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婚姻觀:婚姻的基礎是感情而非宗教信仰!

2020-12-11 手機鳳凰網

2015年11月7日,浙江上虞般若寺舉辦佛化婚禮,百位新人在寺院法師的帶領下誦經祈福,發願成就一個和睦、奉獻、友愛的家庭。(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編者按:佛教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戒。對於出家人而言,第一大戒是不淫,即斷絕任何性關係,犯戒即被逐出僧團;在家居士也要持戒,那麼在家居士應該怎樣認識「不邪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佛學研究中心主任魏德東發表了題為「佛教的婚姻觀」的論文,鳳凰佛教「佛教觀察家」欄目摘取內容如下:

一提起佛教,在許多人腦海裡出現的,就是出家人形象。實際上,出家只是佛教生活方式的一種,佛教徒中,大多數為在家居士。居士通過婚姻,建立家庭,既維繫種族的繁衍,也護持出家人的修行,為出家人提供物質生活保障。因此,佛教重視婚姻問題,對婚姻的條件、婚姻道德、離婚等問題都有許多論述。

婚姻的條件

在婚姻的條件上,佛教強調尊重當事人的意志,明確反對將自己的信仰強加於婚姻,主張可以與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反對種族和階級歧視。在佛教看來,婚姻的基礎應當是當事者的感情,而不是宗教信仰。

在早期佛典中,曾經多次記載佛教徒與非佛教徒結婚的故事。《根本目得伽》卷七、八記載,一位佛教徒的妹妹嫁給了一位激烈反佛的裸體外道,並最終感化了他。《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二《須陀品》之三記載,優婆姨須摩提嫁給了外道,後來這個外道皈依了佛教。

婚姻道德

佛教核心的婚姻道德規範是不邪淫,強調夫妻之間互相忠誠和尊敬。佛教對出家人的要求是禁慾,對在家居士的要求是節慾。不邪淫的內容是禁止一切不正當的性愛關係。什麼是不正當的性愛關係?具體說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夫妻之外,與其他男女、畜生等發生的性關係;二是在夫妻之間,貪戀性愛,不注意地點和時間的反常性行為,比如妻子懷孕期間可能傷及胎兒的性生活等。

根據這一精神,佛教對於婚外情、同性戀、獸交等都是反對的,同時在夫妻之間,則尊重夫婦間的性意願,提倡文明健康有節制的性生活,反對過分沉溺於性慾,無限制地放縱自然本能。

婚姻道德問題上,佛教特別重視家庭的價值,強調維護家庭的穩定。《善生經》是指導在家居士生活的重要經典,在夫婦關係上,它指出:妻子對丈夫要敬愛服侍,料理家務;丈夫對妻子要提供服飾飲食,忠誠愛護。

離婚

佛教對離婚沒有明確的論述,其基本態度是重視家庭穩定,也不絕對反對離婚。如果家庭出現裂痕,佛教提倡破鏡重圓。《四分律》卷三說:「若男女先已通,而後離別,還和合。」就是鼓勵夫妻和好的意思。不過,如果婚姻由於種種原因的確不能維繫,佛教徒也是可以離婚的。但如果僅僅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情慾而離婚,在佛教看來是不道德的。

佛化婚禮

近代以來,我國佛教努力把佛教的精神貫徹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海外佛教中流行的佛化婚禮就是一個重要體現。佛教婚禮至今沒有統一的形式,其基本精神是夫婦向佛宣誓,皈依三寶,實踐佛法,夫婦和睦,相敬相愛,建設和樂慈愛的佛化家庭。

相關焦點

  • 慎言:佛教是如何看待愛情婚姻觀的?
    佛教是一種以出世間為指歸而。行人世事業的宗教。佛教對人世的倫理道德、婚姻觀念、家庭關係、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都有所論述,形成了佛教各個方面的知識體系。一、佛教對愛情的論述人類兩性之問的愛情,以性愛為基礎,與性慾緊密相連。
  • 為什麼說佛教非宗教非哲學,亦是宗教亦是哲學?
    佛教非宗教,因為宗教重於感情,不講理智。佛教非哲學,因為哲學屬於俗諦,沒有真諦。亦是宗教,亦是哲學,因為佛教既講感情,亦講俗諦。真諦即是空理,什麼是真?佛教講空,不講世間的道理。 反過來說,佛教又是宗教,也重感情。菩薩度眾生就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用慈愛去愛護一切眾生,若不重感情,又怎去度眾生呢?佛教不但講「真諦」也講「俗諦」,世間一切法都講,所以亦是哲學。佛教非宗教,非哲學;又是宗教,又是哲學。事實上,宗教和哲學都是抽象的名詞,佛教是一種教育,所說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就不用介意他是宗教或是哲學。
  • 世界史:從屬宗教社會,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信仰佛教的東南亞
    如前所述,把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宗教傳統融為一體的思想早在莫臥兒人徵服之前就出現了。有許多宗教派別曾試圖通過更有權威的經典來調和兩種信仰錫克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派,它在17世紀發生重大改變。1604年,它的聖典被正式封禁,此後不久,該派首腦即與莫臥兒當局發生衝突。
  • 佛教非宗教
    個人一直都認為佛家並非宗教,而是一門教育。說到這一點,必須得從佛教教主談起。佛教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原名是悉達多.喬達摩,他出生在古印度,為王族,剎帝利種姓,和我們一樣是一個普通人。他自小就對生活及身邊發生的一切人事物存有濃厚的興趣。
  • 當基督徒嫁給佛教徒 小夫妻信仰不同鬧離婚
    佛教在線浙江訊 三年前,一對恩愛的小夫妻走向婚姻的殿堂,三年後,已育有一子的他們卻跑到法院打離婚官司,原因是兩人的宗教信仰不同,平時生活爭執不斷。近日,浙江臨海市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這起特殊的離婚糾紛案。黃某和周某是一對85後小夫妻,三年前戀愛結婚,不久後他們的兒子就出生了。原本應是一個圓滿幸福的家庭,卻因為宗教信仰的不同而讓婚姻亮起了紅燈。
  • 日本人的宗教信仰:神道教、佛教、基督教
    日本是一個多宗教國家,而且還能融各種性質不同的宗教文化混合併存於一體,彼此安然相處,互不幹擾。作為信徒,可以信仰一種或同時信仰幾種宗教,不存在彼此之間的相互排斥和對立,宗教在這個國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調和。 神道教、佛教、基督教是日本的三大主要宗教,其次還有天理教、圓應教、易道教等許多小宗教。
  • 佛教信仰的四大特點——界靜法師
    梁啓超說:「佛教的信仰,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兼善而不是獨善,是住世而非厭世,是無量而非有限,是平等而非差別,是自力而非他力。」梁啓超先生的高度概括,可以作為我們把握佛教信仰特點的指南。無論是個人的修養與提升,還是社會的繁榮與發展,都需要一種「正信」。那麼,佛教的信仰則是一種「正信」,有其自身價值與意義。
  • 藏傳佛教之前,藏族信仰什麼宗教?
    佛教在西藏有文獻記載的,始自松贊幹布(《新唐書》作棄宗弄贊、棄宗農)。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把文成公主嫁給他,當時內地所信仰的佛教才隨之傳入西藏。松贊幹布另外還娶了一位尼泊爾公主,她原來也信仰佛教。
  • 梁啓超:信仰佛教的六大理由
    抑當以有信仰而獲進乎?」是也。信仰必根於宗教,宗教非文明之極則也。雖然,今日之世界,其去完全文明尚下數十級,於是乎宗教遂為天地間不可少之一物。人亦有言,教育可以代宗教。此語也吾未敢遽謂然也。即其果然,其在彼教育普及之國,人人皆漸漬薰染,以習慣而成第二之天性,其德力智力日趨於平等,如是則雖或缺信仰而猶不為害,今我中國猶非其時也。於是乎信仰問題終不可以不講。
  • 新疆的宗教信仰自由狀況
    目前,新疆主要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等。歷史上,新疆的宗教關係十分複雜。新中國成立以前,不同宗教之間、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間發生過多次衝突,甚至在局部地區爆發了長達數十年的宗教戰爭和數百年的教派紛爭。宗教戰爭和衝突,不僅對經濟社會造成嚴重破壞,也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使人們失去信仰自由。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新疆各族人民真正獲得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
  • 中國基督教新教的婚姻觀初探
    探究教父們對於婚姻的教導,對於我們應該有很大的參考意義。然後是宗教改革時期的改教家們對婚姻的態度,我們今天的中國基督教新教是直接承襲了宗教改革,那麼關於婚姻觀理所應當與他們類似,倘若有不一樣,那麼造成改變的原因是我們需要探究的。
  • 越南人的宗教信仰
    越南人的宗教信仰 發布時間:2013年05月30日17時22分   稿源:學習時報   編輯:中安在線   ????越南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主要宗教既包含傳入宗教,如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儒教、道教、伊斯蘭教等,還包括本土宗教,即和好教和高臺教。
  • 世界名著《傲慢與偏見》,解讀4種婚姻,揭示適用百年的婚姻觀
    世界名著《傲慢與偏見》,解讀4種婚姻,揭示適用百年的婚姻觀《傲慢與偏見》,是作者簡·奧斯丁眾多作品中「最寵愛的孩子」,英國著名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將這部作品列為「世界十大小說名著之一」。而莉迪亞卻不知羞恥,為自己是家裡第一個結婚的而感到自,他們婚後不久感情便產生了矛盾,也屬預料之中。第三段婚姻:伊莉莎白的好朋友盧卡斯和柯林斯牧師的婚姻,柯林斯是個勢利並且可笑的人,他先看上的是簡,但那時簡已經和賓利先生開始。後又決定向伊莉莎白求婚,最可笑的是在他求婚的時候他一直認為伊莉莎白的拒絕只是因為女性的矜持。
  • 佛教、道教、基督教的信仰與社會生活:政治經濟生活、婚姻喪葬
    大家好,畢摩教、佛教、道教和基督教對彝族社會生活有多方面的影響,各自在彝族社會生活中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其中,對社會生活影響最大的是畢摩教,其次是佛教、道教,影響最小的是基督教。今天來給大家講講佛教道教與基督教的信仰以及社會生活。
  • 民間信仰是我國五大宗教均衡發展的基礎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學界甚至開始把中國各地的民間信仰當做與儒釋道三教享有共同基礎,與三教相併列且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構成中國傳統社會第四傳統的部分。學者們已逐漸摒棄把民間信仰只單純地視做庶民信仰、草根信仰的做法,而傾向於將其視為全體中國人的精神信仰。
  • 中國的信仰與宗教
    人類最早有兩種原始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後來,信仰擴展到對思想、宗教、人物、事物的信奉敬仰。信仰最後發展成為國家文化與宗教文化。信仰往往不能用科學來解釋,也找不到答案,但信仰的力量不僅確存在,而且還十分強大。
  • 佛教如何從一個地方信仰成為世界宗教?
    「退化」的佛教史貴霜開啟了佛教的一個重要時期:佛教發生了可謂根本性變化,大乘佛教開始興起,佛像出現,阿彌陀信仰、淨土觀念、彌勒信仰等諸多以前佛教並不具備的元素開始出現,並為以後佛教傳入中國奠定了基礎。要研究中國佛教史,必須了解佛教傳入中國之前的歷史。
  • 真正的宗教信仰在於解救而非犧牲
    在傳教與尋訪的過程中,信仰與反叛、聖潔與背德、強權與卑微、受難與恐懼、堅貞與隱忍、掙扎與超脫……所有的兩難情境都面臨了,逼迫著他對基督的信仰進行更深層且更現實的思索,最終,他彷佛也走過一趟恩師的心路歷程,擁有自己對信仰的詮釋與實踐。
  • 肖建飛:自由主義的宗教信仰自由的困境與危機
    多種宗教信仰並存是由來已久的歷史現象。二戰以來,世界宗教格局的新變化表現為: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等異質的東方宗教與基督教頻繁接觸;各種非主流的新興宗教和小教派對傳統基督教觀念提出修正或挑戰,各種世俗的理論與思想不斷湧現,這些都使得西方傳統的基督教獨一和至上的觀念發生動搖。基於此,使信仰的內容從有神論的宗教觀念擴展到不以有神論為限的做法更符合全球化時代的現實。
  • 透視都市佛教的信仰結構和活動特點
    內在的因素是信仰的觀念、思想、感情、體驗,是精神內核、活動基礎、理想追求;外在的因素是信仰行為、活動、組織、制度,是表現形式、具體方法、外在條件。這些因素互相作用,而形成自己特有的信仰結構,表現出自己的宗教信仰體系。而其中的信仰主體是信徒,或者說信仰結構中最關鍵、最活躍的因素是人,人的素質最終決定著信仰的價值和品位。佛教常說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揭示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