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22日,2020(第五屆)北京國際城市設計大會在北京建築大學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聚焦首都規劃建設,北京建築大學發揮高校智力優勢,圍繞老舊小區改造、歷史街區保護、街區規劃設計、城市公共空間改造等,產生了一批優秀成果,體現了首都高校的責任與擔當。
《北京建築大學服務首都功能定位行動方案(2021-2025)》同期發布,明確面向「十四五」服務首都高質量發展時間表和路線圖。
多項小微空間改造項目落地並開工
11月21日,大會開幕式為「小空間 大生活——百姓身邊微空間改造行動計劃」比賽頒獎。被命名為「轉過街角、會心一笑」的朝陽區小關街道惠新西街6-10號樓改造項目,拿下了特等獎。該項目西側長期閒置、垃圾滿地的公共空間,環境髒亂差,對周邊居民生活產生了嚴重影響。這處破舊浪費的空間,經過設計和改造後,煥發新生,變身為周邊居民休閒好去處,有下沉式廣場和花草環繞的臺地花園,空間層次分明又充滿趣味。
據介紹,「小空間大生活——百姓身邊微空間改造行動計劃」去年11月啟動,聚焦公眾身邊需求和改造意願強烈的「三角地」「邊角地」「畸零地」「垃圾丟棄堆放地」「裸露荒棄地」等城市「消極」、「剩餘」空間,選取「東城區-北新橋街道民安小區內公共空間」等6個典型作為試點項目,向全社會徵集設計方案。截至報名結束,共收到來自國內外提交的設計作品392份;吸引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格拉斯哥大學等42所國內外高校以及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等83家設計單位或機構參與。
據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辦公室主任李雪華介紹,目前,全部試點項目經過優化、升級並逐漸落地。目前西城區大柵欄街道廠甸11號院內公共空間、石景山區老山街道老山東裡北社區活動公共空間改造項目已於9月初按期開工,預計3個月後完成竣工,將實現具有標誌性的城市公共空間典範。
完成多項老舊小區、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項目
近年來,助力首都核心功能建設,圍繞核心區歷史街區、老舊小區改造、街區規劃設計等,北京建築大學發揮建築遺產保護、城鄉規劃、城市設計等學科及科研優勢,已經產生了一批優秀成果,體現了北京建築大學在服務首都城鄉規劃建設管理過程中的責任與擔當。
湯羽揚教授帶領完成了多項首都功能核心區歷史街區改造項目。如在西四北街區整理與復興城市設計中,提煉了100餘座歷史性院落和200餘座傳統門樓的歷史故事,提出了「四合院門樓文化精品線路」構想,該亮點具有唯一性。《北京西城街區整理城市設計導則》技術主編丁奇教授,帶領團隊承擔了西什庫街區和老城共生院等多個首都核心區城市更新與街區更新項目,將街區規劃設計與基層社區治理結合,通過深入分析矛盾、精準做好空間規劃,凝練出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企業融合共建的城市更新新範式。邊志傑教授領銜的前門地區保護復興工程,採取「微更新、微改造」理念,結合風貌保護和民生改善,對市政基礎設施升級、胡同景觀提升、街區環境整治等,打造了「老胡同新生活」。張國宗副教授則率隊構建了三重驅動老舊小區有機更新體系,創新完善基層治理。目前,石景山區老山東裡北社區改造項目效果良好,小區宜居性評價提高18.64%,居民滿意度提高5.5%.
北京建築大學校長、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張愛林表示,針對首都北京城市建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將進一步研討基於新理念的中國學派城市設計新理論、新方法、新案例,為韌性城市、綠色城市、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創新成果,服務好首都北京城市定位。
服務首都功能定位5年計劃發布
《北京建築大學服務首都功能定位行動方案(2021-2025)》也同期發布。該方案也是北京建築大學結合辦學定位、發揮學科和專業優勢、緊密服務首都城市規劃建設的關鍵行動和舉措。
據介紹,北京建築大學將通過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老城整體保護與更新、城市公共空間品質提升、韌性城市與防災減災、城市老舊小區改造與更新、綠色建築與現代裝配式結構、地下空間開發與應用、城市大數據與智慧城市、城市體檢與精細化管理、城鄉融合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等十項行動,服務首都功能定位,提出了明確的工作方向和具體任務,是北京建築大學發揮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面向「十四五」服務首都高質量發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北京建築大學黨委書記、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理事長姜澤廷表示,作為培養未來規劃師、設計師、建築師的搖籃,北建大將以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等新型機構為創新引擎,構建「校區—園區—城區」融合發展新格局,服務首都規劃建設。
新聞連結
以「韌性城市·健康人居」為主題,2020(第五屆)北京國際城市設計大會由北京建築大學主辦,中國建築學會城市設計分會、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和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承辦。5年來,已逐漸成為匯聚全球智慧的高端平臺和城市設計領域交流合作的「金名片」。
責任編輯: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