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U人物|童寯:重返園林中的精神世界

2020-12-17 澎湃新聞

他是20世紀的同代人

見證了現代性如何以建造的形式

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

他是第一批赴美學習的建築師

歸國後以建築實踐

來參與中國城市的現代化進程

四五十年代

他著手西方現代建築的系統性研究

面對傳統園林的式微

他遍訪江南名園

以畢生精力完成細緻而凝練的記錄和理論分析

就是中國傳統園林研究的先驅

東南大學著名建築學家童寯

前不久,童寯之孫童明在接受專訪時談到,在他看來,童寯對於今天的意義不只存在於建築學界的專業領域,他和當時一批擁有自由獨立人格的學人,就像一面鏡子,讓人反思未來的方向。

12

個人簡介

童 寯(1900.10.02-1983.03.28)中國當代傑出的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和畫家,與劉敦楨、楊廷寶、梁思成一起並稱「建築四傑」。在建築創作、建築理論以及建築教育等方面為我國現代建築事業的發展都做出了巨大貢獻,是我國近現代建築的一代宗師。曾設計過南京原國民政府外交部大樓、上海大戲院等100多處建築,所著的《江南園林志》是研究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經典著作。自抗戰勝利後執教於國立中央大學建築系,隨後持續在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任教直至辭世。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Q

很多人對於童寯先生的了解是基於建築,但是他從早年開始,就在繪畫、包括中國畫與西方油畫、水彩畫上都頗有造詣。他對於繪畫的興趣是如何形成的?繪畫與他的建築實踐有怎樣的關係?

童明:童寯從小開始學習繪畫,他的繪畫造詣是非常高的,他不僅具備一般建築師繪畫的那種精準刻畫,也有像畫家那樣寫意的狀態。

建築的繪畫實際上更多是偏工程性,強調準確性,比如說透視、比例、尺度關係等。在這方面他是毫無問題,但他又不像那種工程化的畫法的「匠氣」和呆板。他是在一種很嚴謹的狀態裡面,又加入了很多精神性的因素。

童寯繪畫作品,威尼斯聖馬可廣場

所以你看他當時在歐洲旅行的時候畫了大量的創作,實際上都是非常傳神的,對於歐洲的中世紀古城,以及剛剛興起的現代建築,他的那種靈魂刻畫都入木三分。

繪畫是童寯的一個天賦。他學習繪畫的時間加起來並不是特別長,但是他可以非常快地掌握,這些都是他個人的素養和天賦。作為一名建築師,這種素養和天賦是應該要具備的,建築師本身就是半個藝術家;另一方面,我覺得這種繪畫造詣和他的精神世界是相關的,他整個人的精神領域,實際上更多偏向於人文主義色彩。

童寯水彩畫,拙政園香洲

Q

童寯在京讀書時學習的是多學科的綜合性知識,當時國內還沒有成立專門的建築系。這種學習體系給他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童明:童寯是一個非常自明而慎獨的人,他在精神上的自由可能與他早年接受的教育有關聯。他接觸了古代中國的哲學思想,並師傳於王國維,後者更多是吸收了從叔本華等來自德國的哲學家思想。所以我認為童寯的思想之根實際上是滲透著這種非常紮實的對於世界的觀念和理解,在這樣的哲學基礎之上,他很早就形成了這麼一種體系和脈絡。

這麼一種精神力量可以延伸為陳寅恪所說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也是對於當時清華在精神上的傳承性的描述。所以我覺得在這樣的文化氛圍與精神狀態之下,會給他帶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完全是專業知識層面,更多的是一個人的精神內涵。童寯的一生都可以用這種自由獨立的精神來描述,他的身上一直散發著多重光彩的人格魅力,可以說他首先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人,其次才是一個建築師。

1928年, 童寯獲全美大學生設計競賽

一等獎作品,新教教堂

Q

上世紀50年代,童寯就停止了建築實踐,專注於建築教學,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轉變?

童明:50年代,中國有很多的變革,包括公私合營等,對於童寯來說,他所習慣的那種工作體系、那種建築事務所的工作方式就不成立了。1947年,童寯舉家搬到了南京,之後就專注於建築教學與寫作。

與園林的精神同化

Q

童寯的著作《江南園林志》《東南園墅》等都是對於中國園林的研究,在當時忙於現代建設的中國,為何會執著於對傳統園林的研究?

童明:我認為這也是同他的獨立精神有關,正是這種獨立人格促使他在當時的語境下做一些比較有開拓性的事情。他對於園林的研究始於他剛到上海的時候。「九一八」事變後,童寯舉家遷到上海,在進行繁忙的建築實踐工作同時,他被從來沒有見識過的江南園林所吸引了。園林承載的文化氛圍和他自己身上的那種精神力量有著一種天然的契合關係,我想這是他著手園林研究的一大原因。

童寯繪製的園林草圖《東南園墅》

園林在中國江浙一帶如此普遍,但是幾乎沒有人把它當做一個凝聚中國傳統精神文化的載體,而童寯實際上開創了這種意義上的研究。

江南園林可以說是中國建築領域裡最具特色的一種類型。其他建築討論的都是梁柱體系,或者從臺基、主體結構到屋頂的這種構造系統,這是一個普遍性的話語,不僅中國建築可以這樣來區分,西方建築同樣可以。

童寯繪製的園林草圖

世界各地的房子基本上都是按照功能和需要來進行塑造。但是園林是獨特的,你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找不到類似的對應物,它的這種根源上的發展是與世世代代的以社會來歸納的精神世界是息息相關的。

所以如果從這個含義上來講的話,園林應該是中國建築最為典型和最為獨特的一種化身,它所呈現的是一種生活世界。

童寯幾乎把大半生的經歷都投入到園林的研究中,我們透過他的視域,可以打開一扇很不一樣的門,對於我們的精神家園、我們的本土性發起新的討論。

Q

童寯在寫《東南園墅》《江南園林志》這些著作的時候,對於園林是抱著一種怎樣的心情?

童明:他抱的是一種搶救的態度。他在《江南園林志》開篇這樣寫道:吾國舊式園林,有減無增。著者每入名園,低回欷歔,忘飢永日,不勝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吾人當其衰末之期,惟有愛護一草一椽,庶勿使為時代狂瀾,一朝盡卷以去也。

在他眼裡,園林就像是一個遲暮的美人,一顆失去光澤的珍珠。在30年代的時候,園林以及孕育它的這種土壤已經在消退了,正在被一種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所取代。所以童寯是抱著搶救和擔憂在研究園林。

《江南園林志》

當時,中國尚有大量的園林存在,在園林的這種荒棄和倒塌的過程中,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做這樣的事情。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動機,我想這可能是他開始研究園林的初始目的。隨後,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他被園林所「同化」了,因為精神世界太相近了,或者說,他本人的精神世界深深受到園林這種對象的影響。

除此之外,他還想要在廢墟般的園林狀態中間去發掘更多寶貴的內涵,所以他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比較遺憾的是,他沒有太多的機會和條件去把它發揚出來。因為到了50年代之後,園林建築實踐的這塊內容就已經戛然而止了。

這對於童寯本人、對於中國城市的現代化轉型都是一個遺憾,這可能也是我們當下要努力的一個方向,就是既要讓時代持續發展,又不能隨意地喪失這種本源性的力量。

Q

前面說到了童寯與傳統中國園林在精神上的契合,也說到了他對於中國建築現代化的貢獻,怎麼理解這兩者在他身上的統一?

童明:從狹義來說,現代化的進程是伴隨著17、18世界工業與產業革命而來的市民社會的變革,但是從更加廣義的角度來講,現代性實際上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已經開端了,它更多的表現為一種人文主義,人的精神性的自我覺醒。

之後,人脫離理宗教束縛,進入了自我獨立的啟蒙(Enlightenment)時代,當人的精神世界被打入了一束光之後,就會迸發出無數的創造力,所以,後來的工業革命、包括現代化進程都是這種創造力所帶來的。

從15、16世紀以來,精神之自由、思想之獨立是人類總體社會的一個很重要的變革。童寯身處這種變革的語境中,當然也受益於他早期的教育以及他本人的性格和智慧。這些影響了他的建築創作,園林理論以及更為廣泛的理論寫作。

今天的一面「鏡子」

Q

據說童寯曾說過「建築就那麼一點事」,怎麼理解他對於建築的這種看法?

童明:這句話大概是他五十年代在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前身)建築系教書的時候,在一個研討會上說過的話。它針對的是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於學科的體制性梳理和介入在當時是比較重要的,但是童寯自己有不同的理解。

他說的並不是建築不重要,而是建築不是「上綱上線」的一件事,而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間,是生活的一部分。對於這樣一種社區性的事務,沒必要在精神層面把它看得這麼「嚴重」。如果你不把建築當作一個宏大的目標、歷史的使命,而是為了生活的情趣,那建築相對就會變得比較輕鬆了。

童寯夫婦攜子童詩白在園林中

Q

童寯還說過「情趣」之餘園林的重要性要遠甚於「技巧和方法」,怎麼理解他所說的「情趣」?如何通過童寯的這些觀點來反思今天中國的建築?

童明:從童寯的觀點看來,實際上我們今天有很多的研究或者做法都走偏了,並沒有觸及到很本質、很靈魂性的地方,而只是停留在一種外表。

可以想見,100年前像蘇州這樣的地方就是一座園林城市,家家戶戶除了自己的居住空間之外,周圍還有一片非常美妙的自然,每個家園都像一個自然的生命體。

但是在今天,我們的生活更像是「機器的寄生蟲」,每天都被各種各樣的事物或者機制所捆綁,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相應地,這種問題也折射在今天大量的城市發展和建設中。當這麼多樓房住宅建完了之後,它只是一堆混凝土構建,實際上我們的生活質量、我們的精神世界並沒有得到很明顯的提升。

童寯代表作之一,南京首都飯店,華蓋建築師事務所

圖片來源:《中國建築》第三卷第三期 1935

這就涉及到童寯所說的情趣遠勝於技巧和方法,後者實際上是一個外果,而非內因,內因更多地應該是一種精神性的力量。

我們今天過度地重視了技術、方法和工具,在這些方面精益求精,又在數量上加緊加快,但實際上你的目的性並不是特別明確——也就是說我們到底要為世界或者為人營造一個什麼樣的生活,這個目標並不明確。

與之相反,情趣的概念是回歸人本。海德格爾引用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話,指出人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而人存在於世界,實際上是要通過建造這種行為來實現的,否則你就是流浪在大地上,像一個原始人一樣。

童寯,1930年於德國法蘭克福

江南園林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反映了精神世界在生活領域的凝聚。在整個世界的這種發展史上面,它都是獨樹一幟的。童寯非常精準地抓住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園林研究方法跟現在絕大多數的這些園林研究不一樣。大家還是普遍把它當成技法工具,當成普通的住宅或建設項目來看待,而不是把它當做是一個精神世界的塑造。

由此來進行反思的話,其實警示我們今天的人應該要能返回到世界的本源之中,去審視我們的所作所為。

Q

除了園林,童寯對於西方現代建築也有系統性的研究,怎麼看待他在這一方面的貢獻?

童明:除了園林,他還有一大重要的貢獻就是在於現代建築的研究。早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他就向中國的專業領域引入了西方現代建築的體系。從園林和現代建築兩種看似不相關的研究視角裡,體現了他想要把不同的文化根源進行融合的意圖。

我就覺得從另一種角度理解,就是思考如何讓中國融入世界,融入當下,如何讓傳統的元素在現實的領域中煥發出新的生命特徵,這可能也是他那個時代的人總體上的理想和抱負。當然,這樣的理想放到今天來看,也絲毫不過時。

Q

今年是童寯先生誕辰120周年,作為現代意義上中國的第一代建築師,談論他在今天有怎樣的意義?

童明:我覺得意義就在於他是多重線索的一個聚焦點。童寯兼具非常紮實的西方教育背景和理論技法,以及非常本源和地道的中國精神世界的內涵。

一方面他個人的技能技巧非常高超。你能從他的建築作品和繪畫作品中看到,他在文字上也有很高的造詣。《江南園林志》是用文言文寫的,非常優美和優秀。他自小的教育系統是比較西化的,可以想見,為了進入園林研究,他可以在兩三年的時間裡就精通一門語言。同時他的英文的造詣也是極高的,他20多歲寫的日記就體現出母語性。

童寯晚年

童寯是一個極具天分的一個人,但是他思想或者精神世界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複雜之處,只是一種本能性的發揮。他既有高層次的內涵力量,又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具體的、有著工匠精神的人。

另一方面,他是一個極其開放的人,否則也不可能成為一個交匯點。他不拘泥於建築專業,而是以更加宏大的視角來著眼視界。

在今天,恰恰是對於這麼一種具體的人格的關注正在淡忘和消失。所有的人都像是嫁接到一個龐大的機器系統裡面,茫茫而不知道目標和目的,很多人都被功名所「綁架」,無法實現自我精神的釋放,精神世界的力量蕩然無存。所以童寯對於今天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去反思,我們的這艘船要往什麼方向去繼續行駛。

重返園林的精神世界

感受童寯先生的教誨

作為東大人

我們應該照好這面「鏡子」

從而使承載著我們的船隻

堅定地

向著止於至善的方向駛去

新媒體工作室

往期精選 Editors' Choice

部分內容來源於「澎湃新聞」

配圖攝影 | 曹驍勇 叢從

原標題:《SEU人物|童寯:重返園林中的精神世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童寯誕辰120周年|童明談其祖父:重返園林中的精神世界
    童寯幾乎把大半生的經歷都投入到園林的研究中,我們透過他的視域,可以打開一扇很不一樣的門,對於我們的精神家園、我們的本土性發起新的討論。童寯繪製的園林草圖《東南園墅》童寯繪製的園林草圖澎湃新聞:童寯在寫《東南園墅》《江南園林志》這些著作的時候,對於園林是抱著一種怎樣的心情?
  • 令人難以忘懷的中國園林研究先驅者——童寯
    童寯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照中國近現代建築學家中,有公認的「中國建築四傑」——梁思成、楊廷寶、童寯、劉敦楨。他們開創了中國現代建築創作先河,推動了中國建築史發展,在國家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童寯畫選》中的旅歐畫作離開美國後,童寯到歐洲環遊了四個月,畫了許多畫,也目睹了新建築運動的成就。歐洲之旅結束,童寯返回故鄉瀋陽,出任東北大學建築系教授。再後來,戰爭爆發,他移居上海,加盟上海「華蓋建築事務所」,開始了建築創作生涯。
  • 童寯誕辰120周年
    但是園林是獨特的,你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找不到類似的對應物,它的這種根源上的發展是與世世代代的以社會來歸納的精神世界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如果從這個含義上來講的話,園林應該是中國建築最為典型和最為獨特的一種化身,它所呈現的是一種生活世界。童寯幾乎把大半生的經歷都投入到園林的研究中,我們透過他的視域,可以打開一扇很不一樣的門,對於我們的精神家園、我們的本土性發起新的討論。
  • 童寯作品集合,小編力薦《江南園林志》
    童寯(拼音: Tóng Jùn),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他設計的作品凝重大方,富有特色和創新精神。數十年不間斷地進行東西方近現代建築歷史理論研究,對繼承和發揚我國建築文化和借鑑西方建築理論和技術有重大貢獻。他是位建築界融貫中西、通釋古今的大師。
  • 紀念|建築師童寯誕辰120周年:將園林與建築合攏於雙手
    童寯(1900-1983),中國當代傑出的建築學家、建築師、建築教育家。他曾設計過南京原國民政府外交部大樓、上海大戲院等100多處建築,所著的《江南園林志》是研究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經典著作。1930年代,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歸國後的童寯任教於東北大學、中央大學建築系,與楊廷寶、陸謙受、李惠伯並稱為中國建築師中的「四大名旦」。
  • 長夜的獨行者 | 童寯先生誕辰120周年
    他自己擔任翻譯時,希望用文言文呈現往昔的園林世界。△《東南園墅》2018版書影△1930年代,童寯遍訪江南園林。當時一些園林廢棄,沒有主人,如果遇到守園人,童寯就給他們塞一些錢,徵得同意後進去參觀。他從前認為江南園林老套重複,於今天已經失去意義,這本書令他改變了看法。一年裡,他反覆閱讀六遍。書中有一句話令王澍印象深刻,即童寯質問假山石上的洞:「一個正常的人怎麼能住進那麼小的洞中?」王澍「渾身一激靈,腦袋轟的一下」。他頓悟,問題看似幼稚,但切中園林語言的特殊邏輯,深淺、進退、開闔、高下、疏密、大小等術語這樣「才會有活的意義」。
  • 銘記建築泰鬥,東南大學舉辦《童寯、李劍晨誕辰120周年紀念展》
    交匯點訊 11月30日,《童寯、李劍晨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東南大學開展。今年是南京工學院建築系(現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童寯先生和李劍晨先生誕辰120周年。
  • SEU人物 | 齊康:用建築譜寫永不消失的「城市記憶」
    「在我的一生之中,我設計過許多革命的博物館和許多烈士陵園,可以說大多數都是無名英雄,我們要經常回憶起那些艱難環境中默默無聞、默默犧牲的歷史英雄,他們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人民。每當我承接不同的設計項目時,我都在考慮,能否在我的建築中表現這個時代的特徵,具有紀念性的建築呢?因為有了紀念性,才能讓人重返歷史,從而給人們一種深刻的記憶。」
  • 西方園林實則悅目 中國園林意在會心
    《東南園墅》是建築界一代宗師童寯,向世界介紹中國古典園林之美的經典著作,也是其晚年於病榻上用英文書寫的最後一部著作,初版於1997年;本次全新修訂版由童寯之孫、同濟大學教授童明執筆翻譯,以簡潔雅致的文筆,重新傳達出童寯先生英文原著的真意。
  • 童寯、李劍晨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
    2020年是南京工學院建築系(現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童寯先生和李劍晨先生誕辰120周年,為繼承和弘揚兩位前輩精神,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特舉辦《童寯、李劍晨誕辰120周年紀念展》。人物簡介 /Profile/童寯先生我國著名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中國第一代傑出建築師,中國近代造園理論和西方現代建築研究的開拓者。他是建築界融貫中西、通釋古今的大師,被公認為「中國建築四傑」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國近現代建築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 童寯《東南園墅》再版:情趣在此之重要,遠勝技巧與方法
    在我國第一代建築學家童寯《東南園墅》新譯本上,他的這句話被單獨印在目錄開始前的一頁上。童寯提出的江南園林中「情趣」,對中國建築師的影響是巨大的。著名建築師王澍曾提到,他在1997年把《東南園墅》反覆讀了6遍,又把《江南園林志》拿出來重讀,「『情趣』二字躍入眼帘,直中我心。」
  • 他是中國近代建築大師,一生只為讀懂園林之美
    其中「童寯是唯一無任何官職,在公共場合露面最少的一位」。 從1900年出生到1983年去世,童寯一生經歷了晚清、民國和共和國三個時代。 童寯出生在東北一個滿族家庭中。父親恩格是家族裡的第一個讀書人,勤奮好學,熟讀經史。他從小耳濡目染,獲得了紮實的古典文學修養。
  • 他花50年研究園林:中國人的世界觀,都在這裡了
    同時也曾結識並受教於很多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比如國學大師王國維,文學家、現代詩人聞一多……他們對童寯日後能多維度地看待建築、園林和文學,產生了極大影響。1925年9月,童寯從清華畢業,決定到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繼續深造建築學,當時的賓大建築系,在美國正處於鼎盛時期。
  • 日本園林源於中國,為什麼又和中國園林如此不同?
    彼時外界對東方園林的認知似乎僅限於日本,為了更正這種觀點,明確日本園林的根源在於中國,童寯發表了《中國園林——以江蘇、浙江兩省園林為主》一文。1936年至1938年間,童寯每年為上海《天下月刊》撰寫三篇英語論文,向英語讀者介紹中國建築傳統和演變。在他的園林研究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他用一種比較的眼光將中國園林置於世界園林的語境內進行分析。
  • 他花50年研究園林,用英文著書介紹中國古典之美
    同時也曾結識並受教於很多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比如國學大師王國維,文學家、現代詩人聞一多……他們對童寯日後能多維度地看待建築、園林和文學,產生了極大影響。1925年9月,童寯從清華畢業,決定到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繼續深造建築學,當時的賓大建築系,在美國正處於鼎盛時期。
  • 一生清白坦蕩的建築學家童寯:好好做人,認真做學問
    「家風雋永德潤金陵」南京歷史上的傳統家規之二十一【家訓解讀】 「謙約節儉,廉公有威」,這是我國著名建築學家童寯極為推崇的《馬援誡兄子嚴敦書》中的名句。他以此反覆告誡子孫「要好好地做人,要認真地做學問」。
  • 專訪|建築師童明:現代社會,江南園林的基礎已經不復存在
    《東南園墅》是我國第一代建築學家童寯橫跨50年時間完成的一部英文著作。1983年,他在臨終之際,在病榻上親手校訂完稿。用英文寫成的《東南園墅》起初是為了向世界介紹中國園林藝術,因而對園林中體現的中國傳統文化,乃至中西園林比較,都有簡潔生動的論述。
  • 園林是中國人看待建築和植物的方式,西方又與東方有何不同?
    河西童寯這個名字,恐怕只有建築和園林專業的師生才比較的熟悉,中國第一本關於中國江南園林的專著《江南園林志》正出自童寯之手。1932-1937年,童寯利用周末等休息時間遍訪上海、蘇州、無錫、常熟、揚州及杭嘉湖等地,考察江南園林,那時有些園林已經荒蕪,痛心疾首,乃發憤著書。很多時候,園林荒草叢生大門緊閉,他不得不千方百計找到看門人,請求入內觀看。有兩次被疑為壞人,受到警察局的審問。他對園林除了用藝術家的眼光去欣賞、拍照、提筆作畫以外,還獨自一人徒步踏勘、測繪。
  • 東大辦展紀念建築大師童寯與國畫大師李劍晨
    11月30日,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特別舉辦「童寯、李劍晨誕辰120周年紀念展」,集中展示兩位先生的創作作品,講述作品背後的故事,繼承和弘揚前輩精神。    兩位先生同為世紀同齡人,1900年,童寯先生誕生於奉天盛京(今瀋陽),1900年,李劍晨先生誕生於河南省內黃縣。
  • 水彩記錄二戰前的歐洲光影 童寯寫生作品入藏東大
    初入學的童寯很快成了梁啓超、胡適、王國維等學者講座上的常客,潛移默化中吸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文人特質。獨立精神、自由思想,也成了他矢志不渝的追求。在清華高等科學習時,童寯就對繪畫有濃厚的興趣。他喜好宋畫,更仰慕晚明徐渭的明快恣肆,清代石濤(朱若極)的意匠蒼健。他善用淋漓的闊筆,亦善於運用枯澀的細筆,一個「減」字,便能體現高遠意境,這也是他氣質和修養的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