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名臺灣戲迷參訪福建漳州 再敘薌劇與歌仔戲淵源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漳州10月27日電 題:40名臺灣戲迷參訪福建漳州 再敘薌劇與歌仔戲淵源

作者 龔雯

「觀摩參訪唱歌戲,海峽兩岸好情誼……希望日後多來往,來來往往萬事通。」40名臺灣宜蘭歌仔戲愛好者日前在薌劇(歌仔戲)起源地福建漳州座談交流時,合唱起由宜蘭地方閩南語民謠改編的《丟丟銅》與《桃花過渡》,表達此行感受與期盼。

23日以來,臺灣商工統一促進會壯圍分會的40名漳州籍後裔會員組成「宜蘭壯圍鄉老人會歌仔戲研習班」,追尋著歌仔戲「都馬調」音符來到漳州、廈門參訪交流。

六天時間裡,研習班一行與漳州市薌劇團名家們重溫「漳州腔」、切磋歌仔戲技藝;探訪歌仔戲「都馬調」起源地漳州南靖縣都美村和馬公村,再敘薌劇與歌仔戲的淵源;走訪閩臺保生大帝祖廟白礁慈濟宮、南靖土樓、雲水謠等歷史文化古蹟,開展了一場豐富生動的歌仔戲祖地探尋之旅。

薌劇(歌仔戲)是福建省五大劇種之一,於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臺灣歌仔戲同根同源。目前,這一地方戲曲流行於臺灣、福建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地等閩南語系地區。

漳州市薌劇團書記藍海濱介紹說,歌仔戲迄今約有百餘年歷史,早期,大陸閩南地區移民將福建民間歌謠曲藝、小調帶到臺灣,在臺灣發展成為新劇種,被當地人稱為「歌仔戲」。傳回大陸後,定名為「薌劇」,從此在兩岸延續傳承。

在24日的座談交流會上,研習班一行與漳州市薌劇團的國家一級演員藍海濱、鄭婭玲、陸逸紅等人登臺展示,一時間,七字調、都馬調、賣藥哭等歌仔戲唱腔接連上演,氣氛熱絡。

「來這邊學習取經,有很多新認識與感動。」年過古稀的臺灣商工統一促進會壯圍分會會長陳瑞章十分重視此次交流探訪,兩首改編宜蘭民謠的歌詞均是他特意而作。他表示,漳州薌劇和臺灣歌仔戲是一朵姐妹花,應該好好傳承。

宜蘭是臺灣歌仔戲的原鄉,在從小接觸歌仔戲的陳瑞章看來,臺灣部分歌仔戲加入布景、燈光,融入熒幕、電視、電影等形式,是一種「變味」,但這種創意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也是歌仔戲順應時代的表現;而大陸對歌仔戲的傳承更系統、深入,希望兩地歌仔戲能在來往中共同蓬勃發展。

宜蘭壯圍新社長青歌仔戲團團長林寶玉則對「都馬調」感觸很深,「臺灣歌仔戲中的『都馬調』是上世紀40年代福建戲曲傳入臺灣的曲調改良而成,那是當時兩岸隔絕之前戲曲交流的最後一抹餘影」。

林寶玉還興奮地說到此次探尋之旅的「奇遇」:「來到都美村,發現在『都馬調』在這個村落已失傳,卻在雲水謠偶遇一位在江邊彈唱『都馬調』的年輕人,大家很高興地與他互動。」她說,兩地的「都馬調」幾乎一樣,這印證著兩岸共同的文化底蘊。

「大陸的薌劇同樣在紮根基層,用入校園等措施引發越來越多的自發性傳唱和學習,這是很好的趨勢。」宜蘭壯圍鄉老人會總幹事張正文是第一次回到祖籍地漳州南靖,他說,「終於看到了印象中的土樓」。(完)

相關焦點

  • 40名臺灣宜蘭歌仔戲愛好者來到漳州,重溫「漳州腔」
    時隔71年,歌仔戲業餘愛好者組織的宜蘭漳州籍後裔親人參訪團,追尋著都馬調音符來到原鄉,與漳州市歌仔戲藝術家們再續「漳州腔」。10月24日上午,40名臺灣宜蘭歌仔戲愛好者在漳州與漳州市歌仔戲(薌劇)演員們進行文化交流。
  • 臺灣歌仔戲與閩南薌劇的淵源
    又《宜興縣誌》記述:「歌仔戲系宜蘭地方一種民謠曲調,民國前二、三年,有員山結頭份人,名阿助者,幼好樂曲,每日農作之餘,輒提大殼弦自彈自唱,好事者勸他把民謠演變為戲劇,初僅一、二人穿便裝扮男女,以大殼弦、月琴、簫、笛等伴奏,此即歌仔戲的鼻祖。」綜上史料,宜蘭歌仔阿助當時所唱的「七字調」,即是漳州傳去的錦歌[七字調]。
  • 漳州戲曲薌劇與歌仔戲年底將赴臺交流演出
    兩岸共育並蒂蓮 在漳州薌劇團團長王文勝看來,作為大陸300多個地方戲中唯一跨海而生的劇種,薌劇是兩岸藝術家共同創造的結晶。它的形成與發展,正是一部海峽兩岸交流與互動的歷史。 兩岸戲劇界早已形成共識,臺灣歌仔戲緣起於古老的漳州錦歌。
  • 海峽兩岸歌仔戲名家福建漳州精彩互動
    大陸薌劇「皇后」鄭秀琴和臺灣歌仔戲「皇后」廖瓊枝領銜兩岸老、中、青三代歌仔戲表演藝術家,15日晚在福建漳州人民劇場上演了一場歌仔戲名家名段精彩互動。  「2010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當晚在漳州開幕。兩岸著名藝術家把委婉動人的傳統唱段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使得現場掌聲與喝彩聲持續不斷,高潮迭起。
  • 漳州戲曲薌劇與歌仔戲:花開兩岸 跨海傳戲
    王文勝說,兩岸歌仔戲交流重啟後,主動赴漳州拜師學藝的臺灣藝人絡繹不絕。1998年,臺灣復興劇校便派了幾批學生到漳州市薌劇團,向來以演丑角著稱的老藝人洪鎮平學習唱腔、身段。  同時,漳州薌劇藝人也頻頻成為臺灣各大藝校與民間劇團的客座教師。1998年,陸逸紅便受明華園等邀請,赴臺開展了100天的唱腔教學。
  • 薌劇與歌仔戲:花開兩岸跨海傳戲
    按照計劃,今年年底,漳州薌劇人將帶著它跨越海峽,赴臺交流演出。在過去的20年間,漳州市薌劇團曾8次赴臺演出,臺灣藝人也頻頻入閩交流。兩岸戲人與戲迷因戲結緣,在古老的閩南曲調中,兩地共訴鄉情,共築閩臺情。
  • 薌劇與歌仔戲:花開兩岸 跨海傳戲
    省級傳承人鄭婭玲最大的收穫,則是培養了一大票臺灣粉絲。她的手機通訊錄裡,至今還保存著不少戲迷的聯繫方式。他們中既有9歲的狂熱粉絲小娟,也有高雄大學的高齡票友汪教授,還有一大幫大學生戲迷。「小娟看完我演的《五女拜壽》,就喜歡上了漳州薌劇,連續一個多月讓父母帶著跟我們巡演。我住哪個酒店,她一定要跟我睡在一起。」鄭婭玲說,多年以後,這些戲迷仍常常跨海到漳州聽戲。
  • 福建漳州薌劇的百年傳承
    漳州市薌劇團演員在表演榮獲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節目提名獎」的錦歌彈唱《漳州美》(9月26日攝)。    9月26日,漳州市薌劇藝術中心內曲聲悠揚,漳州市薌劇團錦歌隊的演員們在緊張排練準備晚上赴廈門演出。    薌劇又名歌仔戲,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海峽兩岸藝術節:福建省戲迷為臺灣歌仔戲喝彩
    無論在廈門還是在漳州,大陸戲迷對來自臺灣的「明華園」、「一心」以及臺灣戲曲專科學校演出的歌仔戲都報以極大的熱情和鼓勵。臺上臺下心意相通,情意相投。  8月28日在廈門開幕的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舉辦得紅紅火火,在當地掀起了一陣歌仔戲熱。參加展演的「明華園」、「一心」以及臺灣戲曲專科學校在臺灣都是很有影響的歌仔戲劇團。
  • 海峽兩岸薌劇藝術節漳州、廈門舉行
    中新社漳州八月三十日電(記者林國瑞)濃濃的鄉音鄉曲,恢宏的場景布置。二十九日晚,在海峽兩岸薌劇(歌仔戲)藝術節福建漳州分會場,由漳州薌劇團演繹的春秋戰國時期悽美壯烈的歷史故事《西施與伍員》,令現場觀摩的臺灣歌仔戲研究學者、表演藝術家為之傾倒。  漳州薌劇與臺灣歌仔戲起源於漳州錦歌,是深受海峽兩岸民眾歡迎的一對戲劇姊妹藝術。
  • 福建漳州薌劇再啟程 《保嬰記》將全國巡演
    中新網漳州3月13日電 (張金川 何凌霄)「要讓全國觀眾能近距離感受到薌劇這一優秀地方戲曲的獨特魅力。」福建省漳州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主任王文勝在薌劇《保嬰記》全國巡演前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薌劇(歌仔戲),是福建省五大劇種之一。與臺灣歌仔戲同根同源,一脈相承,於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薌劇折子戲專場獲好評
    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 11月3日訊 11月1日晚,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系列活動——薌劇折子戲專場演出在漳州人民劇場火熱上演。開場劇目《比翼雙飛》,青年演員們曲盡其妙、神採飛揚,劇情的生動呈現,讓戲迷激動不已。隨後的《八大錘》《死諫》,紛紛展示了演員們精湛的演技和紮實的功底,最後的經典劇目《三家福》講述了施、蘇、林三家在過年之時互幫互助的故事。
  • 福建漳州薌劇經典劇目將赴臺巡演
    中國臺灣網3月26日漳州訊 福建漳州薌劇經典劇目《保嬰記》將於5月9日起赴臺巡演,巡演城市包括高雄、臺北等地。這是《保嬰記》首次赴臺演出,屆時將為臺灣戲迷帶去原汁原味的閩南特色。  此次赴臺巡演的薌劇《保嬰記》,由已故漳州著名劇作家湯印昌編劇。
  • 福建薌劇團:盼地方劇種「振翅高飛」
    1日,福建漳州薌劇團的排練廳,年輕的薌劇演員們,正在為接下來即將下鄉演出的劇目《縱子淚》緊張排練。  「搭檔在唱歌的時候,你們不要傻站著,也要用你們的肢體表演去配合他的唱腔。」薌劇團導演吳茲明老師耐心地為演員們指導,25歲的張麗紅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對於入團已有6年的張麗紅來說,每一次的排練、演出,都是對自我演技的一個提升。
  • 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在廈門舉行
    華夏經緯網9月16日訊:據中新社報導,二00一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日前在廈門舉行。此前,兩岸歌仔戲界人士相聚一堂,已相繼在臺灣宜蘭、臺北和福建漳州舉行了研討活動。
  • 兩岸歌仔戲(薌劇)在漳交流演出 名角同臺獻唱
    11月27日晚,海峽兩岸歌仔戲(薌劇)交流演出在漳州市歌仔戲(薌劇)藝術中心舉行。該場演出也是2015海峽兩岸歌仔戲(薌劇)藝術暨邵江海學術研討會的藝術交流晚會。  閩南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錦歌表演藝術團帶來的歌彈唱《錦繡漳州》
  • 福師大與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10月8日,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與漳州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在市博物館(老館)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並舉行「福建師範大學『閩臺地方戲曲』薌劇、錦歌教育傳習基地」與「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薌劇、錦歌傳承實踐基地」授牌儀式。
  • 兩岸歌仔戲名角專家聚漳州 共話藝術緬懷宗師
    歌仔戲是緊密維繫海峽兩岸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情感紐帶。11月28日,2015海峽兩岸歌仔戲(薌劇)藝術暨邵江海學術研討會在漳州舉行。來自海峽兩岸﹑新加坡的歌仔戲(薌劇)表演藝術家和專家學者聚一堂,共話戲劇藝術。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3月7日電 題: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作者 高淑萍 陳小環  「漳州的薌劇和臺灣的歌仔戲是一朵姐妹花,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她們雖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環境中各自成長,但是她們卻未真正中止過交流。」
  • 臺灣歌仔戲:三百年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
    九龍江一帶相繼成立了200多個歌仔戲「子弟班」。    20世紀50年代初,臺灣歌仔戲霓光班與漳州改良戲新春班聯合,共渡難關。以兩種聲腔共同發源地的薌江和成團地點薌城為標誌,取名「薌劇」。霓光班擅長演唱七字調系列唱腔名聞臺灣。新春班以唱雜碎調系列唱腔著稱閩南。漳臺強強聯手,使兩者從單一聲腔發展為兩腔並存、互為交融的音樂體系,使唱、念、坐、打的表演體系日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