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言:佛教是如何看待愛情婚姻觀的?

2020-12-04 手機鳳凰網

佛教是一種以出世間為指歸而。行人世事業的宗教。佛教對人世的倫理道德、婚姻觀念、家庭關係、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都有所論述,形成了佛教各個方面的知識體系。

一、佛教對愛情的論述

人類兩性之問的愛情,以性愛為基礎,與性慾緊密相連。性愛,包括大多數動物的性愛,都表現出強烈的佔有欲、排他性,是一種本能性需求,猶如渴者求水,心理學家謂之「愛的神經質需求」。從佛法出世間法看,愛情應屬於有染汙的貪愛,是欲界貪愛中最基本、最強烈的。佛在《四十二章經》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此色慾,指性的欲望。人類的性愛,主要由對方的色(整體形象)、形貌、威儀(舉止)姿態、言語音聲、皮膚細滑、人相(異性性徵)引起,稱「六欲」,不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範圍。《舍利弗阿毗曇論》卷十九說,男女喜歡欣賞異性的身體、形、相、服飾、欲、音聲、瓔珞(裝飾品),想與所愛的異性交合取樂,名「七共染」。男女交合、接受對方的澡浴衣服按摩、共言說戲笑、互多或少的汙染性。佛典中一般將夫一妻之間的愛歸於貪愛,如《俱舍論》卷四云:「有染謂貪,如愛妻子等」。貪愛,終以我愛為本,一般來說不超出「因為跟他在一起使我感到快樂幸福,所以我愛他」的圈子。愛別人的實質和前提是愛自己。愛對方,無不是想得到對方的回愛,以驅除自己的孤獨寂寞感,發洩自己的愛欲、性慾。

人類的性愛具生物性和社會性,可分為生理、感覺、心靈或精神三個層次,由喜愛對方的容貌、風度和性感而產生,出於心靈、精神的需要,出於或包含有對對方心靈美的喜愛、欣賞、愛慕,和在相互關係中、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感情。《楞嚴經》卷四謂「同想成愛」——心意的一致產生愛,又說:「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人類的愛情是性愛與情愛、靈與肉的結合。作為在有發達文化的社會生活中產生的男女情愛、夫妻之愛,因為具有了複雜的社會、文化內容,性質也頗複雜。

二、佛教對婚姻的論述

(1)佛教對人間男女、夫妻間的愛情、婚姻,並非一味否定。《雜阿含經》卷三六中,佛謂「貞祥賢良妻,居家善知諺《別譯阿含經》卷十二中,佛稱「妻為最親友」,說夫妻應「異體同心」。佛陀並非勸所有的人出家斷愛,而教導善生、玉耶女等在家弟子恪盡人道。《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說長者女善無獨要求出家,佛陀不許,令她嫁給信奉外道的牛授童子,感化夫家多人令人正道。大乘《惟日雜難經》一方面說「有婦不得佛道」,教誡菩薩「見妻子當如見冤家,意莫隨貪愛」,一方面又說菩薩若具四種因緣,也可娶妻結婚:一者「宿命同

福」,享受前世共同創造的福報;二者「畢罪」,酬償宿債;三者「應當共生男女」,有共同生子女的業報;四者「黠人娶婦疾得道」,有智慧者的婚姻是快速得道的助緣。

(2)大乘、密乘還以愛情、婚姻為菩薩隨順眾生而度化的重要「方便」。《大乘方便經》中,佛陀自言他宿世曾為樹提梵志,常修梵行,清淨離欲,然被一女子鍾情,貪戀不舍,樹提乃以悲愍心遂其所願,與之成婚,經十二年,還復出家,命終上生於梵天。佛言:「我於爾時為彼女欲暫起悲心,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

《華嚴經》卷七五釋迦瞿波女自述前生曾為居士女妙德,極其愛戀行菩薩道的威德主太子(釋迦佛前身),情願為愛情受一切苦、捨棄一切,不求豪富及五欲樂,只願與所愛者共同修行,釋迦瞿波女因此愛情,滿足所願,生多功德,偈云:

雖以愛染心,供養彼佛子,

二百五十劫,不墮三惡趣。

這是對菩薩行者及其菩提心的愛情,即便摻雜染心,也是一種修行了,其功德比嚴持五戒還要大得多。

三、佛教對結婚條件的觀點

在婚姻的條件上,佛教強調尊重當事人的意志,明確反對將自己的信仰強加於婚姻,主張佛教徒可以與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反對種族和階級歧視。在佛教看來,婚姻的基礎應當是當事者的感情,而不

是宗教信仰。在早期佛典中,曾經多次記載佛教徒與非佛教徒結婚的故事。《根本目得伽》卷七、八記載,一位佛教徒的妹妹嫁給了一位激烈反佛的裸體外道,並最終感化了他。《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二《須陀品》之三記載,優婆姨須摩提嫁給了外道,後來這個外道皈依了佛教。

佛教認為,欲結為夫妻的男女,必須是在人格獨立的基礎上,通過相互了解,達到志趣相投,建立深厚的感情後,雙方一致同意結為夫妻的一種行為,反對包辦、買賣或有其他圖謀的婚姻關係。

相關焦點

  • 佛教徒應該如何看待愛情?
    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該節日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意蘊人們崇尚美好生活和幸福但是我們作為佛教徒應該如何看待愛情呢?>殊不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本來就在世間完全脫離了世間的修行就如同要尋找虛無縹緲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一樣是根本找不到的頓 頓 講 堂許多對佛教不了解的人
  • 用佛教的眼光看待世間的愛情
    今天是七夕,我們談談愛情這個話題。塵世間,愛情是永恆的主題。佛法與愛情似乎兩不相干。其實,我們也可以從佛法的角度看待塵世間的情愛。佛陀傳以「四法印」,用來做判斷正法的標準。「諸行無常」,愛情也不例外。如果有人說會永遠愛你,你不要相信。因為愛是無常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對方這一刻的許諾是發自肺腑的,相信自己真的會做到永遠不負你。但你要知道愛是會變得。因為「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讓鑽石成了愛情的象徵。這只是商家促銷的廣告罷了。
  • 佛教如何看待生死問題
    佛教如何看待生死問題學者王春華發表了題為《佛教如何看待生死問題》的論文,鳳凰佛教「佛教觀察家」欄目摘取部分內容:在中國,儒道釋三足鼎立,而儒者慎言生死,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攬。佛教的核心就在於能解生死、破生死、任生死,「生死大事」四字足以說盡其存在的意義。
  • 佛教是如何看待愛情的?也許80%人誤以為出家人都是無情的
    ,包括現在很多網絡、電視、電影中所描述的很多內容,都是和愛情有關。這個問題很重要,不然以後會感受很大的痛苦,失戀的痛苦,離婚的痛苦等等二:佛教如何看待愛情現在很多人受電視和各方面影響,認為出家人拋妻棄子,是非常絕情的,要不就是走投無路才出家,佛教所謂出家並不是把感情拋棄腦後,只是很多對佛教不了解,沒有了解佛法的本義,對佛教的誤解。
  • 周迅談自己的婚姻觀,依舊相信愛情
    近日,周迅在出演《奇遇人生》中談到了自己的婚姻觀,也讓很多人有所感慨。周迅和阿雅在拜訪一對老夫妻,在看到老奶奶一直照顧著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丈夫時,面對老夫老妻這種不離不棄的感情和婚姻,周迅眼露羨慕,並且隨後大談到自己的婚姻觀。周迅表示非常羨慕這對老夫老妻不離不棄的感情,也曾嚮往過自己父母那種一生一世的愛情,這是自己從小對婚姻的觀點。
  • 從《燦爛千陽》看女性婚姻觀的變遷
    不管人們如何害怕談論這一點,避諱這一點,不承認這一點。婚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大一個群體內,對女性產生著和「職業」相似甚至相同的功能。由於女性在生育上相對高的生理投入,不管是古代還是今天,都有大批量的女人以類似男人對待職業的方式對待婚姻。
  • 魯迅《傷逝》:女人,固守的婚姻觀,註定得不到愛情
    從情感角度來講,難道魯迅寫的僅僅是一個渣男,和一個為愛情飛蛾撲火的「傻」女人的故事嗎?我不甘心就這樣解讀文學大師這部唯一的愛情小說。直到後來,當我成為了心理諮詢師,幫助很多女性解決了情感問題,回過頭來看子君,我看到了子君的婚姻觀,我才恍然大悟:這不是一個痴男怨女的俗套故事,而是一個女人固守自己既定的婚姻觀,把愛情弄丟的過程剖析。
  • 大災難後的宗教關懷:佛教如何看待災難
    文字實錄如下:佛教如何看待災難? 鳳凰網:我們剛才說的有點沉重,沉重的同時還帶有很多的希望,因為畢竟在汶川大地震中,不僅僅有人員的傷亡,更多讓我們看到的是生命的一種堅強。但是我們還不得不注意到是什麼呢?
  • 佛教如何看待「愛情」與「欲望」?
    佛教=禁慾?其實,這也是錯誤的理解,佛教並不提倡一味的禁慾。 (一)什麼是欲? 欲就是人類的欲望希求,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質上的希求。前者屬於心理欲望,後者屬於生理欲望。 人類的欲望無窮無盡,所以,經典中將我們這個世界稱為欲界。
  • 佛教婚姻觀:婚姻的基礎是感情而非宗教信仰!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佛學研究中心主任魏德東發表了題為「佛教的婚姻觀」的論文,鳳凰佛教「佛教觀察家」欄目摘取內容如下:一提起佛教,在許多人腦海裡出現的,就是出家人形象。實際上,出家只是佛教生活方式的一種,佛教徒中,大多數為在家居士。居士通過婚姻,建立家庭,既維繫種族的繁衍,也護持出家人的修行,為出家人提供物質生活保障。
  • 如何正確看待羅志祥與周揚青的愛情
    如何正確看待羅志祥與周揚青的愛情?羅志祥傷了周揚青的心,徹底激怒了周揚青,她把羅志祥的私生活和盤託出,讓人大跌眼鏡。羅志祥已經無法挽回自己渣男的形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正確看待他們之間的愛情。說明他對愛情極不專一。第三,羅志祥人紅錢多,許多女孩子在明知他有女朋友的情況下,依舊與他交往,可見,在當今社會依舊存在著一些追求紙醉金迷之人。總之,在愛情中一定要找一個人品好,門當戶對,實力相當的人。有時候,愛情從來不是平等的,在你遇到他之前就註定了悲慘的命運!
  • 《歡樂頌2》裡安迪的婚姻觀,才是我想要的!
    當然,你可能會這樣想,安迪這樣的婚姻觀是建立在財務絕對自由的基礎上,因為她有錢,有地位,女強人級別,同時又沒有家人相逼,所以她才能夠有自己的主見。首先應該明確安迪這樣的婚姻觀不是反對結婚,而是排斥一切帶有不單純附加條件的婚姻。對她來說,好的婚姻就是不將就,隨心而發。
  • 佛教如何看待財富?定空大和尚一語點醒夢中人
    活動現場(圖片來源:鳳凰佛教攝影:福建古田極樂古寺)極樂寺住持、心理學博士定空大和尚為禪修營營員做「如何看待財富」的開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福建古田極樂古寺)
  • 中國的婚姻觀一點看法
    婚姻觀是對待婚姻問題的基本認識和態度。是人生觀的組成部分之一。正確的婚姻觀強調婚姻必須以愛情為基礎,堅持當事人雙方自願的原則。婚姻觀在當下的中國已經不同往昔,人們的觀念和眼界都在變化,與古代的中國的擇偶的選擇餘地不可同日而語,想想如果在現在父母不經自己同意已經拍板了結婚對象,並商談了結婚細節,而自己還一無所知的話,你會如何想法? 離家出走,拉黑微信、企鵝和電話?
  • 陳思誠和韓寒的婚姻觀刷新三觀:渴望一夫多妻的男人,有多可悲
    一個人的婚姻觀是什麼樣,他的婚姻就是什麼樣。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一段婚姻是否幸福,取決於男人的婚姻觀。 02 先來看看陳思誠的婚姻。 2014年,陳思誠和佟麗婭大婚,他們因戲生情,被認為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 慎言,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01慎言之人,沉默寡言我們身邊總有一些能說會道、誇誇其談的人,仿佛人群裡有他們就有喧譁和熱鬧。但是,也有一些人,默默地在身邊,只是靜靜地聽,不說或說得很少,其實這類人,更值得用心去交往。沉默是因為善思。
  • 慧律法師:佛教如何看待「安樂死」?
    慧律法師 - 《死亡的藝術》▌第24篇:佛教如何看待「安樂死」?所以說,佛教是圓融的宗教,佛法能給我們很圓滿的解釋。我以前曾參加過聖經班,也認真研究過道家的思想,老子的道德經也都探討過了;黑格爾的哲學、尼採的哲學、羅素的哲學;柏拉圖、亞裡斯多德的哲學幾乎都研究過的,始終感覺要找到一種究竟法真的不容易。
  • 佛教是如何看待靈魂轉世這一說法?
    問:請問法師,佛教是如何看待靈魂轉世之說?  濟群法師答:佛教從緣起的角度,認為世間不存在固定不變的主體,並因此否認靈魂。問:如今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濃,該如何引導?  濟群法師答:現代社會是個功利社會,自然會有很多人把生意場上的一套帶到寺院,帶到佛菩薩面前。或是帶著投資心態供養三寶,希望得到更大回報;或是自己不想努力,事事都想依賴菩薩;甚至自己想幹壞事,也要去求菩薩保佑。看到這些,我覺得菩薩實在不好當呵!
  • 闞清子的非物質婚姻觀:物質條件都是虛的,陪伴才是真的
    在新一期的熱播綜藝《我家那閨女》第二季中,闞清子提及自己婚姻觀的話題,上了微博的熱搜榜。由此可見,情感和婚姻,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大眾問題。那麼,我不禁也好奇,什麼樣的婚姻觀,竟然會引起公眾如此大的反響呢?
  • 《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大齡剩女白淺成人生贏家,她的婚姻觀很現實
    文/羅小可《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是趙又廷、楊冪、迪麗熱巴、高偉光等主演的一部古裝玄幻劇,根據唐七公子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青丘女君白淺和九重天太子夜華之間絕美的愛情故事,讓人倍感動容。最令人意難平的是素素和白淺截然不同的結局,愛情至上的素素最後登上誅仙臺,心灰意冷選擇放手;而理性至上的大齡剩女白淺,卻成為人生贏家,完美收尾!其實,像白淺這樣獨立又能幹的女子,婚姻觀通透又理性,比起愛情,她更看重的是這三點,不愧是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