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是南北文化的黃金水道,激發過歷代文人墨客的靈感,還給戲曲等民間藝術提供了發展的舞臺。滄州歷來戲風頗盛,京劇、評劇、梆子等各劇種都很流行,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就是滄州東光縣人,他到天津學戲,走的就是大運河。如今東光縣建有荀慧生紀念館,滄州市區建有荀慧生大劇院。
滄州還有一種民間藝術叫木板大鼓,唱詞簡練,鏗鏘有力,曲調蒼涼激越,又沉鬱渾厚,有專家說它是「京韻大鼓的母根」。全媒策劃《行走大運河》我們今天就到滄州聽一聽運河沿岸的戲曲。
東光縣普照公園
荀慧生紀念館位於東光縣普照公園內,門口的對聯由書法家歐陽中石題寫:「亭亭白牡丹,娜娜步姍姍;娓娓傳情曲,頻頻氣若蘭。」相當傳神地描繪了荀慧生的藝術形象。
荀慧生紀念館大門口
荀慧生紀念館是一組仿古建築群
紀念館後面是荀鄉京劇社裡京劇票友平時演出、排練的地方。今年六十多歲的孫世蘭說,她退休之後才學的京劇,劇社讓她的藝術生涯更加豐富多彩。
孫世蘭(左)向記者介紹自己學京劇的經歷
孫阿姨有唱評劇的功底,學唱京劇進步非常快,五六年時間下來,唱、念、做、打等基本功有板有眼,《狀元媒》這處戲是她剛學的,登上劇社的小舞臺後,一曲唱罷餘音繞梁,場下票友報以熱烈掌聲。
孫世蘭登臺演出
張景明是荀鄉京劇社的社長,他告訴記者,目前劇社有40多位成員,各年齡段都有,從演員到伴奏,人才比較齊備,經常外出演出,不僅在東光小有名氣,還從小舞臺登上了大舞臺。
荀鄉京劇社
荀鄉京劇社社長張景明(右)給記者介紹劇社的活動
張景明說,劇社每周三、周五、周日下午兩點半,舉行大家唱活動,其餘的時間在這裡排戲,生旦淨末醜都有,主要是折子戲。他們下鄉是經常的。去年還登上中央臺11頻道,演了一個《三娘教子》,一個《上天台》。
荀慧生紀念館內陳列有京劇行頭
荀慧生1900年出生,原名「詞」,字慧聲,號留香,藝名白牡丹。記者在荀慧生紀念館看到,牆上鑲有「荀詞慧生留香館,河北東光是我家」的牌匾,取自荀慧生當年經常使用的一枚印章,上刻「河北東光是我家」,他的思鄉情結,溢於言表。
「河北東光是我家」
展廳介紹荀慧生的藝術生涯的同時,還以「荀派經典,名劇流芳」為題,展出了荀派的六十多出代表劇目,配有相關劇照和文字簡介,以及有關的書籍、唱片和道具。
荀派經典,名劇流芳
問到大運河和京劇的淵源,張社長特別指出荀慧生學藝也離不開河。
張景明:徽班進京從安徽他們這一路就是沿著大運河,上北京去的,荀慧生老家就是大運河河岸我們東光的。
記者:他哪個年齡段在咱們東光?
張景明:紀念館裡考證的是七歲,他離開東光去的天津,一開始學河北梆子,到後來又改成京劇。
荀慧生紀念館東側展廳。兩側對聯:戲幕拉開,演繹千年文化;絲竹奏響,唱說百味人生
「戲幕拉開,演繹千年文化;絲竹奏響,唱說百味人生」。正如荀慧生紀念館這幅對聯所說,千年文化與百味人生是水乳交融的關係,如何將大運河文化傳承下去?張景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張景明:小學生暑假和六一都來劇社,教孩子們唱《紅娘》的段子,穆桂英的段子,還有《梨花頌》。東光縣文化館每年兩期戲曲知識培訓,都從這兒辦,講座、實習、師範一氣呵成,我的外甥就是從這兒走出去的,現在去了河北藝校,全國京津冀少兒比賽金獎得主,叫梁潤澤。
荀鄉京劇社演出現場
記者在東光縣看到,紀念館正在進行提升改造,將以更加嶄新的面貌迎接戲迷票友。
東光氧生園
其實,以荀鄉京劇社為支點,當地在傳統戲曲互動交流方面一直在推陳出新。張景明說,東光縣南霞口鎮有一處上萬畝的運動休閒森林公園,緊挨著大運河叫「氧生園」,負氧離子特別多,是以戲會友的好地方。公園有個荀慧生大舞臺,劇社每個月定期都搞一場活動,公園裡邊人很多,在大運河邊唱戲更有感覺。
東光氧生園內對荀慧生的介紹
東光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劉德生負責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他告訴記者,荀慧生之所以能從東光走出去,跟大運河畔深厚的戲曲文化有一定關係。
荀慧生銅質塑像
東光有京、評、梆,有哈哈腔,還有木板鼓書,還有其他的地方曲目等基礎,所以四大徽班進京,當時的角兒在東光休息時跟當地的戲曲愛好者有交流,所以東光縣的戲曲文化從那時就興起直到現在。
東光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劉德生(右)給記者介紹大運河與戲曲的淵源關係
東光縣除了荀鄉京劇社之外,還有華戈戲迷協會等不少民間團體在發揮力量。而劉局長所說的「木板鼓書」源自滄縣,比京劇更為久遠,已有400多年的歷史,2006年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年過七旬的傳承人王銀傑,依然活躍在運河兩岸。
王銀傑:明朝晚期,清朝初期,北方曲藝木板大鼓產生了很大的作用,像西河大鼓、京韻大鼓,都是滄州木板演變過去的。滄州木板為什麼如今不斷?就因為老百姓樂意聽,甭說別的,咱滄縣公益書場,2002年開始都上這裡聽。
王銀傑介紹木板大鼓的特點
滄州木板大鼓的唱腔、曲調被西河大鼓、京韻大鼓、樂亭大鼓等有所吸收,有專家曾稱其為「京韻大鼓的母根」。別看伴奏只用兩片木板、一面小鼓、,一把三弦,可是照樣能演繹出百態人生,難能可貴的是王銀傑還創作了很多貼近現實的作品。
王銀傑:牛玉儒愛民人稱讚,十幾年付出不偷閒;黑臉書記姜瑞峰嚴懲腐敗意志堅;太行愚公李保國,一腔熱血撒山川……
來源|《行走大運河》滄州報導組
編輯|悅悅、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