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020-12-18 澎湃新聞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今天,我們將來到祖國的西南,暢遊天下名山——峨眉山。峨眉山位於四川盆地的西南邊緣,陡峭的地勢、挺秀的山峰,再加上雲海、日出的奇觀,為它贏得了「峨眉天下秀」的美譽,同時它也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歷代的文人墨客很多都慕名前來,留下名篇。其中以大唐詩仙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最為著名。我們今天欣賞的這首《登峨眉山》,也是李白的作品。

登峨眉山

(唐)李白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

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

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

雲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

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

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

倘逢騎羊子,攜手凌白日。

這首《登峨眉山》大約是李白二十歲的時候所創作的。他曾經兩度登上峨眉山,這首詩是他第二次登臨的時候留下的作品。

李白說:蜀國有很多的仙山,但是沒有一座可以跟峨眉山相比。週遊路過想要登臨一觀,可這裡群峰險峻,林壑幽深,想要全部領略這萬千氣象,絕對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第二段寫山的高峻,蒼翠的山峰倚天而立,繽紛的色彩如同出自畫中。信步登上山頂,沉浸在紫霞霧靄之間,仿佛置身於仙界,如同得到了修道成仙的錦囊。

第三段,詩人描述了置身於這樣絕美景色中的體驗。在雲海之間吹響玉簫,在秀石之上奏響寶瑟,那樂音如同仙樂一般,聲動泉林,響徹天際。

自己平生不貪慕世間的榮華,峨眉山的秀美山色足以快慰平生,以後更不會流連於俗世的歡愉了。

最後一段中的「煙容如在顏」,有人認為指的是峨眉山的「佛光」,在目睹了這樣的奇觀之後,世間的一切負累、愁慮似乎都不存在了。

如果能夠遇到在峨眉山成仙的「騎羊子」,我一定與他攜手同去,羽化登仙。

我們都知道,李白一生都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寫這首詩的時候,他剛剛年滿二十歲,人生的航程即將開始,自然是躊躇滿志。

而峨眉山的奇景竟然讓他暫時忘記自己的宏願,甘願寄情山水,可見「峨眉天下秀」的美譽是實至名歸。

峨眉山的秀美風景,通過這個別具一格的名字也能夠窺得一斑。以美人的蛾眉來命名,為這座本就十分秀美的山峰更添了幾分嫵媚。接下來我們在畫作中繼續欣賞峨眉山的美景。

我們今天選擇的是清代畫家袁江創作的絹本水墨設色畫《峨嵋飛雪》。

▲《峨嵋飛雪》清 袁江

絹本水墨設色 31.3cm×33.3cm

中國美術館藏

畫面以高遠法進行構圖,兩座奇峰突兀而起,直指蒼穹、氣勢撼人。

較低的山峰頂上有一座樓閣,佔據險要的地勢。兩山之間的峽谷中,也隱藏著一座樓閣,越發襯託得山體高峻峭拔。

山體用圓中帶方的筆法勾勒而出,用留白的方式表現出了白雪皚皚的冬日景象,而山體之外的畫面則以淡墨染就。

天空之下,或許是寬廣的大渡河,幾片風帆正緩緩駛過冰冷的河面,水天一色,萬裡清寒。

而近景處,應該是山腰瀰漫的煙嵐霧靄,幾株古樹影影綽綽,只露出樹梢的枯枝,所有的一切,都是畫家為了凸顯山峰的高度而做的巧思。

一般人們認為,峨眉山是兩山相對。事實上,廣義上的峨眉山由四座山峰組成。

現代文學家郭沫若就出生在二峨山與三峨山之間的沙灣,他曾經在很多作品中提及峨眉山,並且在文章中深情寫道:「峨眉山之於我,也仿佛泰山之於我一樣了。」

最後,讓我們以郭老創作的一首詩歌作為結束,而這首詩,剛好也可以看作我們今天這幅《峨嵋飛雪》的現代題畫詩:

峨眉山上的白雪

怕已蒙上了那最高的山巔?

那橫在山腰的宿霧

怕還是和從前一樣的蜿蜒?

我最愛的是在月光之下

那巍峨的山嶽

好象要化成紫煙;

還有那一望的迷離的銀靄

籠罩著我那寂靜的家園。

……

啊,那便是我的故鄉,

我別後已經十有五年。

在今晚的月光之下,

峨眉想已化成紫煙。

原標題:《峨眉山: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 唐詩來了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
    金庸先生的作品幾乎每一部都提及了峨眉山。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倚天屠龍記》中的滅絕師太和周芷若,她們可都是峨眉派的典型代表人物。相傳康熙帝的父親順治帝為了董鄂妃的死而萬念俱灰,出家當了和尚。康熙帝在尋父過程中聽說順治帝在峨眉山出家,康熙帝便親臨至此,雖尋父未果,但卻為峨眉山各寺廟頒賜楹聯、詩文、匾額等,留下一段佳話。
  • 峨眉山月半輪秋
    李白詩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峨眉:峨眉山月半輪秋
    站在峨眉山腳下,仰望巍巍山脈,我突然想到那位網友的問題。如若真想按照李白的足跡旅行,那麼第一站我推薦他選在峨眉。因為四川是少年李白成長之地,在其出蜀遠遊之前,就早已對蜀內名山大川瞭然於心,峨眉山便是其中重頭戲之一。而他關於峨眉的詩詞,在他一生浩如煙海的創作中,也是極為少見和珍貴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那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 峨眉山月半輪秋 - 專題 -中國天氣網
    峨眉山月半輪秋峨眉山月,孤傲絕世。令李白窮盡一生為之歌唱: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同是一輪明月,從峨眉山的不同角度欣賞卻都各有千秋。浪漫天庭抱月——金頂夜晚降臨,當明月掛上天空,你可以在最近的距離接觸到圓月,仿佛伸手可碰。
  • 青神漢陽 影入平羌江水流
    這21首詩裡,《峨眉山月歌》極為有名:「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大詩人的步履,給岷江尤其是平羌三峽踩踏出穿越千古的人文地理足跡。壹李白出蜀寫下《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這是李白年輕時的瑰麗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稱。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是他緬懷故園之月的詩意寄託。
  • 中秋賞月地圖:盧溝曉月嶽陽樓 峨眉山月半輪秋
    北京盧溝橋  「盧溝曉月」是北京古八景之首,這裡曾澗水如練,西山似黛,每當黎明斜月西沉之時,月色倒映水中,更顯明媚皎潔。  洞庭湖嶽陽樓  洞庭湖沿岸一帶遍布賞月佳地,其中嶽陽樓作為洞庭湖歷史勝跡的代表,是湖南最適合賞月的地方之一。
  • 初一語文期末考前複習衝刺《峨眉山月歌》詩詞賞析對應題型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②。夜發清溪向三峽③, 思君不見下渝洲④。【注】①這是年輕時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1.這首詩構思精巧,歷來為人稱道。其精巧之處主要表現在哪裡?
  •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成都在左邊,那就去右邊的峨眉山轉轉吧。提起峨眉二字,腦海中立馬浮現武林秘籍,一群漂亮的仙娥姐姐在此處修行。當然,這只是在電視中,現實中的峨眉山是中國佛教的名山中的一個。這還是一個5A級的旅遊景點。說起來修行,峨眉山確實是一個頤養天年的好地方,山上風景極佳,空氣清新,地理位置也比較好,溫度適宜,是一個避暑的絕佳去處。夏季也是及其涼爽,不知道是山的緣故,還是山間樹的緣故。或許就是因為海拔較高,所以即使烈日也那麼的炎熱,而且峨眉山特別的安靜,靜悄悄的。
  • 最有味的十首峨眉山詩詞:峨眉山月半輪秋
    故鄉的那彎峨眉山月,一直縈繞在李白的心頭,時時觸動他創作的靈感。另一位詩詞天才蘇軾也是四川人。無論走多遠,故鄉峨眉山那彎瘦月,也時常撥動他的心弦。在《滿庭芳·歸去來兮》中,他深情地唱出了「萬裡家在岷峨」的思鄉之歌。
  •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在岷江流域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青神與樂山接壤處】平羌三峽和《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這句意境優美、詞句清朗的《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在唐開元年間(公元726年)25歲時,遊歷峨眉山,隱居青城之後,仗劍出國,辭親遠遊,出蜀時道經嘉州途中所作。是時,李白從青城到成都,然後取道岷江水路,買船東下直達渝州。李白當年寫峨眉山月歌的地方,就是今天青神與樂山接壤的平羌三峽。
  • 【四川】「峨眉山月半輪秋」-光明日報-光明網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曾寫下「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寥寥數語,在上千年的起伏跌宕中不斷引來眾多讀者對峨眉山月產生延綿不絕的遐想。    當年,照在李白頭頂的,是那如鉤的半輪明月,泛著深秋清冷的光。
  • 《峨眉山月歌》解析
    文/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詩人是乘船從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間吐出的半輪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總是隨江流。夜裡船從清溪驛出發,要向三峽駛去,船轉入渝州以後,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見了。這首詩用了五個地名,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了一幅千裡蜀江行旅圖。
  • 平羌三峽與《峨眉山月歌》
    平羌三峽與《峨眉山月歌》   李白在蜀中,寫的《峨眉山月歌》極為有名:「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大詩人的足跡,給岷江流域尤其是平羌三峽,賦予了滔滔不絕的文化底蘊。
  •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當年在岷江流域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當年在岷江流域 「鐵杵磨針」的故事就發生在附近  李白青少年時代,於唐開元七年(公元720年),到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曾在彭山縣象耳山攻讀,先後遊歷境內平羌三峽,登覽峨眉山,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26歲時出蜀東去,留下了「峨眉山月歌」,登峨眉山等著名詩篇,開創了「夜來月下臥醒……」二十一字摩崖題刻,經歷了「鐵杵磨針」奮進求學的故事等千古奇蹟,而今,李白離開樂山以後的一千二百多年歲月,市內仍留存大量太白遺址,傳頌懷念詩人的民間故事
  • 峨眉山月歌 -中新網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在一個秋天的夜晚,一輪彎彎的月牙掛在天空,年輕的李白乘著輕舟,從峨眉到平羌江到清溪到三峽,一路順江而下,故鄉的月亮也漸漸遠離自己而去,這真令人神傷。
  • 影入平羌江水流,青衣江上槽漁灘,雅秀與荒蕪一體
    年降水量達到了1800毫米以上,為大渡河支流青衣江提供了豐沛的水量。槽漁灘旅遊景區位於四川眉山,有雅山雅水之稱的洪雅縣青衣江上遊。青衣江,古稱平羌江,李白有詩:「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平羌指的就是青衣江。風景區內,一江碧水綠如藍。古老的桫欏樹群影映著碧綠的水面,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文化歷史交相輝映,江峽風光獨特。
  • 古詩新韻味(4)之峨眉山月歌
    原詩:峨眉山月歌 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新韻味:思君如流水文/水溶溶寶劍寒光清冷 閃爍光耀去國千裡萬裡 歸期遙遙峨眉山 影露半邊臉看著我年輕瀟灑的容顏青衣江 清澈如一聲鳴笛抓著我依依不捨的衣襟我選擇漆黑的夜晚靜靜離開 悄無聲息可那輪月光卻帶著絲絲縷縷的憂傷嵌入 每一滴月影下的故鄉江與月 伴我客行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