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真香又稱吉鉤藤香、紫藤香、雞骨香、降真、降香等,是豆科亞種—蝶形花科檀屬藤本木質植物受傷後,分泌油脂修復傷口所陳結的香料以及豆科檀屬植物的部分芯材。
藤本降真香母體,自漢代稱之吉鉤藤。清朝乾隆年間的《福州府志》載:「吉鉤藤,宋代亦名烏理藤、美龍藤,色紫,道家呼其根為降真香,或以為簡。
」關於紫藤香的記載,最早出自西晉植物學家嵇含的《南方草木狀》載:「紫藤。 葉細,長莖如竹,根極堅實,重重有皮,花白子黑,置酒中,歷二三十年不腐敗,其莖截置煙焰中,經時成紫香,可以降神。」據南朝齊梁時期陶弘景所著《名醫錄》載:「周崇被海寇刃傷,血出不止,筋骨如斷,用花蕊石散不效,軍士李高,用紫金散掩之,血止痛定,明日結痂。如鐵遂愈、且無瘢痕。叩其方,則用紫藤香,瓷瓦刮下研末耳。雲即降之最佳者,曾救萬人」,紫藤香即降真香之最佳者。
據目前史料考證,「降真香」這個名詞最早就出自《海藥本草》。其著者為唐代李洵,是波斯人的後裔,對藥學頗有研究,曾遊歷嶺南,所著《海藥本草》六卷中就收錄了如降真香、沉香、龍腦香、安息香等著名香藥。
古代,中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加強了與世界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打開,大量從事香料貿易的穆斯林客商定居中國,並將原產自地中海、歐洲、中亞、南亞等地區的香料物種引進並根植在中國。五代宋時期,福建海外貿易興盛,又是香料貿易的主要點。而泉州作為當時海上貿易的起點和重要港口,從泉州港輸出的商品主要是瓷器和絲綢、茶葉等,而進口大宗商品則以香料為主。進口的香料種類繁多,有降真香、沉香、麝香、生香、速暫香、檀香、安息香等。1974年,泉州灣出土了一艘擱淺在海灘上的南宋沉船,船艙中出土的主要貨物是香料木,包括降真香、沉香、檀香、龍涎香、乳香等。據專家考證,這艘南宋沉船出土的降真香是印度黃檀的芯材。趙汝適的《諸蕃志》載:「降香出三佛齊、婆、蓬豐,廣東西諸郡亦有之,氣勁而遠,能闢邪氣。泉人歲除,家無貧富,皆爇之如燔柴然,其直甚廉。」可見當時木本降真香的價格非常低廉,因其有闢惡除邪之功,泉州人歲夜及除夕之時,家無貧富均大量燒之。



元.周達觀《真臘記》云:降香生叢林中,番人頗費砍斫之功,乃樹心也。
《南嶽筆記》:「有曰雞骨香,枝條似雞距,故名。一曰雞香,一曰雞藤香,一曰雞骨香。降香一曰降真香,雜諸香焚之,其煙直上,輒有白鶴下降。有馬眼香,其藤大如臂,歲久心朽皮堅甚香,周遭有小眼如雕刻香筒狀,粵人多以供神,謂之比降。降之真者,從海舶而來,曰番降」。由此可見,被諸番國引進並根植的豆科黃檀屬吉鉤藤香以及部分木本同屬植物的芯材均為番降真香。
福建當地根植所產的吉鉤藤香就是「土降真香」。(福州府志(明萬曆))
兩廣地區根植所產的吉鉤藤香就是「廣降真香」。
由於藤本降真香成香年限過長,歷代又過度採香,造成降真香資源性枯竭,供不應求,必須通過朝貢貿易從海外番國進貢和購買,才能滿足宮廷的需求,而且不得不使用與之近緣的紫紅色芯材作為替代性香藥。此後歷朝藤本、木本降真香交叉使用,為豆科亞種—蝶形花科檀屬紫紅色的藤本木質香料以及芯材。
原文出自馮輝著《海南降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