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唐詩三百首」的下一句是什麼?

2020-12-19 盛大林

知乎和百度上都有人問:「熟讀唐詩三百首」的下句是什麼?

《唐詩三百首》的最前面,原本有一則100多字的「題辭」,民國時期刊印的版本多有保留,現在新出的版本大都沒有了。這篇「題辭」是《唐詩三百首》編者塘退士(1711—1778)的原題,辭曰:「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易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七言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乖體制。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廢,較《千家詩》不遠勝邪?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編驗之。」我查閱了好幾本民國時期出版的《唐詩三百首》,比如廣益書局民國二十二(1933)年六月出版的《(白話註解)唐詩三百首》、大連圖書供應社民國二十四(1935)年出版的《(白話注釋)唐詩三百首》、世界書局民國二十五(1936)年七月出版的《(注釋作法)唐詩三百首》、啟明書局民國三十七(1948)年出版的《唐詩三百首》……這些版本中全部都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關於這句話,這是本人目力所及最早的出處,也是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

在清末民初趙元禮(1868—1939)《藏齋詩話》中有另一種表述。該書開篇不久就有這麼一段話:「人不必因作詩始讀書也,然不讀書則積蓄不厚,出語必淺薄;不必因作詩始讀古人之詩也,然不讀古人之詩,則不知韻味之高、格律之協、機杼之熟,出語必致扞格。由前之說證之杜詩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證之蘇詩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也;由後之說證之成語所謂『能讀千賦則能賦』,對於詩亦然,證之諺語所謂『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亦會』也。」

趙元禮

當代出版的《唐詩三百首》大都沿襲了原版的說法即「不會吟詩也會吟」,比如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的《唐詩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唐詩三百首新注》、臺灣華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出版的《唐詩三百首》、臺灣俊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出版的《唐詩三百首》。但有不少版本出現了一種新的說法即「不會作詩也會吟」,比如花城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唐詩三百首評析》、三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唐詩三百首》、旅遊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唐詩三百首(注音彩色圖文版)》,但不知這種說法源自何處。

本人最早接觸這句話是在中學時期,是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說的。具體哪位語文老師已經記不清了,但他說的這句話我卻記得清清楚楚。他說的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偷。」

不知是不是因為先入為主,我每次聽到或看到「不會吟詩也會吟」,都會感到彆扭,因為這句話實在太拗了。剛說過「不會吟詩」,接著又說「也會吟」,完全沒有邏輯、不講道理嘛。從語法的角度講,「不會……也會……」這個句式的前後應該有變化,比如「不會這來也會那」;從作詩法的角度講,「重字」也是一忌。從這兩個方面來說,「不會作詩也會吟」明顯好於「不會吟詩也會吟」。一字之差,大不相同。人們「熟讀唐詩三百首」的首要目的肯定是「會作詩」,而不僅僅是「會吟詩」;「會吟」只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所以,雖然民國圖書「眾口一詞」,但我一直懷疑「不會吟詩也會吟」是以訛傳訛。

相比之下,「不會寫詩也會謅」又比「不會作詩也會吟」更好。「謅」者,瞎編也。就是說,唐詩讀多了,即使不會寫,也會編造了。文通義順,合乎邏輯,還帶有幾分詼諧。而且,「謅」與「首」還押韻。詩之無韻,行之不遠;古詩之美,重在押韻。

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不會寫詩也會偷」。所謂「偷」,就是借鑑、化用。這個字與「首」字也押韻,而且比「謅」字更具風趣。「謅」字文雅,「偷」字俚俗。既是「諺」語,應有「俗」氣。哪個更合語境,應該不難判斷。網上搜索,發現這種說法也不少。

最後補充一點:退士引用了這句話,說明此語在他編選《唐詩三百首》之前就已流行。也就是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中的「唐詩三百首」是一種泛指,不是指《唐詩三百首》中的那300多首詩。為什麼是「三百」而不是「一百」「八百」或其他數字呢?選擇這個數字應該與《詩三百篇》即《詩經》有關。而《詩三百篇》又是「孔子刪詩」的結果。《詩全篇》原本有3000首詩,孔子把它刪減成了三百篇。班固云:「孔子純取周詩,上採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南宋王應麟著《困學記聞》引朱子發之言曰:「詩全篇刪去者二千六百九十四篇。」此前,本人誤會了,相信很多人也都誤會了。這是否正是退士想要的效果呢?要論「借勢營銷」,退士孫洙先生或許算是鼻祖了。

相關焦點

  • 「熟讀唐詩三百首」的下句是什麼
    文:盛大林Q:知乎和百度上都有人問:「熟讀唐詩三百首」的下句是什麼?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廢,較《千家詩》不遠勝邪?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編驗之。」
  • 「熟讀唐詩三百首」的下句是什麼
    《唐詩三百首》,上海:廣益書局民國二十二(1933)年六月版Q:知乎和百度上都有人問:「熟讀唐詩三百首」的下句是什麼?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廢,較《千家詩》不遠勝邪?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編驗之。」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下一句是?這是誰寫的?唐詩300首真的是300首?
    這句話出自《蘅塘退士原序》,是蘅塘退士孫洙在編寫《唐詩三百首》是寫的序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相信大家耳熟能詳,並且也有很多版本,不過最準確的下一句就是這個版本:不會吟詩也會吟。這句話意思是經常閱讀唐詩三百首這本書,在詩的長時間薰陶下,雖然還不能作一首好詩,但是也能說上幾句了。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是什麼意思?
    清代的蘅塘居士在《唐詩三百首·序》中說:「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體制。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究竟是什麼意思?
    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這段話中作者引用的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可謂膾炙人口。但是它的意思很多人卻弄不清楚,以至於出現了許多訛傳。
  • 對現代人來說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是善意的謊言
    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編驗之。這一段話大意說,蘅塘退士認為《千家詩》有一個弊端「止五七律絕二體」,就是詩體太少。所以他選取了多種詩體,每種詩體選了幾十首膾炙人口的唐詩。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作者:神來之筆WO筆下生花諺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是的,若將《唐詩三百首》倒背如流,且能夠全部理解詩中的意思而寫出正確的譯文,那這樣的優秀學者也就是名副其實的詩人了,定能夠有感而發、脫口而出吟詠出最美的詩篇。然而,又有幾人達到了熟讀的程度,而能夠熟讀《唐詩三百首》這本詩書呢?
  • 熟讀唐詩三百首;熟彈琴曲一百首
    有道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果然地。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選詩範圍極為廣泛,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在數量上以杜甫詩最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唐朝是中華詩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唐詩代表了中華詩歌的最高成就,無疑是中華以及世界文壇上濃墨重彩的筆觸!更是世界文化發展史上最具文採的一座巍峨聳立的高峰。
  • 話說《唐詩三百首》
    到今天,無論是學者的文學史研究還是啟蒙教育中的古詩誦讀,唐詩都作為古代文學中最燦爛的經典,被研究、接受和傳誦,在培養我們的審美感受、模塑我們的藝術趣味、陶冶我們的生命情調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前輩傳下兩句老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此語不知所出。民國間趙元禮《藏齋詩話》卷上記諺語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亦會謅。」可見由來已久。
  • 今日智慧‖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拿起《唐詩三百首》再去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每一首詩都是一個伊索寓言,告訴別人一個深刻的道理。品讀古詩,能讓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讓事業的流浪者重新成為有名的人士。古詩似乎有著讓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細細的去品讀,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財富,讓我們一輩子受益。 《唐詩三百首》,寄託了中國人對文明的夢想。作為一個現代人,為了不辜負古人的希望,我們要為他而努力,為他而奮鬥。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是誰寫的?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諺語,主要意思就是「熟能生巧」.讀多了,模仿、轉化、借用、引申,都是一種薰陶,都是一種積累.講究「熟」字,到了張口就背誦,提筆就寫得出,別人講了上句,我們能夠接出下句,你一定會有文學、語文、語言能力、寫作能力、古漢語能力等等方面的長足進步的。
  • 唐詩三百首,篇篇為情愁,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
  • 寶寶唐詩三百首
    唐詩節奏鮮明,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對培養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想像力都非常有幫助,是非常適合寶寶學習的國學經典。寶寶唐詩三百首精選兒童容易模仿學習的經典唐詩,通過精美的動畫和好聽的聲音激發寶寶的興趣,讓您的寶寶快樂學唐詩。
  • 中華唐詩三百首
    唐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唐詩,雄渾大氣、內涵深刻、意存高遠,凝聚著中國文化的精華,它將我國古典詩歌的音韻和諧、文字精練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唐詩為國人傳承文明的重要途徑。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原來不是虛言,是真的
    我們從小就聽過這句古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一般認為,這句諺語說的是,唐詩三百首膾炙人口,只要讀個滾瓜爛熟,需要應景時,即使不會作詩,也能吟上幾句。師長們常常用這句諺語教導我們,要熟讀優秀作品,好好背誦課文,自然就會提高寫作水平。
  • 《唐詩三百首》到底有沒有三百首詩
    而《唐詩三百首》也只是記錄在冊的詩集,這只是唐朝詩詞中的一小部分。我們熟知《唐詩三百首》卻不是唐代人所編,而是到了一千多年後的清朝乾隆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973年。編選者名為孫洙是一位唐詩愛好者。他字臨西,別號蘅塘退士,江蘇無錫人。而他的這本《唐詩三百首》卻是為了為自家書塾所做的課本供孩童們背誦,自問世以來,他的這本書可謂是被廣大學者奉為最成功的唐詩選集。
  • 《唐詩三百首》一共只有三百首唐詩嗎?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至今仍然廣為流傳,《唐詩三百首》也幾乎成為家家必備的古體詩啟蒙書,很多人的童年都是從背誦《唐詩三百首》開始的。可是,你知道《唐詩三百首》是誰編的嗎?當時流行的詩讀本是《千家詩》,《千家詩》是由宋代謝枋得《重訂千家詩》和明代王相所選的《五言千家詩》合併而成,內容多為唐宋時期的名家名篇,都是七言律詩和絕句,全書共22 卷,錄詩1281 首。孫洙早年入京師國子監學習,乾隆九年(1744)中舉,乾隆十一年出任江蘇上元(今江寧)縣學教諭。
  • 精讀《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題辭解讀和內容概述
    文 | 謝小樓01《唐詩三百首》書前有一個蘅塘退士的題辭,在精讀唐詩三百首之前,有必要先讀一下這個題辭。同時,也有必要對《唐詩三百首》的內容作一個概述,好讓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唐詩三百首》。先讀題辭: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易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
  • 詩集《唐詩三百首》中的第一篇,詩風恬淡又平靜,卻引人深思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唐詩選集,作者是「蘅塘退士」。這部詩集流傳很廣,很多中小學教材都從該詩集中選擇古詩編入教材。這本詩集有何妙處呢?曾經有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唐朝詩歌繁盛,而這一選集是唐朝詩歌中的精華,所有精華匯在一起,可見其價值。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多讀唐詩怡情趣
    我喜歡讀書,又是寫作愛好者,自然,我也就很喜歡讀唐詩了。記得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最早買的是一本《唐詩一百首》的書,是個綠色的封面,書很窄,現在還放在我的書架上。後來我又買了一本了《唐詩三百首》,說實話,唐詩300首我並沒有每一篇都去讀,但對這本書卻如獲似寶,沒有事時我總要拿出來看一看,喜歡自己喜歡的詩。我喜歡唐詩主要是這四個方面:01、我喜歡唐詩,是因為唐詩有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