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園林源於中國,為什麼又和中國園林如此不同?

2020-12-09 界面新聞

記者 | 林子人編輯 | 朱潔樹

12月9日,初雪降臨蘇州,在古城區連綿不絕的黛瓦上留下薄薄的一層白痕。化雪時分,最是寒意逼人,王澍、董豫贛、王欣等十多位建築學者、建築師、園林專家不辭風雪,齊聚拙政園。此次聚會的契機,是童寯的英文舊著《東南園墅》中文版再版上市。本書譯者、童寯之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童明表示,上一次如此規模的建築界同仁共聚一堂研討中國古典園林已經是11年前的事了。

在拙政園舉辦《東南園墅》研討會,格外有意義。遙想大半個世紀以前,童寯為了從事江南園林研究,頻繁利用周末去蘇州訪園,他或許也曾在某個雪日的午後到訪拙政園,被江南園林之美所傾倒。童寯(1900年-1983年)是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畢業歸國的首批中國建築師之一,他從1930年代初開始從事江浙一帶的中國古典園林研究,是我國近代造園理論的開拓者,與呂彥直、楊廷寶、梁思成、劉敦楨並列被公認為中國「建築五宗師」。

《東南園墅》童寯著,童明譯浦睿文化/湖南美術出版社 2018年10月根據童明的介紹,童寯針對江南園林的研究最初是用英語寫就的,其目的是向外界介紹這一中國文化瑰寶。中國雖然有悠久燦爛的造園傳統,但長時間以來鮮有人系統性地進行園林研究。中國造園藝術早在18世紀就已經影響到歐洲,法國人甚至創造了「英華園庭」(Jardin Anglo-Chinois)一詞,但到了20世紀上半葉,積貧積弱已逾百年的中國早已喪失了這種影響力。彼時外界對東方園林的認知似乎僅限於日本,為了更正這種觀點,明確日本園林的根源在於中國,童寯發表了《中國園林——以江蘇、浙江兩省園林為主》一文。

1936年至1938年間,童寯每年為上海《天下月刊》撰寫三篇英語論文,向英語讀者介紹中國建築傳統和演變。在他的園林研究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他用一種比較的眼光將中國園林置於世界園林的語境內進行分析。童寯運用現代建築學知識去剖析園林的實質,他在上海、蘇州、無錫、常熟、揚州及杭嘉湖一帶花費大量精力實地探訪,進行園林調研測繪和拍照,發表了大量相關研究。童寯的《江南園林志》被學界公認為繼明朝計成《園冶》之後,在園林研究領域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也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最早一部運用科學方法論述中國造園理論的專著。從1937年發表《江南園林志》到1983年臨終前在病榻上親手校訂完稿的《東南園墅》,終其一生,童寯都在通過研究園林來思考如何從傳統中吸取精華,發展出屬於中國自己的現代建築。與此同時,專門針對中日園林之間的傳承與差異,他也在多篇著作中探討相關問題。

中日兩國園林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差別的關係或許還是這兩國的人最能體會。1923年開始,日本作家村松梢風(他也是首位稱上海為「魔都」的人)幾乎每年都要造訪中國,他為江南的秀美風光所傾倒。在1928年發表的《中國漫談》一書中,村松梢風講述了他在遊覽了杭州西子湖畔的別墅式宅邸,首次領略中國園林之美時的心得:

「中國的庭園宜於從外面觀看,這是與日本的庭園在意趣上不同之處。日本的庭園是宜從屋內、從席地而坐的客堂上望出去的園林,任何一座名園都是依此精神而設計的。」

對於中國人來說,日本庭園用白色砂礫拖曳出波浪、其間用石塊點綴的枯山水令人印象深刻,而園中的漢語匾額和屏風上時不時出現的諸如「堯舜禪讓」「竹林七賢」之類的漢文化典故又讓人感到分外親切。如果童寯有機會和村松梢風一同逛園子,他應該會非常贊同對方的觀點——雖然是兩個一衣帶水、在文化上有諸多關聯的國度,日本園林亦在吸收中國造園藝術的基礎之上,發展出了一種獨樹一幟的審美意趣。

京都東福寺庭園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中國園林:不是消遣場所,而是退隱靜思之地

中國園林的開端始於公元前1800年夏桀建「玉臺」。700多年後,周代開國君主文王建「靈臺」「靈沼」「靈囿」,均在《詩經》中有所記載。秦始皇的「上林」集合臺、池、林、囿,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皇家獵苑。漢武帝繼承了這一遺產,以此為基礎整合其他離宮別苑,裝點首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出於對長生不老的精神寄託,武帝命人在水池中堆砌出石島比擬蓬萊仙境,這一主題之後成為中日兩國造園傳統中「池-島」手法的淵源。

同樣從漢代起,園林不再是帝王的專屬之物,文人園開始出現。據傳,董仲舒為了專心致志而免惑於園,在室內垂簾三年從未拉起。不過當時的文人園在設計上非常簡單,不過是堂前種一些植物而已,遠遠不及現在我們看到的園林這般精緻繁複。晉代開始流行私家園林,待盛唐時,園林別業遍布都城長安及其近郊,文人雅士築園無數,其中的佼佼者當屬王維的「輞川別業」,他所作的《輞川圖》大大增加了這座園子的美譽。唐代的另外一位著名詩人白居易則無論身居何地,都必造園,不求精雕細琢,只取親近自然之意。

《輞川十景圖》(局部),【明】仇英北宋時期,洛陽私園眾多,李格非在《洛陽名園記》中介紹了洛陽的25座園林,其中數座始建於唐。都城開封最有名的園林當屬徽宗的「艮嶽」,然而它很快就隨著金兵入侵而灰飛煙滅。隨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南宋時期的名園多出自江南地區,這亦為其後江南園林的蓬勃發展打下了基礎。到了明清初期,江南園林達到了頂峰,其中以南京、太倉、蘇州、揚州、杭州和上海為最,並定義了如今我們所理解的中國古典園林。1634年,計成著《園冶》,造園學始成系統。

在童寯看來,中國園林可以說是三維版的中國山水畫卷,「透過空間與體量,一瞥之下,全景轉為一幅消除景深之平面,遊者將深感驚奇,園林竟如此酷似山水畫。」園林中的標誌性元素——曲徑、茅屋、垂柳、異石——都能在山水畫中一一找到對應。因此他認為,只有文人(而非園藝學家或景觀建築師),才能籌謀出一座中國古典園林,「情趣在此如此重要,遠甚技巧與方法。」

和西方園林相比,中國園林的特殊之處在於它雖然意圖模仿自然,但全然摒棄前者的山野叢林之氣,其中的關鍵在於,中國園林不是一個開放寬敞的空間,而是由廊道和高牆分隔成若干庭院,主導景觀、形成觀者視覺焦點的是建築而非植物。因此,中國造園大師鮮有注重園林植物者,這不是說植物不重要,而是說花木僅起附屬和輔助的作用。它們以看似自然的方式生長,增加園林的野趣和詩情畫意。

夏末初秋的蘇州園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對於文人來說,中國園林是在現實中再現的某種夢境,是一個想像的微觀世界,是一種模擬自然的藝術。園林入口處通常力求低調不顯眼,待訪客以一種輕鬆的心境進入後,用不斷變化的風景帶領他們獲得一種「如墜夢中」的奇妙感受。然而這種感官刺激是十分委婉的——中國園林常常以高牆環繞,各院落之間如果沒有建築相隔,兩側則設廊牆,以為間隔。牆上或設門洞或設漏窗,誘使訪客透過門洞或漏窗進行窺視。門洞常以滿月、寶瓶或花瓣為形,漏窗則常以薄磚、瓦片砌成精美的圖案。當門洞或漏窗框出庭院的些許風景時,增強了園林的空間縱深感,不斷吸引訪客繼續探訪前行,繼續發現驚喜。

「中國園林並非大眾遊樂場所。西方園林令人欽佩地用縱橫軸線和十字道路解決的交通問題,在此全不存在。因為遊人是漫步而非徑穿。中國園林的長廊、狹門和曲徑並非從大眾出發,臺階、小橋和假山亦非為逗引兒童而設。這裡不是消遣場所,而是退隱靜思之地。」童寯說。從這個角度來看,蘇州同裡退思園的命名很好地點出了中國園林的「退隱靜思」之意。清光緒年間(1885年),安徽兵備道任任蘭生回歸故裡修建宅院,他將自己的私家園林命名為「退思園」,取《左傳》中「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寓意。

藉助門洞或漏窗,中國園林給人一種移步換景的體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造園藝術東渡日本:禪宗與枯山水

中國造園藝術很早就傳播到了朝鮮、日本、越南,其中日本園林在吸收了中國園林藝術的精髓後,逐漸演變出了一種獨樹一幟的風格。推古女皇二十年(613年),蘇我馬子從朝鮮到中國學習造園法,在日本建成第一座庭園。該園承襲秦漢典例,在池中築島,效仿中土的海上神山。

日本園林自成系統,法式嚴謹,並隨朝代演變,按地勢可分為平庭、築山庭,按手法可分為真、行、草三體,在歷史上先後出現了一系列造園派別,如平安朝(8-12世紀)皇室貴族的離宮寢殿式神泉苑;鎌倉時代(13世紀)佛教方丈庭;室町時代(14-15世紀)的禪宗枯山水;桃山時代(16世紀)的茶庭;江戶時代(17-19世紀)因明代遺臣朱舜水渡日講學而興起的文人庭。日本園林的命名、建築物題額和配景說明皆用古典漢語,表達對中土文化的推崇之意。隨著歷史演變,造園藝術也從達官顯貴走進尋常百姓家,即使是普通民居屋前的分寸之地,也能點綴花木,形成袖珍式「箱庭」。

室町時代的相阿彌(?-1525)和江戶時代的小掘遠州(1579-1647)把造園藝術精煉到極簡,賦予其更多抽象的象徵性意味,可以說是已經超越了中國影響。然而中國造園藝術仍然在給日本造園家們源源不斷的靈感。計成的《園冶》於崇禎七年(1634年)出版,流入日本後被稱為《奪天工》,可見其在日本的評價之高。明遺臣朱舜水將江南園林的造園風格傳播至日本,有著「江戶名園」之稱的東京小石川後樂園至今仍然存在圓月橋、西湖、園竹等中國風格元素。

後樂園園名來自於範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但與中國園林一脈相承的是,日本園林同樣以建築為主,以植物為輔。「中國園林中,建築如此賞心悅目,鮮活成趣,令人輕鬆愉悅,即便無有花卉樹木,依然成為園林,」童寯指出,「此在日本尤為真切。京都龍安寺園內,完全摒絕植物,只現石、砂,以及一道夯土牆。該園借用緊接邊界外之茂密樹林,以資彌補,保持高雅。」

枯山水庭園被認為是日本園林的黃金時代,這也與中國影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佛教於552年由中國經百濟傳入日本。6個多世紀後,日本又從南宋接受了禪宗和飲茶的風氣,為後來室町時代的茶道、茶庭打下了基礎。宋、明兩代山水畫家的作品被臨摹成日本水墨畫,用作造庭底稿,通過石組手法,布置成茶庭、枯山水。

「日本的庭院,在狹窄的空間內製造出有山有谷的感覺——這被稱為枯山水。正中間都是白砂,用白色砂礫表現出瀑布的感覺。也就是說,日本人試圖在狹窄的空間內再現大自然的本來姿態。當然,這些山石都是人類尋來特地安置在此的,卻要製造出令人覺得完全就是自然形成的山山水水的效果。這,就是日本人的審美觀。」日本美術史學家高階秀爾在《日本人眼中的美》一書中這樣介紹枯山水。

京都建仁寺內的枯山水 攝影:林子人在童寯看來,枯山水期待觀者能夠發揮想像力,自行探究象徵性藝術的內涵,以達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這把日本園林藝術推向了唯心頂峰。日本枯山水大師枡野俊明弟子、七月合作社創始人康恆在接受「知中」採訪時表示,枯山水是禪宗的表達載體,其倡導的思想境界,與善於反省、深思、頓悟、感知、用心的日本人的精神習慣不謀而合:

「枯山水的產生,一方面,是在世事蕭條悲涼的背景下,的確需要創造出一種新的園林形制以靜思人生、擯棄雜念;另一方面,是透過後世無數觀賞者的視野,感知枯山水園林的造園師設計時的內心世界;再者,也希望凡目睹這枯山水的人們,能夠結合個人的人生經驗,融於庭院意境中,感悟人生。枯山水,向來無色無花,但置身其中的人,往往能夠超脫形勢,將其作為一種場所或者儀式,找到自我價值的內涵。」

不同的觀看方式:中國園林宜行走,日本園林宜坐臥

村松梢風以作家特有的敏銳觀察力,一眼發現了中國園林宜於從外面觀看,日本園林宜從屋內向外觀看的區別。他指出,只有將所有的景物從某一特定的視角統一去觀賞,才能了解日本庭園的旨趣,這是因為日本園林本身就是以觀賞庭園本身作為造園目的的。然而這樣做的代價就是,日本園林在建築物與庭園之間的和諧、樹木的陰影等方面落於下風,建築物仿佛都「赤裸裸地呈露在空間中」。

與之相對的是,中國園林是用庭園去襯託建築物的價值的。「林木掩映著樓閣,泉水倒映著堂榭,它力求做到從外部眺望時能如一幅畫一般和諧雋秀,並且從屋內望出去也絕不會失去雅趣。正因為它不像日本庭園那樣去比附模擬宏大的形象,所以反而可以充分體味閒寂清雅之趣。」在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村松梢風進而發現,西湖——可以說是一個放大版的園林——的湖光山色亦不過是使所有的建築顯得更美的背景而已,「遊了西湖之後我才真正認識到中國是一個建築之國」。

杭州西湖雪景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有趣的是,在很長的時間裡,日本園林甚至是不能行走的——鎌倉時代以前,日本園林的園景只有一面,僅供自茶席觀看,是不可登臨的「眺望園」。之後才出現「回遊式」庭園,鋪設徑道,供訪客行到園中觀賞景色。童寯指出,「16世紀以前,日本園林全無可供步行之徑,令人驚奇,難為現代心理所解。自曲廊之某一固定視點,觀賞如畫之景色,已令遊者心滿意足。」

對於中國人來說,這可能是無法理解的。畢竟中國園林絕對不可能在一個固定地點看到全景。眼中所見,僅為整體中的一個局部,每往前走一步,景色次第展開,引人入勝。因此「移步換景」才是中國園林的正確打開方式,正如童寯所說:「中國園林空間處理,皆將觀者視域局限於僅為單一畫面之庭院中,旨在充分體現隱匿與探索之主題。遊者於迷惑中,將始終樂此不疲。環境迭生,迷津不斷,所窮無盡。」在他看來,和中國園林的變化多端相比,日本園林成規更多、變化更少,反而有種「森林般的質樸」。

遊客在京都相國寺欣賞枯山水 攝影:林子人而當你遊覽一座日本園林的時候,你常常會發現遊客們會坐在遊廊上,面對著一隅枯山水沉思良久。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副教授董豫贛在12月8日於蘇州慢書房舉辦的《東南園墅》新書發布會上就指出,與日本園林不同,中國園林缺乏那種「高潮性的東西」,甚至不適合用「景點」去描述其中的景致。遊覽中國園林,無需規定路線,也無需長時間停留在某地,你需要做的,是隨心而動,自己去發現風景。

除了觀看方式這一決定性差異之外,中日園林還在細節中體現出不同。高階秀爾指出,中國的建築有一些屋簷極其長,反翹弧度極大,極端捲曲,但日本的反翹弧度只有極微小的一絲。對於日本建築而言,屋頂是關鍵性組成元素,通常寬大而房簷深邃,屋簷的直線向兩邊水平延伸,左右端微微上翹。他認為,這種微妙的弧度深刻地存在於日本人的審美意識中,例如日本刀自平安時代起出現弧度,由漢字演變出來的平假名也有著類似的曲線。

童寯發現,雖然中日造園藝術中都重視對石頭的運用,但中國造園家喜歡用經水力衝蝕而成的「湖石」,講究石頭的「漏、透、瘦、皺」。而日本園林中的石山或散石皆沒有水力侵蝕的痕跡,看上去與野外的天然石無異。不過,他也發現了廣泛引用於日本園林、卻在中國園林中難覓蹤跡的東西——石燈籠。「值得存疑之處在於,中國園林從未考慮夜間地面之照明。日本石燈,原為中國寺廟之附物,卻於中國庭園中未獲採用,實為意外。」

揚州何園的貼壁假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日本庭園中的石燈籠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所以中日兩國的園林有什麼不一樣?童寯對此的回答是,雖然日本園林源於中國,但它追求內向景觀,整體依然開闊寬敞;而中國園林的格局則基本上是一座由院廊環繞的迷宮。「事實上,日本園林具有與西方相似的『原始森林』氣氛,但它賦予『原始森林』以神秘含義並成功地構成一個縮微的世界。」

參考資料:

《東南園墅》,童寯著,童明譯,浦睿文化/湖南美術出版社,2018年10月

《日本人眼中的美》,【日】高階秀爾著,楊玲譯,浦睿文化/湖南美術出版社,2018年10月

《中國色彩》,【日】村松梢風著,徐靜波譯,浙江文藝出版社,2018年3月

《論園》,童寯著,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2016年6月

《知中·山水》,蘇靜主編,中信出版社,2015年10月

……………………

相關焦點

  • 李品:中國園林和日本園林之間有什麼相似和不同?
    用蘇州園林來比較日本園林似有不妥,因為其實中國對日本園林的影響不僅僅是源於江南園林,例如對日本影響極大的白居易,雖履任過蘇杭,但是其園林的實踐多見於中原,思想也是更偏於中原。因此,下面我的論述將不僅僅局限於蘇州園林部分,而是希望以一個整體脈絡來梳理中國園林。 首先是中國園林部分。
  • 園林、景觀與中國風景園林的未來
    摘要:通過分析園林、景觀、風景園林等幾個術語的緣起、演變和優缺點,指出綜合性是風景園林學科的突出特性,而中國風景園林有著自己以辯證的綜合性思維和實事求是方法為傳統的特長。在擺脫封閉守舊文化環境的羈絆和掌握現代科技發展的成果後,中國風景園林必將超越以個人表現和分裂式思維為特徵的所謂西方工業時代景觀設計,再創輝煌。
  • 蘇州園林 vs 日本園林
    蘇州園林和日本園林都以建築,山水和植物這三個元素來造園。不同點日本園林早期(平安時期)形成「池泉築山庭」的園林風格,面積較大,主要特徵是模仿自然山水,有湖有山,若湖面較大,則湖中堆置島嶼,以橋連接。這個時期是日本園林逐漸脫離一味模仿中國園林,形成自己風格的初期。
  • 中國古典園林假山與日本枯山水的異與和
    枯山水,是中國古典園林在傳入日本後日本創造的園林藝術形式,是從鎌倉時代至室町時代因禪宗思想的發展而形成的庭院樣式。在園林藝術設計上,枯山水探索精巧、細緻,注重景觀形式的象徵和心理的感受。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坐禪冥想的僧人面對枯山水將心洗滌得清靜。枯山水多見於小巧、靜謐、深邃的禪宗寺院,多是方丈庭園。
  • 日本的園林為什麼沒有花?看後終於明白,原來日本都是學中國
    沒有花草樹木的原日本園林是什麼樣的呢?會不會光禿禿的呢?第三:日本園林中很少出現亭臺樓閣沒有花草樹木,連亭臺樓閣都沒有,這算是園林嗎?不會是荒山吧。今天咱們就來詳細的認識一下日本園林。先來說為什麼日本園林帶有極其濃厚的禪宗意境?
  • 蘇州園林與日本園林異同及成因分析
    ——引自《亞洲藝術中人的精神》 蕭默先生在其著作《建築的意境》一書中,評價中國園林在世界上的地位時這樣說到:中國園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唐宋時已傳入朝鮮和日本,並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禪宗思想傳入日本後,又促成了極富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園林和「茶庭」的產生。
  • 日本園林入門,看了就明白了,一休哥為什麼總在耕地
    大家好,我是老睢,還記得當年的一休哥嗎,一休哥為什麼總在耕地,日本園林入門,看了就明白了,日本特有的文化特質,讓日本在文化以及各種方面上都有特殊的藝術氣質,不但影響了電影,電視劇,小說,繪畫甚至在園林上。
  • 日式庭院和中式園林的不同魅力
    講起日式風格,近年來越來越受每個人的喜愛,日式設計、日本料理隨處可見,日式庭院更是在生活環境裡日漸受歡迎的一種景觀。然而,庭院的山水景觀,鼻祖還是在中國,譬如像蘇州園林那樣成熟的建築美學,是上千年沉澱積累傳遞下來的文化樣式,體現著中國人的文化教養和文化底蘊。
  • 喜龍仁《中國園林》/ 西方中國園林研究開山之作
    他不僅是西方從事中國藝術研究的先驅之一,亦以中國藝術收藏家的身份而活躍。1918至1935年間,他四處走訪東亞地區,主要目的雖在研究,但拜訪西方、日本與中國各主要城市的古董商亦為其行程之重點。其1918年,1921–1923年, 1929–1930年和1935年四次重要的東亞之旅,喜仁龍憑著對於中國藝術收藏與研究的歷程,取得了極大的研究成果。
  • 西方園林實則悅目 中國園林意在會心
    誰拜訪園林?他們如何通過繪畫或視覺形式傳遞園林的意義?這些陳述對中國不同社會層次的人而言有何不同?柯律格針對中國園林文化,通過一張張具有說服力的圖片,經過對廣義文化理論的研究,第一次從歷史和唯物主義的角度對他的這些設問進行了解答。
  • 日本枯山水園林
    中國園林網8月21日消息: 日本藝術講究精緻,追求內在涵義勝於外表,知道這一點,就不難理解日本獨有的枯山水為何被譽為日本庭院藝術的最高峰了。一直覺得日本藝術有一種病態美。任何東西到達極致,達至完美了,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
  • 淺談中國古典園林的未來發展
    中國古典園林的構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礎上,鋪以人工的宮,廊、樓、閣等建築,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視著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思想,特別是詩、詞、繪畫的思想境界。  1.1 中國古典園林的本質特徵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1.1 模山範水的景觀類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質,鄉土植物等自然資源構成的鄉土景觀類型,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主體的構成要素。鄉土材料的精工細做,園林景觀的意境表現,是中國我傳統的園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國古典園林強調「雖由人做,宛自天開」,強調「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強調人對自然的認識和感受。
  • 江南園林、北方園林、嶺南園林、川西園林風格比較
    蘇州園林堪稱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園中的山茶和明畫家文徵明手植藤。揚州歷來以蒔花而聞名。清初揚州芍藥甲天下,新種奇品迭出,號稱花瑞。江南園林得天獨厚和園藝匠師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斷。江南園林按中國園林的傳統,雖以自然為宗,絕非叢莽一片,漫無章法。
  • 淺談日本園林設計的特點
    日本園林設計的基本特徵是在有限的範圍裡再現大自然之美,並用象徵的方式來表現自然山水的無限意境。日本園林設計以其清純、自然的風格聞名於世,它著重體現和象徵自然界的景觀,避免人工斧鑿的痕跡,創造出一種簡樸、清寧的至美境界。
  • 禪與古代日本園林建築
    關鍵詞:古代建築園林  2000多年前,伴隨著雲南地區水稻技術成功傳入日本,雲南地區特有的幹闌式建築也隨之傳入日本,稱為高床式建築,成為日本建築造型原始形態之一。日本的神社建築造型就是源於幹闌式建築。就佛教建築而言,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建築,經過朝鮮傳入日本。佛教也因此成為連接東亞各國的一條文化紐帶。
  • 商丘園林看點:源於堯舜,契合中國園林史的整個發展脈絡
    中國是世界三大園林體系發祥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中國古代園林造園思想肇始於秦漢時期,轉折於魏晉南北朝,繁榮於隋唐兩宋,成熟於明清。中國傳統園林經歷了歷朝歷代不斷地演化和發展以及各個地域之間的文化融合交流,形成了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三個主要園林類型,除此之外還有宗祠園林、衙署園林、書院園林、陵墓園林等園林類型。
  • 1.1.1園林基礎理論—中國園林發展簡史
    轉折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園林發展的轉折時期。佛教的傳入及老莊哲學的流行,使園林的建造趨向於崇尚自然的法則。中國的古典園林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以表現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為主旨,體現了道法自然的崇高境界。
  • 中國園林漫記
    中國最早有園林的記載,是《詩經·大雅》中有「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母鹿或泛指母獸。這首詩大意是,周文王時就造了一個可以供皇家觀賞和狩獵的野生動物園,他不僅造了此園,還設置「囿人」職位,囿人類似今天動物園管理員。從這首詩可以看出,早在周朝之後,就有了最初的園林。
  • 日本的古典園林,為什麼崇尚毫無生氣的「枯山水」藝術?
    導言提起中國的古典園林,我們就會想到小橋流水、竹影婆娑、曲徑通幽的豐富景致,這種生機勃勃的景觀,讓人感到意趣橫生。日本的古典園林,卻與中國有著迥異的差別,其中有一種被稱為「枯山水園林」。故名思議,枯山水園林是一種乾枯的山水園林,它將景觀以微縮的形式呈現,主要用石頭和細砂擺放成村莊、河流、大海、山巒等景象。
  • 園林景觀設計知識:日本園林有哪些景觀元素?
    日本園林有哪些景觀元素?日本是個具有得天獨厚自然環境的島國,氣候溫暖多雨,四季分明,森林茂密,豐富而秀美的自然景觀,孕育了日本民族順應自然、讚美自然的美學觀,甚至連姓名也大多與自然有關,這種審美觀奠定了日本民族精神的基礎,從而使得在各種不同的作品中都能反映出返璞歸真的自然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