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來:《塵埃落定》寫到三分之一,我就知道這是一部偉大的小說

2020-12-14 騰訊網

阿來覺得,通過熟悉的語言寫熟悉的內容,才能避免誤解和誤讀,才有助於抵達情感的深度。他有一部散文集叫《語自在》,那是一種自由的言說狀態,他認為自己在「語自在」之中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2019年第17期

文 | 本刊記者衛毅實習記者 張瑋鈺

全文約5796字,細讀大約需要13分鐘

2019年5月27日,拍攝於北京歌華開元酒店 圖/本刊記者 姜曉明

「5 12」中斷了阿來兩次小說創作。一次是2008年,他正在寫《格薩爾王》,成都的高層居所劇烈震動起來,他用了幾秒鐘反應過來,這並非書中神靈觸怒,而是眼見之現實。另一次是2018年,他正在創作關於探險家的小說,「5 12」十周年紀念的警報聲在成都上空響起,他瞬時落淚,開始動筆去寫之前曾刻意避開的關於地震的小說。一年之後,有了《雲中記》。新書用三頁交代了創作的原因。其中一條讓人感到有些意外:向莫扎特致敬。

阿來坐在我的對面,講起莫扎特。

「5 12」地震之後,阿來和許多志願者一樣,去往災區。某天晚上,在映秀跟汶川之間的一個地點,阿來一個人躺在他的車裡。儘管很累,但他睡不著。離車不遠處,一臺挖掘機不舍晝夜,仍在工作。距離「5 12」已經四五天了,廢墟下面沒什麼活人了。除了個別的生命奇蹟。

阿來待在車裡,感覺有些麻木。他在想,當人不再哭泣之時,似乎沒有一個更好的對待死亡的方式。地震死去的人太多了,連充分釋放痛苦的機會都沒有。阿來想著車上應該有點聲音,他看到有一盤莫扎特,就塞進了音響裡。《安魂曲》響起,是悲傷的,又是莊重的,在音樂裡頭,他感知有生命在升華,並沒有隨著肉體的消逝而消逝。此後,這個聲音常常環繞他周遭。「寫作這本書(《雲中記》)時,我心中總迴響著《安魂曲》莊重而悲憫的吟唱。」

阿來會想到對《詩經》的言說——哀而不傷。節制是對生命的尊重。這些他都懂,但在映秀和汶川之間的那個晚上,他感到此說頭一回那麼真切。夜太靜了。他心中並無恐懼。他躺下,看著滿天星光,四下無燈火,只有挖掘機「咣咣」之聲滲入《安魂曲》中。

十年前中斷的《格薩爾王》,他此後用了九個月寫完。一年前擱置下的探險家小說,他至今沒有繼續。他仍在《雲中記》裡。

《雲中記》仿佛一本意外之書。震後十年間,他並沒有想過要寫一本關於地震的小說。

地震之後,阿來去了災區,幫助救援。他還去了北京,和友人為災區募款。阿來那時候的想法是,應該先忘掉作家的身份。他不想寫關於地震的任何東西。媒體打電話約稿,他說不接受採訪。「我既不告訴你我看見了什麼,我也不會寫。」他只是給關於地震的一些口述史寫過序。當時誰想寫東西,他會幫助他們。「災民往往分兩種情況,一種什麼都不想說,一種特別願意傾訴。我可以幫助那些特別願意傾訴的人。傾訴對他們來說是某種心理治療。」 這是他接受的文化人參與震後重建的方式。

2018年5月12日,情況發生了改變。他幾乎是坐在家中和十年前同樣的位置,警報響起時,對面的樓沒動。阿來發現樓模糊了,一向克制的他,淚水流了下來。

地震後,阿來見過阿壩州一個副州長。他一見到阿來,就哭了起來。阿來問他為何?他說,這裡的城鎮、鄉村、道路、房屋,各種基礎設施,我們幹了三十多年,一夜之間全都沒了。他比阿來還大兩歲。他說我們不可能再有個30年了。「這等於說是把他一生工作的意義全都取消了。」類似這樣的情感,到10周年那天好像有了一個總爆發。「我突然想都沒想,就開始寫起來。」這是《雲中記》的開端。

阿來來北京,是因為《雲中記》的出版。他所住酒店房間的桌子上,還擺著一本書。他拿起來,給我看,是《蘇詞彙評》。這是蘇軾三百多首詞的全集,而且把歷代對蘇詞的評價附於其後。「這書做得很好,不是流行的那種做法。」他每次出門帶的書都不一樣。大概每三年左右,他會把中國的詩歌、散文有選擇地重溫一遍。這是為了保持語言的感覺。語言的感覺不會憑空而來。在他看來,從網絡上撿點兒新詞,這些是可以的,但是那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他拿起手中的蘇詞,「他們才是非常講究的。」

蘇軾是阿來的第二愛,他的最愛是杜甫。在他眼中,這兩位在書寫領域當中,幾乎無所不能。蘇軾既能「大江東去浪淘盡」,也能「十年生死兩茫茫」。杜甫能寫憂國憂民之詩,也能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他們不拒絕內心的各種感受,這是非常真實的全方位的生活。」

阿來的行李箱裡有好酒好煙,身上衣服是奢侈品牌。他對生活品質有要求。他同樣對此警覺,精神世界的探究不敢偏廢。阿來的生活保持規律。他不像一些作家,要下午才起床。早上9點開始的採訪對他並不構成問題。「我沒有當過職業作家,我朝九晚五都要上班,每天7點之前肯定起床,沒有早上睡覺的習慣。」

阿來認為,作為一個作家,會經常說「深入生活」,但如果沒有一個確定的職業跟社會身份,其實「深入」可能就有問題。「那可能永遠就是個旁觀者,是吧?但是如果有一個職業,職業中遇到的事情就都是非常真切的,不管是好的壞的。」

一個人身處各種真實的人際關係中,就會面對各種利益糾葛。「在這個時候,你的合作夥伴也好,你管理的團隊也好,他們會迅速把你是作家這件事忘記。」阿來笑了,「比如我跟我的合作夥伴籤訂合同,他不會說你是作家,我讓你兩個點。我的員工有什麼要求,也不會因為我們老總是作家,就讓步。」阿來曾為人矚目的一個頭銜是《科幻世界》社長和總編輯。1996年,他從阿壩文化局去往成都,接手《科幻世界》。彼時《科幻世界》狀況並不好,快辦不下去。在他接手後,許多雜誌上的名字開始被關注,日後最有名的是當時初出茅廬的劉慈欣。「現在的人喜歡說我發現了誰。我不喜歡這樣說。我不喜歡這樣說別人,也不喜歡別人這樣說我。」

最近,阿來還做了電影《攀登者》的編劇,為了體驗生活,他登臨喜馬拉雅山脈六千多米處。他自己並非特別熱愛登山,環保問題似乎更能激起他的關注之心。珠峰腳下一地的垃圾讓他反思,「商業登山真是必須的嗎?」這和《攀登者》裡六七十年代的登山有了太大區別。

阿來始終是個反思者。他認為批判和反思是作家的基本責任。但在他眼裡,丈量文學最好的尺度是情感。「有的人經常說深度。說你要說思想嘛。如果是說思想的深度,有哪一本小說能比哲學家的書有深度呢?甚至你也不及歷史學,不及人類學,不及社會學,因為他們是用一種非常專業的分析方法來處理材料。小說是講人的故事,而人是靠什麼?情感。中國傳統文學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抒情性。」阿來說。

阿來覺得通過熟悉的語言寫熟悉的內容,才能避免誤解和誤讀,才有助於抵達情感的深度。他有一部散文集叫《語自在》,那是一種自由的言說狀態。

阿來寫了幾十年。我問阿來,你在「語自在」之中麼?

阿來回答:我覺得是。

2005年,阿來 圖/本刊記者 大食

人物周刊:《雲中記》的寫作是從哪裡入手的呢?

阿來:幾年前,一位攝影師給我看了一張他拍的照片,他問我,你知道這個村吧?我說,這還用猜嗎?這就是那個村。這個村跟我小說裡寫的村很像。這樣的村很多。這樣的村,在地震中,房子破壞很嚴重,重要的是,將來它還會再面臨同樣的問題。地震造成的次生災害會不時發生,並不適合重建,更多的是採取移民的方式。給我看照片的人還拍了村裡祭司的兒子在廢墟裡敲鼓。祭司的兒子說,現在活著的人有政府在管,但是我們都走了,村裡的那些鬼魂誰管?作為祭司,他要回去,管這些鬼魂。這個形象觸發了我的寫作,我開始動筆。

人物周刊:這是一個藏族苯教的祭司,這和你是藏族有關係麼?

阿來:汶川就有很多藏族。可能我寫藏族更得心應手一些。真要懂的話,得懂語言。這裡是萬物有靈論,萬物有靈論就有自然崇拜。我正好希望討論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物周刊:在你的小說裡,有神靈,也有科學家,你似乎是在讓大家做出自己的選擇。

阿來:我們每個人都會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場,或者在自己所受教育的背景下,接受不同的對於世界的解釋。我自己是相信科學的解釋。大地並非與人為敵。因為除了依附大地,人無處可去,這就是人的困境,根本的困境。

人物周刊:現在全國好像有一股科幻熱,你怎麼看?

阿來:我認為沒有什麼科幻熱。現在有劉慈欣熱,沒有科幻熱。科幻總體在下行,其實當年的那支科幻創作隊伍,大部分都已經瓦解。

人物周刊:瓦解?

阿來:對啊,很多人不寫了。還有很多在寫的,已經不寫科幻了。更容易寫的是玄幻啊,諸如此類吧。寫科幻是有難度的。

人物周刊:科幻要有科學基礎。

阿來:要講道理。

人物周刊:你在《科幻世界》這麼多年,沒有想過寫科幻小說麼?

阿來:沒有想過。我去那裡不是去寫科幻小說的,把這個平臺做好,這對一個做雜誌的人來講更重要。如果平臺不夠好,沒有推廣能力,發現了好作者好作品也白髮現,也不能造成影響。

人物周刊:地震的時候,你原本沒有寫小說的想法,這十年中是怎麼慢慢變化的?

阿來:地震的時候,我認識到,我們中國人好像對死亡,並沒有一個更深的考究。一個人生命的失去就是悲痛,悲痛完之後,隨著時間的消失,慢慢減輕這種創痛,最後遺忘。中國人是最善於這個的,當時是非常悲痛的,但是過後又是迅速遺忘的。這跟西方有點不一樣。西方文學中,比如最典型的災難就是戰爭,西方人在寫戰爭、寫死亡的時候,好像能寫出一些對生命本體的哲理性的思考。恐怕我們要寫災難也要這樣。

人物周刊:這是非常特別的對生命的體驗。

阿來:我覺得,對我來說,除了愛情之外,這個經歷恐怕是最重要的。都不需要自己想,那些場景都會經常下意識地出現。它慢慢地內化了,成了你的一個創傷。

人物周刊:你寫《格薩爾王》,是要對這個經典重新做一個解釋?

阿來:《格薩爾王》誕生時間很長了,但是越往後,文本被改造的東西越多。我其中寫到格薩爾王戰無不勝。反正最後他打不過就是神來幫忙,就像這《西遊記》之無聊也是這樣。反正他過不了關,就有人來幫忙,天兵天將就來了,或者哪個神仙就來了。這有點沒勁。我是讓格薩爾王自己覺得,他們天天打勝仗沒意思,他甚至想失敗一次。

人物周刊:我挺好奇,當初為什麼許多家出版社都不敢出版《塵埃落定》?

阿來:我們的市場一直在呼喚創新,但真正當創新的東西出來之後,其實它有點兒陌生,不知道怎麼評判,沒見過它就沒把握。當時文學的市場化剛開始,我們中國人一想到文化的市場化的時候,其實總是往低處想的。不要那麼高雅,不要那麼高深,通俗一點,刺激一點,諸如此類吧。他們覺得《塵埃落定》沒法兒做,提出的意見就是——改啊。

人物周刊:你的態度是怎樣的?

阿來:說實話,現在很多年輕人達不到我當年的那個定力。我的書拖了四年才出版,我當時的意見是,除了錯別字,一個字不能改。那個時候,我也是寂寂無名啊,也沒錢。我只是阿壩州文化局一個編內部雜誌的編輯。我願意等。現在很多年輕人,讓他改東西,屁顛兒屁顛兒就改了,生怕改不好。有時候,往往一改,就把好東西改壞掉了。

人物周刊:什麼讓你堅持不改?

阿來:我是要充分的表達。藝術這個東西是需要一點堅持。《塵埃落定》寫到三分之一的時候,如果不是自己的小說,我都會說這是一本偉大的小說。

人物周刊:你對自己有這樣的判斷。

阿來:我們經常看見有些人狂妄,對自己判斷是錯的,但是我不會,為什麼呢?我不是瞎說的。我讀了那麼多書,看到小說形式從兩千年前一點一點發生變化,一直發展到當代。不光是看中國的,全世界翻譯成中文的,我都看。我是把自己的書放在這樣一個體系裡頭去考察、去比較,不是說除了自己別的都不知道,然後就覺得自己這個好。這是一個客觀的判斷,不是顧影自憐。你既要尊重自己,但又不能把自己無限放大。

人物周刊:《塵埃落定》後來所達到的成就,是你預料當中的嗎?

阿來:應該是預料當中。我們在物質方面拼命想要好的東西,只要自己經濟能力達得到,買得起八千塊錢的衣服,絕不買一千的,是不是?能開得起寶馬,絕不開大眾。物質上我們都是這種追求。難道文化上,我們只要壞的、只要低俗的,不要好的?可能大眾文化有這個趨勢,但是我不相信這個社會一點兒有文化追求的人都沒有,不可能吧?不要說什麼雅俗共賞,即便是暢銷書,你賣了一千萬本,相對於十幾億人來講,也很小眾啊,是不是?

人物周刊:你會特別看重對藏族的書寫麼?只寫藏族範圍內的生活?

阿來:我寫這些東西,因為我熟悉這些東西。我對自己沒有限定。我也過了幾十年城市生活,城市生活就幾乎是脫離藏族社會的。我在《科幻世界》十年,沒有藏族同事。我住的小區,沒有藏族鄰居。我自己做的工作也極少直接跟藏族社會發生交集。這是我一大部分生活經驗。說不定哪一天,我寫個城市小說,這是有可能的。

人物周刊:你如何認識「知識分子」這個概念?

阿來:我同意薩義德對於「知識分子」的定義。薩義德說,知識分子是能夠把個人或者某一族群的這些特殊的經歷,跟整個人類的普遍性連接起來的。知識分子既是文化的人、地域的人、種族的人,同時是人類的人。

人物周刊:你每年的版稅收入都相當豐厚,在嚴肅作家裡是非常高的,這樣的經濟狀態會對你的寫作有影響麼?

阿來:這也是個考驗。經濟狀態改變了,吃得好一些,穿得好一些,我也願意消費高一點,物慾有時候會損害人的內心世界,我對這個有警惕。不能因為多喝了幾次茅臺,就覺得我是多麼高端的人。

人物周刊:更注重精神世界的東西?

阿來:對啊。尤其在這個時候,我覺得不能切掉自己跟中國普通社會的聯繫,而且這個聯繫不是姿態性的。你真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真能大家坐在一起,還能互相傾聽、互相懂得,不光是你傾聽他,他也覺得你跟他是一樣的。

人物周刊:你書寫的對象基本是鄉村,你如何看待當下的鄉村?

阿來:我反對現在那種到處泛濫的所謂「鄉愁」的書寫。城鄉的差距,出城十裡就能看見。我們的鄉村建設還很差。鄉村的基本面貌、農民的受教育水平、農業生產能力,都是低水平的,同時是高成本的,這些必須通過鄉村的重建來完成。而且這個重建不光是蓋房子,還有鄉村結構的重建。

人物周刊:你寫了三十多年了,持續的動力是什麼?

阿來:我覺得我沒有動力。我倒是相信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可能都會有一個最適合他做的事情,如果他運氣好。我就算運氣好的,就幹了自己最適合幹的那個事情,所以在這當中也不累,永遠新鮮,而且也不需要給自己打氣,因為這就是一個自然而然隨時會發生的事情。你跟世界和社會的關係,都是通過這個東西來最終完成。

中國人物類媒體的領導者

提供有格調、有智力的人物讀本

記錄我們的命運·為歷史留存一份底稿

相關焦點

  • 2020塵埃落定,阿來在抖音讓經典再出發
    阿來 二十幾歲的時候,正逢 80 年代文學熱,幾乎所有會寫字的年輕人都在寫作。他也懵懵懂懂地跟隨這個潮頭,開始寫詩,後來又轉向寫小說。他跟抖音網友分享開始寫作的故事:有點像今天打遊戲,他一天晚上看完一部長篇,讀到天亮。之後,發現那些大作家除了個人天分之外,也是依賴個人生活經驗寫作,那我們不也可以嗎?
  • 《塵埃落定》究竟有多厲害?讓年僅41歲的阿來,就獲得茅盾文學獎
    在麥其土司轄地上,沒有人不知道土司第二個女人所生的兒子是一個傻子」。1988年,阿來的長篇小說《塵埃落定》出版了。2001年,《塵埃落定》榮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當時的阿來年僅41歲。成為了茅盾獎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得者。
  • 文學的故鄉:阿來的《塵埃落定》
    在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看見阿來,倏忽想起了「那個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聽見一群野畫眉在窗子外邊聲聲叫喚…」這是《塵埃落定》的開頭,阿來的筆觸貌似信手拈來,緩緩揭開藏區土司家族的神秘面紗。小說以麥琪土司家的「傻兒子」二少爺扎西的視角來講述,外面的世界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藏族土司們為了擴充眼前的土地勢力爭勇鬥狠。為了令人垂涎的財富,罌粟種子撒滿了這片廣袤土地,傻子少爺突然建議種糧食,麥琪土司轄地地因此躲過了饑荒,空前盛大。
  • 茅盾文學獎得主阿來攜新書《雲中記》做客南山書城 《塵埃落定》二...
    「雲中,是汶川地震中一個消失的村子的名字,也是小說故事的發生地。關於《雲中記》,阿來坦言,「我要用頌詩的方式來書寫一個殞滅的故事,我要讓這些文字放射出人性溫暖的光芒。」《雲中記》講述了在汶川地震後,擁有上千年傳說的雲中村移民到平原。年復一年。祭師阿巴感到身上的力氣在消散,他要回到那個即將消失的村子,與亡靈為伴。然而,神跡出現了,他創造了一片世外桃源……
  • 阿來:我不缺寫小說才能 作家不該解釋自己作品
    我甚至認為,詩歌的因素可以輕易地融入小說中去,但小說的東西未必能融入到詩歌中去,所以我就慢慢地放棄了詩歌創作。   記者:您唯一的詩集叫《梭摩河》,這是一部什麼樣的詩集?   阿來:梭摩河是我家鄉的一條河流。這部詩集收錄了我四分之一的詩歌作品,在這部詩集中,我始終在描繪著一個對象,這就是那些發生在故鄉的,與梭摩河有關的生活。
  • 阿來對談李敬澤:二十年後再看《塵埃落定》
    阿來 (若無特別說明,本文圖片:浙江文藝出版社)好玩的是,那時阿來還擔心小說寫得「太像哪一家」,結果現在土司後人們紛紛表示《塵埃落定》寫的就是自家的故事。「一開始,我們對這本書的焦點會放在土司制度、藏區變革等等。但在這本書二十二年的徵途上,它漸漸走出了自己的歷史。實際上讀者已經為它生發了很多新的東西,有的甚至是阿來都沒有想到的。」
  • 阿來對談李敬澤:二十年後再看《塵埃落定》
    好玩的是,那時阿來還擔心小說寫得「太像哪一家」,結果現在土司後人們紛紛表示《塵埃落定》寫的就是自家的故事。「一開始,我們對這本書的焦點會放在土司制度、藏區變革等等。但在這本書二十二年的徵途上,它漸漸走出了自己的歷史。實際上讀者已經為它生發了很多新的東西,有的甚至是阿來都沒有想到的。」在李敬澤看來,一部經典的或者正在成為經典的作品,一定有堅實的歷史基礎,一定有作家本人在創作時的考量,但如果它永遠停留在那時那地,就成不了好作品。
  • 《塵埃落定》出版15周年 阿來透露背後故事
    阿來:為練五筆字型順手寫《塵埃落定》  阿來在談及自己的文學經歷時表示:「我經常說,我不是一個作家。在上中學的時候,我都不知道『作家』這個詞,也不知道文學。」阿來最開始接觸文學是在放羊的時候。當看到路邊報紙上的《沙家浜》時,讓他感到「和學校裡念的語錄不同,字和字有不同的放法,放好了會非常舒服」。
  • 《雲中記》成2019年度高光作品 專訪阿來:重現《塵埃落定》與讀者...
    2019年5月28日,在北京出版集團舉行的作品研討會上,文學批評家李敬澤發言評價說:「從《塵埃落定》《格薩爾王》《機村史詩》,包括《蘑菇圈》、《三隻蟲草》等等,到現在《雲中記》,這一系列的寫作,幾乎就是一個宏大的建築,而到《雲中記》,是宏大的建築一塊封頂的石頭擺好了。」
  • 塵埃落不定 阿來:我希望這本書能再賣20年
    累計銷量超百萬:經典是《塵埃落定》的生命力據悉,《塵埃落定》創作完成於1994年,卻直到1998年才得以出版。問世不到兩年即摘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的桂冠,並持續暢銷至今,累計銷量達數百萬冊。正如阿來所說,「真正描繪出了自己心靈圖景的小說會挑選讀者」。
  • 塵埃落不定 阿來:我希望這本書能再賣20年
    正如阿來所說,「真正描繪出了自己心靈圖景的小說會挑選讀者」。這也是經阿來認可的定稿版。20年間,阿來筆耕不輟,先後創作出《機村史詩》《雲中記》《格薩爾王》等優秀小說。但作為阿來的成名作,《塵埃落定》無疑是其最廣為人知的一部作品。分享會上,羅偉章結合自己的閱讀經歷表示,《塵埃落定》剛出來時,他並不願意去讀,「因為很多時候,一本大熱的書其實並不一定具有經典的價值,我希望等熱度過去後來看作品。可是《塵埃落定》的熱度持續不減,我也開始閱讀。」
  • 獲茅盾文學獎20年 阿來與新一代讀者再回首《塵埃落定》——不能...
    20年前,阿來在茅盾文學獎頒獎臺上,將讀者的歡迎、批評界的好評定義為「成功的喜悅」;20年後,面對臺下新一代讀者,他感嘆:「話題一說就很可怕。因為這表示我正在老去。」  他對「老去」的定義是「慢慢失去活力和創造力」——兩個創作者最需要的東西。  阿來是茅盾文學獎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得者。《塵埃落定》是他第一部長篇小說,寫書時,他不過三十四五歲。
  • 阿來:一本書是自然發生的
    後來有了電腦,他看著窗外,敲下《塵埃落定》的第一行字——「那是個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聽見一群野畫眉在窗子外邊聲聲叫喚。」因為小說《塵埃落定》,阿來成為茅盾文學獎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他從茶馬古道上偏遠、貧困、閉塞的小村莊,一路走向頂級文學殿堂。在汶川地震過去10年後,阿來創作了他的長篇小說《雲中記》,於2019年出版。
  • 《塵埃落定》究竟好不好看?讀者:這是阿來小說的巔峰!
    說到作家阿來,相信很多人是不陌生的,在中國作家行列中,阿來文筆非常的好,塵埃落定是他的代表作品,當然作為一位藏族作家,他始終在描寫著自己熟悉的故鄉。塵埃落定獲得第五屆毛澤東文學獎這部小說講述的是關於土司家族從興盛走向衰亡的過程。
  • 《塵埃落定》作者阿來:小說的深度實質是情感的深度
    【阿來】:我30多歲開始寫這個書。在寫了一半時間以後,懷疑要不要寫下去,所以,寫《塵埃落定》之前,我停了四五年時間沒有寫作,沒有寫作是在想,寫作本身對於社會也好,對於我們自己的人生也好,它有什麼樣的意義。其實一直在考慮這樣一個問題。
  • 榮獲「茅盾文學獎」二十周年,阿來推出《塵埃落定》全新版
    今年適逢《塵埃落定》榮獲中國最高文學獎「茅盾文學獎」二十周年,近日,浙江文藝出版社將隆重推出《塵埃落定》全新版,這也是作家阿來認可的獨家定稿版。阿來說:「重讀這部小說,我很難說自己在這方面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但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在其中所作的努力。我至少相信自己貢獻出了一些銘心刻骨的東西。」20年前,阿來憑藉《塵埃落定》成為茅獎最年輕的獲獎者「語言輕巧而富有魅力、充滿靈動的詩意,顯示了作者出色的藝術才華。」這是茅盾文學獎對這部長篇巨著的授獎詞。
  • 淺析阿來《塵埃落定》:「傻眼看世」非常態敘述視角的絕妙之處
    嚴家炎在獲獎評語裡寫道:「藏族青年作家阿來的《塵埃落定》,小說視角獨特,有豐厚的藏族文化意蘊,清淡的一層魔幻色彩增強了藝術表現開合的力度,語言輕巧而富有魅力」,「充滿靈動的詩意」。在小說的結尾,我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終於領悟到:「我當了一輩子傻子,現在,我知道自己不是傻子,也不是聰明人,不過是在土司制度將要完結的時候到這片神異的土地上來走了一遭……上天叫我看見,叫我聽見,叫我置身其中,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為了這個目的,才讓『我看起來像個傻子』。」
  • 阿來:對我的作品改編不一樣才有意思
    文/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段萍    本周一,《一本好書》在騰訊視頻上線第十期節目,由江西籍演員喻恩泰和徐帆聯袂演出曾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的阿來長篇小說《塵埃落定》。著名作家阿來在接受全國媒體微信採訪時稱讚,演員們的表演非常準確,特別有分寸。「我自己寫的小說,寫的場景用另外一種很有分寸的方式在我眼前直觀地展現,這對我來講也是一個很新鮮的經驗」。
  • 阿來《塵埃落定》出版尷尬:曾4年未找到出版社
    一部《塵埃落定》,讓世人記住了阿來。與同時代作家相比,阿來的作品數量不多,但是作品的影響力深入人心,尤其是《塵埃落定》出版10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  10月27日上午,身為四川省作協主席的阿來,受湖南省作協之邀,登上「文學名家講堂」,作了題為《文學與社會:順應,屈從,還是對抗》的精彩演講。
  • 阿來認可的獨家定稿版《塵埃落定》將推出面世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今年適逢《塵埃落定》榮獲中國最高文學獎「茅盾文學獎」二十周年,在此金秋飄香之際,浙江文藝出版社將隆重推出《塵埃落定》全新版,這也是作家阿來認可的獨家定稿版阿來說:「重讀這部小說,我很難說自己在這方面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但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在其中所作的努力。我至少相信自己貢獻出了一些銘心刻骨的東西。」◆榮獲茅盾文學獎二十周年之際,全新推出「語言輕巧而富有魅力、充滿靈動的詩意,顯示了作者出色的藝術才華。」這是茅盾文學獎對這部長篇巨著的授獎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