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東光是我家」|戲曲|大運河|張景明|木板大鼓|荀慧生|京劇

2020-12-18 騰訊網

大運河是南北文化的黃金水道,激發過歷代文人墨客的靈感,還給戲曲等民間藝術提供了發展的舞臺。滄州歷來戲風頗盛,京劇、評劇、梆子等各劇種都很流行,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就是滄州東光縣人,他到天津學戲,走的就是大運河。如今東光縣建有荀慧生紀念館,滄州市區建有荀慧生大劇院。

滄州還有一種民間藝術叫木板大鼓,唱詞簡練,鏗鏘有力,曲調蒼涼激越,又沉鬱渾厚,有專家說它是「京韻大鼓的母根」。全媒策劃《行走大運河》我們今天就到滄州聽一聽運河沿岸的戲曲。

東光縣普照公園

荀慧生紀念館位於東光縣普照公園內,門口的對聯由書法家歐陽中石題寫:「亭亭白牡丹,娜娜步姍姍;娓娓傳情曲,頻頻氣若蘭。」相當傳神地描繪了荀慧生的藝術形象。

荀慧生紀念館大門口

荀慧生紀念館是一組仿古建築群

紀念館後面是荀鄉京劇社裡京劇票友平時演出、排練的地方。今年六十多歲的孫世蘭說,她退休之後才學的京劇,劇社讓她的藝術生涯更加豐富多彩。

孫世蘭(左)向記者介紹自己學京劇的經歷

孫阿姨有唱評劇的功底,學唱京劇進步非常快,五六年時間下來,唱、念、做、打等基本功有板有眼,《狀元媒》這處戲是她剛學的,登上劇社的小舞臺後,一曲唱罷餘音繞梁,場下票友報以熱烈掌聲。

孫世蘭登臺演出

張景明是荀鄉京劇社的社長,他告訴記者,目前劇社有40多位成員,各年齡段都有,從演員到伴奏,人才比較齊備,經常外出演出,不僅在東光小有名氣,還從小舞臺登上了大舞臺。

荀鄉京劇社

荀鄉京劇社社長張景明(右)給記者介紹劇社的活動

張景明說,劇社每周三、周五、周日下午兩點半,舉行大家唱活動,其餘的時間在這裡排戲,生旦淨末醜都有,主要是折子戲。他們下鄉是經常的。去年還登上中央臺11頻道,演了一個《三娘教子》,一個《上天台》。

荀慧生紀念館內陳列有京劇行頭

荀慧生1900年出生,原名「詞」,字慧聲,號留香,藝名白牡丹。記者在荀慧生紀念館看到,牆上鑲有「荀詞慧生留香館,河北東光是我家」的牌匾,取自荀慧生當年經常使用的一枚印章,上刻「河北東光是我家」,他的思鄉情結,溢於言表。

「河北東光是我家」

展廳介紹荀慧生的藝術生涯的同時,還以「荀派經典,名劇流芳」為題,展出了荀派的六十多出代表劇目,配有相關劇照和文字簡介,以及有關的書籍、唱片和道具。

荀派經典,名劇流芳

問到大運河和京劇的淵源,張社長特別指出荀慧生學藝也離不開河。

張景明:徽班進京從安徽他們這一路就是沿著大運河,上北京去的,荀慧生老家就是大運河河岸我們東光的。

記者:他哪個年齡段在咱們東光?

張景明:紀念館裡考證的是七歲,他離開東光去的天津,一開始學河北梆子,到後來又改成京劇。

荀慧生紀念館東側展廳。兩側對聯:戲幕拉開,演繹千年文化;絲竹奏響,唱說百味人生

「戲幕拉開,演繹千年文化;絲竹奏響,唱說百味人生」。正如荀慧生紀念館這幅對聯所說,千年文化與百味人生是水乳交融的關係,如何將大運河文化傳承下去?張景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張景明:小學生暑假和六一都來劇社,教孩子們唱《紅娘》的段子,穆桂英的段子,還有《梨花頌》。東光縣文化館每年兩期戲曲知識培訓,都從這兒辦,講座、實習、師範一氣呵成,我的外甥就是從這兒走出去的,現在去了河北藝校,全國京津冀少兒比賽金獎得主,叫梁潤澤。

荀鄉京劇社演出現場

記者在東光縣看到,紀念館正在進行提升改造,將以更加嶄新的面貌迎接戲迷票友。

東光氧生園

其實,以荀鄉京劇社為支點,當地在傳統戲曲互動交流方面一直在推陳出新。張景明說,東光縣南霞口鎮有一處上萬畝的運動休閒森林公園,緊挨著大運河叫「氧生園」,負氧離子特別多,是以戲會友的好地方。公園有個荀慧生大舞臺,劇社每個月定期都搞一場活動,公園裡邊人很多,在大運河邊唱戲更有感覺。

東光氧生園內對荀慧生的介紹

東光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劉德生負責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他告訴記者,荀慧生之所以能從東光走出去,跟大運河畔深厚的戲曲文化有一定關係。

荀慧生銅質塑像

東光有京、評、梆,有哈哈腔,還有木板鼓書,還有其他的地方曲目等基礎,所以四大徽班進京,當時的角兒在東光休息時跟當地的戲曲愛好者有交流,所以東光縣的戲曲文化從那時就興起直到現在。

東光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劉德生(右)給記者介紹大運河與戲曲的淵源關係

東光縣除了荀鄉京劇社之外,還有華戈戲迷協會等不少民間團體在發揮力量。而劉局長所說的「木板鼓書」源自滄縣,比京劇更為久遠,已有400多年的歷史,2006年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年過七旬的傳承人王銀傑,依然活躍在運河兩岸。

王銀傑:明朝晚期,清朝初期,北方曲藝木板大鼓產生了很大的作用,像西河大鼓、京韻大鼓,都是滄州木板演變過去的。滄州木板為什麼如今不斷?就因為老百姓樂意聽,甭說別的,咱滄縣公益書場,2002年開始都上這裡聽。

王銀傑介紹木板大鼓的特點

滄州木板大鼓的唱腔、曲調被西河大鼓、京韻大鼓、樂亭大鼓等有所吸收,有專家曾稱其為「京韻大鼓的母根」。別看伴奏只用兩片木板、一面小鼓、,一把三弦,可是照樣能演繹出百態人生,難能可貴的是王銀傑還創作了很多貼近現實的作品。

王銀傑:牛玉儒愛民人稱讚,十幾年付出不偷閒;黑臉書記姜瑞峰嚴懲腐敗意志堅;太行愚公李保國,一腔熱血撒山川……

來源|《行走大運河》滄州報導組

編輯|悅悅、李爽

相關焦點

  • 荀詞慧生留香館,河北東光是我家
    記者在荀慧生紀念館看到,牆上鑲有「荀詞慧生留香館,河北東光是我家」的牌匾,取自荀慧生當年經常使用的一枚印章,上刻「河北東光是我家」,他的思鄉情結,溢於言表。「河北東光是我家」展廳介紹荀慧生的藝術生涯的同時,還以「荀派經典,名劇流芳」為題
  • 荀慧生的妻兒
    免費關注  2、京劇視頻伴奏《四郎探母》聽他言嚇得我渾身是汗  3、100個民間偏方,今後你會用得著  4、張火丁演唱的>  11、張火丁、遲小秋舞臺水袖身段展播  12、蔣經國無法釋懷的女人——京劇名伶 顧正秋  13、含苞待放-拍攝於60年前的戲曲紀錄片  14、盧文勤-如何糾正演唱的發聲方法  15、著名鼓師馮洪起老師教京劇司鼓 、 鑼鼓經。
  • 雄安新區地方戲曲暨西河大鼓鉤沉
    摘要:雄安新區被譽為戲曲、曲藝之鄉,老調、河北梆子、評劇、京劇、崑曲、容城高腔以及木板大鼓、西河大鼓、評書、蓮花落子、竹板書、快板書等曲藝形式均有流傳,其中尤以老調、河北梆子和西河大鼓最為興盛。本文主要對在雄安新區影響較大、流布較廣,至今依然活態傳承的老調、河北梆子、評劇以及西河大鼓等藝術形式進行論述,以期釐清歷史脈絡,為摸清雄安新區地方戲曲暨西河大鼓奠定基礎。 關鍵詞:雄安新區 地方戲曲 西河大鼓   雄安新區地處首都北京、古城保定和濱海之城天津之間的腹地,不僅區位優勢明顯、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環境承載力強,而且歷史文化悠久。
  • 荀慧生個人簡介
    荀慧生(1900〜1968)男,偉大的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荀派藝術的創始人。祖籍河北東光,初名秉超,後改名秉彝,又改名「詞」,字慧聲,1925年與餘叔巖合演《打漁殺家》起改名為荀慧生,號留香,藝名白牡丹。
  • 民國時期著名戲曲表演家荀慧生,其創造的舞臺角色為何能深入人心
    戲曲藝術中的「起與伏」、「開與闔」、「凝與散」、「張與弛」,一動一靜,一招一式,言行之間直觀地展示了陰陽中的兩極。優秀的戲曲演員在舞臺上的表現,一定是陰陽有致,動靜得體。荀先生在《荀慧生藝術散論》中提到:「我國戲曲藝術是有一套表演程式的。程式就是動作的組織化與舞蹈化。
  • 荀慧生大師與他的農村鄉親們:北京開飯店,鄉親來了吃住不花錢
    河北省衡水市有個阜城縣,阜城有個村子叫谷莊,一代宗師荀慧生就出生在這裡。 有人說,荀慧生稱自己河北省是東光人;在京劇泰鬥傳記叢書《荀慧生傳》中,稱他是河北省東光縣八裡莊人。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由潭志湘所著的《荀慧生傳》中寫道:&39;荀家莊&34; 荀氏祖籍有待考證,但在荀慧生父親這一輩才搬遷至此不太可信。 為什麼會有八裡莊一說呢?據村裡人講,大家都沒有聽說阜城境內有八裡莊這個村子,不過距谷莊七八裡地的泊頭市交河鎮有個八裡莊,那裡是荀慧生的姥姥家。 那麼東光縣又是怎麼回事呢?
  • 京韻大鼓的前世今生
    清末民初,京韻大鼓由流傳於河北的滄州、河間一帶的木板大鼓發展、演變而成,流行於北京、天津等地。木板大鼓是源於河北農村的一種說唱形式,因以鼓、板作為伴奏樂器而得名。木板大鼓最初的創作者和演唱者是半職業的農民藝人,以說唱長篇書目為主,兼說唱短篇唱段,內容大多為歷史故事,例如《三國演義》《響馬傳》《楊家將》等。
  • 月移花影留香何處——名伶荀慧生的故事
    「河北東光是我家,荀詞慧生是我名」。2016年1月5日,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誕辰116周年紀念日。在寒冬的日子裡去探訪像春天一樣的荀慧生,該是怎樣的感覺? 我們就在這個冬日踏上了尋荀之路。一路輾轉,從荀慧生嫡孫荀皓家,到國家京劇院四團唐禾香的排練室,迎著凜凜的風,感受荀派那妖嬈又明媚的風姿與風情。 其實,荀慧生是和冬有緣的。他在冬天出生,又在冬天離世。7歲,該是怎樣無憂無慮的年齡?
  • 京劇表演藝術家李薇華去世 為荀慧生徒弟(圖)
    京劇表演藝術家李薇華去世 為荀慧生徒弟(圖) 2014-09-10 10:39:02李薇華是京劇大師荀慧生的徒弟,被荀先生稱為「學自己沒走樣的」。2000年曾為荀慧生的《釵頭鳳》《得意緣》等劇目音配像,使得這些久不上演的程派劇目得以在螢屏上與觀眾見面。  昨天,李薇華的女兒吳女士接受京華時報採訪時說:「母親去年患了腸癌,經過治療後這一年情況良好,但前段時間身體又不舒服,住了三個多月的院沒能治好。」
  • 京韻大鼓--劉寶全劉派
    京韻大鼓原來是由河北滄州一帶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的。它形成於北京天津。河北木板大鼓又叫「怯大鼓」,有板,無眼,用方言。清鹹豐年間,藝人金德貴,將木板大鼓改為一板一眼的板式,稱為雙板,字音也接近了京音。「同光怯三家」:同治、光緒年間,藝人胡金堂(胡十)、霍明亮、宋玉昆(宋五),移植了大批子弟書的書目,被譽為胡、宋、霍三家,統稱怯大鼓。二十年代是京韻大鼓發展的鼎盛時期,有以劉寶全、白雲鵬(老白派)、張小軒為代表的三大流派。其中劉寶全的造詣最高,有「鼓王」之稱。
  • 荀慧生嫡傳弟子、京劇表演藝術家張正芳逝世,享年91歲
    荀慧生嫡傳弟子、京劇表演藝術家張正芳逝世,享年91歲 王潤/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0-06-07 21:49
  • 非遺,烙印在記憶中的密碼-——滄州木板大鼓
    故鄉河北滄州,是久負盛名的「武術之鄉」,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曲藝之鄉」。上世紀七十年代,家鄉一帶的農村,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枯燥而單調,但一到農閒,就兩樣了。大隊裡往往會請來說評書的、唱大鼓的,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一陣子。
  • 劉保鋒 ‖ 探尋歷史 品味滄州 (之八)佛蘊東光古寺幽
    東光在哪?可能您沒聽說過。但我要說是馬致遠的故鄉,您可能就明白點了。就是那個寫「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馬致遠。他就是東光人。東光還有兩個名人。一個是荀慧生,京劇四大名旦之一,喜歡聽京劇的人一聽就清楚這位角兒在戲曲界的地位。
  • 戲說荀事:聽荀浩講祖父荀慧生的故事
    我問怎麼不識數,他說:「給你爺爺一百塊錢大洋,他能數一宿最後都數不出來。數著數著他又忘了,重新來,就是說他腦子沒有這些個概念。」 荀慧生在京劇《汾河灣》中飾柳迎春   荀慧生的戲大多很有教育意義,多是一些受苦的、受壓迫的婦女形象,都是下層人,和梅蘭芳的還不完全一樣。
  • 京劇比地方戲曲更高級嗎?
    京劇比地方戲曲更高級嗎?有人說京劇藝術內涵豐富,是因有浩如煙海的劇目。京劇藝術水平高不假,但京劇劇目多是完全錯誤的。懂京劇歷史的都知道,京劇劇目大部移自梆子(原稱秦腔,不是現在意義上的秦腔)。這說明,京劇大量從其它地方戲中汲取養分(徽調漢調本身也是地方戲)。據梆子前輩藝人郭寶臣之徒張德甫老先生講: 「《法門寺》和《讓成都》是我師爺(郭寶臣之師張世喜) 教給程大老闆的。」齊如山先生也有「只知程之《牧羊圈》及《五雷陣》為灑( 灑金紅) 所傳」的記述。很多人都說河北梆子《四郎探母》移植自京劇,連現在的專業梆子演員也有這麼說的(是誰就不點名了),那是他大大沒在家——放他麻麻的批!
  • 資料:荀慧生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荀慧生出生於河北省東光縣(現為阜成縣)一個捻售線香的手工業之家,幼年家貧無以生計。1907年隨父母到天津謀生,父親將他與兄慧榮賣予小桃紅梆子戲班學戲。不久其兄不堪忍受打罵私自逃走,只剩慧生,後被賣給花旦為私房徒弟,自此,荀慧生淪為家奴,吃盡苦頭,但他仍以巨大的耐力與毅力堅持每天練功。
  • 荀韻飄香:京劇《荀灌娘》的誕生與傳承
    荀慧生,1900年生,河北阜城(東光)人,字慧聲,號留香,藝名原叫白牡丹,1925年開始使用荀慧生這個名字。荀慧生出身貧寒,1907年隨家庭到天津,自幼被父賣身學藝(河北梆子)。8歲即登臺演戲。後來,向侯俊山學花旦,1910年進京演梆子戲,17歲開始自己挑班演戲,在此之前,他曾向陳桐雲、李壽山、程繼先學習京腔、崑腔。
  • 古代社會裡,京韻大鼓和戲曲有何聯繫呢,一起看看吧!
    明清時期流傳較為廣泛的鼓詞類藝術還有京韻大鼓、梅花大鼓等。這些鼓詞類曲藝音樂形式十分迅速的在民間流傳與發展,與時俱進,在民間奠定了十分堅實的基礎。梅花大鼓、京韻大鼓是流行於京津地區的鼓詞類曲藝表演,使用的伴奏樂器通常有鼓、板、四胡、三弦等,有時根據演奏需要加入琵琶、胡琴等進行伴奏,此時的琵琶不作為主要伴奏樂器使用。
  • 《荀慧生》劇情故事梗概
    荀慧生與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電視劇《荀慧生》講述了這位京劇大師鮮為人知的傳奇人生。  1906年六歲的荀慧生和父母逃荒來到天津。被生活所迫,父母把他和哥哥賣給了梆子藝人小豔紅學藝。一年之後荀慧生以「白牡丹」為藝名登臺演戲。荀慧生在天津,河北唱紅了。
  • 漸行漸遠時而迴響的東昌木板大鼓
    「東昌木板大鼓,我向李同生老人學會了《柿子筐》和《大實話》等段子,算是他的徒孫吧。我在表演相聲的同時,也時常練一段木板大鼓。」12月11日,正在天津演出的年僅21歲的郭子玉告訴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記者了解到,隨著東昌木板大鼓老藝人李同生近年的謝世,東昌木板大鼓與當地人的生活漸行漸遠。不過,新徒弟掌握木板大鼓演唱技藝後時而在舞臺上表演,也讓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迴響在這方熱土上。