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字書文獻輯刊

2021-01-11 採薇閣書店

書號: 978-7-5402-5520-6

主編:陳雲豪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12

冊數:139   開本:16  

中圖法分類號: H123

 


出版説明

 

字書,可謂是中國古代小學文獻最早與最核心的部分。自《漢書·藝文志》設立﹃小學﹄門類以來,即有字書,如《史籀篇》《倉頡篇》《急就篇》之類。而此時,反切未行,韻書未作,故小學類尚無音韻;《爾雅》附於《孝經》,故小學類尚無訓詁。《隋志》音韻學著作入小學類,《舊唐書·經籍志》訓詁學著作入小學類,這才形成了訓詁、音韻、文字三分小學的總體局面。但文字類也是小學中最為蕪雜的一類。《四庫全書總目》云:﹃《隋志》增以金石刻文,《唐志》增以書法、書品,已非初旨。自朱子作《小學》以配《大學》,趙希弁《讀書附志》遂以《弟子職》之類併入小學,又以蒙求之類相參並列,而小學益多岐矣。﹄這種蕪雜多歧主要表現在字書種類繁多。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字學》一書中曾這樣總結中國文字學,﹃由中國文字學的歷史來看,《説文》《字林》以後,可以分成五大派:一、俗文字學,二、字樣學,三、《説文》學;四、古文字學; 五、六書學。前兩派屬於近代文字學,後三派屬於古文字學,在文字學裡都是不可少的。﹄(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一年。第二十四頁。)第一,《説文解字》及其相關衍生著作可以視為字書文獻的核心內容,此類目前研究及刊刻的著作已相當充分。第二,《説文解字》産生以前形成的古字書,見於《漢志》者皆多亡佚不存,流傳至今的只有《急就篇》,另《倉頡篇》有多種輯本與出土文獻。此二書研究出版者亦不為少。第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産生了大量偏向實用的字書和模仿《説文》的字書,但大部分也已亡佚。可以視為實用字書的代表且流傳下來的只有周興嗣《千字文》,模仿《説文》的字書主要是《字林》和《玉篇》。《字林》已亡佚,清人有輯本。《千字文》作為融書法和識字功能為一體的字書,雖僅有一千字卻地位很高,流傳不衰。本叢書收入的《同文千字文》《千文六書統要》正是典型的《千字文》衍生著作,皆以《千字文》為綱而廣收各種古代字體,具有比較重要的文字學和書法學研究價值。《玉篇》分為兩個系統,一為顧野王原本《玉篇》,以註釋詳贍著稱,大約亡於唐宋之際,今有殘本存世,中華書局與《續修四庫全書》皆有影印出版。一為《宋本玉篇》,又稱《大廣益會玉篇》,目前已有多家出版社影印、點校出版。本叢書收録了兩種的版本的《大廣益會玉篇》,一為校刊精良的澤存堂本,一為富有特色的日本刊本。第四,唐宋時期産生了大量的以刊正文字區別正俗為目的的字樣學著作,唐代有顏師古《字樣》、顏元孫《幹祿字書》、張參《五經文字》、唐玄度《九經字樣》等,宋代有郭忠恕《佩觽》、張有《復古編》等以規範文字為目的字樣學著作。字樣學著作發展到了元代有李文仲《字鑒》、明代有焦竑《俗書刊誤》、葉秉敬《字孿》等。第五,元代戴侗《六書故》一書開啟了一門新的學問,我們可以稱之為﹃六書學﹄。明清以來,以﹃六書﹄命名的字書甚夥。先後産生了楊桓《六書統》、周伯琦《六書正》、楊慎《六書練證》、朱謀㙔《六書本原》、戴震《六書論》等約四十種論﹃六書﹄的著作。本叢書此次收入的有戴侗《六書故》、周伯琦《六書正訛》、趙撝謙《六書本義》等十多種六書學著作。第六,在明代坊刻書籍流行的背景下,適應實用需要産生了一種新的融字書和韻書功能為一體的書籍,我們姑且稱之為﹃字韻書﹄。典型代表為餘象鬥《海篇正宗》(全稱《三臺館仰止子考古詳訂遵韻海篇正宗》)和陳仁錫《海篇朝宗》(全稱《陳明卿太史考古詳訂遵韻海篇朝宗》)。此二書皆為字書和韻書合編﹃字韻書﹄,所謂﹃遵韻﹄是指皆遵奉《洪武正韻》。本叢書所收為陳仁錫《海篇朝宗》,其卷一至卷十一為字書,卷一為總論文字學,卷二以後為字書正文,按部首編排。而一一三個部首又按天文門、時令門、地理門等類別進行分類。卷十一為四書五經雜字和分毫字樣。從卷十二為韻書,稱為《韻律》。類似的﹃字韻書﹄本叢書收入了六七種之多,例如《新校經史海篇直音》《鼎鍥木天考正鼇頭海篇棲鵠》《翰林筆削字義韻律鰲頭海篇心鏡》等,其中《海篇直音》為此類字韻中最早的一種。第七,字書與金石學、書法學相結合,所産生的一類著作可稱之為﹃金石文字學﹄,代表有《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等,本叢書亦收録了四五種。以上為我國古代字書的主要種類,也是本叢書收録的基本類型。最後,本套叢書在所收古代字書在版本選擇上也頗為用心,既有少見的元明刊本,也有十多種古代日本刊本,原刊於中國的日本藏本則更多。比如日本學者根據《六書通》改編的《偏類六書通》一書,國內目録著作中未見著録與收藏,僅在日本山口大學等三家機構有收藏。又如《六書辨訛輯要》一書目前僅存兩個版本,本書收録為最早的乾隆刊本。《鋟五車字義六合備攷四明海編》國內未見收藏,僅在《日本漢籍善本書録》中著録有日本內閣文庫藏本。本次收録的古代字書文獻既有常見常用的必備字書,亦有比較少見的專門性較強的字書,既可以滿足一般讀者的需要也可以供專業研究者採用。

 

二〇一九年立冬日編者識




總目録


第一冊  

六書正譌 五卷 元 周伯琦 撰 明 竇子稱 編 元刊本一


第二冊 

陳明卿太史考古詳訂遵韻海編朝宗(一) 卷一—卷八 明 陳仁錫 編 明 譚元春 校訂 明刊本一


第三冊 

陳明卿太史考古詳訂遵韻海編朝宗(二) 卷九—卷十二 明 陳仁錫 編 明 譚元春 校訂 明刊本一

 

第四冊 

鼎鍥木天考正鼇頭海篇棲鵠(一) 卷一—卷五 明 淩霄鳳 著 明刊本一


第五冊 

鼎鍥木天考正鼇頭海篇棲鵠(二) 卷六—卷十五 明 淩霄鳳 著 明刊本一


第六冊

翰林重攷字義韻律大板海篇(一) 卷一—卷七 明 陳五昌 著 明刊本一


第七冊 

翰林重攷字義韻律大板海篇(二) 卷八—卷十七 明 陳五昌 著 明刊本一


第八冊 

精刻海若湯先生校訂音釋五侯鯖字海(一) 卷一—卷六 明 湯海若 編 明刊本一


第九冊 

精刻海若湯先生校訂音釋五侯鯖字海(二) 卷七—卷十四 明 湯海若 編 明刊本一


第十冊 

精刻海若湯先生校訂音釋五侯鯖字海(三) 卷十五—卷二十 明 湯海若 編 明刊本一


第十一冊 

音韻字海(一) 卷一—卷六 卷首一卷 明 張溥 編 蕭鳴盛 校訂 明刊本一


第十二冊 

音韻字海(二) 卷七—卷十六 明 張溥 編 蕭鳴盛 校訂 明刊本一


第十三冊 

音韻字海(三) 卷十七—卷二十 明 張溥 編 蕭鳴盛 校訂 明刊本一

六書本義 十二卷 明 趙謙 撰 明正德十五年胡東皋刻本二八三


第十四冊 

字學大全(一) 卷一—卷七 韓孝彥等 撰 明嘉靖四十三至四十五年刊本一


第十五冊 

字學大全(二) 卷八—卷十五 韓孝彥等 撰 明嘉靖四十三至四十五年刊本一


第十六冊 

字學大全(三) 卷十六—卷二十四 韓孝彥等 撰 明嘉靖四十三至四十五年刊本一


第十七冊 

字學大全(四) 卷二十五—卷三十二 韓孝彥等 撰 明嘉靖四十三至四十五年刊本一


第十八冊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 四卷 明 陶承學 撰 周恪 校訂 明萬暦二年刊本一


第十九冊 

直音篇(一) 卷一—卷三 明 章黼 撰 明 陳世寶 校訂 明萬暦六年資政左室刊本一


第二十冊 

直音篇(二) 卷四—卷六 明 章黼 撰 明 陳世寶 校訂 明萬暦六年資政左室刊本一


第二十一冊 

直音篇(三) 卷七 明 章黼 撰 明 陳世寶 校訂 明萬暦六年資政左室刊本一

同文千字文 二卷 明 汪以成 輯 明萬曆十年刊本一六七


第二十二冊 

大明同文集舉要(一) 卷一—卷十五 明 田芸蘅 撰 明 汪以成 校訂 明萬暦十年刊本一


第二十三冊 

大明同文集舉要(二) 卷十六—卷三十五 明 田芸蘅 撰 明 汪以成 校訂 明萬暦十年刊本一


第二十四冊 

大明同文集舉要(三) 卷三十六—卷五十 明 田芸蘅 撰 明 汪以成 校訂 明萬暦十年刊本一


第二十五冊  

六書總要 五卷 綱領 一卷 附正小篆之訛 一卷 諧聲指南 一卷 明 吳元滿 撰 明萬曆十二年刊本一


第二十六冊 

鼎刻臺閣攷正遵古韻律海篇大成(一) 卷一—卷六 明 曾六徳 著 明萬暦三十二年劉氏喬山堂刊本一


第二十七冊 

鼎刻臺閣攷正遵古韻律海篇大成(二) 卷七—卷十四 明 曾六徳 著 明萬暦三十二年劉氏喬山堂刊本一


第二十八冊 

鼎刻臺閣攷正遵古韻律海篇大成(三) 卷十五—卷二十 明 曾六徳 著 明萬暦三十二年劉氏喬山堂刊本一


第二十九冊 

重刊詳校篇海(一) 卷一—卷二 明 李登 校訂 明萬暦三十六年刊本一


第三十冊 

重刊詳校篇海(二) 卷三 明 李登 校訂 明萬暦三十六年刊本一


第三十一冊 

重刊詳校篇海(三) 卷四—卷五 明 李登 校訂 明萬暦三十六年刊本一


第三十二冊 

鋟五車字義六合備攷四明海編(一) 卷一—卷三 明 吳亮 著 明萬暦三十七年三槐堂刊本一


第三十三冊 

鋟五車字義六合備攷四明海編(二) 卷四—卷九 明 吳亮 著 明萬暦三十七年三槐堂刊本一


第三十四冊 

鋟五車字義六合備攷四明海編(三) 卷十—卷十三 明 吳亮 著 明萬暦三十七年三槐堂刊本一


第三十五冊 

翰林筆削字義韻律鰲頭海篇心鏡(一) 卷一—卷九 明 蕭良有 撰 明 餘應奎 訂 明萬曆間刊本一


第三十六冊 

翰林筆削字義韻律鰲頭海篇心鏡(二) 卷十—卷二十 明 蕭良有 撰 明 餘應奎 訂 明萬曆間刊本一


第三十七冊  

漢隸字源 宋 婁機 著 明末汲古閣刊本一


第三十八冊 

新校經史海篇直音(一) 卷一—卷三 明 章黼 撰 明刊本一


第三十九冊 

新校經史海篇直音(二) 卷四—卷五 明 章黼 撰 明刊本一


第四十冊 

篇海類編(一) 卷一—卷六 明 宋濂 撰 明 屠隆 校訂 明刊本一


第四十一冊 

篇海類編(二) 卷七—卷十三 明 宋濂 撰 明 屠隆 校訂 明刊本一


第四十二冊 

篇海類編(三) 卷十四—卷二十 明 宋濂 撰 明 屠隆 校訂 明刊本一


第四十三冊  

字鑑 五卷 元 李文仲 著 清康煕刊本一

千文六書統要 二卷 明 胡正言 撰 清康熙二年十竹齋刊本二〇九


第四十四冊  

字學正本 五卷 清 李京 撰 清康熙八年刻本一


第四十五冊

諧聲品字箋(一) 清 虞德升 撰 清康熙十二年刻本一


第四十六冊 

諧聲品字箋(二) 清 虞德升 撰 清康熙十二年刻本一


第四十七冊 

諧聲品字箋(三) 清 虞德升 撰 清康熙十二年刻本一


第四十八冊 

諧聲品字箋(四) 清 虞德升 撰 清康熙十二年刻本一


第四十九冊 

諧聲品字箋(五) 清 虞德升 撰 清康熙十二年刻本一


第五十冊 

諧聲品字箋(六) 清 虞德升 撰 清康熙十二年刻本一


第五十一冊 

字彙數求聲(一) 明 梅膺祚 著 清 虞徳升 著 清康煕十六年刊本一


第五十二冊 

字彙數求聲(二) 明 梅膺祚 著 清 虞徳升 著 清康煕十六年刊本一

增補幼學須知雜字大全 三卷 卷首一卷 明 闕名 輯 清康熙十七年瑯嬛閣刊本二三七

汗簡 七卷 宋 郭忠恕 編 清康煕四十二年刊本一二七


第五十三冊 

六書分類(一) 卷一—卷二 卷首一卷 清 傅世垚 輯 清 傅世磊 纂訂 清康熙四十四年寳仁堂刻本一


第五十四冊 

六書分類(二) 卷三—卷六 清 傅世垚 輯 清 傅世磊 纂訂 清康熙四十四年寳仁堂刻本一


第五十五冊 

六書分類(三) 卷七—卷九 清 傅世垚 輯 清 傅世磊 纂訂 清康熙四十四年寳仁堂刻本一


第五十六冊 

六書分類(四) 卷十—卷十二 清 傅世垚 輯 清 傅世磊 纂訂 清康熙四十四年寳仁堂刻本一

 

第五十七冊  

六書準 不分卷 清 馮鼎調 撰 清康熙刊本一

班馬字類 五卷 宋 婁機 著 清馬氏小玲瓏山館刊本二七三


第五十八冊 

隸辨(一) 卷一—卷四 清 顧藹吉 著 清乾隆八年刊本一


第五十九冊 

隸辨(二) 卷五—卷八 清 顧藹吉 著 清乾隆八年刊本一


第六十冊  

説文字原集註 十六卷 附説文字原表 一卷 字原表説 一卷 清 蔣和 撰 清乾隆二十五年刊本一


第六十一冊 

六書分類(一) 卷一—卷二 卷首一卷 清 傅世垚 輯 清乾隆四十四年聽松閣刻本一


第六十二冊 

六書分類(二) 卷三—卷六 清 傅世垚 輯 清乾隆四十四年聽松閣刻本一


第六十三冊 

六書分類(三) 卷七—卷九 清 傅世垚 輯 清乾隆四十四年聽松閣刻本一


第六十四冊 

六書分類(四) 卷十—卷十二 清 傅世垚 輯 清乾隆四十四年聽松閣刻本一


第六十五冊

六書故(一) 卷一—卷六 宋 戴侗 撰 清 李鼎元 校訂 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一


第六十六冊 

六書故(二) 卷七—卷十一 宋 戴侗 撰 清 李鼎元 校訂 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一


第六十七冊 

六書故(三) 卷十二—卷十七 宋 戴侗 撰 清 李鼎元 校訂 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一


第六十八冊 

六書故(四) 卷十八—卷二十二 宋 戴侗 撰 清 李鼎元 校訂 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一

 

第六十九冊 

六書故(五) 卷二十三—卷二十七 宋 戴侗 撰 清 李鼎元 校訂 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一


第七十冊 

六書故(六) 卷二十八—卷三十三 宋 戴侗 撰 清 李鼎元 校訂 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一


第七十一冊 

六書例解(一) 一卷 六書雜説 一卷 八分書説 一卷 六書辨通 卷一—卷三 清 楊錫觀 撰  清乾隆五十一年馮浩補板印本一


第七十二冊 

六書例解(二) 六書辨通 卷四—卷五 辨通補 一卷 辨通續補 一卷 清 楊錫觀 撰 清乾隆五十一年馮浩補板印本一


第七十三冊  

文偏旁考 二卷 清 吳照 輯 清乾隆五十一年聽雨齋刊本一

六書辨譌輯要 三卷 清 王玉 著 清乾隆五十二年槐陰書屋刊本二〇五


第七十四冊

字彙(一) 明 梅膺祚 著 清刊本一


第七十五冊

字彙(二) 明 梅膺祚 著 清刊本一


第七十六冊

字彙(三) 明 梅膺祚 著 清刊本一


第七十七冊

字彙(四) 明 梅膺祚 著 清刊本一


第七十八冊

字彙(五) 明 梅膺祚 著 清刊本一


第七十九冊

篆字彙(一) 清 佟世男 編 清刊本一


第八十冊

篆字彙(二) 清 佟世男 編 清刊本一


第八十一冊 

重刊訂正篇海(一) 卷一—卷三 明 李登 撰 明 張忻 校訂 清刊本一


第八十二冊 

重刊訂正篇海(二) 卷四—卷六 明 李登 撰 明 張忻 校訂 清刊本一


第八十三冊 

重刊訂正篇海(三) 卷七—卷八 明 李登 撰 明 張忻 校訂 清刊本一


第八十四冊 

重刊訂正篇海(四) 卷九—卷十 明 李登 撰 明 張忻 校訂 清刊本一

鐘鼎字源 五卷 清 汪立名 著 清刊本四三九


第八十五冊 

正字通(一) 清 張自烈 著 清 廖文英 著 清刊本一


第八十六冊 

正字通(二) 清 張自烈 著 清 廖文英 著 清刊本一


第八十七冊 

正字通(三) 清 張自烈 著 清 廖文英 著 清刊本一


第八十八冊 

正字通(四) 清 張自烈 著 清 廖文英 著 清刊本一


第八十九冊 

正字通(五) 清 張自烈 著 清 廖文英 著 清刊本一


第九十冊 

正字通(六) 清 張自烈 著 清 廖文英 著 清刊本一


第九十一冊 

正字通(七) 清 張自烈 著 清 廖文英 著 清刊本一


第九十二冊 

正字通(八) 清 張自烈 著 清 廖文英 著 清刊本一


第九十三冊 

正字通(九) 清 張自烈 著 清 廖文英 著 清刊本一


第九十四冊 

正字通(十) 清 張自烈 著 清 廖文英 著 清刊本一


第九十五冊 

正字通(十一) 清 張自烈 著 清 廖文英 著 清刊本一


第九十六冊 

類篇(一) 卷一—卷十 宋 司馬光 撰 清揚州詩局刊本一


第九十七冊 

類篇(二) 卷十一—卷二十一 宋 司馬光 撰 清揚州詩局刊本一


第九十八冊 

類篇(三) 卷二十二—卷三十一 宋 司馬光 撰 清揚州詩局刊本一


第九十九冊 

類篇(四) 卷三十二—卷四十五 宋 司馬光 撰 清揚州詩局刊本一


第一〇〇冊 

六書通(一) 明 閔齊伋 撰 明 畢弘述 校訂 清刊本一


第一〇一冊 

六書通(二) 明 閔齊伋 撰 明 畢弘述 校訂 清刊本一


第一〇二冊  

歴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 二十卷 宋 薛尚功 撰 清 阮元 校訂 清嘉慶二年刊本一


第一〇三冊 

字學一覧(一) 卷一—卷二 清 裘君弼 著 清 徐錦 著 清嘉慶五年刊本一


第一〇四冊 

字學一覧(二) 卷三—卷五 清 裘君弼 著 清 徐錦 著 清嘉慶五年刊本一


第一〇五冊  

積古齊鐘鼎彝器款識 十卷 清 阮元 著 清嘉慶九年刊一


第一〇六冊

隸韻(一) 卷一—卷五 明 劉球 撰 清 秦恩復 校訂 清嘉慶十四年刊本一


第一〇七冊 

隸韻(二) 卷六—卷十 明 劉球 撰 清 秦恩復 校訂 清嘉慶十四年刊本一

正字略 清 王筠 撰 清道光十九年吳縣少耕草堂重刊本四七一


第一〇八冊 

大廣益會玉篇(一) 南朝梁 顧野王 撰 唐 孫強 校訂 清澤存堂刊本一


第一〇九冊 

大廣益會玉篇(二) 南朝梁 顧野王 撰 唐 孫強 校訂 清澤存堂刊本一


第一一〇冊 

龍龕手鑑(一) 卷一—卷二 遼 釋行均 撰 一九三四年涵芬樓影印本一


第一一一冊 

龍龕手鑑(二) 卷三—卷四 遼 釋行均 撰 一九三四年涵芬樓影印本一

草書韻會 金 張天錫 著 日本江戶初刊本二九三


第一一二冊 

草字彙(一) 清 石樑 編 日本明治十三年刊本一


第一一三冊 

草字彙(二) 清 石樑 編 日本明治十三年刊本一


第一一四冊  

隸法彙纂 十卷 清 項懷 述 日本明治十四年刊本一

 

第一一五冊 

朝陽閣字鑒(一) 卷一—卷六 説文字原略譜引 一卷 書體要覽 一卷 日 高田忠周 纂 日本明治三十八年吉川弘文館刻本一


第一一六冊 

朝陽閣字鑒(二) 卷七—卷十八 日 高田忠周 纂 日本明治三十八年吉川弘文館刻本一


第一一七冊 

朝陽閣字鑒(三) 卷十九—卷三十 日 高田忠周 纂 日本明治三十八年吉川弘文館刻本一


第一一八冊  

大廣益會玉篇 三十卷 南朝梁 顧野王 撰 孫強 校訂 日本慶長九年刊本一


第一一九冊  

五經文字 三卷 唐 張參 著 日本文化七年刊本一

新加九經字様 一卷 唐 唐玄度 著 日本文化七年刊本三五一

幹祿字書 唐 顔元孫 著 日本文化十四年刊本四二九


第一二〇冊 

康熙字典(一)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二一冊 

康熙字典(二)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二二冊 

康熙字典(三)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二三冊 

康熙字典(四)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二四冊 

康熙字典(五)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二五冊 

康熙字典(六)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二六冊 

康熙字典(七)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二七冊 

康熙字典(八)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二八冊 

康熙字典(九)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二九冊 

康熙字典(十)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三〇冊 

康熙字典(十一)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三一冊 

康熙字典(十二)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三二冊 

康熙字典(十三)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三三冊 

康熙字典(十四)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三四冊 

偏類六書通(一) 卷一—卷三 古森厚孝 著 日本嘉永元年鴻寳堂和刻本一


第一三五冊 

偏類六書通(二) 卷四—卷七 古森厚孝 著 日本嘉永元年鴻寳堂和刻本一


第一三六冊 

續字彙補(一) 清 吳任臣 著 日本寛文九年刊本一


第一三七冊 

續字彙補(二) 清 吳任臣 著 日本寛文九年刊本一


第一三八冊  

摭古遺文 四卷 明 李登 著 日本享保元年刊本一

字考 夏宏 撰 黃元立 補訂 日本慶安二年刊本一九七

字學七種 二卷 清 李秘園 選 張邦泰 校訂 日本天保七年刊本二九三


第一三九冊  

字孿 四卷 明 葉秉敬 著 日本江戶時代寫本一

 


相關焦點

  • 書家長壽之悟:二
    再者毛筆是軟的,書寫時必須心靜才寫成字,如若心情慌張手就抖動,說什麼也寫不成字,是毛筆這一工具的特別性能迫使書者心靜!安靜的環境及這樣長時間學書寫字會使人長期處於心情安逸舒適的狀態!在安靜狀下人身各器官都處於平穩運作,這自然對身體極有好處!書者無論是學習書法還是創作都要對字之結構章法進行分析布局安排,更要用腦感悟運筆技巧,無時不在用腦!
  • 明刻本東垣十書
    【東垣十書十六卷 明刻本 六冊】半頁十行二十字,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框高19. 7釐米,寬13釐米。前有王肯堂序。杲,字明之,晚號東垣老人,金元間河北真定縣(古稱東垣)人。嘗以納貲得官,監濟源稅。生於金世宗大定二十年,金亡時年五十五,入元十七年乃終。初杲母嬰疾,為眾醫雜治而死,迄莫知為何症,杲自傷不知醫理,遂捐千金從易州張元素學,盡得其法,而名乃出於元素上,卓為醫家大宗。《元史》入《方技傳》。
  • 馬怡:扁書試探
    [1] 勞榦指出,「故門外署書,或作扁書,或作板書,亦或作版書矣」;勞榦:《簡牘之制·版書》,《居延漢簡考證》,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四十《居延漢簡考釋之部》,1960年,第3頁。陳槃認為,「簡策之文縣於門戶者,皆可以扁稱之」,漢代的詔文、教令等「每署書木版,懸鄉市門亭顯見處」,而這種木版就是「扁」; 陳槃:《漢簡賸義之續·扁書》,《漢晉遺簡識小七種》,《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六十三,1975年,第95—96頁。大庭脩認為,詔令最初頒佈時,為使人民曉喻,「寫在板上,公示於裡門等人口聚集之處」;(日)大庭脩:《木簡》,[東京]學生社1979年,第152頁。
  • 古籍推薦丨《古代字書文獻輯刊》(全139冊)
    ,可謂是中國古代小學文獻最早與最核心的部分。此二書皆為字書和韻書合編『字韻書』,所謂『遵韻』是指皆遵奉《洪武正韻》。本叢書所收為陳仁錫《海篇朝宗》,其卷一至卷十一為字書,卷一為總論文字學,卷二以後為字書正文,按部首編排。而一一三個部首又按天文門、時令門、地理門等類別進行分類。卷十一為四書五經雜字和分毫字樣。從卷十二為韻書,稱為《韻律》。
  • 歷代書法家行書【書】字欣賞:「書」字的智慧
    有了文字之後,人們便開始將歷史和現世發生的一切記錄下來,「書」就這樣產生了,而「書」字的造型就反映了人類這種生活背景。甲骨文的「書」上面是一隻手和一支筆,下面是一個口,表示口在說話,拿筆記錄。「書」字本義是寫,此後「書」字字形變化很大,意義越來越隱晦。繁體的「書」作「書」,其簡化字是草書的楷化。
  • 象形文字「活化石」水書搶救保護迫在眉睫(圖)
    「水書先生」不光懂得書本知識,有相當的知識還在他們的口頭流傳著,每一位「水書先生」的頭腦就是一座水族文化知識的活寶庫。200餘名「水書先生」中,60歲以上的就有近200人,佔90%。   「如不抓緊搶救『水書先生』口頭文化,過不了多久,這些口頭文化將會失傳。」潘中西擔心地說。   在中國56個民族中,有17個民族有自己傳統的文字,水書即為其中一種。
  • 書法第一課:「書」字該這樣寫
    「書字的橫特別多,相同的筆劃有不同的狀態,起筆的方向不同,書法之美就在變化上!」昨天上午9點多,南京市珠江路小學書法老師阮婷玉開始為六年級的學生上書法課,這一課主要教繁體的書字的寫法。孩子們拿起毛筆,靜靜地在宣紙上寫下自己心中的「書」字,感受書法之美……□見習記者 曾偲 快報記者 黃豔瑞金北村小學二年級梁弈冬的作品(左邊是5年前學書法時的習作)特色學校全方位感受「墨香」不僅要練字還要讀帖珠江路小學是一所書法特色教育學校,和教育部的規定相比,在排課上分布的年級更廣,每個年級每周至少有一節書法課,還有各種課程滲透了書法的學習
  • 歐體《九成宮》最後一字「書」
    1、看圖一、二,中間三橫右延長線呈放射狀,且與中豎頂成三角形;各橫間均取斜勢(內形不平行),注意看一下我畫的虛線(字的整體外輪廓線)。歐體《九成宮》1108個字中帶長橫的,長橫很少有向「右」字寫成「上凸」的。(學歐體《九成宮》者其字本未得歐楷之「險」,再加根彎曲的大「扁擔」找平衡,「歐」味殆盡。)
  • 集合24位大藝術家手作書 《書之極》填補空白
    原標題:集合24位大藝術家手作書 收藏24個訂制「藝術大展」 在近期評選出的2020年度中國「最美的書」中,一本集合了達利、安迪·沃霍爾、亨利·馬蒂斯、馬克·夏加爾、趙無極、朱德群、常玉等24位大藝術家「手作書」的極致之書——《書之極》脫穎而出,成為矚目焦點。
  • 分析王羲之行書「書之妙道」,其筆法、字法果然是書聖所為!
    分析王羲之行書「書之妙道」作者:黃俊王羲之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筆法精妙,行筆瀟灑飄逸,筆勢委婉含蓄,有如行雲流水。分析王羲之行書「書之妙道」單字分析如下圖此字上松下緊,幾個橫在處理上角度方向不同。以及起筆順鋒與方圓並用。產生矛盾變化。字勢取斜勢,偏左點。中間一堅粗壯有力,把書這個字穩穩的支撐了起來。橫與橫之間也有開合關係。上下折筆方圓並用。
  • 評選│2020年最受讀者喜愛的書
    書中既有杜家真實故事傳奇,也述及京戲票友和收藏趣事。書中珍貴照片逾百幅,大部分都是杜先生的珍藏,而且是首次對外發佈。讀者通過閱讀杜維善口述的歷史,穿越時空,親臨聞名遐邇的十裡洋場不夜城,再現杜家在舊上海灘的風光,了解那一代人的平凡與傑出,寂寞與輝煌,功過與是非。
  • 讀同美的《象雄文明研究》一書有感
    原標題:讀同美的《象雄文明研究》一書有感 讓世界了解象雄文明的殊勝奧妙 ——讀同美的《象雄文明研究》一書有感   幾天前收到了我的朋友同美寄來的《象雄文明研究》一書,由於這幾年搜集整理舟曲民間古藏文苯教文獻,文獻中多多少少涉及到有關象雄的內容
  • 梁書/隱身四十餘年的國畫大師
    梁書不禁問道。見梁書憨厚,傅抱石爽朗地告訴他:「石頭、羊角、刀子、盒子。」「幹什麼用?」梁書一臉的好奇。「總有它的用處嘍。」隨後,兩人互報家門後傅抱石得知梁書也喜愛繪畫,看過梁書的速寫本,高興地說:「梁弟,你畫功不淺,何不報考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梁書猶豫了,因為他一個人在南昌,不曾跟家人商量。傅抱石鼓勵梁書,並出資讓他去上海。
  • 唐山「雙子大叔」家藏6噸漫畫書
    「雙子大叔」說,自從搬家到這,這些跟隨他20多年的漫畫書就被「請」進了地下室,隻有一小部分在樓上。由於擔心地下室返潮,他就用硬紙板封蓋住牆面,又用塑膠袋將書一本一本套起來,光套這些書就用了三個多月。 幾乎頂到屋頂的書架上面,整齊排列著各種各樣的漫畫書,有成套的日文原版和國產原創,也有經典期刊和現在鮮見的冷門連載,還有早年間的國內盜版,以及兒時的一些絕版小人書,簡直是五花八門、琳琅滿目。 「這是1990年出的小人書版《小飛龍》,日本動漫之父手塚治虫的作品。
  • 中國古代女性書寫考察:彤管清徽
    她們所書寫的「成果」(文本、書跡)標示著中國古代女性「書寫」活動曾經的存在與興盛。而且,不管是出於識字為文、相夫教子,還是為了社會交往、提高修養,「書寫」活動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   壹.古代女性書寫的開端及溯源   歷史上最早的女性書家是先秦時期與孔子同鄉的秋胡之妻,創作出一種叫「雕蟲篆」的書體。
  • 石獅:書之歲華——庚子蒲月同仁雅集
    書之歲華——庚子蒲月同仁雅集 策展人 歐鍵汶參展藝術家 (按照年齡排序)蘇宗雄、劉 光、肖震山、黃 捷、龔任界顏凌暉、林東靈、李永新、林學春、黃映愷尤思成、歐鍵汶、張家壯、陳其雄、梅學味何建富、林伯強、黃朝燊、劉 涵、林兆沁
  • 「我們的節日」——「書」葉傳情
    「書」趁七夕將至、秋意漸濃,求雨山文化名人紀念館將開展「書」葉傳情活動,請用你深情的文字為他們帶去祝福。讓我與你在一葉之間傳遞我們的情愫。通過將傳統的書法藝術和詩意化的秋天相結合的方式,吸引廣大青少年走進書法聖地求雨山。旨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堅定文化自信,進一步鼓舞人心、凝聚力量、追夢前行。
  • 書天地。書山水。書中國
    文章來源:誰最中國 2018年8月17日,在遼寧省博物館全面開館之前,備受關注的遼博「中國古代書法展」、「中國古代繪畫展」、「中國古代緙絲刺繡展
  • 如何領悟到《九成宮》的精髓——善學歐書者終以師其淳古為第一義
    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額陽文篆書「九成宮體泉銘」六字。據王昶《金石萃編》:「碑高七尺四寸,寬三尺六寸。」在陝西麟遊。傳世宋撮尚多,明代明代馬李琪藏北宋掲本為最,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明汪砢玉《珊瑚網》:「歐陽率更書,米海嶽稱其眞到內史,石刻惟《醴泉銘》、《化度寺》二碑特妙。」明王世貞孽孽州山人稿》:「信本書太傷瘦儉,獨《醴泉銘》遒勁之中不失婉潤,尤為合爾。」明陳繼儒《眉公全集》:「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清梁巘《承晉齋積聞錄》:「歐陽信本《化度》、《九成》二碑,猶是學王書,轉折皆圓。」
  • 乘載社會百年轉變歷程的童書,代代相傳的瑞士精神
    自1900年起,瑞士的圖書世界開始了一連串的童書發展史,這與兩次世界大戰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