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7日,浙江上虞般若寺舉辦佛化婚禮,百位新人在寺院法師的帶領下誦經祈福,發願成就一個和睦、奉獻、友愛的家庭。(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編者按:佛教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戒。對於出家人而言,第一大戒是不淫,即斷絕任何性關係,犯戒即被逐出僧團;在家居士也要持戒,那麼在家居士應該怎樣認識「不邪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佛學研究中心主任魏德東發表了題為「佛教的婚姻觀」的論文,鳳凰佛教「佛教觀察家」欄目摘取內容如下:
一提起佛教,在許多人腦海裡出現的,就是出家人形象。實際上,出家只是佛教生活方式的一種,佛教徒中,大多數為在家居士。居士通過婚姻,建立家庭,既維繫種族的繁衍,也護持出家人的修行,為出家人提供物質生活保障。因此,佛教重視婚姻問題,對婚姻的條件、婚姻道德、離婚等問題都有許多論述。
婚姻的條件
在婚姻的條件上,佛教強調尊重當事人的意志,明確反對將自己的信仰強加於婚姻,主張可以與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反對種族和階級歧視。在佛教看來,婚姻的基礎應當是當事者的感情,而不是宗教信仰。
在早期佛典中,曾經多次記載佛教徒與非佛教徒結婚的故事。《根本目得伽》卷七、八記載,一位佛教徒的妹妹嫁給了一位激烈反佛的裸體外道,並最終感化了他。《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二《須陀品》之三記載,優婆姨須摩提嫁給了外道,後來這個外道皈依了佛教。
婚姻道德
佛教核心的婚姻道德規範是不邪淫,強調夫妻之間互相忠誠和尊敬。佛教對出家人的要求是禁慾,對在家居士的要求是節慾。不邪淫的內容是禁止一切不正當的性愛關係。什麼是不正當的性愛關係?具體說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夫妻之外,與其他男女、畜生等發生的性關係;二是在夫妻之間,貪戀性愛,不注意地點和時間的反常性行為,比如妻子懷孕期間可能傷及胎兒的性生活等。
根據這一精神,佛教對於婚外情、同性戀、獸交等都是反對的,同時在夫妻之間,則尊重夫婦間的性意願,提倡文明健康有節制的性生活,反對過分沉溺於性慾,無限制地放縱自然本能。
婚姻道德問題上,佛教特別重視家庭的價值,強調維護家庭的穩定。《善生經》是指導在家居士生活的重要經典,在夫婦關係上,它指出:妻子對丈夫要敬愛服侍,料理家務;丈夫對妻子要提供服飾飲食,忠誠愛護。
離婚
佛教對離婚沒有明確的論述,其基本態度是重視家庭穩定,也不絕對反對離婚。如果家庭出現裂痕,佛教提倡破鏡重圓。《四分律》卷三說:「若男女先已通,而後離別,還和合。」就是鼓勵夫妻和好的意思。不過,如果婚姻由於種種原因的確不能維繫,佛教徒也是可以離婚的。但如果僅僅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情慾而離婚,在佛教看來是不道德的。
佛化婚禮
近代以來,我國佛教努力把佛教的精神貫徹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海外佛教中流行的佛化婚禮就是一個重要體現。佛教婚禮至今沒有統一的形式,其基本精神是夫婦向佛宣誓,皈依三寶,實踐佛法,夫婦和睦,相敬相愛,建設和樂慈愛的佛化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