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楚網黃石新聞網(黃石日報)
□李南俊
我從小就愛讀書,1951年春,不足15周歲,我參加了工作,上世紀50年代,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我讀書興趣更有增無減。從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開始,接著讀方志敏的《可愛的中國》、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中國保爾」吳運鐸的《把一切獻給黨》,以及後來又讀了陳春秀主編的《名人之初》、《大學校長回憶老師散文選》,時間主編的《東方之子》等。讀反映時代精英和傑出人才如何做人與做事的人物傳記、報告文學、人物訪談和回憶錄等類文章和書籍,每每閱讀都情不自禁地肅然起敬,羨慕和敬仰他們的崇高思想和光輝業績。在長期潤物細無聲的感染中,使見賢思齊內化為我精神追求,外化為我自覺行動。並暗下決心,必須學會做一個善良、勤勞、通情達理對國家和人民有用之人,必須具有真才實學,有本領為國家和人民做有益之事。
前蘇聯英雄奧斯特洛夫斯基在戰鬥中受傷後病情惡化,全身癱瘓並雙目失明,在病榻上他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艱難,終於把自己的戰鬥人生寫成巨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主人公保爾的那段名言:「……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成為我整個人生的座右銘。
我就是在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頑強寫作精神和保爾那段名言的滋潤、激勵和鞭策下,克服人生道路上一個又一個艱難困苦,不斷進步和成長。上世紀50年代,平時工作緊張,晚上還要開會學習,星期天常被佔用又不補假,只有晚上9時以後,堅持讀書與寫作。夏天住在簡陋潮溼悶熱的平房裡, 熱能忍受,蚊蟲叮咬難忍,只得穿長袖長褲長筒膠靴,堅持讀書寫作。上世紀「三年經濟困難」時期,本來就吃不飽,還三次下鄉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尤其1960年去大冶縣銅礦公社與農民「三同」,白天勞動——累,晚上開「馬拉松」會——困,90多天每日喝三餐大麥糊子——餓。即使如此,仍堅持讀書與寫作。「文革」十年,說我在報刊上發表的文章是「大毒草」,而被打成「三反分子」,遭受殘酷批鬥、遊街、抄家,關進「牛棚」。在遭受如此精神打擊下,仍不言棄,堅持讀書與寫作。像我這號年齡的人,一生都是塊磚,「哪裡需要就往哪裡搬」。因此,調動工作頻繁,每到一新單位,都以保爾·柯察金為榜樣,幹一行,愛一行、學一行、鑽一行、寫一行。行行是骨幹,行行工作都出色。
60年來,我始終堅持讀、思、寫、用相結合。讀是「充電」,思是深化,寫是升華,用是檢驗並從幹中學。相互交融,相輔相成,良性循環,不斷充實,不斷完善,不斷進步,不斷收穫。如今不僅擁有一座近萬冊的書房,1992年被市委宣傳部評為「黃石市優秀文藝創作者」,2001年我家還被文化部和全國婦聯評為「優秀讀書家庭」。去年我寫的《我的讀書人生》,在湖北省老齡委舉辦的全省老年人讀書徵文中獲一等獎。如今我已在全國143種(家)書報雜誌上發表文章1800多篇,出版《啟明齋隨筆》及其續集和《我這一輩子》三本著作。其中20篇在全國、省、市級正規徵文中獲獎。因此,我可以欣慰地說,我這一生「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古訓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讀點人物傳記類文章與書籍,以及見賢思齊,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傳統美德。時代精英和傑出人才,是感人至深的表率,是我們誠服敬仰的楷模,是我們學習效仿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讓我們好好地向他們學習,成為人品好、有真才實學、有本領對國家和人民有用之人。小而言之,才能安身立命,大而言之,方可報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