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養生之道:身體無疾病,靈魂無困擾,乃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2020-12-11 好玩的國學

題記:身體無疾病,靈魂無困擾,乃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越想超脫的人就越痛苦;越痛苦的人越想超脫,這個既超脫又痛苦的哲學家就是莊子,因為痛苦讓人深刻。

莊子終其一生都在追尋人如何超越滾滾的紅塵的問題。莊子明白,人不可能脫離世而存在,身體永遠無法實現自由,但我們的精神可以。因此,莊子追尋的是人的精神如何達到自由逍遙的問題。他夢想人能走出悲劇的宿命,走向「齊物」而「與天地並生」,從而超越俗世生活達到無功無名無己無所待的「逍遙」境界。

胡文英說,「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因此,莊子看似冷漠無情看透荒涼紅塵,實際上他熱忱地愛著這個世界,無比珍視個體生命的價值——當你無法擺脫世界的時候,你不妨對這個世界愛得深刻一些,讓自己的生命更自由更通透一些。所以莊子在尋找超越的同時,他更加注重如何在亂世中保全生命。這就是胡文英說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的原因。

莊子經常說人有才有用就會惹來殺身之禍,比如「山木自寇,膏火自煎」;比如一棵奇形怪狀形貌醜陋的樹能保持自我盡享天年。但無情的世界總有意外。莊子帶著弟子漫遊的時候,主人要殺鵝款待他們。僕人問主人,一隻鵝會叫,另外一隻鵝不會叫,殺哪只?主人說殺不會叫的鵝。弟子問莊子,大樹無用得以盡享天年,而不會叫的鵝卻遭到殺戮,我們將如何自處?莊子明白死守明哲保身的無用之說,未必能保身全命,他無可奈何地選擇了在「材與不材」之間隨波逐流,走在世而遊於世的路線。

隨波逐流與世沉浮,在莊子看來並非貶義,而是順應自然與社會發展的規律,是一種人生通達的智慧。所以,順其自然是莊子人生哲學的核心要義。莊子看到人生的悲劇性,而他又想在悲劇的人生當中活得輕鬆自由,這也是莊子重視養生之道的原因。

在確立養生之道的理論之前,莊子必須確定哪些道是無益於養生的。在莊子看來,阻礙我們全身養性的是欲望。莊子強烈反對儒家「仁義禮智」的宏大敘事,因為這些的背後都是洶湧澎拜的欲望。在儒家和法家的人生哲學中,君臨天下、南面稱王,將光輝的名字掛上凌煙閣,是人生無比榮耀之事;高風亮節、萬民景仰,讓自己在史書中萬古流芳,是人生得意的極致;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為天下獻身,站在人類道義的頂端才是人生的最高價值所在。

而在儒家法家眼中最榮光之事,在莊子看來卻毫無意義,因為無論是為名殉身、為利殉身,都是「心為形役」而身心俱疲,他們搞混了目的與手段的關係,「世俗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這是一種「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得不償失的事情。莊子說這種行為,一個字是傻,兩個字太傻。

儒法哲學強調集體,莊子注重個體;儒法提倡秩序,莊子渴望自由。莊子是第一個將個體生命價值抬高到至高無上的本體高度的哲學家。

在莊子的人生哲學中,人生目的不再是徵服駕馭擁有萬物,也不是追求成為道德自我完善的聖人,人生就是如何在一個慌亂的社會中保全生命,進而實現人生的逍遙和靈魂的自由,這乃是莊子養生之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那麼,如何才能養生呢?莊子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這是莊子養生之道的中心思想。首先,養生的目的是為了保全身體奉養雙親樂享天年;其次,養生之道的兩個基本條件是,你不要去追求人生的虛名,那樣會被累死;更不要做壞事觸犯刑律,那樣會被砍死。第三,養生的關鍵要「緣督以為經」,要讓體內的丹田之氣順著脈的中虛之道自然無礙無滯地運行,這是生理層面的養生之道。

如何將「緣督以為經」上升到哲學層面呢?莊子喜歡講寓言,他講了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能夠讓刀順著牛的骨節的縫隙運行,再硬的骨頭它都能「遊刃有餘」,從而讓刀幾十年如新的一樣。莊子不是要告訴我們如何殺牛,他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養生的秘訣不在於吃香的喝辣的住大房子抱絕色美女,而是要像庖丁一樣「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按照事物自身的規律行事,既不被外物所擾,也不勉力為之,「以無厚入有間」,消除矛盾、躲開死結,才能「遊刃有餘」,而唯有如此,才能達到「哀樂不入」的境界,而人一旦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哀樂不入「心如止水身如古潭,自然就能夠健康長壽。

莊子對文明對人的異化懷有警惕之心。在莊子看來,文明的異化就是欲望的瘋狂滋長。而欲望是養生的大敵,因為有欲則不安,不安則不靜,不靜則害身。由此莊子提出了讓人心如止水的兩條方法。第一是「心齋」,要讓我們的內心隨外物而變化,不橫不逆順其自然,保持一種「虛壹而靜」專心致志的心境。第二是「坐忘」,則是要「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忘記自身的存在,拋棄讓人心煩意亂的算計,摒棄人類所謂的智慧,與物質保持恰當的距離,既不為物役又不執著於物,從而達到「物物而不物於物」的境界,如此平心靜氣,才能祛病強身養生延年。

總而言之,莊子的養生之道似可概括為兩條,一是避開一切文明的物質的是非的欲望糾纏;二是忘記自我忘記他人忘記世界種種的順其自然。

相關焦點

  • 讀《養生主》看莊子教你如何養生
    《養生主》的養生之道生而為人,我們共存天地之間,出生和死亡僅僅是一瞬間的事情,出生做不了主,男精女血,媾精而成,不想來也得來,死亡同樣如此,到了一定時候,不想撒手也得撒手。拿佛教和道教比較,二者同樣看到了人生的無常,卻走了不同的路子。佛教重來世,世事無常,看開放下,種下善因,希冀於來世求得善果。
  • 佐與君酌-諸子百家54-莊子 搖擺中的靈魂
    伊壁鳩魯大師曾說:「快樂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和目的,因為我們認為幸福生活是我們天生的最高的善,我們的一切取捨都是從快樂出發,我們的最終的目的乃是得到快樂,而以感觸為標準來判斷一切的善」。這位「花園哲學家」。
  • 莊子的養生觀念是善始善終的循道養德待人處事人生體驗
    在《莊子》內篇中,《養生主》是較短小精悍的了,但依然完整地展示了莊子對於生命思考的自然理念。莊子對於生命的尊重,首先是從防範人生風險的要義開始的。其中涉及到的相關層面,既有對認知的警醒,告知自己要知止其所不知,以免有限的生命身陷無休止的認知逐欲危境;又有淡對名利、莫觸刑律的為人處世準則;更有"緣督以為經」的順應自然原則。
  • 莊子養生 | 莊子究竟對「養生」怎麼看的呢?
    醉者突然墜車,卻能不死,甚至毫髮無損,是因為醉酒狀態下的「神全」,身體從意識的支配下解放,知覺與感應更為純粹、更為完全,當醉者墜車時,身體自發地做出了某種反應和調整,使自己免於受傷。但是,莊子並不被「神全」所羈絆,將「神全」作為生命的目標。《養生主》中說:「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 「至誠專一」,莊子《養生主》思想,原來講的是這個道理
    很多學者認為莊子《養生主》的思想核心是「養神」,即拋棄對物質層面的追求,獨養精神,因此認為莊子有「消極避世」的一面。比如開篇首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很多學者解讀說莊子的意思是說人生有限,而知識無限,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這是徒勞的。其實,這完全是對莊子思想的誤解。
  • 孔子、老子、莊子的哲學之道
    簡明孔子、老子、莊子的哲學之道文|中國美食文化審美資深工匠杜德春孔子講為人之道;老子處世之道;莊子講養性之道。②道是指宇宙萬物的發生、存在、發展、運動規律和法則,而且是總規律總法則。③道指存在於人類社會的準則和標準。老子說道有兩種表現模式,一個是無,一個是有,有生於無,無中生妙有。也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由「無」生出來的。
  • 名人養生——莊子養生理論與應用
           闡明其養生之要則,在於只有遵循客觀規律,奉行中庸之道,才能維護健康、頤養天年。在養生態度方面,莊子認為,生死本來就是一種自然現象,所以只能在「依乎天理」的同時,做到「安時而處順」,而反對刻意人為地追求長壽。
  • 儒釋道三家的養生之道
    >儒家的養生之道【仁者壽】養生之道,在中國文化的儒、釋、道中都有論及儒家的養生之道,孔子首先提出「仁者壽」,《中庸》也論大德「必得其壽」,指出養生與道德修養有關。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解釋「仁者壽」,謂:「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且治。」說明有良好道德情操者所以長壽,皆因不貪求外物,心境平和而保持中正,擷取天下美好的東西來保養身體,所以能內氣充沛且和調。
  • 莊子四忘四無逍遙哲學:忘物忘他忘我忘心,無情無功無名無己
    在道家人生哲學的理想人格中,老子崇尚「嬰兒」境界。在老子看來,嬰兒保持著人類最寶貴的天真爛漫的童心,他們如生機勃勃的宇宙萬物,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樣子。「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 快樂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煩惱
    他喜歡在花園裡講課,這恐怕是最早的素質教育了,大家在美妙的大自然環境中浸潤,探討天下學問,討論幸福人生,這種風格學派被叫著花園學派。在他的花園講學裡,真正實現了男女平等、有教無類。在這裡,男生女生都可以參加學習,學員有妓女,有奴隸,也有皇家貴族,他們有的帶著自己的孩子來上課,一起接受知識的滋養。
  • 「性命雙修」:道教內丹學的養生之道
    一、修「性」:涵養精神的養生之道 道教內丹學非常重視通過對精神的涵養來實現養生的目的,這種對精神的涵養就是修「性」。甚至認為對精神的涵養要高於對身體的保養,修「性」才是最為根本的養生之道。直言之,修「性」的過程就是一種找到「真我」,從而提高精神境界的過程。
  • 人之貴在明心,學之道在明德,愛之道在明性,情之道在明理
    清代布衣文人、畫家,生於蘇州書香之家。這是一本心靈之自由的記錄,寫的是作者布衣寒窗得風月往事,屬於自傳體隨筆散文,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有學者稱《浮生六記》為「晚清小紅樓夢」,著名學者林語堂、俞平伯對此書是大家讚賞。
  • 莊子:唯有忘形與忘情,才是消除人生悲劇走向逍遙的解脫之道
    事實上,莊子崇拜這些殘疾人,是大有深意的。這些形體上殘缺的人,他們卻擁有最豐滿的心靈。在莊子看來,真正能實現逍遙之道的,有兩條途徑,一是忘形,二是忘情。就是忘掉身體的存在,忘記物質世界的種種不堪,忘記那些引起你快樂與不快樂的東西,真正做到與物俱化,萬物齊一。
  • 伊壁鳩魯:快樂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煩惱
    他喜歡在花園裡講課,這恐怕是最早的素質教育了,大家在美妙的大自然環境中浸潤,探討天下學問,討論幸福人生,這種風格學派被叫著花園學派。在他的花園講學裡,真正實現了男女平等、有教無類。在這裡,男生女生都可以參加學習,學員有妓女,有奴隸,也有皇家貴族,他們有的帶著自己的孩子來上課,一起接受知識的滋養。
  • 莊子,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莊子這種具有大智慧的人無疑具有很高的哲學境界。莊子的「道」,就是尊重自然、回歸自然,尊重萬物眾生平等。在與自然和諧相處中,才能其樂融融,感覺天人合一的和諧。莊子把自己崇高的哲學境界融入到人生觀中。莊子養生之道表現在生活態度上,他順應自然,追求絕對的自由。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以喜悅之身,養喜悅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義準則。
  • 《莊子》談養生——養形還是養神?
    莊子寫《養生主第二》,這個片名是什麼意思呢?這裡的「生」,是指人好好地活著,即人生;這裡的「主」,是指人之所以活著,即人生的主宰,這個主宰就是「生命之神」。莊子認為,養護軀體以求長壽,這只是養形,不是養生。在《達生第十九》裡不無悲哀地警醒大眾,養形不僅不能養生,反而會傷生,乃至喪生。莊子說:「悲夫!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
  • 人生最大的幸福:身體無恙,家有人等,心中有愛
    確實,幸福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覺,給予身心最大的快樂。不同的人對於幸福有不同的見解,而我覺得,人生最大的幸福是:身體無恙,家有人等,心中有愛。無論做什麼,沒有身體的本錢作為支撐點,能得到成功?身體健康成為幸福最為至關重要的一點。沒有人希望自己被病魔纏身,成為一個藥罐子,成天躺在病榻上,望著潔白的天花板,看著窗外白花花的陽光,美麗的風景,光嘆息著,卻不能走出這四四方方的小屋子。病,成為一種囚禁;病,成為一種折磨;病,成為享受人生最大的絆腳石。
  • 《我不是藥神》—健康的身體,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未來,我們無法預見,只能如本文開始的那段話所言,好好的鍛鍊身體,未來不拖累家人。 我不是從事保險行業的,但是知道未來保障自己和家人健康的,那份保險會起決定性的作用。疾病能夠拖垮一個家庭,尤其是惡性疾病。現在的醫學還無法徹底根治某些疾病。也許會有人說,可以賣車賣房子啊,但是家人會因此生活受累,無棲身之所,還要為籌集龐大的醫藥費用傷神。水滴籌等,是建立在有愛心的人那份善舉之上。
  • 莊子的哲學可以讓人放下對死亡的恐懼感
    而且根本沒有死亡後再回到人間的人,人類對死亡的恐懼,尤其是老年人,大多是因為它在未知世界的不確定感和無助感。中國古代宗教多用靈魂之說以解釋死亡後的變化,或用輪迴或用投胎之說以繼續生命。但是,在科學如此發達的21世紀,古代宗教那套說辭已不能說服教育普及的現代人,若以今日適合太空科學的生命觀來說服大眾,則更為一般人能接受。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們看低了莊子
    莊子思想核心莊子師從子綦學道,是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思想的核心是「齊物」,萬事萬物看似眼花繚亂、千頭萬緒,其實皆為一體、皆依從道而運行,莊子認為,萬物都將回歸到樸素的道,所以莊子主張不強求自己多智、多能,不使自己多欲,順應道的規律行事、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