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歌仔戲80年興衰

2020-12-10 第一財經

「這80年來,我們是臺灣唯一沒有間斷過的表演團體。」臺灣傳統戲劇第一團「明華園」的現任團長陳勝福,是「明華園」大家族的第二代傳人。57歲的他自稱「從呱呱墜地於歌仔戲舞臺」,就從未離開。

  「明華園」的歷史可以回溯至1929年。彼時的臺灣,正值歌仔戲鼎盛期,舞臺上生、旦、丑三行,以摻雜著文言的閩南語演繹著傳統的忠孝節義。「但是,隨著電視劇進入普通家庭,劇場觀眾大量流失。」陳勝福回憶,受影視劇衝擊,臺灣歌仔戲曾一度沒落,「所有歌仔戲劇院都被改造成電影院,90%的劇團從室內搬到室外,在鄉鎮郊區的野臺上顛沛流離地演出。」

  如今再看「明華園」,其輝煌只需一些數字便可概括——20年裡,該團在臺北兩廳院演出上千場,足跡遍及全世界;在戶外廣場,該團曾掀起十萬觀賞人潮,人們搖著螢光棒,猶如置身巨星演唱會現場。

  1月23日晚,「明華園」將登上蘇州科技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帶來他們的經典之作《蓬萊大仙》。今年6月的上海世博會期間,他們還將在虹口足球場上演超炫版《白蛇傳》,動用14部消防車,以400噸水來為現場觀眾製造浩瀚的「水漫金山」效果。

  第一次到訪大陸,很多演員都哭了

  陳勝福的父親陳明吉在「明華園」低迷時,常年四處奔波,甚至除夕夜也在廟口演出,演員們就在舞臺上生火做飯。陳明吉讓家族裡所有人都參與歌仔戲,無論兒子媳婦,或是洗衣做飯的阿姨和司機都要上臺表演。

  「明華園」如今的當紅小生是陳勝福的妻子孫翠鳳。這位26歲才開始學歌仔戲的媳婦,是受到家族的感召加入劇團的,「當時根本不會說閩南語,肢體也是僵硬的,每天就流著淚咬牙堅持。」年過半百的孫翠鳳,至今依然在舞臺上反串小生。馬英九說過,「她的戲迷有千千萬萬」,並拜師隨她學唱戲。

  孫翠鳳從花旦、青衣、武生唱到小生,又與劇團在監獄、醫院、校園、工廠、鄉鎮演出,最大程度地推廣歌仔戲。最終使這種古老戲劇根植人心,婦孺皆知。她的傳記《祖師爺的女兒》,僅半年就在臺灣地區賣出10萬冊。

  1990年,「明華園」第一次到訪大陸,赴京參加北京亞運會藝術節。「當時兩岸隔絕40年,尚未開放文化交流,我們又是第一支到大陸的藝術劇團,其艱難可想而知。」孫翠鳳回憶,北京觀眾全場起立鼓掌,「掌聲像是要掀翻屋頂,我們很多演員都哭了。」

  30年來,「明華園」因演出密集、製作龐大,只是偶爾到訪。但孫翠鳳已累積起無數大陸戲迷,「讓我感動的是,凡是我們來演出,大陸的觀眾都會跟著我們巡演各地。我在臺上唱出上句,他們就會接著唱下一句。」 

  一方土地、六根竹竿、一條繩子、無窮創意

  從貧瘠的宜蘭農村發展出來,一直土生土長的臺灣歌仔戲,如何做到75%的觀眾都是年輕人,又如何頻繁登上歐洲的領土受到推崇?

  事實上,「明華園」不單純是傳統戲劇團體,更是一種成熟而嚴謹的商業模式,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創意產業之一。

  1981年,陳勝福從父親陳明吉手中接過「明華園」時,就開始思考如何賦予這門傳統藝術的新定位。「歌仔戲的特點是,哪怕只有一方土地、六根竹竿、一條繩子,還是能玩出讓觀眾目瞪口呆的創意。」他希望歌仔戲能在有限的空間、無限的變化裡,探索出一些新元素。

  《蓬萊大仙》中,群仙漂浮雲端,在劇場上空打鬥,以「空中飛人」特技增加劇情刺激度;鐵拐李登上蓬萊仙島的場景,完全以一組大型立體水晶呈現出真實的波濤洶湧。在《白蛇傳》裡,露天舞臺延伸至觀眾席,400噸大水越過觀眾頭頂衝向舞臺,白素貞「站」在大水上與法海鬥法。

  「我們的演出對演員和技術人員都是極大的挑戰。」陳勝福說,「明華園」的戲劇演員需學習吊鋼絲、玩雜技、在20多米高的高空飛舞,「就像奧運會全能選手」。而對技術人員來說,如何利用3D動畫、電腦燈、移動熒幕和水、乾冰、煙火等密切配合,也是艱難的課題。

  「觀眾花上千元進劇場,肯定希望看到耗資千萬的大製作。這種心情,就像看好萊塢大片一樣。」陳勝福坦言,「明華園」的上百出戲裡,許多都是不惜成本精心製作的。光是堆在「明華園」倉庫裡的數千套絢麗戲服,就耗費了上億新臺幣。「有一位日本觀眾對我說,看我們的演出,像是做了一個夢。」陳勝福說這話的時候,滿是自豪。

相關焦點

  • 歌仔戲演員小鳳仙病逝,享年80歲
    據臺灣媒體報導,歌仔戲界的開心戲神,也是楊麗花歌仔戲團戲曲導演與當家醜角的小鳳仙於3月17日早晨5點39分病逝亞東醫院,享壽80歲。   小鳳仙算是文武全才,是楊麗花歌仔戲的重要靈魂人物,甚至是背後推手,楊麗花成立歌仔戲團時,便將她提升為戲曲導演,將招收的四期學生都交由小鳳仙教導,其中較知名的學生就屬葉麗娜、紀麗如。除此,小鳳仙甚至還會編寫歌仔戲劇本,長年來對歌仔戲貢獻良多,她的離開,也讓歌仔戲界失去一名最優秀的戲神、長者與老師。
  • 臺灣超炫歌仔戲,讓年輕人愛上老傳統
    1929年,明華園在臺誕生,其興衰起伏,也代表了臺灣百年歌仔戲的發展歷程。這個傳奇劇團是如何帶領歌仔戲重返劇院舞臺,又是如何在兩岸颳起歌仔旋風,並進行跨界演出的?今天讓我們走進明華園,探訪一番吧!重返劇院登「陸」交流「明華園最艱難的時候,全團連續三天吃不上一頓白米飯,甚至除夕夜也在廟口演出。」
  • 臺灣新生代讓百歲歌仔戲出現新風貌
    歌仔戲以臺灣民謠小曲為基礎,以閩南地區的南管為音樂曲調,在角色、身段、服裝、扮相、道具、劇目等方面則吸收了包括京劇、亂彈戲、高甲戲等流傳於臺灣的各劇種,成為獨樹一幟的民間戲曲劇種。歌仔戲的劇團多為臺灣民間的戲班,因其質樸、活潑自然的風格而曾為臺灣民間普遍喜愛,但也因其演出太過隨意,缺乏專業規範,流於低俗而日益退出都市舞臺。第一批科班出身的歌仔戲演員「我們是臺灣第一批專業科班出身的歌仔戲演員!」
  • 專訪臺灣歌仔戲「無敵小生」孫翠鳳
    歌詞略有改動,出處卻是被譽為「歌仔戲」中的「國歌」的《薛平貴與王寶釧》選段。  歌仔戲是發源於福建漳州一帶的地方民間劇種,不似「國粹」京劇那麼程式化,是以歌舞小戲為雛形,融合民俗、戲劇、詩詞、音樂、舞蹈、雜技、美術、劇場技術等多元文化的戲劇藝術。在臺灣,歌仔戲家喻戶曉,已成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而發源於1929 年的明華園,則是其中的「老字號」。
  • 美國研究員大粉絲為歌仔戲來臺灣 | 臺灣歌仔戲魅力
    ■ 【現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專長】流行文化與大眾媒體、表演研究、文化研究、性別研究「其實我是為了葉青和楊麗花才來臺灣。」司黛蕊提到歌仔戲時,眼神間透露出小女孩欣喜的神情。她說,當初在澳洲任教,曾因轉機來到臺灣,在飯店看到楊麗花的歌仔戲演出,當時就被歌仔戲演員一說話就要唱唱歌那種戲曲般的表演吸引。
  • 臺灣傳統大戲:歌仔戲
    一、歌仔戲的起源  歌仔戲是唯一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傳統戲曲,根據《臺灣省通志》及《宜蘭縣誌》的記載,皆謂歌仔戲起於宜蘭員山結頭份。  《臺灣省通志?學藝志?藝術篇》:「民國初年,有員山結頭份人歌仔助者,不詳其姓,以善歌得名。暇時常以山歌,佐以大殼弦,自拉自唱,以自遣興。
  • 臺灣歌仔戲與閩南薌劇的淵源
    1928年,臺灣「三樂軒」歌仔戲劇團,橫渡海峽,來到角美白礁祭祀先師——大道公,並在「慈濟宮」前演唱臺灣歌仔戲,揭開了臺灣歌仔戲傳入閩南的序幕。據《臺灣通志》記載:「民國初年,有員山結頭份人『歌仔助』者,暇時以山歌遣興,所唱歌詞,每節四句,每句七字,即『七字調』,傳授門下試為演出,名曰『歌仔戲』。」
  • 歌仔戲小百科之臺灣歌仔戲小生黃香蓮
  • 歌仔戲小鳳仙因病去世,享年80歲
    臺灣格子戲的歡樂戲神,以及楊麗花歌仔戲團的歌劇導演兼小丑小鳳仙於在亞東醫院因病去世,他已經80歲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楊麗花哭了,哭了小鳳仙,流著淚嘆氣,因為新皇冠肺炎醫院控制中心沒能見到她最好朋友的最後一個朋友,不舍以前很難抑制。。
  • 臺灣歌仔戲《劍神呂洞賓》-戲劇 drama-搜狐娛樂
    ·臺灣歌仔戲《劍神呂洞賓》前言簡介   走過七十七年的歲月,明華園隨著歌仔戲蓬勃風光與沈浮滄桑,在這樣傳統的表演藝術路上不斷地努力,並拓展表演的空間,為傳統戲曲注入生命的活水。
  • 著名歌仔戲演員小鳳仙病逝,享年80歲,生前未曾結婚卻兒孫滿堂
    據臺媒報導,著名歌仔戲演員小鳳仙(陳麗如)於3月17日早上5點39分在醫院病逝享年80歲。得知消息以後小鳳仙的生前好友悲痛萬分,結拜姐妹楊麗花更是因醫院管制的原因無法看上小鳳仙最後一面而痛哭流淚。歌仔戲在臺灣受到很多市民的追捧,它是具有代表性的臺灣傳統表演藝術,被列為臺灣文化資產之重要傳統藝術類。小鳳仙在14歲時徵得父母同意正式學戲,因表演出色,不久後轉任當家苦旦。新劇《小鳳仙與蔡松坡》在當時享有很高人氣,「小鳳仙」也成為大家廣稱的藝名。
  • 著名歌仔戲演員小鳳仙去世,一生未婚,享年80歲
    3月17日,據臺灣媒體報導,歌仔戲演員小鳳仙於早晨5點39分在亞東醫院病逝,享年80歲。小鳳仙是楊麗花歌仔戲團戲曲導演和當家醜角,與楊麗花的關係非常好,楊麗花因為疫情醫院管制的原因,沒能見到小鳳仙最後一面,崩潰痛哭,十分哀慟。
  • 海峽兩岸藝術節:福建省戲迷為臺灣歌仔戲喝彩
    無論在廈門還是在漳州,大陸戲迷對來自臺灣的「明華園」、「一心」以及臺灣戲曲專科學校演出的歌仔戲都報以極大的熱情和鼓勵。臺上臺下心意相通,情意相投。  8月28日在廈門開幕的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舉辦得紅紅火火,在當地掀起了一陣歌仔戲熱。參加展演的「明華園」、「一心」以及臺灣戲曲專科學校在臺灣都是很有影響的歌仔戲劇團。
  • 【舊聞】歌仔戲界的職業壞人呂福祿
    ,以反派角色深植戲迷心,從事戲曲工作近70載,見證臺灣歌仔戲興衰過程,紀錄片《福祿人生:歌仔戲藝師呂福祿先生紀錄片》刻畫他傳奇的一生。呂福祿表示,走上歌仔戲之路是他的命運,他的童年動盪不安,日子悲苦,讓他從小立志要做一番事業,「原本要去跑船,希望可以到國外闖蕩,但因為我書讀得不多,被船公司拒絕了,這時我想起了歌仔戲,但我也告訴自己,選了就一定要成功,要做到最好。」
  • 臺灣歌仔戲天王黃香蓮演繹經典
    欄目名稱:臺灣歌仔戲天王黃香蓮演繹經典   由廈門衛視與臺灣中視聯合制播的「今風古韻 四海同春--2019兩岸元宵戲曲晚會」將於2019年2月19日元宵節期間在兩岸同期播出。晚會上黃香蓮老師將帶來經典之作《前世今生蝴蝶夢》,為戲迷們送上久違的經典戲曲體驗。
  • 臺灣歌仔戲:三百年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
    歌仔戲,全國300多個地方戲中唯一跨海而生的劇種,也是臺灣地區的第一大戲。三百年間,它從海峽的這頭唱到那頭,其發展史就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    早年,歌仔戲以分角演唱的歌仔陣形式在漳州萌芽,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閩南人大量移民至臺,漳州的錦歌(說唱)、車鼓弄與採茶仔(歌舞)等亦相繼傳去。
  • 臺灣歌仔戲亮相上海 觀眾如雲(組圖)
    衛競攝衛競攝  中新網上海11月9日電(陳靜衛競)11月9日自臺灣寶島最受歡迎的地方戲曲「歌仔戲」在上海匯寶廣場拉開序幕。歌仔戲精彩的唱、念、做、打和優美的唱腔仍然徵服了現場觀眾。  據了解,歌仔戲是唯一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傳統戲曲,大陸福建亦稱之為薌劇。「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以摻雜文言的閩南語為主,成為早期臺灣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現作為臺灣、福建等地廣受歡迎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臺灣省和福建廈門、漳州、晉江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當天帶來精彩表演的是多次獲得海內外嘉獎、2012年廈門文博會第一名的呂實力歌仔戲劇團。
  • 揭密 ‖ 臺灣歌仔戲皇帝楊麗花
    提到歌仔戲,必然聯想到楊麗花。楊麗花的一生,可說是一部臺灣歌仔戲的發展史,兩者無法切割。而這蜚聲國際的戲曲與代表人物,正是源自宜蘭縣的員山鄉。楊麗花出生在歌仔戲世家,打從娘胎開始,就與歌仔戲結緣。之後隨著廣播、電視的強力放鬆,楊麗花紅遍臺灣大街小巷與海外,所到之處總是萬人空巷。但目光宏遠的她,並不以此為滿足,為發揚這傳統戲曲,她致力歌仔戲的傳承,更全力推動歌仔戲的精緻化與創新,終使一直被外界視為庶民娛樂的歌仔戲,開表演先河地登上藝術殿堂,在國父紀念館、國家戲劇院等演出,也提升了歌仔戲的文化層次。
  • 中國戲劇節時隔26年再進福州 臺灣歌仔戲入選
    其中,有來自臺灣地區的民營劇團——唐美雲歌仔戲團。」26日,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彥在福州舉行的新聞發布上披露有關信息。當天,第十六屆中國戲劇節新聞發布會在福州舉行,發布本屆戲劇節籌備情況。中國戲劇節是一項全國性的戲劇展演活動,始創於1988年,每兩年舉辦一次。
  • 宜蘭,臺灣歌仔戲的原鄉
    用唱歌的方法來說故事,在西方國家成為歌劇,在大陸叫京劇,在臺灣則有歌仔戲就這樣,歌仔戲從泥土地走上野臺表演。直到今天,仍有許多歌仔戲劇團應各地廟宇之邀,演出答謝神明的野臺戲。歌仔戲曲調好聽易記,唱白淺顯易懂,逐漸從鄉村走進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