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阿乙:不寫鄉村,不代表一定要寫城市

2020-12-21 澎湃新聞

不寫鄉村,不代表一定要寫城市

作者 阿乙

阿乙新作《遇見未婚妻》刊載於《花城》2020年第3期,責編 李倩倩,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購買紙刊。圖 | 坂田融

按:去年底,我在梁文道先生的音頻節目「八分」裡就一些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這裡我擇取其中三個問題。這些看法雖然粗淺,但代表了我最近的思考。希望這些思考能得到讀者和同行的指正。

問:有什麼新作品在創作?你說,在《早上九點叫醒我》之後,就不會再寫鄉村了,新作品會關注哪個方向?

答:現在回頭看,我的寫作起於2008年,到2018年,正好十年。它完成了一個過程:從短篇小說寫到中篇小說,再寫到長篇小說。出版順序也是如此,短篇集《灰故事》《鳥看見我了》之後是中篇《模範青年》《下面,我該幹些什麼》,最後是長篇《早上九點叫醒我》。《早上九點叫醒我》是以我出生的鄉村為背景寫的,講述一個農村大魔王隕滅的故事。在寫的過程中,我感覺到一個奇異的現象。鄉村,我們知道,幾千年來都是固定的物質,和山體、石塊一樣永恆。但在進入21世紀這20年後,你會看見它在坼裂、瓦解、崩塌。我出生在江西省瑞昌市九源鄉下沅村。每年我回到鄉村,都能感受到它在萎縮。年輕人在三種情況下回到鄉村:祭祖、送葬,以及自己死亡。鄉村只剩一些老人,死一位埋一位,埋一位少一位。我念書的小學,教室長滿荒草。據說有的地方,野豬、兔子已經堂而皇之地到村莊生活。《早上九點叫醒我》寫的是鄉村生活的盛景,寫它的熱鬧,可以說熱鬧到了極限,可是透過這種熱鬧,又看見它行將瓦解的痕跡。就像天空,特別輝煌和寂靜,寂靜得可怕,透過這種寂靜我們可以感知它即將碎裂,雷雨會到來。或者,像一個人臉色特別紅潤,眼睛特別明亮,透過他身上散發出的這種活力,我們知道他行將死去。我的長篇《早上九點叫醒我》寫的就是鄉村生活的迴光返照。我說它是「天徹底黑下來之前最刺眼的一道陽光」。

我幾乎集中了所有的認知、所有的材料來寫這部長篇。寫完之後,就無法再寫鄉村了。一是自己再也不能從鄉村挖掘到寫作的礦源;一是鄉村作為社會舞臺,作為人際關係呈現的空間,已經無可挽回地成為歷史。它在遠離人們的日常生活。我記得格非教授在寫完《望春風》之後,也提過不再寫鄉村。《望春風》是格非教授關於故鄉和鄉村題材的收官之作,他說:「鄉村已經邊緣到連根端掉,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即便中國的鄉村生活還遠遠沒有結束,但它對我來說,是徹徹底底地結束了。」對我來說,也是如此。

問:新的文學舞臺為什麼不是城市,是因為城市人的麻木或是城市生活的雷同嗎?

答:前邊提到,鄉村寫作在格非教授、在我、在一些文學的實踐者那裡,已經結束。很多人開始鳴金收兵。我記得張藝謀導演說過一句話,拍電影要有預見性,因為拍電影周期長,等拍完,事情就可能過時。今天,你很難想像90後、00後的讀者會去感興趣發生在六七十年代的故事,會對掙工分這樣的事感同身受。只要我們是一名客觀的創作者,以客觀世界為描繪對象,我們就得面臨這一嚴峻的問題。鄉村生活結束是正在發生的不可逆的歷史,人們社交的舞臺遷移到城市,未來最廣泛的人也生活在城市。可以說,未來文學的主要背景也是在城市。這時提倡「城市文學」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像《青年文學》雜誌就連續兩年推出「城市文學」排行榜。類似的言說我在青年學者徐勇文章裡見過。最近幾年,一批以城市為書寫對象的作者也受到批評者和市場的歡迎。

在實際生活中,我已經失業六年。如今,我感覺自己在文學上也瀕臨失業。時代似乎在拋棄我們這些生在鄉村、長在縣城、寄居於城市然而從精神和生活上都無法自如地融入城市的作者。我在城市生活已有十八年,然而卻非常少地以城市為寫作標的,或者以城市為寫作背景。不是我不想寫,而是我寫不來。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我在這十八年的城市生活裡少於主動出擊,深入生活現場;二、在鄉村,我有大量可以掌握的人,在城市,大量的人我不能夠去掌握。在鄉村,人們的生活和性格趨於簡單,偏近於漫畫,容易典型化。在城市,人更像是無法解釋的深淵。

對城市文學,我的了解也極為有限。我想它是一個龐雜的概念。有時候它是納博科夫式的,有時是卡佛式的,有時是王朔,有時是張愛玲,有時是已故作家荊永鳴所呈現的模樣。很多人都在塑造它。但因為城市不是我的故鄉,使我在進行城市文學創作時處於完全的落後狀態。

問:新的文學舞臺會在什麼地方建立起來?

答:這幾年,我的寫作一直處於懸停狀態,缺乏突破。一度我想重演前十年的過程,從短篇寫起,寫到中篇,以長篇告結。對我這樣的強迫症患者來說,重新來過總是會帶來激情。但是這一次的激情未能持久。最近,在寫作中途,我明顯感覺到自己對所寫之物的輕微的厭惡。之所以還往下寫,是為了結束它。我感受到自己和所寫的小說之間的分裂。這種分裂過去也有,只是感受不如今天這樣強烈。

將文學分為「鄉村文學」和「城市文學」是一項創舉,但其實對我形成認知障礙。一度我注重於敘事技巧、敘事結構、敘事圈套,想以此來抵消自己在「城市文學」創作大潮中的弱勢。有一天,也許就在今年(2019年)十月,革命性的發現出現了。我發現自己可以繞過這種地理式文學劃分所設置的障礙,進入到另一個巨大的創作礦床,進入到另一種豐沛的自由中。這種發現來自於我對馬塞爾·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重讀。上一次閱讀沒有進行完,這一次我打算讀完它。我看到普魯斯特研究者安德烈·莫羅亞這樣劃分文學:一種是像巴爾扎克《人間喜劇》那樣的,把外部世界作為自己寫作的領地,旨在描繪整整一個社會;一種是普魯斯特式的,人的精神重又被安置在天地的中心,小說的目標變成描寫為精神所反映或歪曲的世界。

莫羅亞說:普魯斯特不是從廣度,而是從深度開挖他的礦脈。

我意識到在過去,我或多或少地走在巴爾扎克的路上,將自己當做一個客觀的社會描寫者。隨後,在2019年12月2日澎湃新聞對格非教授的採訪裡,我看見一個有點相似的劃分。格非教授說:「今天大部分小說是審美、智力或娛樂的遊戲,如何呈現生活的真知這一點被屏蔽了。所謂生活的真知,指在寫一個人物時,作家應該調動真正的經驗,即自傳性。或者說,要能從小說裡看到作家自身的精神內涵、追求,作家自己的的痛感和對生活的理解。」我一直熱愛中國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批作家,這其中從實踐和理論兩方面同時做出表率的是格非教授。我從他身上汲取營養很多。這一次也是這樣。那麼回到這個問題上來,新的文學舞臺在什麼地方建立起來?它應該向內轉,變得和作者更緊密。作者不再僅僅是一個資料和社會新聞的搜列者,他從此可以將更多的精力運用到他精神上所念念不忘和耿耿於懷的東西上去。他有必要用手電筒將發生在自己歷史上的事重新探照一遍。他的目標是「通過一個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湧現在他筆下」。

簡而言之,一個全能的寫作者結束了,一個精神上的自視者將要出現。

阿乙

江西瑞昌人,生於1976年。出版有短篇小說集《灰故事》《鳥,看見我了》《春天在哪裡》《情史失蹤者》,小說《早上九點叫醒我》《下面,我該幹些什麼》《模範青年》,隨筆集《寡人》《陽光猛烈,萬物顯形》。曾入選《人民文學》「未來大家TOP20」、《聯合文學》「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長篇《早上九點叫醒我》獲選「《亞洲周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作品被翻譯10個語種20個品種,被《華盛頓郵報》《晚郵報》《國家報》(西班牙)評論介紹

原標題:《不寫鄉村,不代表一定要寫城市 | 阿乙》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再見,鄉村 - 界面新聞
    葉三:我其實也有很多年沒有認真地從頭到尾地讀阿乙的書了,第一次當面承認不太好意思。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阿乙的文字風格變化挺大的,比我印象中要沉重得多。後來我看到一些這本書的書評,阿乙好像在哪次採訪中說到,他寫這本書不是為了追求閱讀上的快感,是為了描繪一個鄉村圖景。如果是這個目的,在我的判斷中他確實達到了。吳琦:今天的活動叫「再見,鄉村」,阿乙來解釋解釋這個標題。
  • 阿乙對話斯蒂娜:要站在月球上寫地球
    2020年11月21日,瑞典作家斯蒂娜·傑克遜和中國作家阿乙在中歐文學節活動上,向雲觀眾講述寫作中的黑暗懸念和場景設置。當懸疑作家開始談論創作中的場景設置,秘密似乎被揭開一角。
  • 《五百萬漢字》———阿乙向博爾赫斯的致敬之作
    以文學研究者的眼光來看,在中國純文學領域無論是作品還是成就還是50後60後作家佔絕對主導,而這樣的格局30年前就已經形成了。而70後者,比如河北作家李浩,真的已經寫得非常不錯了,可是口碑與關注也就來自文學圈內,稍稍走出圈子,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70後作家有「廢柴一代」之感,而在這些「廢柴」裡目下寫得最好的有兩個,一個是阿乙一個是路內,但這真是「矬子裡面拔大個兒」的結果,這是為什麼呢?
  • 他就像天使,把文學青年帶上天堂阿乙×《卡夫卡短篇小說全集》
    阿乙非常尊重、敬佩這樣敏感的作家  《變形記》、《鄉村醫生》、《判決》等幾乎卡夫卡所有的名篇都收在這本書中,包括他很短小的一些遺作也在其中,比如《司爐》  阿乙說,《卡夫卡短篇小說全集》解放了他,讓他愛怎麼寫就怎麼寫。在他的眼中,卡夫卡的小說是渾然天成的  曾經在一個活動上見到「70後」作家阿乙,他手裡拿著一本威廉·福克納的《押沙龍,押沙龍》。
  • 南京「文化名人」錢小華、作家阿乙夜訪蓮都區圖書館
    昨天晚上,南京「文化名人」錢小華、作家阿乙夜訪蓮都區圖書館,麗水市文廣出版局局長徐兼明
  • 阿乙談《下面,我該幹些什麼》:模仿了加繆的小說
    在今年上半年,最火的作家當數阿乙,他的長篇小說《下面,我該幹些什麼》一出版就引起了文壇的關注,成為焦點。辭去縣城公務員的職務之後,他以狂熱的閱讀之旅完成了從警察艾國柱向作家阿乙的轉變。阿乙的小說筆觸冷漠,性格也冷漠,他的筆下顯示了卡夫卡、昆德拉、卡爾維諾和巴裡科的風採。阿乙是一位怎樣的作家?或許本文會讓你認識一部分阿乙。
  • 學者作家談聶魯達:像寫情詩那樣寫政治
    我們寫小說會有很多精於算計的東西,人和人之間,在聶魯達或是在馬爾克斯的東西裡,你看不到這些。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智利詩人巴勃魯·聶魯達,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詩人」,近日,新經典文化首次獲授權引進其代表作《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該詩集由臺灣詩人、翻譯家陳黎、張芬齡自西班牙語譯出,力圖完整呈現原著風貌。
  • 從鄉土到世界,作家、出版編輯、鄉村書記眼中的影響力寫作者
    跟隨觀察員的視角和洞察,探究影響力寫作者在鄉村領域關注什麼?觀察員:閻海軍非虛構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崖邊報告》、《官牆裡》、 《隴中手藝》,入圍第十一屆「文津圖書獎」、獲得2015華文好書社科類十大好書獎、鳳凰網2015年度非虛構十大好書。
  • 阿乙:如果沒有閱讀,我的寫作寸步難行
    作家阿乙說,閱讀讓你在縱向橫向上都獲得極大的膨脹,像宇宙一樣膨脹。當一本書讀不下去,我們還要繼續嗎?書評人維舟說,就像跑步一樣,把讀書變成一個有規律的生活習慣。讀書的時候,我們需要看他人的評論嗎?阿乙說,好的書評人,是用他們的燈光把那塊鑽石的各個側面給我照出來。這是著名作家阿乙、知名書評人維舟和新京報書評周刊編輯羅東進行的一場關於閱讀×書寫的漫談和分享。
  • 作家阿乙:車子和房子不是生命的追求,每個標點符號都會仔細斟酌
    他是70後作家,中堅派作家,被譽為中國文壇崛起的最為重要的力量之一。年少時樹立志向,成年後追求自己的理想。讀中學時的阿乙,對寫作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作為興趣卻與之不同的是,他把寫作已經當作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 訪談阿乙:他將曾經的自己一一殺死在小說裡
    你在《巴赫》中寫了一個巴禮柯不平凡但也不超常的一生,很多人的人生就是那樣地被別人牽到一條路上過了一輩子、大半輩子,有的人任命,有的人默默預謀反抗,巴禮柯看似是前者,其實也是後者。而小說又穿插了「華萊士」這樣一個幾乎不可能出現在現實中的美國搶救隊,去搜救「走失」的巴禮柯。為何/如何構思了這樣一個基於現實又超越現實的故事?阿乙:生活中充滿了尋找的故事。
  • 阿乙:一看吉耶爾莫的作品,就知道他是拉美文學的兒子
    阿乙認為「拉美文學的魔幻在於,它打破了神和凡人,天堂、凡間和地獄的界限,以一種自由原始的狀態來呈現這個世界。吉耶爾莫的小說風格非常細膩,這來源於他敏感的內心。這種敏感是一種種族性的敏感,中國人可能會有荒誕,但沒有這種敏感,國內很少有現代作家能表現出人與自然在原始狀態下的美感。吉耶爾莫二十年後可能會成為波拉尼奧(Roberto Bolaño)那種大作家,我們讀者要珍惜他。」
  • 作家張煒的家鄉:好作品一定要寫腳下這片土地
    張煒的龍口 不在高原,就在路上  張煒倚靠在賓館的床頭,眼帶血絲,看上去相當疲憊。來北京出席BIBF的活動,他幾天沒睡好。這位以《古船》、《九月寓言》、《外省書》等長篇小說堅守文壇的作家,其實一直在寫更龐大的作品。
  • 董卿主持《朗讀者》節目,作家阿乙朗讀文章,給人們帶來感動
    在朗讀者第二季中,當作家阿乙出場的時候,震撼到了我。我們一天帶頭總是在抱怨命運的不公,我們總是在羨慕別人的光環。但是我們付出多少了呢?阿乙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的成績完全是奮鬥得來的。阿乙這樣說:「我認為,生命一開始就是應該屬於死神的,它操縱在死神手裡,我們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事業、自己的生活從死神那裡把它奪回來。
  • 阿來:我不缺寫小說才能 作家不該解釋自己作品
    阿來:可能是因為我就出生在《塵埃落定》中故事情節發生的那個地方,並且對地方史有一定的研究。有很多作家就是從地方和地方史出發寫小說的,《塵埃落定》也是這樣。   在寫小說的時候,很多作家過度地注重史實,注重生活層面簡單的真實性,但是這些東西可能有意義,也可能沒意義。
  • 作家林俊頴:寫了二三十年還被說寫得像張愛玲,那不就大完蛋了
    對一個城鄉差距不大、鄉村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地方來說,所謂鄉土,指的又是哪裡呢?對於臺灣作家林俊穎而言,鄉土不應該只是農村,不應該只是他出生成長的臺中彰化縣北鬥鎮,他最終回到了母語上去。 作家楊照將臺灣鄉土文學的核心特徵定義為「對鄉村小人物的嘲弄與悲嘆」,認為王禎和(1940-1990)無情地嘲弄小人物,而黃春明(1935-)多情地為小人物悲嘆與義憤。
  • 零度寫作 冷峻真實 江西作家阿乙在昌與書友交流創作體會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洪漫報導:阿乙出生在江西,如今已經是活躍在國際舞臺的中國作家中堅力量。4月27日下午,阿乙帶著全新修訂的小說《下面,我該幹些什麼》與南昌讀者見面。江子對阿乙作品的冷峻和真實大加讚賞,阿乙則自稱零度寫作的風格可能與自己曾經在新聞行業工作多年有關,因為新聞作品最強調真實性。同時,他謙虛地表示,對自己的虛構能力沒有信心。他認為,對於作家而言,最難堪的評語就是「你這個小說看起來太假了」。所以,他的很多小說都是取材於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對於一些能夠吸引讀者,但不符合常理的情節,他寧願忍痛刪除。
  • 書單丨翻開阿乙書單裡的140本圖書
    阿乙已經成為近幾年活躍在華語文壇的一線作家,是青年作家中的中堅力量,受到了包括李敬澤、格非等名家的讚譽,同時也受到了梁文道等文化媒體人的關注,並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其中篇作品《下面,我該幹些什麼》被翻譯成多國語言,阿乙也成為最先走上國際舞臺的中國作家之一。目前,阿乙的作品已經輸出了七個語種十五個品種。
  • 城市的作家與作家的城市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俊宇作家與其生活的城市密不可分,城市滋養並成就著作家,作家的生活、寫作又浸淫在城市。哈爾濱,是遲子建生活了30年的城市。「我對哈爾濱,從最初的隔膜到現在就是水乳交融了,在這座城市當中了解它的歷史、文化、風俗等等一切,對這座城市的感情在升溫,對它有了表達的欲望。」遲子建將這種欲望寫成了小說,於是有了《煙火漫捲》。
  • 李大郎談寫作|阿乙:若你不曾為寫作拼過命,別抱怨為何還未成功
    直到我看到抖音上那個名為「以命搏文,朗讀者阿乙獻讀史鐵生《我與地壇》」的視頻時。一開始,我只是想看點短視頻打發時間。但在看過一分鐘後,我不得不改變了初衷,很認真的把視頻看了兩遍。之後,我的心情久久無法平靜。我覺得,我必須要寫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