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應該如何看待愛情?

2020-12-11 騰訊網

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

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

該節日被稱為

「中國的情人節」

意蘊人們崇尚美好生活和幸福

但是我們作為佛教徒

應該如何看待愛情呢?

其實世間很多人

都對修行的認識有著許多誤區

以為修行必須和俗世之間

劃清一切界限

方能達到修行的境界

殊不知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求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本來就在世間

完全脫離了世間的修行

就如同要尋找虛無縹緲

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一樣

是根本找不到的

頓 頓 講 堂

許多對佛教不了解的人,認為佛教是反對婚姻和愛情的,其實並不盡然,佛教雖認為情慾是阻礙證道的障礙,但卻會站在眾生的立場,隨順眾生,並不反對婚姻和愛情。

佛教對婚姻的看法:婚姻是人道的境界,是人類立場所需,是欲界眾生所免不了的。愛是生命的根源,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明,人因為有情愛,所以輪迴生死;人因為有情感,因此稱為「有情眾生」。

佛教並不排斥感情,但卻主張以慈悲來升華感情,以般若(智慧)來化導感情。佛教鼓勵夫妻之間要相親相愛,同事之間要互敬互諒,朋友之間要相互惜緣,進而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亦即將一己的私愛,升華為對一切眾生的慈悲。

文/圖:頓頓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身為佛教徒,如何看待捕殺動物的行為?
    我們佛教徒又該如何看待這類的事件呢?肉食的動物是比較兇猛的,而人類應該是有仁慈的,在今天我們這個世界呢,還有許多的人,認為人不吃肉不能過日子,人不吃肉身體就不健康,可是不一定,吃素的人,終年吃素、終身吃素的人,一樣可以活得很長壽。所以只有那一些受到肉食主義者,也可以講,是為那一些肉商做廣告宣傳的,覺得認為非吃肉不可。
  • 佛教徒應該如何舉行喪葬儀式?
    葬儀的進行,應該有誦經、念佛等佛事。但在中國現行的佛教葬儀中,出家人只管誦經,卻不是葬儀的主體;因為葬儀中的家祭、公祭等儀式,均委由葬儀社派人司禮,佛事反倒成為一種點綴。正確的佛教葬儀,除了司禮者之外,主體應該是出家的法師為亡者誦經。參與的大眾,均應人手一冊佛經跟著持誦。持誦的內容,最好是簡短的經文及偈頌,例如「心經」、「往生咒」、「贊佛偈」、佛號、「回向偈」等,不用唱,只用誦;否則,大眾無法隨唱而無參與感。
  • 用佛教的眼光看待世間的愛情
    今天是七夕,我們談談愛情這個話題。塵世間,愛情是永恆的主題。佛法與愛情似乎兩不相干。其實,我們也可以從佛法的角度看待塵世間的情愛。佛陀傳以「四法印」,用來做判斷正法的標準。意思是說人生既然如此無常,就應該專注於佛法修行,妻兒老小都要捨棄,錢財更沒必要留著。這看上去有點狠,不近人情,還有些強人所難。但早期的佛教徒卻真的都是這麼做的。「諸行無常」,愛情也不例外。如果有人說會永遠愛你,你不要相信。因為愛是無常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 慎言:佛教是如何看待愛情婚姻觀的?
    一、佛教對愛情的論述人類兩性之問的愛情,以性愛為基礎,與性慾緊密相連。性愛,包括大多數動物的性愛,都表現出強烈的佔有欲、排他性,是一種本能性需求,猶如渴者求水,心理學家謂之「愛的神經質需求」。從佛法出世間法看,愛情應屬於有染汙的貪愛,是欲界貪愛中最基本、最強烈的。佛在《四十二章經》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
  • 如何正確看待羅志祥與周揚青的愛情
    如何正確看待羅志祥與周揚青的愛情?羅志祥傷了周揚青的心,徹底激怒了周揚青,她把羅志祥的私生活和盤託出,讓人大跌眼鏡。羅志祥已經無法挽回自己渣男的形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正確看待他們之間的愛情。說明他對愛情極不專一。第三,羅志祥人紅錢多,許多女孩子在明知他有女朋友的情況下,依舊與他交往,可見,在當今社會依舊存在著一些追求紙醉金迷之人。總之,在愛情中一定要找一個人品好,門當戶對,實力相當的人。有時候,愛情從來不是平等的,在你遇到他之前就註定了悲慘的命運!
  • 如何才是佛教徒
    諸如:每日禪坐三回,堅持穿某種服裝;堅信某種意識、形態、信念,譬如「全世界的人都應該轉信佛教」;如果我們能許諾這種修行會帶來立即、實際的結果,我想世界上就會有更多的佛教徒。然而,當我從這種幻想醒過來(鮮少發生在我身上)時,清醒的心會警告我,一個充滿了自稱佛教徒的世界,不見得會是一個好的世界。
  •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事物?
    如何看待事物?長途汽車在山間穿行。睡醒車停,去往博卡拉的盤山路上發生嚴重車禍,持槍的士兵正在疏導交通。此時,遠山依舊佇立,河流依舊奔騰。大海與高山是我所愛,因為它們可與心胸響應。此刻,似乎應該寫點什麼。睜眼所見,閉眼所思,皆是事物。那就由此開始吧。對於「事」,毫無疑問要運用理性,使之趨向最優解。人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在這裡,此時如果不分別,那便是糊塗;對於「物」,人的一切偏見皆來源於分別。有人把白雲想像成芻狗,是對「美」的歪曲,也是對原本與自然相應的自由之心的束縛和不覺察。
  • 如何看待:愛情,始於顏值,折扣於物質,敗於現實?
    父母應該如何處理呢?一,了解事情的真相有些危機,也只是一些誤會。冷靜下來,大家都能明白到底怎麼回事兒。如果是非原則的問題,那就不要過於執著。如果是原則問題,就看能不能一次而已、下不為例。二,與女兒、女婿做好思想溝通此時,女兒女婿單獨溝通會比較困難。父母出馬,各方各面都了解他們是怎麼想的。
  • 希阿榮博堪布:佛教徒如何與外道相處?
    這在我看來是佛教徒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我們應首先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再談如何與外道相處。沒有內心的開放和悲憫,我們無法突破自身的局限,也很難切實地利益有情。一個人不論他的宗教信仰為何,在大乘佛教徒看來,他都具有佛性,有著與諸佛菩薩一樣清淨無染的本性。我們應該平等恭敬,不輕慢排斥眾生。
  • 趙樸初:在家佛教徒如何修行?
    在家佛教徒修道的首要條件是歸依三寶,確信佛法僧三寶為身心歸向依靠之處,更不歸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與神廟,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條件。佛陀對在家信徒有許多世間法的教導,如對善生童子詳細講了父母子女之間、師弟之間、夫婦之間、朋友之間、主從之間、僧人與居士之間的關係如何善處的問題;對青年跋闍迦談到方便具足(職業修養的完備),守護具足(節約不浪費財物),善知識具足(交結善友),正命具足(正當的生活)四種安樂法;對當時的國王們講到如何處理國內政治與睦鄰問題。
  •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咖啡油脂?
    今天我們就兩個方面來談,我們到底該不該在乎咖啡的油脂,以及,如果要在乎,我們該用什麼態度去看待它。【風味層面】講到咖啡油,大家最直觀的,應該是意式濃縮上那層金黃綿密的油脂泡沫,我們稱其為「Crema」。很多人視Crema為一杯意式濃縮咖啡的靈魂,但這樣的想法其實只對了一半。
  • 年輕人應該如何看待當下的焦慮?不要想的太遠
    年輕人到底應該如何看待當下的焦慮呢?有很多年輕人都比較焦慮,認為自己的人生沒有未來,認為自己的人生黯淡無光,也覺得自己在生活當中找不到方向,甚至覺得沒有辦法安穩的度過這一天,每天睜開眼去上班,感覺自己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老闆的指責和謾罵,所以很多人都很怕新的一天的開始,可是實際上新的一天並不代表不好,年輕人的焦慮有很多,那麼男年輕人應該如何看待焦慮呢?
  • 佛教徒的素食觀
    推薦佛教徒希望幫助他人離開痛苦
  • 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電商涉黃?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類問題?這類問題又應該如何解決呢?掃黃須標準明確打擊色情的問題,自古就有。明清就有禁書名單。一些有色情描寫的小說是不讓賣的。但是,色情的標準寬嚴就很難界定。如果以女性裸露為標準,那麼內衣這種商品賣不賣了?
  • 我是佛教徒,我的兒子是基督教徒,我要如何跟他相處?
    我是佛教徒,我的兒子是基督教徒,我要如何跟他相處?海濤法師慈悲開示:「這沒有問題,佛教是空性的,佛教徒愛基督教徒,愛天主教徒,佛教徒愛貓、愛狗都愛,所以重點,你是佛教徒,佛教徒講的是普度一切眾生!做一個佛教徒,心量要寬大,要能夠包容一切,我們叫空性,我們不應該有對立,但是對方不瞭解你,那沒關係,我瞭解你就好了,因瞭解而產生愛,你不喜歡我沒關係,我喜歡你就好了,所以我想,基本上,你是他的媽媽比較重要。但是話又講回來,佛教的愛偉大?還是基督教的愛偉大?
  • 佛教是如何看待愛情的?也許80%人誤以為出家人都是無情的
    這個問題很重要,不然以後會感受很大的痛苦,失戀的痛苦,離婚的痛苦等等二:佛教如何看待愛情現在很多人受電視和各方面影響,認為出家人拋妻棄子,是非常絕情的,要不就是走投無路才出家,佛教所謂出家並不是把感情拋棄腦後,只是很多對佛教不了解,沒有了解佛法的本義,對佛教的誤解。
  • 老虎伍茲性醜聞引爆佛教徒淫戒爭議
    一些佛教徒甚至為醜聞纏身的老虎伍茲指點迷津。 佛教對高爾夫世界第一產生了很大影響。關於這一點,他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承認過。布瑞特-休姆向篤信佛教的老虎伍茲發出了這樣的呼籲:「我認為那種宗教不像基督教那樣,給一個人留下寬恕和贖罪的空間。因此我給老虎發出的呼籲是:『老虎,回到基督教信仰上來。那樣你可以完全恢復過來,成為世界的好榜樣。』」
  • 佛教徒從不試圖欺騙自己
    佛教徒從不試圖欺騙自己 曾經有一個去過非洲的人問我,佛教是否是逃避現實的避世宗教,很多佛教徒追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選擇離群索居獨自修行,對世界上發生的苦難不聞不問,這是否標誌著多數佛教徒面對苦難都習慣性的選擇轉過身去。而不是像基督徒那樣去幫助他們,有很多基督徒跑到非洲幫助那些吃不上飯的孩子。佛教徒在這方面做的很差。 我對佛教徒被視為逃避現實者很感意外。
  • 國學復興之際,應該如何看待諸子百家?又該如何理解先秦典籍?
    國學復興之際,應該如何看待諸子百家?又該如何理解先秦典籍?首先,復興國學的目的是服務於當下及後世,應該有寬闊的胸襟,不拘泥於門戶之見。諸子百家,各有所長,合用的就應該被拿來用。
  • 和一個佛教徒的對話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佛教徒回答百度知道,覺得有點問題,會誤導人於是就跟了一個帖子,沒想到後來他繼續,我又跟進,一來一往對話好幾次,時間跨度也蠻大,今天回頭看了一下,覺得蠻有趣,截圖發來和大家共享一下,對於友情出演的佛教徒致以感謝,慈悲,同時,本應該PS掉名字的,但確實圖片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