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有意見|馬未都|古董|老洛克菲勒|小洛克菲勒|觀復博物館|兒子

2020-12-11 騰訊網

蔡邕念文姬,於公嘆緹縈。敢求得汝力?但未忘父情。——白居易

人們常言父愛如山,高大而威嚴,父愛似海,包容而壯闊,而兒子對父親愛又何嘗不值得回味呢?

馬未都的古董傳承

馬未都,可以稱得上是國內收藏造詣最高的人,作為收藏大家的他在北京建立了國內首個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觀」意為看,「復」意為反覆,世間萬物,只有靜心反覆觀看,方能看清本質,觀復博物館由此得名,在館內擺放用以「反覆觀看」的大多是他的個人收藏。

如今,觀復博物館已在上海、廈門等地成立分館,而隨著分館的逐步建立,馬未都的收藏事業也蒸蒸日上,據專業人士估計,馬未都的資產已達一百億。馬未都在古董收藏事業耗盡心血,填補了建國以來私立博物館的空缺,而古董也為他帶來了財富與名望,各大媒體都對觀復博物館給予報導,以聲援馬老先生的文化事業。

馬未都擁有海量的個人藏品,觀復博物館同時也是媒體關注的對象,自然就有記者問馬未都:你擁有這麼多古董,最終將怎麼處置?而馬未都的回答則耐人尋味,他說到:人在巨富之中死去是一種恥辱,因此我會將所有的藏品都捐贈給觀復博物館,不會為孩子留下一件。

記者對此十分詫異,又問到:觀復博物館是您的私人博物館,您把個人藏品捐贈給自己的私人博物館,難道不是自己捐給自己嗎?馬未都對此笑著解釋道:觀復博物館雖然屬於私人博物館,但並不是他的私人博物館。

原來早在07年,博物館已正式實行理事會制,由100名理事來共同為這文化事業奉獻,而馬未都是其中的代表,同時,觀復博物館也廣泛接受社會各界的捐贈,是公益性的獨立法人,並不屬於馬未都的私人財產。

話雖如此,但記者還是感覺不可以思議,畢竟馬未都是有家室的,還有個兒子,倘若將古董留給兒子,那麼,好幾代的人都可以吃喝不愁,況且,將遺產傳給兒子似乎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對於記者的疑惑,馬未都則是十分淡然,他說,他的兒子馬添在外留學數年,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理想與事業了,言語中透露著對兒子的自豪和滿意,在他看來,勤勞才是家族長久興旺的根本,讓後輩不勞而獲,反而會滋生怠惰,所以,男子漢需要自己養活自己。

馬添在外留學時,學習管理方面的知識,回國之後,幫助管理觀復博物館,並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管理經驗,正是由於他先進的管理技術,使得觀復博物館的營收提高了不少,正因如此,觀復博物館才有機會在全國各地開設分館,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

隨後馬未都又說道,一件古董都不留給兒子,這是他最早的想法,但和兒子交流了這個想法之後,兒子卻不同意了,兒子說道,古董是您的一生心血,起碼給我留一件吧,好做個念想。此言一出,馬未都沉默許久,原來兒子想要的並不是錢,而是對父親的掛念,隨即同意了兒子的要求,讓馬添隨意挑一件作為念想。

獨立與勤勞是父親給兒子最寶貴的財富

如此父子情深,何嘗不是我們所嚮往的家庭氛圍呢?馬未都的教子方式就值得借鑑。獨立和勤勞是馬未都留給兒子最寶貴的財富。何為獨立?獨立即為不依賴別人的幫助。許多富豪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中,都強調了獨立的重要性。

洛克菲勒家族已經繁盛了六代,常言道富不過三代,而洛克菲勒家族經久不衰離不開他們家族的教育方式。小洛克菲勒在上小學時,去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為期兩天的山中野營。在收拾行李時,老洛克菲勒發現小洛克菲勒衣服帶的過於單薄,還忘帶了手電筒,老洛克菲勒並沒有就此提醒兒子。

兩天後,當小洛克菲勒回來的時候,老洛克菲勒詢問兒子玩的是否開心,小洛克菲勒回答道:衣服帶的太少了,還有,我手電筒也忘帶了,每天晚上只能借同學的。老洛克菲勒又問道:為什麼衣服會帶少了呢?兒子則回答道:沒想到山地會比平原冷。

老洛克菲勒並沒有直接提醒兒子少帶了什麼,而是讓孩子獨立地獲取經驗,古語云:「紙上覺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親手實踐獲得的經驗遠比別人的口頭經驗要更深刻。在小洛克菲勒長大後,老洛克菲勒也並沒有給予「幫助」,而是在商業上對小洛克菲勒處處「打擊」,破壞他的計劃。

或許正因為洛克菲勒家族如此重視培養獨立的教育觀念,才使得洛克菲勒家族富及六代吧。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勤勞致富的事例不勝枚舉,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與勤勞,這才是父親留給孩子的無價之寶。

兒子的愛是父親最好的回憶

父子情深不只是沉默而威嚴的父愛,還有兒子對父親深沉的愛。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對父親孝,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作為兒子,性格行為上或多或少地都會有一些父親的痕跡,了解父親其實也是了解自身的過程。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露自己對父親的關愛呢?

掛念,或許是讓父親最暖心的表露,白居易詩云:蔡邕念文姬,於公嘆緹縈。敢求得汝力?但未忘父情。僅僅只是掛念,就可以讓父親滿足。但我們還能做得更多,事業上取得更多成就則是讓父親最驕傲的行為。

在父親年邁之時,與街坊鄰居或是對弈下棋,或是打牌時,閒言碎語間偶爾談及孩子的成就,想必自豪之情溢於言表。同時,最了解父親的,也許就是兒子了,在了解自身的同時,或許也是對父親的了解,而了解父親也是對父親的一份深情。

倘若將父愛比作巍峨的群山,那麼兒子對父親的愛就好比山間鬱鬱蔥蔥的樹林,使群山免於驕陽的炙烤,群山滋養著樹林,而樹林點綴著群山,掛念著群山。如此青山,和諧而又繁榮。

文/平南

相關焦點

  • 馬未都:百億古董本想一件都不留給兒子,可惜兒子有意見!
    馬未都:百億古董本想一件都不留給兒子,可惜兒子有意見! 馬未都是我國的收藏大家,也是我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的館主,館內擺放的幾乎都是他個人的收藏品,如今這個名為「觀復」的博物館早已開枝散葉,全國數個地區都有它的分館,而馬未都的財富似乎也隨著這些博物館的開立而水漲船高。
  • 「撿漏專家」馬未都:欲將百億身家捐贈博物館,可惜兒子有意見
    如今的馬未都,仍會到潘家園閒逛,每逢周末的「鬼市」,馬未都都會在凌晨3點起床,去淘換一些老物件,因為在潘家園凌晨的鬼市上,會上一批一周內最全最新的物件。潘家園不僅是撿漏人的夢想之地,也是喜歡盤串人的最佳選擇,馬未都總說的一句話是「賊不走空」,在潘家園淘到幾百件老物件的他,憑藉毒辣的眼光,往往能將挑出那些價值至少比撿漏價高十幾倍的文物。
  • 洛克菲勒給兒子的書信,以一個故事間接告訴兒子,一個簡單的道理
    洛克菲勒曾被一度稱為「窺見上帝秘密的人」,這是一個時代甚至他的財富到現在都是世界首富,比前首富比爾蓋茨還多4倍,比爾蓋茨也曾經說過:「我心目中的賺錢英雄只有一個名字,那就是洛克菲勒」。有統計學家稱「假設老洛克菲勒活到今天,他的財富至少比全球十大富豪的總資產還要多出10%」,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
  • 讀《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我們應該明白的交友法則
    可以說,洛克菲勒家族之所以能夠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其家族從發跡至今已延續六代,而未出現任何衰敗的跡象,顯然與他們的財富觀念和對子女從小的教育培養密切相關為了避免孩子們被家族的光環寵壞,不管是老洛克菲勒還是小洛克菲勒,在孩子教育方面都花了不少心思。本文通過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信,真實地記錄了老洛克菲勒在交友方面給兒子的指點。
  • 好書推薦《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
    《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這本書,已經是我讀的第二遍了。相較於第一次時,這一次更能讓我深刻了解和體會。洛克菲勒,也就是這本書的主人公,他並不是出身於豪門貴族,也不是家世顯赫的富家子弟。相反他只是紐約州哈得遜河畔一個小鎮子裡普普通通的平凡人。
  • 全球最傳奇的收藏家族——洛克菲勒!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老洛克菲勒,戴維的爺爺) 洛克菲勒家族這份龐大的收藏是從老約翰的兒子小約翰·洛克菲勒和他的妻子艾比開始的。家族的繼承人有意出售1500件中國瓷器,其中包括在大都會博物館展覽過的。洛克菲勒二世得知消息後,決定趁此千載難逢的機會購藏這批瓷器。現在這批瓷器,隨便一件都可以賣個幾千萬元或上億。於是,小洛克菲勒向父親請求借貸200萬美元,以便買下他認為全世界最偉大的收藏家之一摩根的名品陶瓷。 1915年,小洛克菲勒給父親寫了一封欲購中國古董所需資金的請求信!
  • 收藏傳統源於家庭:大衛·洛克菲勒的收藏之路
    大衛·洛克菲勒是美國標準石油公司創始人、美國第一位億萬富豪約翰·D·洛克菲勒最小的孫子,也是小約翰·洛克菲勒的5個兒子之中唯一一個畢生經商的。他在美國大通銀行工作了35年,並出任了執行長。與此同時,大衛·洛克菲勒還是一位知名的藝術收藏家,他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簡稱「MoMA」)捐贈了大量作品,為其奠定了良好的收藏基礎。
  • 馬未都要將古董全部捐掉,一點不留給子孫,兒子:為啥不給我留件?
    憑著這樣成功的作品,馬未都賺了不少的銀子,後來事業有成的他也直接去收藏領域發展。到了上世紀90年代,馬未都就收穫了不少的古董,其中包括陶瓷、玉器、漆器等很多不同的類型。 1992年,他還出版了自己所寫的與收藏相關書籍。由於馬未都在這方面一心一意的發展,所以後來他的藏品竟多得可開博物館了。而本著「讓大夥都能欣賞到藏品」的原則,他還真的開了屬於自己的觀復博物館。
  • 洛克菲勒告誡兒子:運氣不是天賜,需要策劃而來,記住兩個要點
    他在《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這本書中告訴他的兒子:我不依靠天賜的運氣生活,但是依靠策劃運氣而成功。我相信好的計劃能夠左右運氣,甚至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成功地影響運氣。關於策劃運氣,他告訴自己的兒子要有好的構思設計,他在《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中講述了構思設計之前考慮的兩個要點:第一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標,譬如你要做什麼,甚至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第二個條件是知道自己擁有什麼資源,譬如地位、金錢、人際關係,乃至能力。
  • 洛克菲勒:史上第一位億萬富豪,給兒子的38封家書成家教「聖經」
    但如果按照這個比例換算,洛克菲勒是毫無爭議的美國歷史第一巨富,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富有的人之一。洛克菲勒出生於美國紐約州的一個貧寒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小商販,雖然沒錢卻有一身花花公子習氣;他的母親是一個虔誠教徒,以勤儉、自律、勤勞維持著家庭的運轉。
  • 洛克菲勒對兒子的忠告:不要讓這兩種小人拖你的後腿
    全球第一個億萬富翁洛克菲勒,在寫給兒子的信中就提到了,絕對不要讓這兩種小人拖後腿。我們可以聽聽他的這兩點忠告。一、放棄奮鬥,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的人這種人缺乏自信,否定自我,認為成功就只是幸運兒的專利,而他們則沒有這個好福氣。
  • 馬未都決定把億萬收藏全捐給社會,兒子:我只想要一件東西
    當然江山代有才人出,當下新一代收藏大家馬未都也做出了準備「散」文物古董的決定。同楊瀾的採訪中,馬老表示我們作為人和物件不能比,這些文物古董壽命比我們要久遠還要長遠,而縱觀歷史,這些文物無一例外都是在變動不定的聚散之中流傳下來,放在自己手裡的古董對自己是聚,但是放在博物館的古董對社會和國家是聚,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 馬未都的觀復博物館
    如果說陳麗華的紫檀博物館雍容華貴,那麼馬未都的觀復博物館就是古色古香。所以我說馬未都在我們這一代是個傳奇人物。馬未都的觀復博物館設有陶瓷館、家具館、工藝館、油畫館、門窗觀、多功能館、博物館商店。我特別喜歡陶瓷館,老馬能把宋代的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收集那麼完整,而且我們河南的汝窯為魁。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主要內容《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是洛克菲勒給兒子的忠告,是他一生的思想精華,全都是一位父親對孩子的愛,裡面也記錄了他在自己的崢嶸歲月中的人生智慧和成功之道。作者簡介洛克菲勒,相信這個名字很多人都很熟悉,就是那個富過「六代」的洛克菲勒家族,依然是這個世界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他的財富比比爾蓋茨的個人資產高出數倍,比爾蓋茨也說「我心目中的賺錢英雄只有一個——約翰·D.洛克菲勒」。
  • 億萬富翁洛克菲勒逝世 洛克菲勒財團到底有多牛
    《紐約時報》稱,儘管洛克菲勒家族在大通曼哈頓銀行的股份從未超過5%,但該銀行長期以來還是被稱作「洛克菲勒銀行」,戴維・洛克菲勒的影響力可見一斑。1973年,戴維・洛克菲勒曾到中國訪問,並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國最顯赫的家族之一,根據福布斯美國最富有家族排行榜,該家族健在的成員有200人左右,擁有的淨資產總計約110億美元。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原來成功真的很簡單,記住兩個字就好
    洛克菲勒曾被一度稱為「窺見上帝秘密的人」,這是一個時代甚至他的財富到現在都是世界首富,比前首富比爾蓋茨還多4倍,比爾蓋茨也曾經說過:「我心目中的賺錢英雄只有一個名字,那就是洛克菲勒」。有統計學家稱「假設老洛克菲勒活到今天,他的財富至少比全球十大富豪的總資產還要多出10%」,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
  • 洛克菲勒告誡兒子:想成功,這2種人不值得深交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每個人都有大腦混沌迷茫的時候,不知道如何自處,如何選擇,小編也不例外。近期,花了一些空餘的時間,整理了一下思緒,也認真拜讀了《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這本書,這本書裡面包含了38封寫給兒子的家書,蘊含了太多的真情實感和人生指引,反覆閱讀,會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10句經典語錄,解鎖他的財富秘笈
    比爾蓋茨曾說過:「我心目中的賺錢英雄只有一個名字,那就是洛克菲勒。」洛克菲勒是美國的超級大富豪,也是美國歷史上除君主外最富有的人。他不僅從白手起家創造了一個商業傳奇,還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壟斷時代。
  • 馬未都與他的觀復博物館:「炫耀」到了這種程度就是終極水平
    ,只有「觀復博物館」館長的這個頭銜才是他幾十年來巨大成就的縮影。當年「觀復博物館」是中國唯一的一家私人博物館,而如今它是唯一能夠不通過其他渠道去輸血,光靠門票收入就能自給自足的博物館。從它的言語中我們能夠體會出,他希望的是觀復博物館能夠完整而有效的留給這個社會。
  • 遇見好書,讀書筆記:《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
    《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真實記錄了洛克菲勒創造財富神話的種種業績。從書中人們不僅僅可以看到洛克菲勒優良的品德、卓越的經商才能,還可窺見一代巨富創造財富的謀略與秘密。這是父親洛克菲勒用書信形式與兒子約翰談論了38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