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月5日)晚上,江蘇大劇院音樂廳,「夢系紅樓——1987年版電視劇《紅樓夢》主題音樂會」已經演奏完最後一首曲目,全場觀眾卻捨不得離去,一邊鼓掌,一邊等待著——會不會還有安可曲?掌聲中,一力鑄就整個「紅樓夢曲」的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走上臺。79歲滿頭白髮的老人,和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站在一起,準備開唱:「大家可能沒聽過原汁原味的《大海啊故鄉》,今天可以聽到了。」
著名指揮家張列舉起指揮棒,南京民族樂團的演奏家奏響前奏,臺下立即有觀眾跟著輕聲哼唱起來。《大海啊故鄉》是王立平作詞、作曲的經典歌曲,人人都會唱。「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海邊出生,海裡成長……」你在臺上唱,我在臺下和,全場大合唱,傳遞的是南京觀眾對這位著名作曲家的敬意和感謝。
時隔21年,重回南京
《紅樓夢》又叫《石頭記》,南京又名「石頭城」。作為世界「文學之都」,這座城市和《紅樓夢》有著深厚淵源。王立平說,「夢系紅樓」主題音樂會,和南京更是有著特殊的緣分。
站在舞臺上,看著臺下熱情的觀眾,王立平的思緒被拉回1999年。「電視劇《紅樓夢》主題音樂會的演出,除了北京以外,第一次到外地,就是來了南京。」1999年,《紅樓夢》主題音樂會曾在南京人民大會堂連演三場。王立平說:「一開始有人還擔心曲目都是慢悠悠的,南京觀眾會不會不接受?哪想到開票後一票難求,2800多個座位全部售罄。演出時,臺下座無虛席,觀眾非常熱情,氣氛非常熱烈。不少觀眾聽著聽著還掉淚了。」
同樣的盛況21年後再次在南京上演。「夢系紅樓」主題音樂會由南京民族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張列執棒,南京民族樂團攜手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以民族音樂會的形式,把電視劇《紅樓夢》中感人至深的音樂和歌曲搬上舞臺。演出一開票,就「秒沒」。「說明《紅樓夢》不管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都是中國人『心尖兒上的寶貝』。」王立平說,南京觀眾的熱情讓他很感動,「我覺得南京觀眾尤其喜愛《紅樓夢》,因為有這種歷史和感情上的淵源。」
也正因此,王立平不顧高齡,前來南京為「夢系紅樓」主題音樂會助陣。「其實我去年開始身體就不太好,但是這次是張列指揮,和這麼優秀的樂團合作,在這麼好的場地演出,又是在疫情之後……我看是天時地利人和,這樣的機緣,我一定要來。」不但來了,他還特意留出時間和南京觀眾交流,把自己對《紅樓夢》的感情全部講給觀眾聽。79歲的老人,站著講了半個多小時。
返場演唱《大海啊故鄉》,是王立平對南京觀眾的特殊感謝。「大家很熱情,我怎麼回報大家?我唱一首大家熟悉的歌,表達我對今天到場觀眾的感謝。」他說,「這首歌也是我對人生、國家、母親的一種情感表達。」
一朝入夢,終身不醒
1987版電視劇《紅樓夢》的主題音樂,是中國音樂史上的一座豐碑,也是王立平創作生涯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我個人來說,我覺得非常榮耀,不是三生有幸,是八生有幸能夠與《紅樓夢》結緣。」王立平形容自己與《紅樓夢》的相遇是「一朝入夢,終身不醒」,「對於我來說,《紅樓夢》就是一個做不完的夢。」在他看來,了解《紅樓夢》「 要有一顆中國心,得知道中國人的歷史。《紅樓夢》如今依然跟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審美趣味,一直到生活,事無巨細,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因為太喜歡《紅樓夢》,當年我毛遂自薦去做這部劇的音樂,結果那幾年,我沒過到一天好日子。」王立平的創作從1982年一直寫到1987年。「《紅樓夢》的故事、人物,誰幹了什麼事情、有什麼結果,包括每個人物什麼性格、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曹雪芹都寫得明明白白。就連大觀園場景,每個地方都描寫的清清楚楚。」王立平感嘆,全書中唯獨音樂沒有一個音符,作曲等於是「無中生有」,他每一天都在「絞盡腦汁」。
滿腔惆悵,無限感慨
在王立平看來,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水滸傳》以情節取勝,《紅樓夢》則不同,以情趣取勝。他給《紅樓夢》的音樂風格定下了基調——滿腔惆悵,無限感慨。「它需要有一種貫穿古今的力量,既要反映這個時代,又得讓觀眾明白這不是現在發生的事情。」
「夢系紅樓」主題音樂會演了這麼多年,走過了這麼多城市,王立平與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南京民族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張列三人也早已成為缺一不可的「鐵三角」。王立平毫無疑問是音樂作品的核心;張列則在現場指揮時準確地把握並具有創造力地展現作品的內涵,是全場的靈魂人物;而被譽為「中西合璧的夜鶯」的吳碧霞,則以富有穿透力而充滿悠揚飽滿的聲音盡訴衷腸、完美表達。整場音樂會,在原電視劇音樂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再創作,作品更加清新、明快,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時代感,三人默契的合作把「滿懷惆悵,無限感慨」的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
一曲《紅樓夢》序曲,好似凝注了紅樓故事的所有情愫;一曲《枉凝眉》藏著多少相思淚,蘊含著中國古典雅韻,展現了東方唯美旋律;終曲《葬花吟》,奏出了花謝花飛的境地,唱出了寶黛的深情與無奈,嘆盡了賈府最後的命運 ……整場音樂會15首曲目,讓觀眾深深陶醉,跟著音樂,仿佛重讀了一遍《紅樓夢》。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黎明 編輯/趙夢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