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看待「愛情」與「欲望」?

2020-12-07 騰訊網

佛教=禁慾?

社會上的人普遍認為出家人是禁欲主義者。所以,年輕人聽到學佛不免有幾分畏懼:學佛後能否結婚?能否繼續常人的生活?似乎學佛後就要到深山裡與世隔絕,世上的一切都不能擁有,不能享受,很多人因此對學佛望而生畏。其實,這也是錯誤的理解,佛教並不提倡一味的禁慾。

(一)什麼是欲?

欲就是人類的欲望希求,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質上的希求。前者屬於心理欲望,後者屬於生理欲望。

人類的欲望無窮無盡,所以,經典中將我們這個世界稱為欲界。人類的基本欲望可歸納為財、色、名、食、睡五種,生活在欲界的每個人,無不沉溺在對五欲的強烈希求中。

財欲:是人類對財富的需求,所謂「人為錢死,鳥為食亡」,人生的一切努力都在圍繞著錢財奔忙。

色慾:主要是指對異性的需求。

名欲:是對名譽地位的希求。對某些人來說,生前能光宗耀祖,死後能流芳千古,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標。

食慾:是人類對食物的需求。經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食物是眾生維持生命的必要條件。通常,我們只是將食簡單地理解為飲食,但這裡所說的食,包括了斷食、觸食、思食、和識食。斷食是我們的日常飲食,是色身賴以生存的主要條件;觸食是我們接觸的環境,良好的生活環境也是生存的重要條件;思食是求生的意志和欲望,否則,即使家財萬貫,貴為王侯,也照樣活得百無聊賴;識食是指精神食糧,我們的精神若是崩潰了,肉體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行屍走肉」。

睡欲:是人們對睡眠的需要。就我們平常的人來說,每天要睡八小時左右,一生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的。

通常情況下,五欲中又以食慾、色慾最為突出。

孟子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焉。」對食和色的希求是人類欲望中最大的欲望,也是人類得以生存並延續後代的基本手段。

但具體到每個人,對待欲望又會有所偏重。愛財的人,覺得擁有金錢是人生最大的樂趣,為了掙錢可以不顧一切;貪色的人,為了美色可以將家庭、事業統統拋在腦後;虛榮心特別強的人,為了自己的名聲不惜犧牲一切;貪吃如餮餮之徒,只有享用美食才是人生最快樂的事;而貪睡的人,為了睡覺不惜浪費光陰。

五欲是建立在五根的基礎上,五根為眼、耳、鼻、舌、身五種器官,是我們感受世界的五種渠道。五根同樣充滿強烈的需求,眼睛貪著悅目的色彩;耳朵貪著動聽的音樂;舌頭貪著美味的食物;鼻子貪著芬芳的氣息;身體貪著舒適的環境。

而同樣在欲界,不同層次的眾生,對欲望的需求也不同。天上的眾生,欲望就比較淡薄,欲界天有六重天,層次越高,欲望越淡薄。

欲界的眾生,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奔忙於世間,一生勞碌愁苦,舉心動念都在造業,為了欲望的滿足而歡喜,為了欲望的受挫而頹喪,無非是做了欲望忠實的奴僕!

(二)欲望的表現形式

欲望的表現形式大體上有三個方面:佔有、比較、競爭。

為了生存,我們必須有基本的物質條件。但即使生存問題得到解決,佔有欲也不會因此消除,相反,欲望會隨著條件的改善而不斷提高:希望佔有更多的財富,佔有更高的地位,佔有更大的名望。

除了佔有,我們還要為抬高自己、炫耀自己進行攀比。有些人一生努力就是為了出人頭地,卻沒有想到,超過別人的意義又在哪裡?再偉大的人都無法超過所有人,所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說,攀比會使我們背上沉重的負擔,使人生處於緊張的拼搏之中。

比較又導致了激烈的競爭,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整個社會都處於強烈的競爭中。競爭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人們潛在的力量,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嚴酷的競爭又使我們不得不活得更累、更辛苦。

人們不停地佔有、攀比、競爭,無非是想過上幸福的生活,但有得必有失。財富得到了,事業得到了,名聲得到了,享樂得到了,輕鬆的心態卻失去了,相應的自由也失去了,甚至於我們孜孜以求的幸福也失去了。

一個人得到越多,負擔也就越重,對得而復失的恐懼也越強烈,所以,現代人的生活正是在物慾的縱容下變得愈來愈複雜,愈來愈艱難。

真正珍惜生命的人,應當懂得享受自然,享受清新的空氣,和煦的微風,溫暖的陽光,而不是在盲目的佔有、比較、競爭中消耗生命。

在我們的生命中保有閒暇,就能使心靈獲得更自由的空間。有鑑於此,古今一切賢哲都倡導簡樸的生活,以便不為物役,只有活得簡單,才能活得自由。

(三)對欲望不同的看法及態度

對欲望究竟應當持有什麼態度呢?宗教家和哲人在對待欲望的態度上,有禁慾和縱慾之分。

佛陀在世時,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當時,禁慾為各宗教共同崇尚,他們認為肉體是罪惡的根源,只有以折磨自己的肉體來滅除欲望,死後才能享受天堂的快樂。

佛祖未得道時,也曾以為苦修是正途。他來到王舍城郊外的苦行林,親眼目睹各種奇特的苦修方法:有的忍飢挨餓;有的整天泡在水裡;有的整天單足站立;有的裸露身體,在烈日下爆曬自己。

佛陀亦身體力行地參與了苦修實踐,「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粟,身形消瘦,有如枯木。」甚至在尼連禪河沐浴時,因虛弱無法上岸,他苦行六年之久,最終意識到苦行不是正道。因為極端的禁慾除了給他帶來羸弱的身體,並沒有使他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

基督教同樣認為貪慾導致了人類的墮落,亞當和夏娃本來無憂無慮地生活在樂園中,卻受魔鬼的誘惑而偷吃禁果,結果被逐出樂園來到人間,欲望的過患在這個傳說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所以,在基督教的道德規範中,欲望和虔敬、清淨的教徒生活是相互衝突的,人類只有克制自己的貪慾,嚴格自律,才能獲得心靈的純淨。

安底斯泰納和第歐根尼是古希臘犬儒派哲學的代表人物,他們也竭力推崇禁慾的生活,認為欲望是導致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因此,提出「美德是知足、無欲是神聖」的主張,並親自參與實踐,從無欲的生活中享有輕鬆和自在。他們所有的財產,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幾樣東西:一根棍子、一件外衣、一條討飯口袋、一個喝水的缽。一次,第歐根尼在河邊見到孩子用手捧水喝,很受啟發,覺得缽也是多餘的累贅,索性連缽都扔了。

早期的儒家思想,也有一定的禁慾色彩,發展至宋明理學達到極致,提出「滅人慾,存天理」的哲學主張,認為滅一分人慾,才能存一分天理,道德必須在滅除人性的基礎上才能顯現。他們甚至主張「餓死事小,失貞事大」,對欲望的否定完全走向了極端。

西方哲學經歷了中世紀對欲望的否定,到了啟蒙主義運動之後,開始肯定欲望的合理性。認為飲食、睡眠及性愛都是人類的本能,這些希求是合理的、道德的,人類完全有理由享受與生俱來的需求。

對欲望的肯定和鼓勵,使得近代的科技和經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但由此而來的社會問題也是人類不曾面臨的。

(四)佛教對欲的看法

那麼,佛教對欲望所持的看法是什麼呢?佛教認為欲望有三性之分,也就是說,欲望包括了善、惡、無記三種。

我們發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種利己利人的欲望是善法欲。雖然發願是理性的,由意志構成,但也需要欲望的推動。有了明確的願望後,我們的行為就有了針對性,我們要離苦得樂,要了脫生死,要成佛作菩薩去度化有情,這些欲望就是菩提心,就是成佛的資糧!

第三思潮的代表人物馬斯洛提出了「自我實現」學說,所謂自我實現,就是欲望的最高實現。當人基本的生存欲望滿足後,應當有更崇高的精神追求,進而造福於社會,造福於人類,這也是屬於善的欲望。

也有的人為了滿足一己私利不擇手段,無視他人乃至社會的利益,這樣的欲望就屬於惡的範疇。戰爭就是由欲望的極端擴張而引起,為了侵佔更多的土地,為了侵佔更多的資源,國與國之間戰火不熄,使得生靈塗炭,人民流離失所。

所謂無記,是指非善非惡的欲望,如渴了想喝水,困了想睡覺,包括在家信徒正當的家庭生活,都屬於無記之列。

由此可見,欲望並非都是壞事,也無須視如洪水猛獸,關鍵是如何通過正常的渠道,合理的方法去實現自己的欲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佛陀在《善生經》中,就為在家眾開示了賺錢及合理支配財富的方法,鼓勵在家眾通過正當謀生技能去獲取財富。

(五)佛教對欲望的態度

佛教對欲望所持的態度是什麼呢?同樣是遵循中道法門。

佛陀不主張偏離中道的禁慾。他通過六年苦行,體會到一味禁慾對修道並無意義。盲目的自苦,既沒有理論根據,也沒有實際作用,就好比砂中榨油,不會有任何結果。

但佛陀也反對放縱慾望生活。他在經典中時時提醒我們要「少欲知足」,要我們奉行簡樸的生活原則。因為欲望是煩惱的根源,而煩惱能遮蔽我們的佛性和智慧。唯有降低了物慾的需求,才能精勤於道業的修持。

1、少欲知足是幸福人生的保障

欲望是無限的,而現實卻難以滿足人類的所有欲望。面對有限的資源,競爭、對抗和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每個人都自私自利,為了獲得多於其他人的利益而互相攻擊,就會使世界危機四伏。如果能夠將我們的欲望有所收斂,那麼,因欲望而導致的衝突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實,人類維生所需要的物質條件並不多,如果生活得簡樸些,就可以有更多的閒暇享受人生,而不必為欲望的滿足操勞一生。屬於生活必需之外的奢侈品,固然為我們提供了方便和享樂,但若是耗費一生光陰為其服務,反而成了一種奴役。兩千年前,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曾面對繁華的集市發出驚嘆:「這市場有多少我不需要的東西呵!」

而今天,隨著人類欲望的不斷升級,整個社會都陷入了物慾橫流的泥淖中。生產力的發展,不但沒有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輕鬆,相反,工作節奏越來越快,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繁忙的工作幾乎使人類的承受能力達到極限,甚至沒有時間靜下心來想一想:究竟為什麼如此奔忙?我們所付出的努力,也許僅僅換來了一些本可以不需要的東西。

所幸的是,已經有更多的人意識到盲目追求欲望所帶來的弊病。在西方社會,人們也已開始摒棄豪華的生活方式,簡樸正逐漸成為最新的時尚潮流。因為簡樸的生活無需太多的時間和勞動就可以獲得,從而使人們從激烈的生存競爭中解放出來,呼吸到更自由的空氣,體味到更從容的人生。

2、少欲知足是保護環境的手段

少欲知足還具有保護自然的意義。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向自然盲目地索取,大量森林和耕地遭到破壞,使得水土流失,天災人禍頻頻發生。所以,當今的有識之士都在為環保而積極呼籲,因為保護地球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這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就我們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而言,過高的物質要求,也在不知不覺中破壞著地球環境。

其中,人類的飲食方式所造成的汙染就是不容忽視的。據有關資料統計,在美國,每生產一磅肉類,需要使用二千五百加侖的水,相當於一個家庭一個月的用水量;而肉食者所需的生活用水,達素食者的十二倍之多。由飼養家禽而產生的排洩物及廢水,對水資源的消耗和汙染,更是後患無窮。

而我們對服裝的需求,也不再是單純地為了禦寒。裘皮時裝的流行,直接威脅到各種珍稀野生動物的生存,使大量動物因為美麗的皮毛而遭到殘酷捕殺,嚴重影響了自然界的和諧和生態的平衡。

我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更在日益提高,即使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房產的開發也同樣毫無節制。尤其是近年,不僅城市在向農村擴張,就是在鄉村,住宅也在日復一日地侵佔著可憐的耕地面積。

而交通工具的普及,使汽車逐漸成為人們代步的首選。汽車在為我們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時,也成了城市空氣汙染的罪魁,並由此帶來世界範圍內的能源危機。

破壞環境和掠奪資源是向未來的透支,所以,少欲知足的生活對環保具有重要的意義。

3、少欲知足是修行解脫的途徑

對於解脫道的修行來說,少欲知足更是必須遵循的生活準則。

欲望被無明滋養著,無休止地追逐著新的境界,使我們的心被它左右而不得自在。欲望越多,由此而來的煩惱也就越多。如果我們不能有效地克服貪慾,它就會成為我們修行道路上的巨大障礙。因為欲望會燒毀我們的理智,燒毀我們的道德,使人生失去正確的方向。

「戒為無上菩提本」,而戒律所規定的,正是儉樸的生活原則。如果欲望減少,我們的執著就會相應減少。正是由於執著,使我們的內心失去了獨立,迷失在對外境的攀援中,關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東西。

只有認識到欲望帶來的過患,才不會有追名逐利帶來的煩惱,內心才能趨於純淨和安祥。也只有這樣,眾生原有的佛性、智慧光明才能得以顯現,所謂心淨則國土淨。

相關焦點

  • 慎言:佛教是如何看待愛情婚姻觀的?
    佛教是一種以出世間為指歸而。行人世事業的宗教。佛教對人世的倫理道德、婚姻觀念、家庭關係、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都有所論述,形成了佛教各個方面的知識體系。一、佛教對愛情的論述人類兩性之問的愛情,以性愛為基礎,與性慾緊密相連。
  • 佛教徒應該如何看待愛情?
    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該節日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意蘊人們崇尚美好生活和幸福但是我們作為佛教徒應該如何看待愛情呢?>殊不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本來就在世間完全脫離了世間的修行就如同要尋找虛無縹緲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一樣是根本找不到的頓 頓 講 堂許多對佛教不了解的人
  • 用佛教的眼光看待世間的愛情
    今天是七夕,我們談談愛情這個話題。塵世間,愛情是永恆的主題。佛法與愛情似乎兩不相干。其實,我們也可以從佛法的角度看待塵世間的情愛。佛陀傳以「四法印」,用來做判斷正法的標準。「諸行無常」,愛情也不例外。如果有人說會永遠愛你,你不要相信。因為愛是無常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對方這一刻的許諾是發自肺腑的,相信自己真的會做到永遠不負你。但你要知道愛是會變得。因為「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讓鑽石成了愛情的象徵。這只是商家促銷的廣告罷了。
  • 佛教是如何看待愛情的?也許80%人誤以為出家人都是無情的
    ,包括現在很多網絡、電視、電影中所描述的很多內容,都是和愛情有關。這個問題很重要,不然以後會感受很大的痛苦,失戀的痛苦,離婚的痛苦等等二:佛教如何看待愛情現在很多人受電視和各方面影響,認為出家人拋妻棄子,是非常絕情的,要不就是走投無路才出家,佛教所謂出家並不是把感情拋棄腦後,只是很多對佛教不了解,沒有了解佛法的本義,對佛教的誤解。
  • 應該如何看待欲望
    人都有欲望。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便晃動著毛茸茸的小腦袋尋找母親豐滿多汁的乳房。他有欲望,吃的欲望。任何動物都有欲望。作為萬物的靈長,人有比動物更強烈、更豐富的欲望。人們常嘲笑能吃的人為「飯桶」、「酒囊飯袋」, 殊不知食慾旺盛是生命力強的表現。為了生存,人必須獲得充足的維他命、蛋白質,所以孔子說「食、色,人之大欲存焉。」
  • 如何辨別對一個人的感情是欲望還是愛情?
    愛情是恆久的,而欲望在此刻;愛情由欲望引領,欲望深化成愛情——愛情和欲望的界線,似乎模糊不清。如何辨別對一個人的感情是欲望還是愛情?其實並不難,如果只對你的身體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而不會過多關注你的喜怒哀樂,那這肯定不是愛情。
  • 大災難後的宗教關懷:佛教如何看待災難
    文字實錄如下:佛教如何看待災難? 鳳凰網:我們剛才說的有點沉重,沉重的同時還帶有很多的希望,因為畢竟在汶川大地震中,不僅僅有人員的傷亡,更多讓我們看到的是生命的一種堅強。但是我們還不得不注意到是什麼呢?
  • 如何正確看待羅志祥與周揚青的愛情
    如何正確看待羅志祥與周揚青的愛情?羅志祥傷了周揚青的心,徹底激怒了周揚青,她把羅志祥的私生活和盤託出,讓人大跌眼鏡。羅志祥已經無法挽回自己渣男的形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正確看待他們之間的愛情。說明他對愛情極不專一。第三,羅志祥人紅錢多,許多女孩子在明知他有女朋友的情況下,依舊與他交往,可見,在當今社會依舊存在著一些追求紙醉金迷之人。總之,在愛情中一定要找一個人品好,門當戶對,實力相當的人。有時候,愛情從來不是平等的,在你遇到他之前就註定了悲慘的命運!
  • 哲學家休謨:論愛情(美感、欲望與善意)
    身體上的欲望,也是通過美被激發起來的。但是,究竟是如何被激發的?這是個問題。同樣的道理,身體的欲望與美的感覺也是聯繫起來的。其中的衡量標準,都是在於能否讓人感到愉悅。美感使人產生快樂的情緒,使欲望得到增加;而悲哀、憂鬱、貧窮、卑劣等則會破壞這種欲望。
  • 佛教如何看待生死問題
    佛教如何看待生死問題學者王春華發表了題為《佛教如何看待生死問題》的論文,鳳凰佛教「佛教觀察家」欄目摘取部分內容:在中國,儒道釋三足鼎立,而儒者慎言生死,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攬。佛教的核心就在於能解生死、破生死、任生死,「生死大事」四字足以說盡其存在的意義。
  • 「貧僧」教你如何看待佛教裡的金錢觀念
    佛教裡總是說「貧僧」,現代人也都認為出家人是四大皆空的,什麼都不要。師父,怎麼看待佛教裡的金錢這個概念?佛光禪師告訴大家:這個貧呢,我們受很多那種影視劇文化這種作品的影響,認為這個出家人就要怎麼樣?這只是一個佛教的一個外在形象的一種改觀,它隨著歷史環境社會它會有所變化。但是佛法它告訴我們什麼?核心的意義。我們對這個世間的五種欲望,要有合適的態度。財、色、名、食、睡,一定要懂得合適的態度,你過分的貪執是沒有用的。我們再想說我們要再多的錢,你也沒有用,為什麼?你看很多所謂的億萬富豪,他每天的生活消耗是很小的。
  • 佛教如何看待財富?定空大和尚一語點醒夢中人
    活動現場(圖片來源:鳳凰佛教攝影:福建古田極樂古寺)極樂寺住持、心理學博士定空大和尚為禪修營營員做「如何看待財富」的開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福建古田極樂古寺)
  • 24%的美國人相信佛教輪迴 如何看待生死輪迴_佛教_鳳凰網
    編者按:美國著名獨立調查機構皮尤調查中心日前發布的有關宗教與公共生活的報告顯示,儘管美國是基督教國家,24%的美國人及22%的美國基督徒相信佛教的輪迴觀念。那麼,如何正確看待佛教的「生死輪迴」?作者王春華通過本文詮釋自己的佛教觀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輪迴現象在到處詮釋。例如風起雲湧,凝聚成雨,雨水被太陽蒸發後變成雲,雲再聚成雨,這種周而復始,是輪迴的現象。
  • 佛教的人生欲望觀——陳兵
    《即興自說·極度經》佛言:見聞生貪好,欲望成結縛,如同群飛蛾,死於燈焰處。南傳《增支部·五集》佛指出:貪慾能使人的心變得不柔軟、不適用、不清澈明亮、不穩固,當心被貪慾控制時,人不能正確地看清貪慾,不能正確地考慮自他的利益,不知如何超越貪慾,就像一鍋加滿了各種染料的水,不能映出人的面影。
  • 宗薩仁波切:欲望不是我們的敵人,虛偽才是
    不同的人從中看出不同的意味,但無疑,欲望、以及如何與欲望共處,是影片的一大核心主題。一旦人想要偽裝,問題就會接踵而來。罪惡,也從虛偽之中誕生。曾有人概括佛教與基督教世界觀的不同:基督教認為,作惡是因為壞(罪);而佛教認為,作惡是因為蠢(無明)。破除虛偽:真實,自有萬鈞之力如果一定要問:如何修行才是正確的道路?
  • 慧律法師:佛教如何看待「安樂死」?
    慧律法師 - 《死亡的藝術》▌第24篇:佛教如何看待「安樂死」?所以說,佛教是圓融的宗教,佛法能給我們很圓滿的解釋。我以前曾參加過聖經班,也認真研究過道家的思想,老子的道德經也都探討過了;黑格爾的哲學、尼採的哲學、羅素的哲學;柏拉圖、亞裡斯多德的哲學幾乎都研究過的,始終感覺要找到一種究竟法真的不容易。
  • 佛教是如何看待靈魂轉世這一說法?
    問:請問法師,佛教是如何看待靈魂轉世之說?  濟群法師答:佛教從緣起的角度,認為世間不存在固定不變的主體,並因此否認靈魂。問:如今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濃,該如何引導?  濟群法師答:現代社會是個功利社會,自然會有很多人把生意場上的一套帶到寺院,帶到佛菩薩面前。或是帶著投資心態供養三寶,希望得到更大回報;或是自己不想努力,事事都想依賴菩薩;甚至自己想幹壞事,也要去求菩薩保佑。看到這些,我覺得菩薩實在不好當呵!
  • 專訪宗薩仁波切:欲望不是我們的敵人,虛偽才是
    不同的人從中看出不同的意味,但無疑,欲望、以及如何與欲望共處,是影片的一大核心主題。一旦人想要偽裝,問題就會接踵而來。罪惡,也從虛偽之中誕生。曾有人概括佛教與基督教世界觀的不同:基督教認為,作惡是因為壞(罪);而佛教認為,作惡是因為蠢(無明)。破除虛偽:真實,自有萬鈞之力如果一定要問:如何修行才是正確的道路?
  • 最牛逼的心理學大師是如何看待愛情的
    文:壹心理主筆團丨心賴寺今天,心理公開課為你挑出了7位心理學大師對愛情的看法,句句經典!1.愛情與成熟度無關。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麼每種愛的努力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2.如果我愛他人,我應該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來的面目。
  • 圓桌|揭開「洛麗塔」迷思②:如何看待房思琪們的欲望?
    而如何看待房思琪們處於「黑暗大陸」中的欲望,她們在什麼意義上可以被視作欲望主體,也引起性別圈一次又一次的爭論。澎湃新聞邀請了納博科夫研究者馬凌、精神分析學者餘一文和長年關注性暴力和兒童性侵議題的撰稿人端木異,從文學倫理、女性慾望、法律建構等不同學科視角進行了一場圓桌對話,嘗試進入「洛麗塔迷思」的複雜語境。因篇幅較長分為三篇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