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一套太極拳,作為日常的健身養生運動,現在已經被拔高到一種「運動藥」的高度,以運動為藥,是中華傳統養生文化的特長,太極拳就是其中的一個集大成的形式。
要學好一套太極拳,能遇到一位高明的老師是一件很幸運、很令人著迷的事情。現在就拿《林黛玉教香菱作詩》的故事,來說明練習太極拳的頓悟方法。不過是給初學者以啟迪,給行家師傅們增添一談資和笑料耳。
練習太極拳的頓悟方法與《林黛玉教香菱作詩》,大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看其詳。
《林黛玉教香菱作詩》的原著
《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寫香菱想學作詩,要黛玉教她。黛玉笑道:「 既要作詩,你就拜我作師。我雖不通,大略也還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這樣,我就拜你作師。你可不許膩煩的。」
然後,黛玉道:「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幅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
又道:「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義'。」
林黛玉號稱「心較比幹多一竅」,是《紅樓夢》中作詩的頂尖大高手,她來教香菱作詩,自然是過來人的「明師」了。所以她的教授法都是提綱挈領,掃除枝葉,抓住要害的「頓悟頓修」的方法了。所以才會說「詞句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意趣真了,自是好的。」
那麼,對於太極拳來說,第一要緊的「立意」是什麼呢?
那就是心中的正宗、真實的太極拳意趣,太極之理之道,永遠處於「圓活的運動」之中,乃是太極拳之本體,也就是「太極拳,又名長拳」的真義,立意在「長拳」之上,如日月輪轉,如龍捲風的圓轉不休,如風行水流,處於動態之中,不停不滯,滔滔不絕。
絕不可心滯於一招一式之上,刻意追求招式外形完美,正如黛玉所言,「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詞句究竟還是末事。」這個就是「明師」之教授也。
作詩的形式總原則不過是「起承轉合」,一學就會,形式、詞句都是末事,是表達心中「立意、意境」的工具、棋子而已。最重要的、最難的是「立意」,是心性的升華和開發,是智慧與哲理的開悟。
在太極拳而言,每個拳架招式就是一個「起承轉合」,就是一個波瀾起伏的運動過程,絕對沒有「定式」,所以太極拳的所有招式名稱都是「動詞,動態」的,如「攬」雀尾,手「揮」琵琶,白鶴「亮」翅,抱虎「推」山------。
在這些拳架招式的「起承轉合」背後,就是「一股子內勁」的圓轉不停、滔滔不絕的運行,如太極大道的默默運行不止。
這是太極拳第一要緊的「立意」。
先「立意」,後練拳,先在心後在身,是頓悟、悟後起修的捷徑
成年人學拳,必先從明理、接受思想開始,重視思維根本而不是外在形式,因為成年人已經是思想成熟、思維能力成熟。心中明白道理,打拳自然頭頭是道,此為頓法,這是「不以詞害義」,不為招式外形所蒙蔽,要把精神放鬆、放大,以精神包容、涵蓋外形招式,視招式如玩轉「掌中之丸」。
故黛玉敢對香菱誇口說,「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而《太極拳譜》上也說,太極功夫一年半載即可施之於身。這都是「明師」之過來人言,頓悟頓修之捷徑。
否則,一旦蒙蔽於招式架式之美醜、精細,「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比如新編的太極拳套路,只是形式上的好看,還有專業苦練的運動員,有練出來的嗎?
太極拳就是一個圓活,如水之流行,如風之吹動,始終要處於動態之中,遵循天地萬物之「太極大道」運轉不息的規律,得了這個「心意、拳理」,則招式是活的,是太極之理的表達,是一股內勁的發揮圓轉。反之,只有招式的堆砌,缺乏心意、拳理的內在支配,這樣的拳是缺少靈魂的。
太極拳只練一理、一圓而已,有招也要練至無招,招式只是一個過渡的過程,領悟圓活無滯的拳理的過程。一旦心中明白「太極圓轉」之理,則無招式,無定式,無定法矣,只有一股內勁的圓轉流行罷了。
先明「太極圓活」之理,即是「立意」,然後生出「內勁」的圓轉流行,表現為招式之「起承轉合」;反之,則以內勁與招式表現太極大道之理。這是不是與《林黛玉教香菱作詩》一樣一樣的道理和套路、異曲同工呢?如此學來,入門知味,何須一年半載?上智之士,言下即可頓悟。
如果再提升一層境界,跳出太極拳之外看太極拳之「立意」,又有二種更高、更新的立意,一是拳架的二拍節奏練法,一為四拍節奏的練法,請見下回分解。【此二拍、四拍的練法節奏,乃發古今各宗各派都「未曾參悟透徹」的秘境心法,是本頭條號《太極拳天下第一門》獨家研究成果。】
太極拳與傳統的琴棋書畫、詩詞曲藝一樣,其習學與意境、道理,莫不相通,把這一回《林黛玉教香菱作詩》的故事,反覆咀嚼、體味,學太極拳的道理也都通了。
參考資料:
在頭條上搜「香菱學詩」,可讀《紅樓夢》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