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和百度上都有人問:「熟讀唐詩三百首」的下句是什麼?
《唐詩三百首》的最前面,原本有一則100多字的「題辭」,民國時期刊印的版本多有保留,現在新出的版本大都沒有了。這篇「題辭」是《唐詩三百首》編者塘退士(1711—1778)的原題,辭曰:「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易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七言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乖體制。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廢,較《千家詩》不遠勝邪?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編驗之。」我查閱了好幾本民國時期出版的《唐詩三百首》,比如廣益書局民國二十二(1933)年六月出版的《(白話註解)唐詩三百首》、大連圖書供應社民國二十四(1935)年出版的《(白話注釋)唐詩三百首》、世界書局民國二十五(1936)年七月出版的《(注釋作法)唐詩三百首》、啟明書局民國三十七(1948)年出版的《唐詩三百首》……這些版本中全部都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關於這句話,這是本人目力所及最早的出處,也是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
在清末民初趙元禮(1868—1939)《藏齋詩話》中有另一種表述。該書開篇不久就有這麼一段話:「人不必因作詩始讀書也,然不讀書則積蓄不厚,出語必淺薄;不必因作詩始讀古人之詩也,然不讀古人之詩,則不知韻味之高、格律之協、機杼之熟,出語必致扞格。由前之說證之杜詩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證之蘇詩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也;由後之說證之成語所謂『能讀千賦則能賦』,對於詩亦然,證之諺語所謂『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亦會』也。」

當代出版的《唐詩三百首》大都沿襲了原版的說法即「不會吟詩也會吟」,比如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的《唐詩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唐詩三百首新注》、臺灣華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出版的《唐詩三百首》、臺灣俊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出版的《唐詩三百首》。但有不少版本出現了一種新的說法即「不會作詩也會吟」,比如花城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唐詩三百首評析》、三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唐詩三百首》、旅遊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唐詩三百首(注音彩色圖文版)》,但不知這種說法源自何處。
本人最早接觸這句話是在中學時期,是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說的。具體哪位語文老師已經記不清了,但他說的這句話我卻記得清清楚楚。他說的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偷。」
不知是不是因為先入為主,我每次聽到或看到「不會吟詩也會吟」,都會感到彆扭,因為這句話實在太拗了。剛說過「不會吟詩」,接著又說「也會吟」,完全沒有邏輯、不講道理嘛。從語法的角度講,「不會……也會……」這個句式的前後應該有變化,比如「不會這來也會那」;從作詩法的角度講,「重字」也是一忌。從這兩個方面來說,「不會作詩也會吟」明顯好於「不會吟詩也會吟」。一字之差,大不相同。人們「熟讀唐詩三百首」的首要目的肯定是「會作詩」,而不僅僅是「會吟詩」;「會吟」只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所以,雖然民國圖書「眾口一詞」,但我一直懷疑「不會吟詩也會吟」是以訛傳訛。
相比之下,「不會寫詩也會謅」又比「不會作詩也會吟」更好。「謅」者,瞎編也。就是說,唐詩讀多了,即使不會寫,也會編造了。文通義順,合乎邏輯,還帶有幾分詼諧。而且,「謅」與「首」還押韻。詩之無韻,行之不遠;古詩之美,重在押韻。
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不會寫詩也會偷」。所謂「偷」,就是借鑑、化用。這個字與「首」字也押韻,而且比「謅」字更具風趣。「謅」字文雅,「偷」字俚俗。既是「諺」語,應有「俗」氣。哪個更合語境,應該不難判斷。網上搜索,發現這種說法也不少。
最後補充一點:退士引用了這句話,說明此語在他編選《唐詩三百首》之前就已流行。也就是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中的「唐詩三百首」是一種泛指,不是指《唐詩三百首》中的那300多首詩。為什麼是「三百」而不是「一百」「八百」或其他數字呢?選擇這個數字應該與《詩三百篇》即《詩經》有關。而《詩三百篇》又是「孔子刪詩」的結果。《詩全篇》原本有3000首詩,孔子把它刪減成了三百篇。班固云:「孔子純取周詩,上採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南宋王應麟著《困學記聞》引朱子發之言曰:「詩全篇刪去者二千六百九十四篇。」此前,本人誤會了,相信很多人也都誤會了。這是否正是退士想要的效果呢?要論「借勢營銷」,退士孫洙先生或許算是鼻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