質並且去正確的選擇合適的變化來求得人與自然的合二為一,並且在這過程中,始終不渝的去保持一顆堅忍和貞正的心,以達到無咎這個趨吉避兇的目的,這是古人憂患意識下的生存之道,也是整部《易經》的精髓所在。
《金剛經》的所思所想的智慧結晶是什麼呢?如果非要歸結為一句話的話,那只有三個字:「不執著」,《金剛經》中有倆首著名的偈語,其一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另一首就更出名,叫「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他是徹底的讓人看開了,萬物再美,終歸是要成為一場黃粱美夢的,一切都將如水中泡影一般轉瞬即逝,因此,對於這個世上的所有人和物,都應該看淡,並且對自身遭遇到的一切,都應該是坦然面對而不應陷於執著與糾纏之中,以讓我們自己的身心不再陷於各種欲望之中,得到解脫得到快樂為終極歸旨,如果能看到了世界萬物的循環往復,那麼對欲望的渴求也就會最終降到最低,從而達到「不執著」這個總目標,要想達到如此的地步,可能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人生在世,自然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與痛苦,在沒有徹底的得到大自在之前,我們能怎麼辦呢?《金剛經》中還有一句真正的箴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讓自己的心念如流水一般的流淌,而不應使他固執地在某些事物上產生了執著之心。
《易經》與《金剛經》都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二大經典,其中的智慧都是莫測高深的玄奧之學,自古以來,研究這二部經典的人數不勝數,對他們的解讀也是各抒己見,異彩紛呈,而他們所散發出來的光芒,也隨時隨地都可以照耀我們前進的路,並且可以讓我們知道,什麼才是我們最應該珍惜的。經典永流傳,願我們都能好好的學習《易經》與《金剛經》中的大智慧,做一個知變而不執著的人,為我們的人生之路奉獻出更華彩的樂章。《易經》的變和《金剛經》的無所住,都有破解執著的意思在內,可見,古人對於問題的處理都是大同小異的,只是大家的說法不一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