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今天,我們將來到祖國的西南,暢遊天下名山——峨眉山。峨眉山位於四川盆地的西南邊緣,陡峭的地勢、挺秀的山峰,再加上雲海、日出的奇觀,為它贏得了「峨眉天下秀」的美譽,同時它也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歷代的文人墨客很多都慕名前來,留下名篇。其中以大唐詩仙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最為著名。我們今天欣賞的這首《登峨眉山》,也是李白的作品。
登峨眉山
(唐)李白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
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
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
雲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
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
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
倘逢騎羊子,攜手凌白日。
這首《登峨眉山》大約是李白二十歲的時候所創作的。他曾經兩度登上峨眉山,這首詩是他第二次登臨的時候留下的作品。
李白說:蜀國有很多的仙山,但是沒有一座可以跟峨眉山相比。週遊路過想要登臨一觀,可這裡群峰險峻,林壑幽深,想要全部領略這萬千氣象,絕對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第二段寫山的高峻,蒼翠的山峰倚天而立,繽紛的色彩如同出自畫中。信步登上山頂,沉浸在紫霞霧靄之間,仿佛置身於仙界,如同得到了修道成仙的錦囊。
第三段,詩人描述了置身於這樣絕美景色中的體驗。在雲海之間吹響玉簫,在秀石之上奏響寶瑟,那樂音如同仙樂一般,聲動泉林,響徹天際。
自己平生不貪慕世間的榮華,峨眉山的秀美山色足以快慰平生,以後更不會流連於俗世的歡愉了。
最後一段中的「煙容如在顏」,有人認為指的是峨眉山的「佛光」,在目睹了這樣的奇觀之後,世間的一切負累、愁慮似乎都不存在了。
如果能夠遇到在峨眉山成仙的「騎羊子」,我一定與他攜手同去,羽化登仙。
我們都知道,李白一生都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寫這首詩的時候,他剛剛年滿二十歲,人生的航程即將開始,自然是躊躇滿志。
而峨眉山的奇景竟然讓他暫時忘記自己的宏願,甘願寄情山水,可見「峨眉天下秀」的美譽是實至名歸。
峨眉山的秀美風景,通過這個別具一格的名字也能夠窺得一斑。以美人的蛾眉來命名,為這座本就十分秀美的山峰更添了幾分嫵媚。接下來我們在畫作中繼續欣賞峨眉山的美景。
我們今天選擇的是清代畫家袁江創作的絹本水墨設色畫《峨嵋飛雪》。
▲《峨嵋飛雪》清 袁江
絹本水墨設色 31.3cm×33.3cm
中國美術館藏
畫面以高遠法進行構圖,兩座奇峰突兀而起,直指蒼穹、氣勢撼人。
較低的山峰頂上有一座樓閣,佔據險要的地勢。兩山之間的峽谷中,也隱藏著一座樓閣,越發襯託得山體高峻峭拔。
山體用圓中帶方的筆法勾勒而出,用留白的方式表現出了白雪皚皚的冬日景象,而山體之外的畫面則以淡墨染就。
天空之下,或許是寬廣的大渡河,幾片風帆正緩緩駛過冰冷的河面,水天一色,萬裡清寒。
而近景處,應該是山腰瀰漫的煙嵐霧靄,幾株古樹影影綽綽,只露出樹梢的枯枝,所有的一切,都是畫家為了凸顯山峰的高度而做的巧思。
一般人們認為,峨眉山是兩山相對。事實上,廣義上的峨眉山由四座山峰組成。
現代文學家郭沫若就出生在二峨山與三峨山之間的沙灣,他曾經在很多作品中提及峨眉山,並且在文章中深情寫道:「峨眉山之於我,也仿佛泰山之於我一樣了。」
最後,讓我們以郭老創作的一首詩歌作為結束,而這首詩,剛好也可以看作我們今天這幅《峨嵋飛雪》的現代題畫詩:
峨眉山上的白雪
怕已蒙上了那最高的山巔?
那橫在山腰的宿霧
怕還是和從前一樣的蜿蜒?
我最愛的是在月光之下
那巍峨的山嶽
好象要化成紫煙;
還有那一望的迷離的銀靄
籠罩著我那寂靜的家園。
……
啊,那便是我的故鄉,
我別後已經十有五年。
在今晚的月光之下,
峨眉想已化成紫煙。
原標題:《峨眉山: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