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作家具是中國古典家具流派中的一個重要品類,因其所處地理環境自古以來較為閉塞,故形成獨特風格,尤具宋元遺風。對於研究中國古典家具,其承載的文物價值一點也不亞於以黃花梨紫檀為主的宮廷家具,而能以木匠身份與滿朝文武一同為官的人,也正出在晉作家具產生中心地點——山西。
山西古稱晉,晉作家具指的就是以山西為主體,包括陝西,河南西北部,部分河北太行山腳下的地區。雖然地區範圍超出山西以外,但從流派上講,這些地區生產的家具皆屬晉作範疇。
古代山西文化經濟特別發達。其西邊是呂梁,東邊是太行山,汾河從兩山之間的盆地流過,氣候溫暖,適於耕種,是中國農耕文化首善之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這裡歷朝歷代少見戰爭,古建及文物少有破壞,宋元古建存量比例佔全國一半以上,如梁思成與林徽因發現的佛光寺、南禪寺等。此地雖閉塞卻又富庶,宋金時期,南宋與金的經濟往來就在山西南部開展,從那時起,山西就是經濟繁榮的地區。
遊牧文化影響深,局部雕飾自成風格
山西多出宋金墓群。金人是遊牧民族,早期起源於白山黑水,即東北地區,祖先是女真人,他們以漁獵兼農耕為主要生活方式,到了金代就以農耕為主了。作為從白山黑水走出的遊牧民族,骨子裡具有粗獷豪放的性格,他們喜歡生動的、帶曲線的圖案和紋飾,恰似草原上的蒙古族,這些特徵可從金墓磚雕上找到證據。
山西平遙金墓磚雕多曲線,雕飾繁縟
金墓比較特殊,不似漢族人用土來掩埋棺槨,而是用磚來建造墓室。墓室中置棺床,死者並不入棺材,直接躺在棺床上。墓室周圍的牆壁上裝飾各種各樣的圖案,圖案內容或為死者生前的生活場景,或是曾經使用過的生活用品,以此寄託長眠之後的幸福生活願望。當然,墓室中還會陪葬死者生前使用過的真實的生活用具。
如今我們通過磚雕上的建築圖案和金墓壁畫上的家具造型可以看出,那個時代,山西家具以曲線為主,圖案奔放,雕刻繁縟,不似江南地區的靈空、婉約,這是生活環境給山西人造就的審美趨向。
工匠技藝高超,可與文武群臣一同為官
明清兩代,山西文化仍然發達。明初朱棣定都北京,山西靠近北京是首善之區,朝廷營建宮殿、府衙都需要有技能的木工,這極大的促進了山西木工技藝的發展與成熟。而明初,太原、平陽一帶手工業高度發達,修建寺廟宅院,也推動了地區家具製作興起。當時除了江蘇吳縣的蒯祥,陝西韓城的郭文英,很多能工巧匠都出在山西,如晉城就出過好幾個工部侍郎,他們上朝時跟宮廷裡一品二品大官站在一起,故有「匠作班朱紫」之說,即匠人也穿朱袍紫袍當官,與由科舉考試選拔出的官員同朝為官,這在古代是非常少見的現象。
正是由於山西出了很多能工巧匠的首領,使明代的晉作家具也非常講究。最講究的地區是晉城。晉城在山西省東南部,緊挨著河南。河南是中國古代文化發祥地,家具自然也很講究,兩地相互影響,使得晉作家具兼具中原地區風格,極具文化底蘊。
元墓出土杉木彩繪三彎腿榻(14世紀)
核桃木更似黃花梨,有北方明式家具之稱
山西地區土層深,植被厚,故盛產榆木、楊木、松木、核桃木、楸木等。品類豐富的木材成為製作家具的上好材料,故山西家具不惜用料、框厚板實、沉穆勁挺、穠華富麗。
改革開放後,晉作家具流通於市場,收藏圈的人認為晉作家具用料方方正正,無拼補、無結疤、無膘皮,兼有繁密雕刻,獨具地方傳統工藝特色,讓人一眼就可識別,是晉作貢獻給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的寶貴遺產。
除此之外,山西呂梁、太行一帶盛產核桃,在清代晉中地區,尤其形成了獨特的現象——用核桃木做家具,所以核桃木家具成為晉作代表作品。
核桃木木質細膩,有些部位具有行雲流水般的紋理,工匠在製作時捨棄該地區慣用的上漆工藝,改罩一層薄薄的漆或上蠟工藝來保留紋理的美,使用時間長久後,核桃木包漿顯現,顏色更顯澄黃,加之木材本身細膩的質地,此類家具又像極了黃花梨,成為高端上乘家具,常作為客廳書房重要家具用材。
這種由核桃木做出的家具四平八穩,兼之具有黃花梨韻味,有專家稱山西晉作家具為「北方明式家具」。
大漆金漆同放異彩,富麗奢華工藝精湛
清代中期,使用核桃木最廣泛的地區是晉中八縣,如平遙、太古、介休等著名地區,這八縣在晉中最為富庶。越過八縣,即是河北娘子關,家具風格受清代宮廷影響頗深,加之晉作家具自金代以來受磚雕紋飾影響,在家具的不同造型部位雕飾圖案,最後形成了獨立的雕飾樣式。從整體造型上來,家具除了框架之外,其它部位都有雕刻,腿部大都做成彎腿狀,腿部如果有雕刻的話也多以透花為主。這更加符合遊牧民族馬上走天下的生活特徵,不似蘇作家具直腿居多。
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個重要人物,人稱「啞子」,這個人雖是啞巴,但心思卻極其細膩。他設計製作的核桃木家具不僅吸收了宮廷的式樣,還吸收了廣作嵌石頭工藝或和蘇作滕屜的工藝,把椅或床的坐面用牛筋為材料編成軟屜,增強舒適感,與此同時,他還拓展思路,將牛骨、駝骨、馬骨做為鑲嵌材料,製作出的家具富貴精麗,明豔奢華。
核桃木嵌骨及大理石勾雲紋扶手椅(19世紀)
與晉中地區核桃木家具風格並架齊驅的,同放光彩的還有著名的金漆家具。中國自楚漢以來出土的家具都以大漆、描金工藝為主,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這些工藝在山西一直流傳。而山西地區盛產煤,加之黃土豐厚,能夠燒制出質量上乘的磚,故建築中大量使用磚作為房屋建築。本地區風沙大,為了防風沙,庭院大都窄小,窗戶也小,又因過去窗上無玻璃,採用紙糊,室內光線晦暗。在這樣的環境下,使用金漆家具特別出彩,因為漆能反射門窗映射進來的陽光,讓室內光線變得明亮。
明清兩代,柜子、箱子類家具採用金漆工藝較為廣泛。柜子類家具以罩漆居多,即在木頭上上漆、糊布,打磨光滑後開始畫彩畫,彩畫內容包括花鳥、山水、人物等吉祥圖案,畫完後再罩漆,有時還添加「金」,叫罩金漆,特別適合在幽暗的窯洞式的建築中使用。也因此,金漆家具成為女子婚嫁時必備的喜慶家具,這類家具目前存世較多,其技藝精湛並具有一定的民俗氣息。
黑漆彩繪花卉紋靠背椅(15-16世紀)
黑漆彩繪描金梅花凳(19世紀)
與金漆家具同步的還有大漆家具。大漆家具用動物血料將麻或布粘在木頭上,然後用漆活著磚灰面抹在布上,之後打磨平整,再抹上一層細磚灰面,然後在磚灰面上罩漆磨平,最後進行描畫,整套工藝下來費時費力。因為披了麻、掛了灰,家具不怕水,也不怕酸鹼,使起來比金漆的還要堅固。像天天使用的,磨損率高的桌椅,內裡怕招水的柜子,都採用披麻掛灰上大漆工藝來製作。
一般的金漆大漆家具不用核桃木,因為漆會蓋住核桃木美麗的紋理,又因核桃木木質細膩,結構緊密,容易抽漲,所以金漆家具就以榆木、松木、杉木等做家具框架,雕花部位用質地更軟的楊木。楊木不易變形,榆木堅固,二者相互制約,家具更耐用。所以,「榆木框子楊木幫」是山西家具主體用料規則。圖案以山水人物、花鳥植物為主。
晉商足跡遍步天下,家具多趣味性
山西人心目中的第一志願是經商,第二是當兵,第三是讀書。他們把經商作為人生最高目標,故晉商在全國都很有名。清晚期,晉商發明票號,被稱為山西的錢莊,是後來銀行的雛形,這帶動了全國經濟的發展,晉商足跡遍及國內外各地。遊走於國外的晉商常常從異地帶回各種家具。國外如俄羅斯、越南、柬埔寨,國內有新疆、蒙古、江蘇、廣東等地的家具。這些家具有些是洋式的,有些是南方地區的,風格上都或多或少影響著晚清山西家具的風格,對原來傳統晉作造成一定衝擊,所以儼生出一些亦中亦洋,亦南亦北的款式,極大的豐富了晉作家具的趣味性。
另山西知名大戶如喬家大院、王家大院、雷家大院等深宅大院更是展示了山西人富甲一方,裡面存有相當數量的家具,一方面為當時家具業的發展狀大起到了推動作用,另一方面也為現今晉作家具愛好者保存了珍貴的資料。因這些大院對家具需求量大,保存了種類豐富的各式家具。如在炕上擱被子的炕幾,用來儲存生活用品的小炕櫃,禮佛小神龕、佛堂大供桌等。尤其很多寺廟中的大供桌保存完好,難得至極!
榆木插肩榫四柱架子床(17世紀)
種種原因影響,山西晉作家具做工精巧,雄健凝重,端莊遒勁,風格古樸。其雅致堂皇不遜色於京作,用料大方不亞於廣作,明韻十足近乎蘇作。加之交通閉塞、滯於往來,在中國古典家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是當今文物界與收藏界重點研究與收藏的家具品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