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禮四方——河北出土商代青銅器

2021-02-07 文藏

《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從夏代冶銅開始,人類就向著青銅文明時代進發。商代青銅器製作技藝突飛猛進,青銅器的種類、器型、紋飾逐漸豐富,至商代中晚期,中國青銅器走向鼎盛時期。

饕餮紋銅斝,通高26.7、口徑17.5釐米,1975年武安市趙窯遺址商墓出土

饕餮紋銅斝(讀音:[jiǎ]) 敞口,寬沿,粗直頸,扁圓腹,圜底,沿上有菌形雙柱,頸腹部設有帶狀單斝,三稜型足,頸、腹部飾兩周以雲雷紋為地的饕餮紋帶。

斝,作為酒器,主要是用於大型祭祀、宴饗或隆重典禮等活動,流行於商代至西周初期。無蓋的斝在盛酒後,酒香四溢,一般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常與爵組合隨葬。早期裝飾較為簡單,後期逐漸趨於繁縟精細,常用蕉葉紋、饕餮紋、雲雷紋等紋樣裝飾。

羊首饕餮紋銅尊,通高20.8、口徑25.4釐米,足徑14.7釐米,1975年武安市趙窯遺址商墓出土

羊首饕餮紋銅尊 敞口,束頸,折肩,斜直腹,圈足,頸部飾兩周凸弦紋,肩部浮雕四個羊首,腹部及羊首間飾饕餮紋,圈足飾雲雷紋及三個方形鏤孔,內底陰刻盤蛇圖案。器型穩重大方,紋飾繁縟。

尊為盛酒器,《周禮·小宗伯》載:「辨六彝之名物,以待果將。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賓客。」「司尊彝掌六尊六彝之位,詔其酌,辨其用與其實。」商周銅器銘文常將「尊」、「彝」二字聯用,尊彝是共名而非專名,凡彝器皆可稱之。自宋代給器物定名以來,才有尊之一類。

雲雷紋銅觶,通高13、口徑7.1釐米,1991年河北定州北莊子商墓出土

雲雷紋銅觶(讀音:[zhì]) 器形較小,敞口,方唇,鼓腹,高圈足。器身分層裝飾雲雷紋,其中頸部裝飾有雲雷紋三周,圈足處裝飾雲雷紋一周。

觶,飲酒器,形似尊而小,或有蓋,盛行於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禮記·禮器》載「尊者舉觶」,鄭玄注:「凡飲酒時,三升曰觶。」觶有扁體和圓體兩類,西周時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圓形。

雷紋饕餮紋銅瓿,通高26.3釐米,1973年河北藁城臺西遺址商墓出土

雷紋饕餮紋銅瓿(讀音:[bù]) 直口,短沿外侈,方唇,短頸,圓肩,扁圓腹,平底,矮圈足。頸部飾兩周凸弦紋,肩上有三組目雷紋。腹部為饕餮紋,饕餮的眉稍上卷,大眼圓睛,鼻部凸起並向內捲成螺旋狀,巨口獠牙,兩尾下卷。足部也裝飾有目雷紋。精細的線條和深淺凹凸的浮雕,將器物裝飾的莊重華麗。

瓿,盛酒或盛水器,亦用於盛醬,出現在商代早期,流行於商代晚期前段,當罍普遍使用後,這類器物逐漸消失。一般為圓體,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裝飾饕餮、乳釘、雲雷等紋飾,兩耳多做成獸頭狀。

獸首貫耳銅壺,通高33釐米,河北省藁城市前西關出土

獸首貫耳銅壺 壺體橢圓,直口,長頸,鼓腹,圈足。頸部裝飾兩周凸弦紋,肩部裝飾一周饕餮紋,饕餮兩目及鼻鼓出,左右兩側各有一個鑄成的獸首器耳,獸首兩角內卷,兩目凸出,刻畫生動,圈足裝飾兩周雲雷紋,器底有銘文。

壺,主要用於盛酒,是上古時期祭祀神靈和祖先的重要禮器。《詩經》中有「顯父餞之,清酒百壺」,《孟子·梁惠王下》中有「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記載。新石器時代即已出現陶壺,青銅壺在歷史上使用的時間較長,最早出現在商代,盛行於春秋戰國,延續直漢代以後。

蟾蜍紋提梁銅卣,通高26釐米,1991年河北定州北莊子號商墓出土

蟾蜍紋提梁銅卣(讀音:[yǒu]) 侈口,束頸,鼓腹圈足。頸部裝飾有三周凸弦紋。肩部有雙耳,耳套繩索式提梁,提梁兩端各裝飾有一蹲踞狀的蟾蜍,蟾蜍形態傳神,十分可愛,腹內部有銘文。器上銘文好像雙目中間一手持利器,文獻上多有記載,對它的解釋說法不一,有解釋為「瞿」字,也有解釋為舊體的「賢」字。帶有這種銘文的器物目前所見較多,並且這一銘文在河北定州商代墓葬多次出現,有學者認為這一銘文是一大群奴隸主貴族或方國共有的符號,可能是族徽。但其具體含義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卣,盛酒器,專門盛放一種用黑黍子釀製的鬯(讀音:[chàng])酒。《禮記》記載:「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天子親耕,粢盛鬯,以事上帝。故諸侯勤以輔事於天子。」鬯酒作為一種香酒主要用來祭祀和佔卜,天子駕崩後也可用鬯酒來洗浴屍身,用以驅惡防腐。卣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時期。《尚書·洛誥》記有「以秬鬯二卣」。商代的卣多數為扁圓形,少數為圓形或方形。商代晚期出現了大量為祖作、為父作、為母作、為自己作等的青銅卣。

連珠紋銅罍,通高31、口徑17.8釐米,1973年河北藁城市臺西商代遺址出土

連珠紋銅罍(讀音:[léi]) 直口,侈沿,厚方唇,長頸,折肩,深腹,圈足稍高。肩飾兩周平行連珠紋,腹上部飾三周平行連珠紋,連珠紋由空心小圓圈組成。圈足上有對稱的倒「凸」字形鏤孔,鏤孔下有一周不太清晰的凸弦紋。

罍,大型盛酒器和禮器,也用於盛水,主要流行於商至春秋時期,戰國晚期消失。《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禮儀·少牢饋食禮》:「司空設罍水於東,有枓。」罍的造型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器身一般裝飾有饕餮紋、蕉葉紋等,紋飾大多繁縟,凝重大方。

中國古代的青銅文明稱耀於世,遺留至今的青銅器數量眾多。這些河北出土的商代青銅器經歷了3000多年的歷史激蕩,褪去原本神秘、獰厲的宗教意識,以其特有的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詮釋著異彩紛呈的青銅世界。為我們研究古代青銅器的演變,解讀青銅與古代禮樂文化的內涵,探討中國傳統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原文作者:武貞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8年1月刊《問禮四方——河北商代青銅器》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相關焦點

  • 山西省博物館館藏文物:山西出土商代青銅器
    獸形觥(gong) 商 山西靈石旌介村出土 觥:觥是中國古代盛酒器。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橢圓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帶蓋,蓋做成有角的獸頭或長鼻上卷的象頭狀。有的觥全器做成動物狀,頭、背為蓋,身為腹,四腿做足。饕餮(tao ti)紋圓鼎 商 山西平陸前莊出土。
  • 早在明代出土!這是級別最高的商代青銅器
    因此,存世的青銅器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符合上拍要求的,往往級別並不高,而有一些級別不錯的,卻又沒有如此早的來源記錄,兩者兼顧的,幾乎極難見到,下面是保利呈現的堪稱是級別最高的商代重器,和傳世實物比對,其出土年份可能追溯到明代,而且有著極為權威的早期出版著錄!
  • 歷史的塵埃——商代青銅器
    農業和畜牧業促使了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玉石雕刻、制陶業等在生產生活中都佔有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商代青銅器鑄造業更為重要。從有關冶鑄資料看,商代青銅器冶鑄業除集巾存王都外,各級奴隸主貴族的都邑也都沒有大小不等的商代青銅器生產作坊,所以商代青銅器冶鑄業相當普遍,尤其在商後期達到了高度發展時期,商人已準確的掌握商代青銅器含錫、鉛的比例。並根據鑄造器物的不同,添加不同比例的錫、鉛。
  • 商代青銅器鑑定方法論,商代青銅器的真偽如何鑑定?
    商代青銅器鑑定方法論,商代青銅器的真偽如何鑑定?商代青銅器本來的顏色為金黃 色。而同時期的兵器,則錫和鉛的比例要略高一些,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兵器的硬度,獲得更鋒利的效果。戰國以前的商代青銅器普遍脆性較大,戰國、秦漢時期的商代青銅器韌性大一些(除兵器、樂器、銅鏡外),這都說明材料有所變化。唐、宋、元、明的青銅材料多顯紅頭。明末開始廣泛使用黃銅(含鋅),絕大部分銅器呈現金黃 色。清末出現白銅(鎳青銅)。
  • 城固出土商代青銅器成都展出 展出55件一級文物
    近日,在成都博物館,一件出土於城固縣蘇村小冢的商代青銅器亞伐方罍和一組青銅面具正在展出。這批受邀參加「秦蜀之路——青銅文明特展」的商代珍貴青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和豐富的歷史信息和研究價值博得了成都市民和四川省文化文物工作者的高度認可和點讚。
  • 陝西出土57件商代青銅器 創陝北考古史之最(圖)
    羊首青銅鉞青銅鼎  本報訊(記者 李彪)經考古人員鑑別,一座商代晚期的墓葬日前在甘泉縣下寺灣鎮閻家溝村露出全貌,出土57件青銅器,是陝北地區目前考古發現青銅器數量最多的一次。  該墓葬共出土銅、金、骨、石各類器物70多件,其中57件青銅器,包括青銅禮器15件。出土的青銅器具有鮮明的商代晚期特徵,曲莖鈴首劍、鈴首匕和三銎刀也是典型的北方草原青銅器;2匹青銅馬造型準確,鑄造精美,極其罕見,馬背上有橢圓形的背墊,應為馬鞍的最初原始形態。考古人員還在這座商代晚期墓葬中發現了4鼎5簋的器物組合,非常罕見,有待進一步研究。
  • 湖南出土商代青銅器,被國人認為不吉利,如今是日本國寶級文物
    今天我們來介紹湖南出土一文物,在中國被認為『晦氣』,被日本人買走竟然成為國寶。,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青銅器珍品,民國時期出土,一個李姓老農民無意中挖出來,當時並不知道猛虎食人卣的具體用處,只是外形看上去應該是個器皿,因為當時國內局勢動蕩,沒有專業的鑑定專家,老農認為其外形看上去十分邪門,就低價處理了。
  • 商代青銅器鑑定技巧
    商代青銅器鑑定技巧 1,白礬與硼砂都是可溶性物質有人也提倡用舌頭嘗商代青銅器鏽的味道,白礬的味道非常澀,其 他結晶狀的偽鏽有時是苦的或鹹的,而真 正的古銅鏽幾乎沒有味道。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偽鏽有毒,最 好不用這種嘗味道的方法。將水噴灑到銅鏽上,觀察銅鏽的親水程度,古銅鏽是親水的,那些油漆、 膠水的親水性則較差。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銅鏽的結晶形態及生長狀態,可以發現新銅鏽和老銅鏽有很大差別。
  • 江西新幹大洋洲商代青銅器在甘肅展出
    新華網蘭州2月25日電(記者王豔明) 3月1日起,上百件江西新幹大洋洲商代青銅器將在甘肅省博物館免費向公眾展出。  記者25日從甘肅省博物館了解到,此次展覽是江西新幹大洋洲商代青銅器首次赴甘肅展出,精選了新幹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銅器125件(組),有青銅禮器、樂器、兵器和農具等,其中國家一級品30件,二級品36件。
  • 城固出土商代青銅器成都展出受熱捧 漢中展出55件一級文物
    近日,在成都博物館,一件出土於城固縣蘇村小冢的商代青銅器亞伐方罍和一組青銅面具正在展出。這批受邀參加「秦蜀之路——青銅文明特展」的商代珍貴青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和豐富的歷史信息和研究價值博得了成都市民和四川省文化文物工作者的高度認可和點讚。
  • 商代大墓被發掘,出土480多件青銅器,其中一件是火鍋的先祖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江西省考古爆出一個重大新聞,在新幹縣大洋洲鄉發現了一座商代墓葬,墓主人的身份不明,但出土了1500多件陪葬品,其中青銅器數量就達480多件。這批青銅器不僅數量多,而且造型獨特,製作精美,是除了河南安陽殷墟、四川廣漢三星堆之外又一重大發現。
  • 江西發現商代古墓,出土「猛虎」青銅器,文物專家:古代部落圖騰
    江西發現商代古墓,出土「猛虎」青銅器,文物專家:古代部落圖騰中國商朝時期的青銅器製作工藝已然非常成熟,青銅器在商朝晚期到西周早期這段時間發展迅速,器種變得多種多樣,銘文也逐漸加長,花紋複雜華麗。每一件從古墓中出土的青銅器都值得我們去細細研究,通過研究商朝古墓中出土的青銅器數量以及大小能夠推測墓主人生前的地位。中國青銅器都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地位和聲譽,因為這些青銅器不僅僅有藝術價值,還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江西省新幹線大洋洲鄉一個農民正在幹農活翻地的時候,從土地中挖出了十多件青銅器。
  • 盜墓賊炸出商代墓葬,出土刻銘文的青銅器,揭開「匿」族神秘面紗
    比如前些年在山西、陝西境內發現的一些方國,芮、先、倗、霸等,而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山西境內發現的商代晚期方國貴族「匿」族墓地。2015年的一個夜晚,位於山西聞喜縣酒務頭村的莊稼地響起了一聲沉悶的爆炸聲,後來接二連三的異常聲響驚動了當地村民,於是第二天就上報了當地公安局。
  • 禁止出境展覽的絕世國寶之商代青銅器
    >商子鼎重達230公斤,是現已發現商代青銅圓鼎中形體最大的一件。3、龍紋兕(sì)觥(gōng):目前存世出土青銅器中的孤品中文名稱:龍紋兕(sì)觥(gōng)所屬時代:商晚期>出土時間:1959年出土地點:山西石樓桃花莊館藏地點:山西省博物院文物地位:目前存世出土青銅器中的孤品文物尺寸:通高19釐米,長44釐米,寬13.4釐米
  • 或獻或酢,洗爵奠斝——淺談我國商代青銅器的特點
    一·商代青銅器概述商代前期的青銅器比二里頭文化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首先,表現在鑄造技術已經有了相當高的水平,大型器物開始出現,鄭州張寨杜嶺出土的兩件方鼎重量已達86.4公斤和64.25公斤,而且造型準確。
  • 江漢地區最早出現中原體系青銅器:劉柯分享商代盤龍城遺址
    遺址內發現了商代前期的城址及大型宮殿基址、高等級墓葬、手工業作坊遺蹟等。遺址許多墓葬出土有數量不等的青銅器,特別是規模較大的墓葬。其中,以李家嘴M2、楊家灣M11兩座盤龍城遺址前後期最大的墓葬,出土青銅禮器最多。盤龍城遺址距今已有3500年歷史。
  • 安陽發掘婦好墓,出土五步蛇圖案青銅器,專家:商代五步蛇長這樣
    1976年,河南安陽發掘出土商代女主婦好的墓葬;墓葬級別非常之高,出土隨葬品相當豐富;在幾百件青銅器裡,有一件銅尊格外引人注目;上面有隻獸面龍身的怪獸,正張牙舞爪,怒目而視;這是什麼神獸?專家解釋,它是五步蛇演化而來;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 「老王說隴史」西周墓葬中為何出現商代青銅器
    【老王說隴史】西周墓葬中為何出現商代青銅器白草坡出土的西周墓人頭銎戟1967年9月、1972年10月,人們在靈臺縣白草坡先後發掘了9座西周墓葬,1座車馬坑,共出土各種青銅器300多件,青銅器帶著神秘色彩,有些還帶著異域風情。
  • 商代青銅器外,漆木工藝絲織技術,比之毫不遜色,都是貴族之愛
    商代青銅器外,漆木工藝絲織技術,比之毫不遜色,都是貴族之愛商代的歷史雖然距離我們非常久遠,但是從甲骨文和考古發掘還是可以知道那時候人們的聰明智慧和科技文化。其中,要說到的是商代的漆器和木製器也很發達,不過,由於年代過於久遠,現今能保存下來的不多,因為這些東西埋在地下容易腐爛。從河北藁城臺西遺址中出土的殘漆片來看,雖然木胎已腐朽,仍能看出器形有盤盒之類,花紋有饕餮紋、夔紋、雲雷紋、蕉葉紋等,都是朱紅底的黑漆花,有的還嵌有嫩綠色的松石,色彩絢麗鮮明,漆面烏黑光高,花紋纖細精巧比例勻稱。
  • 河北平山中山國墓葬出土青銅器的科學分析研究(下)
    【關鍵詞】中山國;青銅器;科學分析;製作工藝;冶金史 【摘 要】1998年,考古工作者於河北平山縣發現一批典型的中山國墓葬,其出土的青銅器是研究東周時期中山國青銅器特徵、製作工藝以及與周邊諸侯國關係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