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月在天津可樂馬古典家具博物館聽馬可樂先生講解他收藏的一些高古家具之後,對晉作家具有了更為濃厚的興趣。欲說晉作家具,我們先來看它的歷史及地裡背景。
毋庸置疑,山西的特色必然會體現在人們日常所用家具身上。晉作家具,即山西地方家具。我國清代著名的家具流派,也是當今古董市場最常見的老家具。
晉,為山西省簡稱,從歷史上看,早在100多萬年前,就有古人類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相傳堯、舜、禹都曾建都山西。春秋時期,山西大部分為晉國領地,故山西以「晉」為稱。 同時,小篆「晉」從日從臸,追逐著太陽一直前進。正是此種《夸父追日》之精神,反映了古代人用於探索、徵服大自然,想要通過努力給人類帶來無限幸福與光明。
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諸多特色融入山西文化,使得山西成為一個人傑地靈之地。
我們且來通過看這件珍藏於天津可樂馬古典家具博物館中的方形供桌來窺探晉作家具一二。
此供桌108釐米見方,高86公分。它為高束腰結構,極具濃鬱的鄉土氣息。形制頗為講究及正式,應是擺在長條供桌前作祭桌使用。表面還保有原制黑漆和裝飾的朱漆。晉作家具中不少家具是用髹漆做裝飾。這也是晉作家具的一大特色,髹漆描金對家具的木質表面做保護及裝飾。 山西平遙的推光漆器至今盛名。這些漆器通常為櫥櫃與箱盒,採用黑漆或紅漆底描金,所描圖案,具有宋元明刻板的風格。
桌面邊框起攔水線,以揣揣榫做四角結合,再由腿柱端出榫與桌面拍合固定。桌面邊框平鑲四拼板心,下有三根穿帶支撐。抹頭分別以短系帶拴至鄰近的穿帶,集中橫向加固的作用力。高束腰上的矮老格出四片絛環板,託腮以鐵釘連接壼門形牙條,牙子兩側的如意紋飾披掛在腿肩上,亦以鐵釘釘合。 三彎腿一木大挖,利用腿內邊材一木連做立體透雕的花角牙——為強化腿肩彎曲部位的一種獨到技法,飽經歲月犀利的臺座有雙面的裝飾牙條,整體感覺非常周到完整。四腿下承託泥和龜足,龜足連作壼門樣式,中間對卷如意頭。
這件供桌四面工是明代早期的風格,對於這件方形供桌王世襄先生在世時曾大加讚賞,他說經眼無數家具,第一次見此類桌實物,只在宋元時期的古畫中見過。 底部託泥都是在早期的風格,我們可以看見其腿部的榫頭處都是一整根木頭做下來的,在桌上擺上祭祀物品供祭祀使用。
此桌極具晉作家具風格,與廣作家具的雄渾、蘇作家具的靈秀、京作家具的繁華,它造型講究,用料較大(從三彎腿一木大挖而成即可看出),線條流暢婉轉,表面裝飾雕工精緻。木料為榆木及雜木,充分的顯示出「就地取材」的特徵。
此件方桌作為供桌,有著特殊的宗教及人文色彩,從形制到雕工都精益求精,匠師以一顆虔誠之心來認真完成,讓人們在誠心伏地求拜之時,感受到一種既神聖又柔和的感官體驗,它的古樸,它的精美徵服了幾百年的時光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