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11月21日電 題: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講述音樂創作的故事
中新社記者 石龍洪
著名作曲家王立平20日在重慶西南大學作講座,講述他在波折年代音樂創作的故事。
王立平生於1941年,是中國國家一級作曲家,1987年版《紅樓夢》音樂創作者,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電影音樂學會名譽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等職。
他曾創作過許多膾炙人口的影視歌曲,包括《潛海姑娘》、《太陽島上》、《駝鈴》、《少林寺》等。
其中,《駝鈴》是他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送戰友,踏徵程……戰友啊戰友,待到春風傳家訊,我們再相逢」,此曲傳唱大江南北,感動了無數人。
談及此曲,王立平說,當時有些人認為曲中含有「革命」等詞彙,顯得「老土」,但他堅持自己的想法,要表達質樸深厚的感情。
此曲紅遍中國出乎王立平的意外,然而最讓他激動難忘,感受到「從未感受過的榮譽」則有兩事。其一,鄧穎超在拍紀錄片時,特地要求用拍她聽《駝鈴》的場面來表達對周總理(周恩來)的懷念。
其二,參加對越南自衛反擊戰的戰士,在戰場上面臨生死關頭的時刻,「用這首歌送別上前線以及離去的戰友,用它來表達自己對祖國、對人民始終不渝的忠誠和熱愛」。
王立平所創作的歌曲《太陽島上》也深受聽眾喜愛,曲中唱「我們來到了太陽島上,小夥們背上六弦琴,姑娘們換好了遊泳裝……帶著真摯的愛情,帶著美好的理想,幸福的生活靠勞動創造,明天會更美好」。
談及此曲,王立平說,這是在「四人幫」倒臺後所作,當時國家晴朗、國人興奮,他希望展現出年輕人對自己、國家、民族未來的嚮往。
王立平有大量名作,而為《紅樓夢》作曲他傾注了最多的心血。在他40歲那年(1982年),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籌拍,王立平主動找到該劇導演要為此作曲。他對導演說,「我願意把我創作的黃金時代貢獻給《紅樓夢》。我試寫一個主題歌,如果你們覺得好,你就用我;如果不好,一分錢不要我自己走人」。
憑藉優異的條件和豐富的經驗,他成功說服導演等人,獲《紅樓夢》的作曲權,他說,這是他為數不多的主動請纓,但只興奮了半天,卻開始數年的艱難創作。
花了整整一年多時間,才將《枉凝眉》寫出,他說,「此曲非手寫出來的,也非腦子寫出來的,是用我的心流著血寫出來的」。
而寫深沉悽婉、催人淚下的《葬花吟》,他又花了一年零八個月。他一直在盡力思索,「曹雪芹為何對林黛玉寄予了這樣特殊的愛」。
好在功夫不負苦心人,1987年《紅樓夢》播出,盛況空前,《枉凝眉》、《葬花吟》、《分骨肉》等曲目亦震撼了億萬觀眾,他因此也被譽為「用音樂寫《紅樓夢》的人」。
在講座上,王立平分享了他的一個又一個創作故事,他還不時地清唱一段,或用鋼琴演奏一曲,在場的700多位聽眾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
王立平說,經歷過大時代的波折,他更懂得如何珍惜創作與生活。「文革」期間他也曾被下放到農場勞動,經歷過有歌不敢寫、不能寫的時代。在數十年的音樂生涯中,他體悟了音樂人的心酸苦澀與欣喜。
他還說,音樂創作人應把觀眾當上帝,保持對觀眾及經典作品的敬畏之心,保持積極向上、眼睛向下的精神,找到人民的共同需求,唱出更多人的心聲與希望。唯有如此,才可能留下更多口口相傳的作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