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80年來,我們是臺灣唯一沒有間斷過的表演團體。」臺灣傳統戲劇第一團「明華園」的現任團長陳勝福,是「明華園」大家族的第二代傳人。57歲的他自稱「從呱呱墜地於歌仔戲舞臺」,就從未離開。
「明華園」的歷史可以回溯至1929年。彼時的臺灣,正值歌仔戲鼎盛期,舞臺上生、旦、丑三行,以摻雜著文言的閩南語演繹著傳統的忠孝節義。「但是,隨著電視劇進入普通家庭,劇場觀眾大量流失。」陳勝福回憶,受影視劇衝擊,臺灣歌仔戲曾一度沒落,「所有歌仔戲劇院都被改造成電影院,90%的劇團從室內搬到室外,在鄉鎮郊區的野臺上顛沛流離地演出。」
如今再看「明華園」,其輝煌只需一些數字便可概括——20年裡,該團在臺北兩廳院演出上千場,足跡遍及全世界;在戶外廣場,該團曾掀起十萬觀賞人潮,人們搖著螢光棒,猶如置身巨星演唱會現場。
1月23日晚,「明華園」將登上蘇州科技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帶來他們的經典之作《蓬萊大仙》。今年6月的上海世博會期間,他們還將在虹口足球場上演超炫版《白蛇傳》,動用14部消防車,以400噸水來為現場觀眾製造浩瀚的「水漫金山」效果。
第一次到訪大陸,很多演員都哭了
陳勝福的父親陳明吉在「明華園」低迷時,常年四處奔波,甚至除夕夜也在廟口演出,演員們就在舞臺上生火做飯。陳明吉讓家族裡所有人都參與歌仔戲,無論兒子媳婦,或是洗衣做飯的阿姨和司機都要上臺表演。
「明華園」如今的當紅小生是陳勝福的妻子孫翠鳳。這位26歲才開始學歌仔戲的媳婦,是受到家族的感召加入劇團的,「當時根本不會說閩南語,肢體也是僵硬的,每天就流著淚咬牙堅持。」年過半百的孫翠鳳,至今依然在舞臺上反串小生。馬英九說過,「她的戲迷有千千萬萬」,並拜師隨她學唱戲。
孫翠鳳從花旦、青衣、武生唱到小生,又與劇團在監獄、醫院、校園、工廠、鄉鎮演出,最大程度地推廣歌仔戲。最終使這種古老戲劇根植人心,婦孺皆知。她的傳記《祖師爺的女兒》,僅半年就在臺灣地區賣出10萬冊。
1990年,「明華園」第一次到訪大陸,赴京參加北京亞運會藝術節。「當時兩岸隔絕40年,尚未開放文化交流,我們又是第一支到大陸的藝術劇團,其艱難可想而知。」孫翠鳳回憶,北京觀眾全場起立鼓掌,「掌聲像是要掀翻屋頂,我們很多演員都哭了。」
30年來,「明華園」因演出密集、製作龐大,只是偶爾到訪。但孫翠鳳已累積起無數大陸戲迷,「讓我感動的是,凡是我們來演出,大陸的觀眾都會跟著我們巡演各地。我在臺上唱出上句,他們就會接著唱下一句。」
一方土地、六根竹竿、一條繩子、無窮創意
從貧瘠的宜蘭農村發展出來,一直土生土長的臺灣歌仔戲,如何做到75%的觀眾都是年輕人,又如何頻繁登上歐洲的領土受到推崇?
事實上,「明華園」不單純是傳統戲劇團體,更是一種成熟而嚴謹的商業模式,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創意產業之一。
1981年,陳勝福從父親陳明吉手中接過「明華園」時,就開始思考如何賦予這門傳統藝術的新定位。「歌仔戲的特點是,哪怕只有一方土地、六根竹竿、一條繩子,還是能玩出讓觀眾目瞪口呆的創意。」他希望歌仔戲能在有限的空間、無限的變化裡,探索出一些新元素。
《蓬萊大仙》中,群仙漂浮雲端,在劇場上空打鬥,以「空中飛人」特技增加劇情刺激度;鐵拐李登上蓬萊仙島的場景,完全以一組大型立體水晶呈現出真實的波濤洶湧。在《白蛇傳》裡,露天舞臺延伸至觀眾席,400噸大水越過觀眾頭頂衝向舞臺,白素貞「站」在大水上與法海鬥法。
「我們的演出對演員和技術人員都是極大的挑戰。」陳勝福說,「明華園」的戲劇演員需學習吊鋼絲、玩雜技、在20多米高的高空飛舞,「就像奧運會全能選手」。而對技術人員來說,如何利用3D動畫、電腦燈、移動熒幕和水、乾冰、煙火等密切配合,也是艱難的課題。
「觀眾花上千元進劇場,肯定希望看到耗資千萬的大製作。這種心情,就像看好萊塢大片一樣。」陳勝福坦言,「明華園」的上百出戲裡,許多都是不惜成本精心製作的。光是堆在「明華園」倉庫裡的數千套絢麗戲服,就耗費了上億新臺幣。「有一位日本觀眾對我說,看我們的演出,像是做了一個夢。」陳勝福說這話的時候,滿是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