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仔戲的魅力
歌仔戲的魅力 時間:2007年11月05日 15:02 來源:觀察與思考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明末清初大批閩南人隨鄭成功移居臺灣,同時帶去了錦歌、車鼓弄、採茶褒歌等曲藝說唱,至20世紀20年代才開始融合為小戲演出。後受正字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的影響,逐漸豐富定型,搬上舞臺。1928年,臺灣歌仔戲班三樂軒以回鄉祭祖為名,回閩南、廈門等地演出,接著霓光班、霓進社接踵而來,轟動一時。抗日戰爭期間,歌仔戲被誣為「亡國調」遭到禁演,抗日戰爭勝利後才得到恢復。
-
歌仔戲小百科之臺灣歌仔戲小生黃香蓮
-
專訪臺灣歌仔戲「無敵小生」孫翠鳳
歌詞略有改動,出處卻是被譽為「歌仔戲」中的「國歌」的《薛平貴與王寶釧》選段。 歌仔戲是發源於福建漳州一帶的地方民間劇種,不似「國粹」京劇那麼程式化,是以歌舞小戲為雛形,融合民俗、戲劇、詩詞、音樂、舞蹈、雜技、美術、劇場技術等多元文化的戲劇藝術。在臺灣,歌仔戲家喻戶曉,已成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而發源於1929 年的明華園,則是其中的「老字號」。
-
臺灣歌仔戲與閩南薌劇的淵源
據《臺灣通志》記載:「民國初年,有員山結頭份人『歌仔助』者,暇時以山歌遣興,所唱歌詞,每節四句,每句七字,即『七字調』,傳授門下試為演出,名曰『歌仔戲』。」又《宜興縣誌》記述:「歌仔戲系宜蘭地方一種民謠曲調,民國前二、三年,有員山結頭份人,名阿助者,幼好樂曲,每日農作之餘,輒提大殼弦自彈自唱,好事者勸他把民謠演變為戲劇,初僅一、二人穿便裝扮男女,以大殼弦、月琴、簫、笛等伴奏,此即歌仔戲的鼻祖。」綜上史料,宜蘭歌仔阿助當時所唱的「七字調」,即是漳州傳去的錦歌[七字調]。
-
臺灣傳統大戲:歌仔戲
禮俗篇》謂:「歌仔戲原系宜蘭地方一種民謠曲調,距今六十年前,有員山結頭份人名阿助者,傳者忘其姓氏,阿助幼好樂曲,每日農作之餘,輒提大殼弦,自彈自唱,深得鄰人讚賞。好事者勸其把民謠演變為戲劇,初僅一、二人穿便服分扮男女,演唱時以大殼弦、月琴、簫、笛等伴奏,並有對白,當時號稱『歌仔戲』。」 不過,歌仔助的說法只是文獻史料的記載,其實一種戲曲的醞釀與形成應該是集體創作、累積的成果。
-
臺灣歌仔戲80年興衰
「這80年來,我們是臺灣唯一沒有間斷過的表演團體。」臺灣傳統戲劇第一團「明華園」的現任團長陳勝福,是「明華園」大家族的第二代傳人。57歲的他自稱「從呱呱墜地於歌仔戲舞臺」,就從未離開。 「明華園」的歷史可以回溯至1929年。彼時的臺灣,正值歌仔戲鼎盛期,舞臺上生、旦、丑三行,以摻雜著文言的閩南語演繹著傳統的忠孝節義。
-
臺灣新生代讓百歲歌仔戲出現新風貌
年輕人唱的歌仔戲以「年輕人唱的歌仔戲,現代人看的歌仔戲」為訴求,一群20歲左右的新生代演員,讓有百年歷史的歌仔戲呈現出不同以往的風貌。臺下以年輕人為主的觀眾,也不時以歡呼和掌聲表達他們的喝彩與共鳴。「也許有人覺得歌仔戲老舊低俗,我總是對他們說,只要看到我們的演出就一定會改變看法。」在《周阿春》中飾演男主角的陳雅真扮著彩妝、梳起清裝長辮,神採飛揚地對著記者侃侃而談。
-
臺灣歌仔戲元宵夜泉州精彩上演(圖)
中國日報網消息:2月28日,正月十五元宵佳節,臺灣歌仔戲專場演出當晚演出的臺灣歌仔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唐伯虎點秋香》經典劇目,描寫了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追求華太師夫人的侍女秋香的愛情故事,因秋香一共對他回眸三笑,故該劇又名《三笑姻緣》。在第一場《廟緣戲香》中,飾演唐伯虎的許亞芬和飾演秋香的張孟逸在臺上精彩的對手戲,讓現場的觀眾大呼過癮。
-
廈門歌仔戲江城初展魅力
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記者陳熹)閩南歌曲《愛拼才會贏》、《天黑黑》為很多人耳熟能詳,它們都改編自有著優美清新曲調的「歌仔戲」。作為福建獨有的劇種,由廈門歌仔戲劇團創作演出的歌仔戲《邵江海》,今晚將在武昌京韻大舞臺亮相,首次向江城觀眾展示歌仔戲的獨特魅力。
-
揭密 ‖ 臺灣歌仔戲皇帝楊麗花
提到歌仔戲,必然聯想到楊麗花。楊麗花的一生,可說是一部臺灣歌仔戲的發展史,兩者無法切割。而這蜚聲國際的戲曲與代表人物,正是源自宜蘭縣的員山鄉。楊麗花出生在歌仔戲世家,打從娘胎開始,就與歌仔戲結緣。戲臺邊長大的楊麗花,雖然調皮,但只要鑼鼓點一響,就會靜下心來看戲。臺下,她欣賞著母親的小生扮相,愛母親甩起水袖的優雅,手舞長槍的神氣,更會因母親與小旦眉目傳情的眼神而怦然心動。所以,她打小立志要以母親為榜樣,扮演小生。
-
臺灣歌仔戲將來泉獻演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本報訊 (記者陳智勇)記者20日從泉州市文化局獲悉,海峽兩岸戲劇展演與交流方案確定,臺灣歌仔戲劇團將來泉獻演。 此次海峽兩岸戲劇展演與交流是首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的核心內容之一,從正月十四至十六三個晚上好戲連臺,屆時海峽兩岸的精品戲劇將輪番上演。
-
臺灣歌仔戲:三百年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
詩曰:漳州錦歌分兩腔,臺灣鏗來漳州鏘。「歌仔」「改良」成薌劇,薌歌薌曲更鏗鏘。薌劇正如清代京劇的徽漢合流、皮黃交融一樣,標誌一個新的劇種躍上歷史新階梯,同時,更是開創了建國後海峽兩岸文化合作的先例。 1994年,臺灣宜蘭歌劇團排演了薌劇一代宗師邵江海先生的遺作《李妙惠》,原版照搬了漳州薌劇團的演出版。劇種聲腔全部按邵江海的原作設計演唱。
-
海峽兩岸藝術節:福建省戲迷為臺灣歌仔戲喝彩
無論在廈門還是在漳州,大陸戲迷對來自臺灣的「明華園」、「一心」以及臺灣戲曲專科學校演出的歌仔戲都報以極大的熱情和鼓勵。臺上臺下心意相通,情意相投。 8月28日在廈門開幕的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舉辦得紅紅火火,在當地掀起了一陣歌仔戲熱。參加展演的「明華園」、「一心」以及臺灣戲曲專科學校在臺灣都是很有影響的歌仔戲劇團。
-
臺灣歌仔戲《蓬萊大仙》鷺島鬥鬧熱
王火炎 攝 大量的乾冰讓戲臺雲霧繚繞,吊威亞的演員確如騰雲駕霧,加上炫目的燈光效果、攝人心魄的配樂……這場用現代化技術表現傳統的臺灣歌仔戲,令舞臺下的觀眾看得張大了嘴巴當青牛說出了英語臺詞,臺下看戲的觀眾笑成一團……沒聽錯,這是在閩南人熟悉的歌仔戲中出現的臺詞。 10月29日、30日晚,臺灣最負盛名的民間劇團「明華園戲劇總團」來到廈門為兩岸民間藝術節「鬥鬧熱」(閩南話:添熱鬧),其中,戶外演出歌仔戲劇《蓬萊大仙》,這在大陸是首次。
-
臺灣歌仔戲天王黃香蓮演繹經典
欄目名稱:臺灣歌仔戲天王黃香蓮演繹經典 由廈門衛視與臺灣中視聯合制播的「今風古韻 四海同春--2019兩岸元宵戲曲晚會」將於2019年2月19日元宵節期間在兩岸同期播出。晚會上黃香蓮老師將帶來經典之作《前世今生蝴蝶夢》,為戲迷們送上久違的經典戲曲體驗。
-
宜蘭,臺灣歌仔戲的原鄉
用唱歌的方法來說故事,在西方國家成為歌劇,在大陸叫京劇,在臺灣則有歌仔戲就這樣,歌仔戲從泥土地走上野臺表演。直到今天,仍有許多歌仔戲劇團應各地廟宇之邀,演出答謝神明的野臺戲。歌仔戲曲調好聽易記,唱白淺顯易懂,逐漸從鄉村走進城市。
-
臺灣歌仔戲來溫州尋找戲曲之根:咱的鄉土咱的戲
她說,歌仔戲是臺灣土生土長的劇種。「鄉城」是一個以傳承推廣歌仔戲為主要目的的民間劇團。自己在學校裡就讀過琦君的《看戲》,記得其中有一句:「廟戲的戲臺很小,四面臨空。前後臺都分不清楚。他們穿衣服畫臉,都從木柵門裡看得清清楚楚。」這些描述跟自己在民間野臺演出的場景一模一樣。這次來溫之前,她在網上搜索了一下,知道溫州保留著很多古戲臺,所以很想來看看古戲臺。
-
臺灣超炫歌仔戲,讓年輕人愛上老傳統
日前,臺灣最知名的歌仔劇團明華園首次來到福州獻演經典劇目《貓神》,為福州觀眾帶來一場視覺與聽覺盛宴。明華園設有一個總團及八個子團,是臺灣目前規模最大的民間劇團,也是臺灣現存最長壽的劇團。入行三十餘年,如今被譽為臺灣歌仔戲「無敵小生」的孫翠鳳回憶道。1929年,孫翠鳳的公公陳明吉先生創辦明華園,聲名漸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的電聲樂器、流行歌曲、影視劇等傳入臺灣,本土戲曲逐步式微,許多歌仔戲團被迫散班,原本堅持在劇院舞臺演出的明華園也被迫轉戰「野外」。
-
著名歌仔戲小旦石惠君受邀來廈 為大陸電視歌仔戲獻唱
11日,逾百名戲迷朋友從漳州、泉州、廈門等地趕到廈門牡丹萬鵬賓館,參加一場特殊的聚會——臺灣歌仔戲著名小旦石惠君戲迷見面會暨電視歌仔戲 石惠君出身臺灣歌仔戲世家,17歲入行,參演了許多部臺灣電視歌仔戲,尤其是《陳三五娘》中的「益春」形象深入人心,近年來她仍活躍於歌仔戲舞臺,為傳承歌仔戲文化不遺餘力,在海峽兩岸都擁有眾多戲迷。
-
歌仔戲
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歌仔」,在臺灣宜蘭地區結合了 「車鼓戲」的場面和操作表演,產生形式簡單的 「老歌仔戲」;之後,又吸收其他多種流行劇種的戲目、音樂和表演藝術,而發展為我們所熟悉的歌仔戲。約一九二五年,歌仔戲並進入了內臺演出;其後,大量吸收上海、福州京劇戲班的機關布景和表演,豐富了通俗劇場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