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仰以觀天文,俯以察地理。天,在中國古代文化當中具有著非凡的意義,我們的二十四節氣,是通過對天的觀察來制定的;我們的太極、八卦,也是通過對天的觀察而制定的;乃至於我們的仁義禮智信等各種文化的根源也都是來自於天。
到了現代社會,天,仍然是人們迫不及待的想要研究的東西。近一點兒的說,關於天氣、自然災害(比如洪水、旱災等)、飛機航班等各個方面我們都需要來觀察「天」;遠一點兒說,如果地球不適合人類的居住了,人類可以前往哪裡定居?是不是有小行星朝著地球撞擊過來?外太空是不是有對我們虎視眈眈的敵人?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去觀察「天」來得到的。
為了研究天,我們人類發明了天文望遠鏡。天文望遠鏡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歷史,從折射式天文望遠鏡到折反射式天文望遠鏡,後面發展成為了射電天文望遠鏡。在西方科技突飛猛進的年代,我們中國卻因為封建統治的腐朽無能在科技上不停的下滑,乃至於造只火柴都不能獨立自主。
兩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在兩次世界大戰當中都選取了最恰當的出戰時間,美國吃盡了戰爭紅利。二戰時德國滅亡,美國更是大量的吸收了德國的先進科學家,一躍成為世界上科技最先進的國家,因此美國在天文方面的科技也逐漸趕超到了世界的最前沿。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美國決定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射電天文望遠鏡「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
當時設計的這臺史上最大的射電天文望遠鏡直徑達到了305米,不過為了更好的觀察天文現象,在製造過程當中美國又將射電望遠鏡的直徑增加到了350米,這使得它的觀察距離遠超當時的其他天文望遠鏡10倍以上。為了建好這個高科技標杆式的工程,美國政府先後在這臺超級巨無霸天文望遠鏡當中投入了2.6個億才製造成功。
1963年11月1日,建設成功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迅速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眼光,無數的科學家前來瞻仰這樣一座科學的豐碑,並且有上千位科學家來到這裡獲得了使用的資格,他們用這臺「巨無霸」向天空眺望,以更好的了解天上的世界。不僅僅科學家對這臺巨無霸情有獨鍾,連電影導演都專門跑過來圍繞射電望遠鏡拍了幾部電影,宣揚美國科技的強大。
這臺巨無霸射電望遠鏡在十多年之後取得了非常不小的科學成果。1974年,教授泰勒以及赫爾斯用這臺巨無霸天文望遠鏡在太空當中發現了雙脈衝星PSR191316,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雙脈衝星的存在間接地證明了引力波的存在,這是一項轟動全球的發現。這兩位教授也因為他們的傑出貢獻而拿下了199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過這臺巨無霸科學利器雖然在科研上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卻是一個「吞金獸」,據了解,一開始它每年的經費至少是1200萬美元,這在當時無疑是一件巨資。而且由於它體型龐大,又無法轉動,所以它無法對準不同區域的信號源,只能掃描天空中的某一個指定的帶狀區域,這也導致後面它的作用慢慢地下降。
等到後面,由於在它上面的投入與產出已經不平衡了,所以最後美國選擇對它的經費進行縮減,從1200萬減到1050萬,再從1050萬減到減到100萬。到了2016年的時候,美國政府索性停止了阿雷西莫的運行。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的專家表示:阿雷西博的持續運行,可能會對環境造成惡劣影響,所以建議關停了它。從此這個曾經世界上最大的射電天文望遠鏡在運行50多年後成為了一堆「廢鐵」,上面甚至長滿了雜草,形同垃圾場。
與此同時,逐漸強大的中國開始在天文領域發起了衝擊,2007年,我國開始在貴州建設口徑500米的射電天文望遠鏡,2013年順利建設成功。從此世界上最大的射電天文望遠鏡就是中國貴州的射電天文望遠鏡了!願祖國的天文科學發展的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