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來:我不缺寫小說才能 作家不該解釋自己作品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阿來,第一位獲得茅盾文學獎的藏族作家。他的長篇小說《塵埃落定》以靈動、從容、嫻定的敘事和寓言般的情節,打動了無數讀者,而他的另一部小說《空山》則以強烈的現實主義風格,引發了我們觸及靈魂的思索。是怎樣的原因促使阿來完成了這樣的轉變?寫完《空山》後,阿來又在忙些什麼?

  7月10日,本報記者在第三屆中韓作家會議期間獨家專訪了作家阿來。記者:提起您,很多讀者都會以為您只是一位小說家,但我知道,您還是一位詩人。因為早在十幾年前,您就出版了詩集《梭摩河》,您是在什麼時候開始詩歌創作的?又是在什麼情況下,寫起了小說?

  阿來:我開始寫詩是在上世紀80年代。之所以選擇詩歌,可能是因為就寫作而言,詩歌是一種相對容易進入的一種形式,當然想要寫好詩,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寫了幾年詩之後,我發現,自己想要通過文學表達的東西可能更多,尤其是敘事性的和理性的、思考性的東西,但詩歌,尤其是漢語詩歌最擅長的是情感的抒發和意境的營造,它難以包容這麼多的內容,所以我在寫詩的同時就開始寫小說了。在寫小說的過程中我有了這樣的認識,小說的容量比我想像的還要大,它不僅可以包容詩性的東西,同時也可以像詩歌那樣,做到對文字的考究。我甚至認為,詩歌的因素可以輕易地融入小說中去,但小說的東西未必能融入到詩歌中去,所以我就慢慢地放棄了詩歌創作。

  記者:您唯一的詩集叫《梭摩河》,這是一部什麼樣的詩集?

  阿來:梭摩河是我家鄉的一條河流。這部詩集收錄了我四分之一的詩歌作品,在這部詩集中,我始終在描繪著一個對象,這就是那些發生在故鄉的,與梭摩河有關的生活。記者:我知道您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以故鄉為背景的,對於您來說,故鄉意味著什麼?阿來:很多的人生經驗以及對很多事情的記憶都來自於故鄉,這種經驗和記憶對於一個作家來說,可能是被優先熟悉的東西。

  我相信故鄉對每一個人的影響都很大,但對故鄉的關注不是地理學上的概念,有很多人身處一個地方,卻對他周圍的一切一無所知,而另一類人即便身在他鄉,卻一點不妨礙他對故鄉的關注。記者:就文學的話題採訪您,我知道自己無法繞開《塵埃落定》,因為它太有名了。這部作品給我的閱讀感受是充滿了神話和寓言的色彩,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您創作了這樣一部作品?

  阿來:可能是因為我就出生在《塵埃落定》中故事情節發生的那個地方,並且對地方史有一定的研究。有很多作家就是從地方和地方史出發寫小說的,《塵埃落定》也是這樣。

  在寫小說的時候,很多作家過度地注重史實,注重生活層面簡單的真實性,但是這些東西可能有意義,也可能沒意義。小說的意義是要作家賦予的,也就是說,我們在寫一個地方時,不僅是要寫這個地方的歷史、人文、風貌,還要讓我們的個別經驗上升成一種普遍的經驗,當我們完成了這樣的上升,再去看這段歷史和這段歷史所包含的人的命運,就不會簡單地把它看成是一部地方性的作品了。這種上升就是作品的寓言性,這種寓言究竟是什麼,是需要讀者自己去把握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寓言指向了人的精神生活的不同層面,好的小說都有寓言性。記者:《塵埃落定》創作於15年前,您覺得這本書在您的創作中佔據著什麼樣的地位?

  阿來:這是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但在此之前我也寫過很多不錯的中短篇小說,可以說,《塵埃落定》是我寫小說自然的發生。

  記者:在我看來,《塵埃落定》是一部空靈的小說,但《空山》卻十分現實,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轉變?

  阿來:這種轉變其實和題材的選擇有關係。我們在寫歷史的時候,往往會抽空許多東西,因為時間會過濾掉現實生活中的很多東西,也就是說,今天你覺得很重要的東西,對於歷史來說,也許並不重要。但在你寫現實的題材時,如果依舊採用歷史過濾的方法的話,就會發現根本行不通。

  我在寫現實主義風格小說的時候,更關注的是心靈的和肉體的感受,如果你寫得很空靈,就會顯得很虛假。更重要的是,中國的鄉村比起城市來說,它的生活會顯得更沉重,更艱難,如果我詩意地表達這些,首先是對別人經受的艱難和苦難的不尊重。

  記者:《大地的階梯》是一部文化散文,這是您對故鄉歷史、人文的梳理,而我更感興趣的是您在《大地的階梯》中,對故鄉在上世紀後50年的變化的描摹,而這恰恰是《空山》所要表達的東西。

  阿來:我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不變化的東西,每個小小的變化落到個人頭上時,有可能是艱難和痛苦的。故鄉這50年的變化,當然是進步的,我為這種進步感到鼓舞,這種變化我們必須要接受,但它同樣也是艱難的,很多人為此付出了代價,這個我們不能迴避。

  記者:您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大地的階梯》?

  阿來:這部書是在寫完《塵埃落定》之後不久完成的,雖然寫《塵埃落定》時,我盡最大努力尊重歷史,但是小說畢竟是想像力的產物,《大地的階梯》算是對《塵埃落定》的一種注釋,我在還原一段真實的歷史。

  記者:我知道您的新書就要出版了,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阿來:這本書下個月就要由重慶出版社出版了,它取材於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書的名字就叫《格薩爾》。

  這部書將在全球漢語、英語、義大利語等5個語種的國家發行,今年10月,我將去德國參加一些有關這部書的發行活動。這是一部長達二十多萬字的小說。

  寫這本書有個重要的理由就是對自己的調劑。《空山》寫了現實,而且篇幅很長,我覺得寫現實對我來說,終究是一件沉重的事情,因此我想再寫一部比較空靈的小說,《格薩爾》就是一個這樣的題材。

  前幾年,英國有家出版社在做一個項目,他們邀請了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作家重塑神話,當時我正好也想做同一件事,就答應了寫《格薩爾》。去年3月我寫完《空山》後就開始《格薩爾》的寫作,期間除了因為汶川地震後,我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救災工作,被迫停止寫作外,我幾乎沒有停過筆。

  記者:如果把《格薩爾》和《塵埃落定》《大地的階梯》作個橫向的比較,您覺得《格薩爾》有什麼特色。

  阿來:我覺得作家不應該解釋自己的作品,這是讀者和批評家的事情。

  記者:你對這部作品滿意嗎?

  阿來::那是當然。

  記者:那麼自信?

  阿來:為什麼不自信,我很負責任地完成了它,同時我又不缺寫小說的才能。

  (作者:李皓)

相關焦點

  • 阿來:對我的作品改編不一樣才有意思
    文/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段萍    本周一,《一本好書》在騰訊視頻上線第十期節目,由江西籍演員喻恩泰和徐帆聯袂演出曾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的阿來長篇小說《塵埃落定》。著名作家阿來在接受全國媒體微信採訪時稱讚,演員們的表演非常準確,特別有分寸。「我自己寫的小說,寫的場景用另外一種很有分寸的方式在我眼前直觀地展現,這對我來講也是一個很新鮮的經驗」。
  • 專訪作家阿來:十年過去了,沒有一本寫汶川地震的書讓我感動
    小說選取一座藏族村莊自1950年代直至1990年代間發生的六則故事。新版《機村史詩》中,將原來的「大部頭」分為六冊相對獨立又彼此相銜的小長篇,並融合六則與新社會相適應或不相適應的人物故事,建構一幅立體式的藏族鄉村圖景。這樣的敘事結構,在宣傳話語中,一度被稱之「花瓣式結構」,阿來如何看待這一標籤?當代鄉土小說的寫作又該有怎樣的新面向?
  • 「我的兩會」阿來:當作家我願安靜 當代表我不沉默
    你或許不知道的阿來——曾任中國最暢銷科幻雜誌《科幻世界》主編;連續四年在兩會期間錄製廣播節目《兩會聲音日記》……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主持人 張騰嶽阿來:我願意安靜一點,但是說正事就不能太沉靜節目中的阿來,嗓音低沉,話不多,阿來說「自己更願意安靜一點,但是說『正事』就不能太沉靜」。
  • 作家阿來獲第17屆百花文學獎小說與散文雙獎
    作家阿來獲第17屆百花文學獎小說與散文雙獎 2017-12-09張道正 攝   中新網天津12月8日電 (記者 張道正)在8日下午舉行的第十七屆百花文學獎頒獎典禮上,四川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阿來憑藉中篇小說《三隻蟲草》與散文《士與紳的最後遭逢》同時獲得小說獎與散文獎,拿下百花文學獎歷史上首個雙獎。
  • 阿來終結《空山》 獲「年度傑出作家」
    《南都周刊》主編陳朝華代表組委會給出的官方解釋是,獲得小說家獎票數最高的畢飛宇向組委會表示放棄該獎之後,組委會第一時間與其進行了溝通,「畢飛宇向組委會解釋,他放棄這一獎項純粹屬於個人原因,與文學獎主辦方及評委會無關。為尊重組委會工作與作家意願,第七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小說家獎空缺。」這也是大獎歷史上首次出現這一狀況。
  • 《塵埃落定》究竟好不好看?讀者:這是阿來小說的巔峰!
    說到作家阿來,相信很多人是不陌生的,在中國作家行列中,阿來文筆非常的好,塵埃落定是他的代表作品,當然作為一位藏族作家,他始終在描寫著自己熟悉的故鄉。塵埃落定獲得第五屆毛澤東文學獎這部小說講述的是關於土司家族從興盛走向衰亡的過程。
  • 周克芹:他曾是藏族作家阿來的「文學推手」
    信寫得很平和、很節制,有限度地表揚我很有小說感覺。並且說,如果有機會去成都,希望見面談談話,如果不願意到單位,請到他家裡去。後來,我們若干次見,都是在他家裡。談讀什麼書,讀書的大致感覺。我覺得這個樸素的人,給我的好感比他小說給我的好感更多。」
  • 【專訪】作家阿來:一種文化不進化就會被淘汰 進化鏈最頂端的是...
    他列舉了一批與自己同時代的作家,諸如莫言、賈平凹、蘇童、餘華,並強調「我們每個人都寫過很多短篇小說、中篇小說、長篇小說」,他又補充道:「小說不在於先劃定自己,而是依據我們拿到的材料,看我們表達的對象需要什麼體量。」雖然長期與「藏族作家」這個身份緊緊捆綁,然而對於文學的民族視角問題,他的態度異常堅定:他反對那種對於藏區文化異域風情式的想像,也反對將藏族村落塑造成異族文化樣本的獵奇方式。
  • 阿來:《塵埃落定》寫到三分之一,我就知道這是一部偉大的小說
    震後十年間,他並沒有想過要寫一本關於地震的小說。 地震之後,阿來去了災區,幫助救援。他還去了北京,和友人為災區募款。阿來那時候的想法是,應該先忘掉作家的身份。他不想寫關於地震的任何東西。媒體打電話約稿,他說不接受採訪。「我既不告訴你我看見了什麼,我也不會寫。」他只是給關於地震的一些口述史寫過序。當時誰想寫東西,他會幫助他們。
  • 解讀《中國和力》| 作家阿來:我不希望數錢的快樂很短暫
    作為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阿來的《塵埃落定》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文字,發售超過200萬冊,是中國當代文學中不可多得的長銷作品。事實上,在過去幾十年曆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能達到這一成就的也不多。阿來作為傳統作家掙到了錢,雖然很難說市場層面的成功是否會讓他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更有底氣,但或許他確實能比其他人好地理解那傳統作些為寫作付出巨大,同時也收入巨大的網文作者。
  • 百花文學獎頒出,作家阿來同時獲得小說獎與散文獎
    「開放敘事」是《小說月報》新創品牌欄目,本次獲獎者為任曉雯與郝景芳。郝景芳是成為繼劉慈欣之後第二位獲雨果獎的中國作家,任曉雯近年在《南方周末》開設的專欄《浮生》,也展現了傳播媒介與小說樣態、敘事方式的互動之中新的寫作的可能性。影視劇改編價值獎,獲獎作品為《如果沒有明天》,作者為餘耕。該作品改編的舞臺劇《我是餘歡水》最近在北京繁星戲劇村上演,影視改編也已進入操作階段。
  • 什麼是小說的深度——阿來
    什麼是小說的深度?小說的深度不是思想的深度,中國的評價家都把小說的深度說成是思想的深度,絕對不是。你有哲學家深刻嗎?你有歷史學家深刻嗎?我說小說的深刻是情感的深刻……——作家阿來。其實作家阿來的說法,跟我之前的帖子的觀點差不多。小說的深刻,你不可能在小說裡面講道理,很大程度上也不能在小說中體現什麼大道理。大道理這種東西,一說就透——而且很大程度上都帶有個人主觀看法。也有可能這種大道理,沒有主觀看法,很客觀。但問題有什麼用呢?就像校園欺凌一樣,你把對錯搞明白了,有用嗎?而且很多時候你還搞不清。
  • 阿來:《空山》不是我的新娘
    「我一旦投入到作品中去,情感的消耗很大―――中國的評論總把小說的深度定義為思想深度,我認為小說的深度是情感的深度。當我的情感空蕩蕩的時候,我就是一個乾涸的湖底。」  沒有人知道阿來醞釀一部小說所調動的腦力、情感、時間、經驗的能量總和,阿來自己也不知道。在他心裡,寫《塵埃落定》像談一場轟轟烈烈、刻骨銘心的戀愛。
  • 四川省作協主席、作家阿來獲百花文學獎史上首個雙獎
    中新網 圖在12月8日下午舉行的第十七屆百花文學獎頒獎典禮上,四川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阿來憑藉中篇小說《三隻蟲草》與散文《士與紳的最後遭逢》同時獲得小說獎與散文獎,拿下百花文學獎歷史上首個雙獎。阿來1959年出生於四川西北部阿壩藏區的馬爾康縣,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轉向小說創作。
  • 汶川地震十年後,鄉土作家阿來終於寫下內心深處的記憶
    阿來的新書跟死亡有關。這本名為《雲中記》的小說寫了五個月,卻在阿來的心裡埋了十年,直到一年前,也就是「5·12」地震10周年紀念日,才終於決定下筆。災難發生的時候,很多人爭著寫地震題材的東西,阿來忙著救援,一路上見了太多的死,覺得下不去筆。沒想到,當許多事情都化作塵埃,記憶卻再次找上門來。
  • 阿來VS李敬澤:我們不可能靠大數據給讀者精準投放作品
    「我在中學教歷史課,講法國大革命發生在哪一年,鴉片戰爭是怎麼回事,但我們好像不知道地方史,不知道自己生活的社區、街道,是怎麼形成的。我們好像什麼都知道,又好像什麼都不知道,處在一種懸空的狀態。」阿來說,這種懸空感讓他開始做田野調查,「我認為需要建立起歷史觀,於是開始做地方史的研究。」阿來花了四年時間,走遍了四川省阿壩地區,研究這裡曾有的十八家藏族土司的來龍去脈。
  • 阿來最完備詩歌作品集 《阿來的詩》面世
    【深圳商報訊】(記者 劉悠揚)很多人認識作家阿來的文學世界都是通過他的小說,比如《塵埃落定》,以及長篇歷史非虛構文學《瞻對》等。但了解阿來文學創作脈絡的讀者知道,阿來還是一個優秀的詩人。1982年,阿來以一首名為《母親,閃光的雕像》的詩歌斬獲他人生第一個文學獎。之後,他寫出了《草原迴旋曲》《梭磨河》兩組詩百餘首。
  • 阿來「按下雲頭,寫了人的世界」:醞釀十年,地震題材小說《雲中記...
    當城中傳來致哀的號笛,在長長的嘶鳴聲中, 阿來忽然淚流滿面。過往十年中,他看見的一切——人類的痛苦,自己的經歷,都從他的眼前重現。半小時後,阿來關閉正寫到一半的作品文檔,打開了一個新的文檔。汶川地震後他內心一直想寫,但一直不太敢寫的狀態,終於被打破了。他開始寫大地震帶給一個村莊一些人的巨大改變的故事。這就是他最新長篇小說:《雲中記》。小說於2019年初刊發於《十月》雜誌上。
  • 出版總社《阿來散文集》在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上首發
    開幕式上,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副主席莫言,著名作家麥家與我校出版總社社長劉東風共同為總社最新推出的五卷本《阿來散文集》揭幕。我校出版總社從策劃到編輯出版《阿來散文集》歷時近兩年時間,得到了阿來老師的全力支持和指導。五卷包括《大地的階梯》《成都物候記》《一滴水經過麗江》《人是出發點,也是目的地》和《讓巖石告訴我們》。
  • 阿來《雲中記》:用頌詩來書寫殞滅的故事
    阿來的長篇小說《雲中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也發表一年了。汶川地震時,阿來在成都。他目睹了這場駭人的災難,心靈受到極其巨大的震顫和創傷。很長一段時間,阿來不願寫有關這場災難的小說。「直至2018年的5月12日,我突然淚流滿面,一動不動坐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