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名臺灣宜蘭歌仔戲愛好者來到漳州,重溫「漳州腔」

2020-12-04 中國日報網

「咳仔羅咧咳噯仔羅咧噯,噯仔羅咧噯仔伊都……」,一首閩南語民謠《桃花過渡》的歌聲輕快地唱響著。時隔71年,歌仔戲業餘愛好者組織的宜蘭漳州籍後裔親人參訪團,追尋著都馬調音符來到原鄉,與漳州市歌仔戲藝術家們再續「漳州腔」。

10月24日上午,40名臺灣宜蘭歌仔戲愛好者在漳州與漳州市歌仔戲(薌劇)演員們進行文化交流。據了解,宜蘭地區是臺灣漳州籍後裔的大本營,參訪團員來自宜蘭壯圍各行各業,有小企業負責人、教師、當地長青歌仔戲團員、家庭主婦與退休人士組成,他們都有著共同愛好,就是閒暇時愛唱歌仔戲。

交流期間,臺灣宜蘭歌仔戲愛好者與漳州市薌劇團名家們重溫「漳州腔」、切磋歌仔戲技藝,共話兩岸歌仔戲傳承;探訪歌仔戲「都馬調」起源地漳州南靖縣都美村和馬公村,再敘薌劇與歌仔戲的淵源;走訪閩臺保生大帝祖廟白礁慈濟宮、南靖土樓、雲水謠、南普陀寺等歷史文化古蹟,開展了一場豐富生動的歌仔戲祖地探尋之旅。

導報記者了解到,臺灣歌仔戲唱腔於上世紀40年代加入了〔都馬調〕,即由南靖縣抗建都馬劇團傳唱至寶島,劇團留在了臺灣,改稱「都馬班」。1948年該劇團赴臺演出前,曾棲息過南靖縣都美村厚慶樓;現今這座始建於鹹豐六年(1856年)的厚慶樓,雖滄桑斑斑,卻見證了都馬班藝人們的喜怒哀樂。參訪團員同時前往馬公村馬公廟與附近的後眷樓。「錦歌生發在薌江,蠻歌野調千古傳。」清末民初,臺灣歌仔戲在臺灣宜蘭成型,由漳州錦歌唱腔演唱「歌仔冊」戲文、結合「車鼓弄」的表演程式、經過「歌仔陣」、「落地掃」、「半暝反」等發展階段,躍上戲曲舞臺而形成大戲。

據悉,上世紀20年代,臺灣歌仔戲傳入白礁、廈門;30年代盛行漳州、泉州。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佔廈門,閩南軍政當局,因戰時軍事政治原因,下令禁演臺灣歌仔戲,在漳州的藝人們為謀生計,重新吸收錦歌音樂,另創「改良調」新腔,更稱「改良戲」

導報記者 焦修博 通訊員 陳政虹 編輯 洪婷婷

來源:海峽導報大漳州

相關焦點

  • 40名臺灣戲迷參訪福建漳州 再敘薌劇與歌仔戲淵源
    中新社漳州10月27日電 題:40名臺灣戲迷參訪福建漳州 再敘薌劇與歌仔戲淵源作者 龔雯「觀摩參訪唱歌戲,海峽兩岸好情誼……希望日後多來往,來來往往萬事通。」40名臺灣宜蘭歌仔戲愛好者日前在薌劇(歌仔戲)起源地福建漳州座談交流時,合唱起由宜蘭地方閩南語民謠改編的《丟丟銅》與《桃花過渡》,表達此行感受與期盼。23日以來,臺灣商工統一促進會壯圍分會的40名漳州籍後裔會員組成「宜蘭壯圍鄉老人會歌仔戲研習班」,追尋著歌仔戲「都馬調」音符來到漳州、廈門參訪交流。
  • 臺灣歌仔戲與閩南薌劇的淵源
    1928年,臺灣「三樂軒」歌仔戲劇團,橫渡海峽,來到角美白礁祭祀先師——大道公,並在「慈濟宮」前演唱臺灣歌仔戲,揭開了臺灣歌仔戲傳入閩南的序幕。從此,歌仔戲這朵凝集著臺灣同胞心血的藝術奇葩,就在閩南各地生根、發芽、開花,它以累累的碩果,架起一道燦爛的彩橋,橫貫海峽兩岸,溝通了閩臺兩地人民的心靈。1948年,南靖縣都馬鄉改良戲劇團,在臨往臺灣演出之前,也來到角美白礁「慈濟宮」進香,並向鄉親作告別演出,他們從白碓下船,經廈門、金門轉赴臺灣。
  • 宜蘭,臺灣歌仔戲的原鄉
    用唱歌的方法來說故事,在西方國家成為歌劇,在大陸叫京劇,在臺灣則有歌仔戲清末民初時期,宜蘭流行著一種傳自福建的民歌小調。有能歌善彈的人將這些民歌改編成有故事的歌曲,並以輕便方式自拉自唱。從抒發感情的彈唱變成一種有角色對白,有樂器伴奏表演,隨時唱演起來,這樣的表演方式就是「本地歌仔」,相傳發源於一個叫「員鄉頭」的小村子。
  • 漳州戲曲薌劇與歌仔戲:花開兩岸 跨海傳戲
    互動中相互借鑑  儘管漳州薌劇與臺灣歌仔戲枝相連、根相通,但在長期的演變中,各自發展出了不同的特色。因此,跨海傳戲也是兩岸在互動與碰撞中,相互學習與借鑑的過程。  「漳州薌劇更忠於傳統精髓,講究表演的層次與精細,表演程序上更考究,水秀功等基本功是歌仔戲中較為欠缺的。」
  • 臺灣歌仔戲:三百年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
    歌仔戲,全國300多個地方戲中唯一跨海而生的劇種,也是臺灣地區的第一大戲。三百年間,它從海峽的這頭唱到那頭,其發展史就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    早年,歌仔戲以分角演唱的歌仔陣形式在漳州萌芽,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閩南人大量移民至臺,漳州的錦歌(說唱)、車鼓弄與採茶仔(歌舞)等亦相繼傳去。
  • 臺灣傳統大戲:歌仔戲
    一、歌仔戲的起源  歌仔戲是唯一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傳統戲曲,根據《臺灣省通志》及《宜蘭縣誌》的記載,皆謂歌仔戲起於宜蘭員山結頭份。  《臺灣省通志?學藝志?藝術篇》:「民國初年,有員山結頭份人歌仔助者,不詳其姓,以善歌得名。暇時常以山歌,佐以大殼弦,自拉自唱,以自遣興。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3月7日電 題: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作者 高淑萍 陳小環  「漳州的薌劇和臺灣的歌仔戲是一朵姐妹花,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她們雖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環境中各自成長,但是她們卻未真正中止過交流。」
  • 海峽兩岸歌仔戲名家福建漳州精彩互動
    大陸薌劇「皇后」鄭秀琴和臺灣歌仔戲「皇后」廖瓊枝領銜兩岸老、中、青三代歌仔戲表演藝術家,15日晚在福建漳州人民劇場上演了一場歌仔戲名家名段精彩互動。  「2010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當晚在漳州開幕。兩岸著名藝術家把委婉動人的傳統唱段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使得現場掌聲與喝彩聲持續不斷,高潮迭起。
  • 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在廈門舉行
    華夏經緯網9月16日訊:據中新社報導,二00一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日前在廈門舉行。此前,兩岸歌仔戲界人士相聚一堂,已相繼在臺灣宜蘭、臺北和福建漳州舉行了研討活動。
  • 海峽兩岸藝術節:福建省戲迷為臺灣歌仔戲喝彩
    無論在廈門還是在漳州,大陸戲迷對來自臺灣的「明華園」、「一心」以及臺灣戲曲專科學校演出的歌仔戲都報以極大的熱情和鼓勵。臺上臺下心意相通,情意相投。  8月28日在廈門開幕的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舉辦得紅紅火火,在當地掀起了一陣歌仔戲熱。參加展演的「明華園」、「一心」以及臺灣戲曲專科學校在臺灣都是很有影響的歌仔戲劇團。
  • 漳州戲曲薌劇與歌仔戲年底將赴臺交流演出
    兩岸共育並蒂蓮 在漳州薌劇團團長王文勝看來,作為大陸300多個地方戲中唯一跨海而生的劇種,薌劇是兩岸藝術家共同創造的結晶。它的形成與發展,正是一部海峽兩岸交流與互動的歷史。 兩岸戲劇界早已形成共識,臺灣歌仔戲緣起於古老的漳州錦歌。
  • 為演地藏王菩薩 臺灣歌仔戲名角唐美雲落髮短期出家
    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1年10月24日,臺灣歌仔戲名角唐美雲在佛光山大悲殿為2011年度大戲《大願千秋》落髮出家,由佛光山寺住持心培法師主持剃度出家典禮儀式,並由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為她取法號「本傳」。
  • 臺灣版的「京劇」什麼樣?(我在大陸看臺灣)
    京劇臺灣也有,而且還挺正統的,不過卻不能代表臺灣,能代表的臺灣的戲,唯有歌仔戲。  在我小時候,只有歌仔戲能在晚上6點半到7點這段「亞黃金時間」搬上電視屏幕。京劇只能在超冷門的下午三四點播個意思而己。你就知道差別有多大了。  歌仔戲之所以能代表臺灣的最大原因是:它是真正在臺灣本土「長出來」的戲曲。
  • 臺灣宜蘭海域5.8級地震 漳州多所學校有序疏散
    閩南網12月11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通訊員 林玲玲 文/圖)12月10日21時19分,臺灣宜蘭海域發生5.8級地震。地震發生後,漳州多所中小學積極採取措施,從容不迫應對地震。「僅用了三分鐘,1000多名師生全部安全疏散。」漳州市第一外國語學校校長黃志勇告訴記者。昨晚地震發生時,學校初三學生及高中部正在晚自習。
  • 歌仔戲在閩臺文化中孕育生成
    首先是內容上,出現了大量新創的反映臺灣百姓生活的新歌仔。如唱「糖莊」的生活,唱乘船流海過臺灣的艱辛,這些都是原來閩南歌仔中沒有的。其次在語調上。閩南話裡原本有漳州音,泉州音之分,到臺灣後漳州混居,逐漸形成了不漳不泉、亦漳亦泉的臺灣音。這樣,為了押韻,一些唱詞也就產生了一些變化。
  • 臺灣新生代讓百歲歌仔戲出現新風貌
    這個20歲的女孩,和她的姐姐一起,12歲時就成為戲專歌仔戲科的首屆學員,專攻小生。成績優異的她,在畢業之際已經被島內著名的河洛歌仔劇團選中,即將開始她的演藝生涯。「歌仔」含有山歌、小曲之意,本源於福建漳州、廈門地區「哭調」民歌說唱,隨著移民流傳到臺灣並發展成為歌仔戲。
  • 「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歌仔戲吟唱的海峽情
    近日,記者赴歌仔戲流行的廈門、漳州地區採風,所到之處,不管是城市的社區公園,還是鄉村的廟口戲臺,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戲班子在傾情演出,或戲迷票友們扎堆自娛自樂。與此同時,廈門市地方戲專業藝術團體在臺灣南部地區開展的「鄉音之旅」巡演交流活動也深受臺灣民眾的歡迎,兩岸同唱同聽歌仔戲的熱潮長盛不衰,這一具有活潑親切鄉土特質的地方劇種已成為溝通兩岸民心、民意、民情的重要橋梁。
  • 臺灣歌仔戲80年興衰
    「這80年來,我們是臺灣唯一沒有間斷過的表演團體。」臺灣傳統戲劇第一團「明華園」的現任團長陳勝福,是「明華園」大家族的第二代傳人。57歲的他自稱「從呱呱墜地於歌仔戲舞臺」,就從未離開。  「明華園」的歷史可以回溯至1929年。彼時的臺灣,正值歌仔戲鼎盛期,舞臺上生、旦、丑三行,以摻雜著文言的閩南語演繹著傳統的忠孝節義。
  • 兩岸歌仔戲名角專家聚漳州 共話藝術緬懷宗師
    歌仔戲是緊密維繫海峽兩岸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情感紐帶。11月28日,2015海峽兩岸歌仔戲(薌劇)藝術暨邵江海學術研討會在漳州舉行。來自海峽兩岸﹑新加坡的歌仔戲(薌劇)表演藝術家和專家學者聚一堂,共話戲劇藝術。
  • 40集電視實景歌仔戲《顧靖堯與林湘君》在廈開機
    9月23日上午,40集電視實景歌仔戲《顧靖堯與林湘君》(以下簡稱《顧林》)在廈門園博苑杏林書院如畫的美景中開機。該劇由一群熱愛戲曲的閩南80後、90後男女為主力,臺灣地區、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內外多位戲曲名家聯袂出演,加強文化交流。此次,《顧林》全部外景拍攝,將集中在集美取景,集美擁有園博苑杏林書院、老院子、鰲園、白虎巖等多處名勝古蹟、自然景觀,成為《顧林》拍攝地的首選。其中,曲徑通幽、迴廊貫通又充滿濃鬱古代傳統氣息的杏林書院,將成為主要取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