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從夏代冶銅開始,人類就向著青銅文明時代進發。商代青銅器製作技藝突飛猛進,青銅器的種類、器型、紋飾逐漸豐富,至商代中晚期,中國青銅器走向鼎盛時期。
饕餮紋銅斝,通高26.7、口徑17.5釐米,1975年武安市趙窯遺址商墓出土
饕餮紋銅斝(讀音:[jiǎ]) 敞口,寬沿,粗直頸,扁圓腹,圜底,沿上有菌形雙柱,頸腹部設有帶狀單斝,三稜型足,頸、腹部飾兩周以雲雷紋為地的饕餮紋帶。
斝,作為酒器,主要是用於大型祭祀、宴饗或隆重典禮等活動,流行於商代至西周初期。無蓋的斝在盛酒後,酒香四溢,一般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常與爵組合隨葬。早期裝飾較為簡單,後期逐漸趨於繁縟精細,常用蕉葉紋、饕餮紋、雲雷紋等紋樣裝飾。
羊首饕餮紋銅尊,通高20.8、口徑25.4釐米,足徑14.7釐米,1975年武安市趙窯遺址商墓出土
羊首饕餮紋銅尊 敞口,束頸,折肩,斜直腹,圈足,頸部飾兩周凸弦紋,肩部浮雕四個羊首,腹部及羊首間飾饕餮紋,圈足飾雲雷紋及三個方形鏤孔,內底陰刻盤蛇圖案。器型穩重大方,紋飾繁縟。
尊為盛酒器,《周禮·小宗伯》載:「辨六彝之名物,以待果將。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賓客。」「司尊彝掌六尊六彝之位,詔其酌,辨其用與其實。」商周銅器銘文常將「尊」、「彝」二字聯用,尊彝是共名而非專名,凡彝器皆可稱之。自宋代給器物定名以來,才有尊之一類。
雲雷紋銅觶,通高13、口徑7.1釐米,1991年河北定州北莊子商墓出土
雲雷紋銅觶(讀音:[zhì]) 器形較小,敞口,方唇,鼓腹,高圈足。器身分層裝飾雲雷紋,其中頸部裝飾有雲雷紋三周,圈足處裝飾雲雷紋一周。
觶,飲酒器,形似尊而小,或有蓋,盛行於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禮記·禮器》載「尊者舉觶」,鄭玄注:「凡飲酒時,三升曰觶。」觶有扁體和圓體兩類,西周時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圓形。
雷紋饕餮紋銅瓿,通高26.3釐米,1973年河北藁城臺西遺址商墓出土
雷紋饕餮紋銅瓿(讀音:[bù]) 直口,短沿外侈,方唇,短頸,圓肩,扁圓腹,平底,矮圈足。頸部飾兩周凸弦紋,肩上有三組目雷紋。腹部為饕餮紋,饕餮的眉稍上卷,大眼圓睛,鼻部凸起並向內捲成螺旋狀,巨口獠牙,兩尾下卷。足部也裝飾有目雷紋。精細的線條和深淺凹凸的浮雕,將器物裝飾的莊重華麗。
瓿,盛酒或盛水器,亦用於盛醬,出現在商代早期,流行於商代晚期前段,當罍普遍使用後,這類器物逐漸消失。一般為圓體,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裝飾饕餮、乳釘、雲雷等紋飾,兩耳多做成獸頭狀。
獸首貫耳銅壺,通高33釐米,河北省藁城市前西關出土
獸首貫耳銅壺 壺體橢圓,直口,長頸,鼓腹,圈足。頸部裝飾兩周凸弦紋,肩部裝飾一周饕餮紋,饕餮兩目及鼻鼓出,左右兩側各有一個鑄成的獸首器耳,獸首兩角內卷,兩目凸出,刻畫生動,圈足裝飾兩周雲雷紋,器底有銘文。
壺,主要用於盛酒,是上古時期祭祀神靈和祖先的重要禮器。《詩經》中有「顯父餞之,清酒百壺」,《孟子·梁惠王下》中有「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記載。新石器時代即已出現陶壺,青銅壺在歷史上使用的時間較長,最早出現在商代,盛行於春秋戰國,延續直漢代以後。
蟾蜍紋提梁銅卣,通高26釐米,1991年河北定州北莊子號商墓出土
蟾蜍紋提梁銅卣(讀音:[yǒu]) 侈口,束頸,鼓腹圈足。頸部裝飾有三周凸弦紋。肩部有雙耳,耳套繩索式提梁,提梁兩端各裝飾有一蹲踞狀的蟾蜍,蟾蜍形態傳神,十分可愛,腹內部有銘文。器上銘文好像雙目中間一手持利器,文獻上多有記載,對它的解釋說法不一,有解釋為「瞿」字,也有解釋為舊體的「賢」字。帶有這種銘文的器物目前所見較多,並且這一銘文在河北定州商代墓葬多次出現,有學者認為這一銘文是一大群奴隸主貴族或方國共有的符號,可能是族徽。但其具體含義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卣,盛酒器,專門盛放一種用黑黍子釀製的鬯(讀音:[chàng])酒。《禮記》記載:「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天子親耕,粢盛鬯,以事上帝。故諸侯勤以輔事於天子。」鬯酒作為一種香酒主要用來祭祀和佔卜,天子駕崩後也可用鬯酒來洗浴屍身,用以驅惡防腐。卣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時期。《尚書·洛誥》記有「以秬鬯二卣」。商代的卣多數為扁圓形,少數為圓形或方形。商代晚期出現了大量為祖作、為父作、為母作、為自己作等的青銅卣。
連珠紋銅罍,通高31、口徑17.8釐米,1973年河北藁城市臺西商代遺址出土
連珠紋銅罍(讀音:[léi]) 直口,侈沿,厚方唇,長頸,折肩,深腹,圈足稍高。肩飾兩周平行連珠紋,腹上部飾三周平行連珠紋,連珠紋由空心小圓圈組成。圈足上有對稱的倒「凸」字形鏤孔,鏤孔下有一周不太清晰的凸弦紋。
罍,大型盛酒器和禮器,也用於盛水,主要流行於商至春秋時期,戰國晚期消失。《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禮儀·少牢饋食禮》:「司空設罍水於東,有枓。」罍的造型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器身一般裝飾有饕餮紋、蕉葉紋等,紋飾大多繁縟,凝重大方。
中國古代的青銅文明稱耀於世,遺留至今的青銅器數量眾多。這些河北出土的商代青銅器經歷了3000多年的歷史激蕩,褪去原本神秘、獰厲的宗教意識,以其特有的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詮釋著異彩紛呈的青銅世界。為我們研究古代青銅器的演變,解讀青銅與古代禮樂文化的內涵,探討中國傳統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原文作者:武貞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8年1月刊《問禮四方——河北商代青銅器》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