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來了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021-02-07 台州電視公共頻道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譯文

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山頭,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裡我從清溪出發奔向三峽。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不知不覺就到了渝州。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遊的時令是在秋天。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

  月只「半輪」,使讀者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

  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靈入妙。


  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江行見月,如見故人。

  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表現了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語短情長。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裡蜀江行旅圖。

  除「峨眉山月」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

  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裡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徵。詩中詠月的地方,都在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詩人感到很陶醉。 

我臺首檔詩詞鑑賞類節目

《唐詩來了》正在熱播!

詩、書、畫為一體

每期時長5分鐘

首播:每天18:30

鎖定電視公共財富頻道!!


相關焦點

  •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 峨眉山: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其中以大唐詩仙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最為著名。我們今天欣賞的這首《登峨眉山》,也是李白的作品。登峨眉山(唐)李白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悉?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
  •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
    金庸先生的作品幾乎每一部都提及了峨眉山。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倚天屠龍記》中的滅絕師太和周芷若,她們可都是峨眉派的典型代表人物。相傳康熙帝的父親順治帝為了董鄂妃的死而萬念俱灰,出家當了和尚。康熙帝在尋父過程中聽說順治帝在峨眉山出家,康熙帝便親臨至此,雖尋父未果,但卻為峨眉山各寺廟頒賜楹聯、詩文、匾額等,留下一段佳話。
  • 幼兒學唐詩之李白:峨眉山月歌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語文>正文幼兒學唐詩之李白:峨眉山月歌 2013-02-01 21:45 來源:網際網路
  •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這首詩是李白早年初離蜀地的作品,節奏明快,語言淺近。在一個秋天的夜晚,一輪彎彎的月牙掛在天空,年輕的李白乘著輕舟,從峨眉到平羌江到清溪到三峽,一路順江而下,故鄉的月亮也漸漸遠離自己而去,這真令人神傷。
  • 峨眉:峨眉山月半輪秋
    站在峨眉山腳下,仰望巍巍山脈,我突然想到那位網友的問題。如若真想按照李白的足跡旅行,那麼第一站我推薦他選在峨眉。因為四川是少年李白成長之地,在其出蜀遠遊之前,就早已對蜀內名山大川瞭然於心,峨眉山便是其中重頭戲之一。而他關於峨眉的詩詞,在他一生浩如煙海的創作中,也是極為少見和珍貴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那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 峨眉山月半輪秋
    李白詩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初一語文期末考前複習衝刺《峨眉山月歌》詩詞賞析對應題型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②。夜發清溪向三峽③, 思君不見下渝洲④。【注】①這是年輕時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1.這首詩構思精巧,歷來為人稱道。其精巧之處主要表現在哪裡?
  • 中秋賞月地圖:盧溝曉月嶽陽樓 峨眉山月半輪秋
    北京盧溝橋  「盧溝曉月」是北京古八景之首,這裡曾澗水如練,西山似黛,每當黎明斜月西沉之時,月色倒映水中,更顯明媚皎潔。  洞庭湖嶽陽樓  洞庭湖沿岸一帶遍布賞月佳地,其中嶽陽樓作為洞庭湖歷史勝跡的代表,是湖南最適合賞月的地方之一。
  • 青神漢陽 影入平羌江水流
    《青神縣誌》記載,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蜀中寫了21首詩。這21首詩裡,《峨眉山月歌》極為有名:「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大詩人的步履,給岷江尤其是平羌三峽踩踏出穿越千古的人文地理足跡。
  • 平羌三峽與《峨眉山月歌》
    平羌三峽與《峨眉山月歌》   李白在蜀中,寫的《峨眉山月歌》極為有名:「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大詩人的足跡,給岷江流域尤其是平羌三峽,賦予了滔滔不絕的文化底蘊。
  • 峨眉山月半輪秋 - 專題 -中國天氣網
    峨眉山月半輪秋峨眉山月,孤傲絕世。令李白窮盡一生為之歌唱: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同是一輪明月,從峨眉山的不同角度欣賞卻都各有千秋。浪漫天庭抱月——金頂夜晚降臨,當明月掛上天空,你可以在最近的距離接觸到圓月,仿佛伸手可碰。
  •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在岷江流域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青少年時代,於唐開元七年(公元720年),到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曾在彭山縣象耳山攻讀,先後遊歷境內平羌三峽,登覽峨眉山,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26歲時出蜀東去,留下了「峨眉山月歌」,登峨眉山等著名詩篇,開創了「夜來月下臥醒……」二十一字摩崖題刻,經歷了「鐵杵磨針」奮進求學的故事等千古奇蹟,而今,李白離開樂山以後的一千二百多年歲月,市內仍留存大量太白遺址
  • 《峨眉山月歌》解析
    峨眉山月歌文/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注釋: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樂山匯入岷江。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犍為,在峨眉山附近。
  •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漫遊山水之間,望月有感,便作此詩篇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遊歷過很多名山大川,對山水美景有著特殊的熱愛,長江、黃河、峨眉、廬山、天姥、天門……在他的詩中,到過和未到過的風景,都成為吟詠的對象。李白在描寫山水景色之時,格調也不是單一的,有的作品風格綺麗,充滿奇思妙想,而有的作品則靜謐高遠,寫景之中洋溢著濃情厚意。《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漫遊山水之間,望月有感,便作此詩篇。峨眉山,在今天四川成都西南峨眉縣。
  • 李白詩詞賞析——《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賞析】: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 最有味的十首峨眉山詩詞:峨眉山月半輪秋
    若以詩詞而論,李白是峨眉詩派當之無愧的掌門人。李白是四川人(學術界普遍認為李白生於青蓮鄉——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鎮)自號青蓮居士。故鄉的那彎峨眉山月,一直縈繞在李白的心頭,時時觸動他創作的靈感。(1)峨眉山月歌(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簡評:你問我愛故鄉有多深?
  • 峨眉山月歌 -中新網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當年在岷江流域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當年在岷江流域 「鐵杵磨針」的故事就發生在附近  李白青少年時代,於唐開元七年(公元720年),到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曾在彭山縣象耳山攻讀,先後遊歷境內平羌三峽,登覽峨眉山,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26歲時出蜀東去,留下了「峨眉山月歌」,登峨眉山等著名詩篇,開創了「夜來月下臥醒……」二十一字摩崖題刻,經歷了「鐵杵磨針」奮進求學的故事等千古奇蹟,而今,李白離開樂山以後的一千二百多年歲月,市內仍留存大量太白遺址,傳頌懷念詩人的民間故事
  • 鴻鵠志、孤獨行、思鄉情 ——《峨眉山月歌》賞析
    二十五歲那年,為了謀求政治出路,實現政治理想,胸懷「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在金桂飄香的八月下峨眉,入平羌,在清溪驛夜晚乘船前往渝州。當他仰望峨眉山上皎潔的明月,俯視月映清江迷人的美景時,感慨萬千,吟唱出膾炙人口的名詩《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